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伴缺血性卒中生存与复发因素分析

    作者:罗蔓;谢瑞满;全洪波;胡予;蔡映云

    目的 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生存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2002年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386例,随访收集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研究其复发的有关因素.结果 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10年累计死亡率为51%,复发率为34%,Cox回归单因素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作(TIA),高脂血症,附壁血栓是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而阿斯匹林治疗,华法令治疗与血压控制对复发有保护作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阿斯匹林与华法令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结论 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颠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阿斯匹林与华法令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

  • 非瓣膜病性房颤抗凝治疗--华法林PK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作者:田国祥;张薇;武云涛;魏万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电生理表现为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而代之以快速无序的房颤波。房颤也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由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引起而非瓣膜病引起的房颤,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75岁以上房颤患者约占房颤患者总数的一半[1]。近年来,由瓣膜病引起的房颤发病率逐渐降低,而非瓣膜病性房颤却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增加。在临床上,房颤严重的后果是因卒中事件而导致的死亡及残疾,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卒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房颤患者进行抗栓治疗是其治疗的重要内容。本文对目前临床上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及两类口服抗凝药物优势及缺陷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药物提供帮助。

  •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抗栓疗法

    作者:许俊堂;胡大一

    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失去收缩能力,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并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非瓣膜病性房颤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房颤患者的5~7倍;房颤合并瓣膜病时(如风湿性心脏病),脑栓塞比例更高,比正常窦性心律者高17倍[1]。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脑卒中的发生明显和年龄相关,60岁以下的孤立房颤者的脑卒中发生率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每年累积发生率为0.5%。慢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平均每年5%,占全部脑梗死的10%~15%,但在不同亚组的患者变异很大。 美国有200万以上的房颤患者,大约占成年人群的4%,40岁以后房颤发生开始增加,65岁以后显著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约7%~14%,男性发生的比例高于女性。 Framingham研究发现:年龄50~59岁的房颤发生率为1.5%,而年龄80~89岁的发生率达到23.5%[2]。 慢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曾患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或周围血管栓塞、左室功能低下(超声中、重度心功能不全,或近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患者。次要的危险因素还有糖尿病、冠心病、年龄在65~75岁和甲状腺功能亢进。Manning等[3]使用食管内超声显示,233个发作时限大于48h的房颤患者,15%存在左房内血栓,除1例外都位于左心耳。近来有日本学者探讨了不同慢性房颤类型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301个连续收治的慢性房颤患者,其中121个为阵发性房颤(A组),180个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B组);结果B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A组,超声左房直径在B组明显大于A组,而左室射血分数在B组明显低于A组;充血性心衰的发生率在B和A两组分别为51%和21%,死亡率分别为13%和6%;然而,脑卒中的危险性两组分别为26%或8.0%/年和17%或5.2%/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136);脑血栓栓塞在60岁以上患者,两组分别为94%和81%,但在孤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脑血栓栓塞发生率只有7%[4]。

  • 脉血康胶囊预防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分析

    作者:陈璐;钟世勤;钟惠娟;陈端

    目的 探讨脉血康胶囊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预防效果.方法 16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脉血康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5%(7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75%(6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2/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1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应用脉血康胶囊治疗,不仅可减少血栓栓塞形成,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还可达到抗凝作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效果得到医师与患者的肯定,具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 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疗法

    作者:许俊堂

    1 流行病学房颤时心排血量减少1/4以上,存在心功能损害时甚至降低50%.房颤不但导致各种不适和运动耐量下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诱发心肌缺血.由于心房失去收缩能力,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后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病人,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房颤的5~7倍,当心脏有瓣膜病时(如风湿性心脏病),发生比例更高,比正常窦性心律者高17倍.

  •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作者:许俊堂;胡大一

    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使用抗栓药物的目的是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防止发生脑动脉或者外周动脉栓塞;对已经存在心房内血栓的患者,抗栓治疗能防止血栓延展或新的血栓形成,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脑动脉或外周动脉栓塞;在准备电复律的患者,抗栓治疗的目的是保证电复律前后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诊治临床分析

    作者:张毅;陈德行;谢军;李达

    目的:探讨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临床分析。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予口服华法林药物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8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做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针对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情况来看,治疗组的治疗效率为96.68%,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71.42%,两组的差异解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在口服华法林药物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栓栓塞的情况,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 心房纤颤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作者:陆逸仙

    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极高.目前认为,NVAF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一个独立和重要危险因素[1] ,本文报告了1998~2000年6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104例合并有非瓣膜病性房颤,将其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CT或MRI、预后进行了分析.

