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循证医学二级预防指南与实践的距离

    作者:

    脑血管病的高复发率已经成为严重问题,而且每一次复发,症状都会加重.按照MONICA的调查,北京地区脑血管病的复发率为30.1%,平均复发时间4.7年.累计第一年复发5.1%,2年为7.8%,5年为13.9%,10为20.2%.复发病例中69.6%为脑梗死,脑出血30.4%.预防复发(即二级预防)是卒中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二级预防的措施主要有两个,即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加上适当的抗栓治疗.各国和地区已经出版了各种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南,表1总结了2004年美国国立卒中协会(NSA)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的主要内容.

  • 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应用现状与展望

    作者:史旭波;白英;胡大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占全球慢性疾病死亡的50%,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的血栓事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死因,而抗血小板药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基石.由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ADP受体抑制剂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应用的ADP受体抑制剂还存在很多疗效和安全方面的不足,人们期待着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ADP受体抑制剂的出现.

  • 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孕妇溶栓治疗对胎儿的影响1例报道

    作者:夏书月;刘伟;鲍春英;刘放;臧桐;王实

    目的 探讨患有肺血栓栓塞症的孕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我院收治1例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孕妇,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超声心动图,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给予溶栓和抗凝治疗.结果 心脏超声提示:左肺动脉内回声:栓子?三尖瓣轻度反流,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少量反流,主肺动脉增宽.心电图:QⅢTⅢ现象.低氧血症.行溶栓和抗凝治疗,随后胎儿B超显示胎儿心跳正常、胎盘宫底,羊水深度3.5 cm,内透声清.终止孕娠而获得胎儿的心、肺病理学观察,无异常改变、孕妇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1个月后出院.结论 孕娠早期合并肺栓塞时,超声心动图、实验室和临床资料可以作出快速诊断和治疗的决定.患有致命性肺栓塞的孕妇,溶栓治疗不应该因怀孕而被禁用.

  • 抗栓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叶锦华

    目的:分析抗栓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华法林抗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发生率11.63%(5/4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栓发生率27.91%(1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均有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面临血栓及出血的双重危险,采用华法林抗栓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可成为一种理想的抗栓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房颤抗栓治疗数据公布:中国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率低

    作者:摘自:丁香园

  • 不同剂量华法林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溢琳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华法林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20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各100例,低剂量组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1.2~1.6,华法林达标剂量2.0~3.0 mg/d,高剂量组 INR 控制在1.7~2.5,华法林达标剂量3.0~3.5 mg/d,随访治疗1年内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高剂量组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总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0%、7.00%、6.00%、23.00%,低于低剂量组的13.00%、18.00%、15.00%、41.00%(P <0.05),主要出血并发症及次要出血并发症、总次要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华法林抗栓治疗时采用高剂量(INR 控制在1.7~2.5,华法林达标剂量3.0~3.5 mg/d)相对于低剂量(低剂量组 INR 控制在1.2~1.6,华法林达标剂量2.0~3.0 mg/d)更有助于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同时未增加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

  • 吸烟对冠心病 PCI 术后抗栓治疗远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伍琼;胡家顺

    目的观察吸烟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远期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冠心病PCI术男性患者124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59例)和非吸烟组(65例),2组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嚼服及氯吡格雷300 mg顿服,术后继续每日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及氯吡格雷75 mg。5 d后测定2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以及比较2组1年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1年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吸烟降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抗栓药物的血小板活化作用有关。

  • 联合抗栓治疗心肌梗塞临床应用价值探究

    作者:郝毅

    目的:探讨联合抗栓治疗对于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三联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与对照组的74.19%比较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黏度与hs-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肌梗塞患者应用联合抗栓治疗可改善心室心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王儒学

    目的:研究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的抗栓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各34例病例,分别为三联抗栓治疗组、双联抗栓治疗组与单一抗栓治疗组。经过1年随访后,观察患者的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支架内血栓、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结果三联组患者在缺血性卒中、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事件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不过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MACCE为2.9%,双联组MACCE为8.9%,单一组MACCE为11.3%,三联组MACCE低,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主要出血时间发生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患者在次要出血事件上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中,通过三联抗栓治疗,可取得显著的疗效,对心脑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降低不良事件出现率,控制出血风险。

