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0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
抗栓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ACS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两部分.在过去的20年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的冠脉内血栓和再梗死风险,是目前ACS和PCI围术期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
-
房颤抗栓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的患者140 例,分为阿司匹林组85 例和华法林组55 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阿司匹林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华法林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两组(P<0.05).结论 对于房颤患者,不仅应积极进行栓塞的危险分层管理,还需进行出血的危险分层,权衡出血和栓塞的风险,把好抗栓治疗与预防出血的平衡,使患者大程度受益于抗栓治疗.
-
抗栓治疗的新进展
近公布的第六届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关于抗栓治疗共识会的建议中例举了1998年上次共识会以来抗栓药物治疗的七项新进展:1.低剂量(80~325mg)的阿司匹林与较大剂量(500~1 000mg)防治脑血管疾病同样有效.
-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介(2)
六、瓣膜性心脏病的抗栓治疗-原位或人工瓣1.1伴房颤或体循环栓塞病史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AF或既往有体循环栓塞的患者:1.1.1推荐长期OAC治疗(目标INR,2.5;范围:2.0~3.0)(证据:1C+).
-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介(1)
一、冠状动脉疾病的抗栓治疗1.0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 ACS)的紧急处理措施1.1抗血小板治疗1.1.1阿司匹林(ASA)对于所有无ASA过敏的NSTEACS患者,推荐立即口服ASA75~325 mg,然后继续口服ASA每日75~162 mg[证据级别(证据):1A].
-
溶栓、抗栓药物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模式
1.前言近年来,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证实,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在许多和血栓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得到广泛的共识.溶栓疗法和肝素、阿司匹林辅助抗栓治疗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大量多中心临床试验不但证明这些药物对血栓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近10年来,由于这些药物的应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近、远期病死率明显下降.
-
心房纤颤的临床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日益成为临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由此引发的血液动力学异常、心衰加重、脑及重要脏器栓塞等并发症正成为临床医师经常要面对的难题.如何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抗凝、抗栓药物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何联合应用尤为重要,现就心房颤动的特点及药物治疗作简要概述.
-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使用抗栓药物的目的是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防止发生脑动脉或者外周动脉栓塞;对已经存在心房内血栓的患者,抗栓治疗能防止血栓延展或新的血栓形成,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脑动脉或外周动脉栓塞;在准备电复律的患者,抗栓治疗的目的是保证电复律前后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
心房颤动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和病死率.由于房颤患病率高,危害严重又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房颤的临床研究一直是电生理领域的热点.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房颤药物治疗(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抗栓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方面临床研究和治疗现状与进展.
-
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二联抗栓治疗方案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目的 评价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协作网,收集有关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栓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记录各研究中患者的临床事件包括主要出血事件、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全因死亡.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做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临床对照研究,其中包括1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前瞻性研究和1篇回顾性研究,合计4825例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与三联抗栓组(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相比,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二联抗栓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OR=0.73,95% CI0.46~0.14,P=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性卒中发生率(OR=0.78,95% CI 0.44~1.38,P=0.39),心肌梗死发生率(OR=1.19,95%CI0.92~1.53,P=0.18)和全因死亡率(OR=0.95,95% CI0.56~1.60,P =0.84)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二联抗栓治疗方案与三联抗栓治疗相比,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抗栓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华法林 氯吡格雷 -
抗栓治疗和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临床上常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去纤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抗栓疗法)和溶解血栓(溶栓疗法)的药物.但是,若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并发症;若用量不足,便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 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选择相应指标,作为实验室监测,以指导和调整临床合理用药,使药物既能达到防止血栓形成,又不至于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的目的.
-
血栓抽吸装置、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能迅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心肌有效再灌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急诊PCI时,虽经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强化抗凝、抗栓治疗,但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却可达2.9%,冠脉内大量血栓形成、微小的血栓形成或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常会产生"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从而影响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导致手术失败甚至死亡,影响病人预后,这也被称为导管室的噩梦.