  • 非瓣膜病性房颤与中风

    作者:郝玉明;陈玉珍

    中风是影响到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 它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约10~20%的脑梗塞发生于房颤病人. 根据Framingham研究, 房颤病人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5倍. 随着年龄的增加, 大约有15%的中风是由房颤引起的. 并且随着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病逐渐减少, 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瓣膜病性房颤已成为房颤的主要原因.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发生率仅次于室性早搏. 房颤发生率在自然人群中约为0.4%, 心脏病人中约为4%, 有心脏扩大并有心力衰竭的病人中约为40%. 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不连续发作-Proxysmal)和持续性房颤(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Persistent)以及永久性房颤(不易转复成功或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Permanent), 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房颤也可见于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有全身性疾病而心脏正常者, 这类房颤叫做孤立性房颤(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非瓣膜病性房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老年疾病,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55~64岁中为3.79%, 80岁以上可达10%.

  • 活血化瘀治疗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作者:钱耀华;刘华荣;黎以斌;刘少波;劳永光;曾少彬;魏文琦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血栓前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的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瘀证的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栓5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 40)、D-二聚体(D-D)、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和血栓5项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积分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GMP-140和t-PA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SFMC显著降低.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对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有改善作用,在降低血瘀症积分和改善部分血栓前状态指标方面优于肠溶阿司匹林.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护理

    作者:郎华芳

    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fibrillation,NVAF)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是血栓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预防栓塞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目标.华法林能使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显著减少约2/3[2].但是长期服用后有引起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正确使用华法林及加强用药期间的安全护理干预,在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极为重要.本文对5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的安全护理干预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 炎性反应因子与非瓣膜病性房颤高凝状态相关性分析

    作者:罗薇;张晶;纪征

    目的:通过对临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诊断数据进行分析来研究炎性反应因子与非瓣膜病性房颤高凝态之间的相关特性.方法:选择10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来确认其是否存在脑栓塞,并另外选取身体健康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患者以及健康组进行炎性因子CRP以及D-二聚体的水平含量检验.结果:房颤患者血清中存在的炎性因子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这表明患者房颤出现并发展.并且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非瓣膜房颤患者同时容易出现脑栓塞.结论:炎性因子CRP会参与到整个病情的发生过程中,CRP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患者出现房颤并脑栓塞的可靠指标,临床上CRP以及D-二聚体监测能够有助于非瓣膜房颤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存在着较大的临床检查意义.

  • 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罗蔓;谢瑞满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合并缺血性卒中者50例,以同期不合并卒中的50例为对照组,分析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心超危险因素,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缺血性卒中组,大于65岁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房颤的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缺血性卒中组中吸烟、既往卒中或TIA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糖尿病、左心室功能减退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既往卒中或TIA发作史与左心室功能减退有关.结论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既往卒中或TIA发作史与左心室功能减退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 对38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抗栓治疗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吴怡婷;张宇祯;薛领;谢诚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8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制定抗栓治疗方案,作基因型检测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等,并对未抗凝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NVAF患者的总体抗凝率为61.84%,其中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抗凝率为63.33%,在289例抗栓治疗的患者中,有59.52%选择华法林抗凝,21.80%选择达比加群酯抗凝;172例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出院时INR的达标率为22.09%,行CYP2C9和VKORC1基因型检测的患者其INR达标率(40.74%)明显高于未检测者.

  • 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高凝状态的研究

    作者:马云青;吴冬科;郑泽琪

    目的 研究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年龄≥60岁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0例(老年房颤组),非房颤患者75例[包括健康体检者35例(健康对照组)和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卒中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40例(窦性心律组)],同时选择40例年龄<60岁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非老年房颤组).测定4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老年房颤组高于非老年房颤组,窦性心律组高于健康对照组,老年房颤组与非老年房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4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凝血-纤溶活性有明显变化,存在血栓前的高凝状态.

  • 心房颤动病人心室功能障碍及其防治

    作者:侯应龙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可使心脏输出量减少20%~30%.持续的快心室率还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或心动过速性心力衰竭[1,2].由于瓣膜病性房颤的发生常常与二尖瓣的显著病变或置换有关,二尖瓣的病变构成了对这类病人心脏血流动力学特殊的影响,故本文所涉及的将是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心室功能障碍问题.

  • 心房颤动诊治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钟光珍

    据我国2013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提出我国房颤30~85岁人群中总患病率约为0.77%[1]。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发生率>5%,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的大危害是导致心功能下降[2]和心房内血栓形成,并且血栓脱落容易造成脑栓塞[3]。根据Framingham 研究,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4]。

  • 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疗法

    作者:胡大一;许俊堂

    1 房颤与脑栓塞据国外统计,房颤大约占成年人群的4%,房颤的发生明显和年龄相关,40岁以后房颤发生开始增加,65岁以后开始显著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约7%~14%.房颤病人每年发生脑栓塞的危险为5%左右,房颤导致的脑栓塞占脑梗死的10%~15%,房颤后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71%的脑栓塞在观察的6周内死亡或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在两项前瞻性研究中,分别有63%和44%的房颤中风病人致死或者致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