  • 脑微出血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赵淑霞

    脑微出血是指脑内终末期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淀粉样血管病、高血压微血管病导致微出血发生.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灶检出率至少35%,抗栓治疗使脑微出血数量增加;具有多发微出血灶(脑微出血数量 ≥5个),抗栓治疗会增加脑微出血相关的出血风险,且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二级预防时,其预防缺血性卒中收益明显低于其相关脑出血风险.因此脑微出血抗栓治疗方案如何选择应多层面评估.

  • 抗栓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胡大一

    近公布的第六届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关于抗栓治疗共识会的建议中列举了1998年上次共识会以来抗栓药物治疗的七项新进展.

  • 分析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玉武

    目的: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房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就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及安全性效展开比较。结果两组80例房颤患者接受用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情况比较,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显著改善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联合抗凝抗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白清中;裴瑞泽

    目的 对比分析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门急诊收治的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吸氧及镇静、硝酸酯类、他汀类、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观察组除以上治疗外,给予氯吡格雷150mgBid口服,共7天,继以每日75mg口服;低分子肝素钙6000uq12h脐周皮下注射,共7天.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经4周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86.79%和73.58%,差异显著(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同时能改变这类患者的血液凝固性并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

    作者:赵芳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治疗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q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 000 IU皮下注射,q 12 h;强化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qd.观察2组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日用量、静息心电图变化,并以难治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为观察重点.结果 治疗1周后,强化治疗组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5±5.1)次/周,对照组为(3.2±5.6)次/周;强化治疗组硝酸甘油用量为(0.3±0.6)mg/d,对照组为(2.1±3.6)mg/d;强化治疗组心电图改善30例(62.7%),对照组心电图改善21例(42.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降低难治性心绞痛发生的风险.

  • 脑梗死后2周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作者:孙爱莲;张建民;宋新安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组由于多种原因使脑静脉系统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CVS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脑血栓的3.5%[1],以女性多见.脑梗死经抗栓治疗后2周时突然出现CVST更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 抗磷脂综合征的抗栓治疗

    作者:杨惊;赵永强

    抗栓治疗是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溶栓治疗等抗血栓治疗的总称.

  • 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87例临床分析

    作者:田临芳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病因、临床特点和抗栓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187例房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50.8%)、冠心病(26.4%)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14.9%)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老年患者增多(65岁以上者占60.9%).慢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45.28±8.49)mm比(38.53±5.73)mm,P<0.01]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54.12±13.61)%比(63.29±9.48)%,P<0.05].本资料中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4.4%,慢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本组患者接受抗栓治疗的占64.2%,仍有35.8%的房颤患者未接受正规的抗栓治疗.结论 对房颤患者回顾性分析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流行病学资料.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叱珑;屈百鸣;王海清

    心房纤颤(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0.5%~1.0%(70岁以上者上升至10%)[1].心房纤颤病人大的危险因素之一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人发生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分别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及17倍.血栓的检出和预测以及相应的抗凝药物的应用对房颤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科手术及经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则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 血栓事件中西医结合防治现状及展望

    作者:毛威

    血栓性事件发病率日益升高,其中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及外周血管血栓性事件的关键病理环节。抗栓西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不断涌现的新型抗栓药物为临床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医药在血栓前状态防治、改善血小板抵抗、保护血管内皮及调节凝血系统平衡等方面有独特作用,进一步发挥中西医结合抗栓治疗的特色及优势值得深入探讨。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药物应用的现况调查

    作者:苏新生;王晓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人群中平均发病率为4.5%[1]左右,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心房颤动使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心房颤动患者的抗血栓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为了解我院住院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抗栓治疗现状,进行此项调查。

354 条记录 8/18 页 « 12...567891011...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