-
老年心房纤颤患者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老年心房纤颤(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进行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2011年年龄大于75岁持续性房颤患者232例.依据CHA2DS2系统评分大于2分栓塞风险较高,建议口服抗凝药抗栓治疗,HAS-BLED评分系统大于3分相对出血风险较高,需综合评估风险与收益选择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案将所有病例(232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95例)、阿司匹林组(103例)与氯吡格雷组(39例).记录所有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冠心病史等),观察各组间基本资料分布情况和口服药物6个月内定期随访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华法林组有高血压59例(62.1%),阿司匹林组75例(72.8%),高于氯吡格雷组7例(2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基本临床资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CHAD2S2-VASc评分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1 vs3.9±0.9,3.6±0.7,P<0.05);栓塞发生率氯吡格雷组4例(11.8)、阿司匹林组9例(8.7),与华法林组1例(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HAS-BLE评分、轻微出血、大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栓塞及出血风险均相对较高的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 ~3.0之间可明显降低栓塞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
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西院233例行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再通组及未再通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置管相关信息、血栓相关数据、是否拔除导管以及是否抗栓治疗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其血栓完全再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现血栓后拔除导管组以及接受抗栓治疗组,其累积不通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者其效果更优;出现PICC管相关性血栓的时候,对于导管仍有用途,没有感染迹象的老年患者,主张保留置管.
-
1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抗栓治疗的护理
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晕厥,是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有资料[1]显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肺血栓栓塞患者病死率可高达90%.根据中华医学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建议,预后与其危险分层密切相关,治疗方案选择溶栓或抗凝也是根据低危、中危、高危的危险分层来决定[2].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急性肺栓塞患者18例,根据危险分层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
冠心病患者四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的观察及护理
总结267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应用四联抗栓药物发生出血的观察与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密切观察病情,有针对性的加强观察对控制出血的发生及减少出血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有重要的作用.
-
急诊PCI患者抗栓治疗的护理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治疗措施.斑块破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是引起AMI的主要原因,同时冠脉介入操作也会增加血栓脱落和远端微循环栓塞可能[1].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新型可逆性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栓形成.急诊PCI患者,将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明显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病死率[2].我科自2010年4月至2012年8月,对146例急诊PCI患者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抗栓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心房颤动患者根据不同评分危险分层后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根据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评分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探讨两种评分哪种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更佳.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200例.按照性别、年龄配对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CHADS2评分采取抗凝治疗;B组患者采用CHA2DS2-VAS评分采取抗凝治疗,分别随访两组患者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A组8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B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结论 根据CHA2DS2-VAS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后,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并未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抗栓干预治疗后血清dermcidin蛋白片段4183Da多肽的变化趋势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抗栓干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标本中dermcidin蛋白(也称皮离蛋白)片段4 183Da多肽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118例确诊的ACS患者于就诊第一时间经静脉取血后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并根据病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分别采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于抗栓治疗后2、4、6、8、10、12、16、20、24、32、40、48、60、72 h经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检测血清dermcidin蛋白片段4 183Da多肽,并检测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118例ACS患者入院就诊时血清dermcidin蛋白片段4 183Da多肽相对强度的自然对数值为2.75±1.02,抗栓治疗后2 h即明显下降为1.84±1.19(P=0.005);4 h为1.74±1.12(P=0.000),4 h后略有回升.4 183Da多肽升高先于心肌损伤标志物.结论 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血清dermcidin蛋白片段4 183Da多肽水平,此片段可以作为观察早期抗栓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栓治疗
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瀑布激活导致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血栓栓塞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抗血小板治疗还是抗凝治疗,都已成为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基石,尤其是以血小板激活为主的非ST段抬高ACS.非ST段抬高ACS的急性期和长期治疗以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的辅助治疗中恰当应用抗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早期和远期预后及介入治疗并发症.抗栓治疗包括两方面,即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