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042 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预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成形术效果较差

    作者:白玉蓉

  • 血浆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作者:方建江;李波;何旭娟;夏菁;周夷霞;蒋黎;刘雪兰;周挺;李增攀;徐少博

    目的 进一步证实血浆肌钙蛋白Ⅰ(cTNI)、B型钠尿肽(BNP)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所有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入院时均定量检测血浆cTNI、BNP及D-二聚体浓度,必要时6h后重复检测一次,评估患者死亡与以上指标的关系.结果 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有98例患者诊断为急性肺栓塞.随访结束时共有14例(14.3%)患者死亡.cTNI阳性组入院时心率较正常组增快,晕厥、心源性休克(即大块肺栓塞)及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年龄及入院时血压值小于正常组(P<0.05).ROC分析提示BNP取大于226.5ng/L作为截断点对于死亡的阴性预测值为9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95% CI0.715~0.942).D-二聚体的浓度为500~2499 ng/mL、2500 ~4999 ng/mL、≥5000 ng/mL的三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7.8%、12%和41.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与患者死亡相关因素有心源性休克(OR=2.931,95%CI0.828~12.521,P=0.000),cTNI≥0.3 ng/mL(OR=1.441,95% CI0.712 ~4.098,P=0.0043),BNP≥226.5 ng/L(OR=1.750,95% CI 0.690 ~6.452,P=0.011),以及D-二聚体≥5000 ng/mL(OR=1.275,95% CI0.762~2.801,P=0.034)等.结论 联合检测肺栓塞患者血浆cTNI、BNP及D-二聚体有助于在入院早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决策.

  • 缺血预处理在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保护的作用

    作者:姚尖平;张希;吴钟凯;梁孟亚;王湘;刘喜利;孙培吾

    目的 研究单一周期的缺血预处理(IP)方法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2年8月至2006年4月85例慢性心瓣膜疾病患者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IP组(n=47):主动脉阻断前实行单次缺血2min开放3min的预处理方案,阻断主动脉后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方法;对照组(n=38):仅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方法.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心电图ST-T改变、室性心律失常及ICU临床指标. 结果术后两组血清CK-MB和cTnI均较术前升高;IP组术后24、48和72h的CK-MB测量值,以及术后24和48h cTnI测量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IP组术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率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使用的正性肌力药物种类和ICU停留时间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和低温高钾晶体心脏停搏液灌注方法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心脏瓣膜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效果,降低术后心肌酶、肌钙蛋白上升水平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程度,提高手术效果.

  • 心肌顿抑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隋东虎;石应康

    心肌顿抑是心脏直视手术后心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基础,其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近年来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葡萄糖氧化延迟恢复引起细胞内H+聚积,H+-Na+交换增强致使[Na+]i超负荷,进而Na+-Ca2+交换增强导致一过性[Ca2+]i超负荷,[Ca2+]i超负荷又可激活Ca2+依赖性蛋白酶引起肌钙蛋白Ⅰ发生部分选择性降解,很可能是造成心肌顿抑的关键机制.这些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揭示心肌顿抑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 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手术时机探讨

    作者:池一凡;孙忠东;侯文明;牛兆倬;孙龙;孙勇;生伟;林明山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133例AMI患者于发病30 d内行CABG治疗的临床资料和结果,其中男104例,女29例;年龄46~84岁(67.12±8.90岁);急诊/紧迫性手术39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转归正常后行CABG 94例.观察AMI后手术时间、手术死亡率、移植血管数、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术前、术后cTnI的变化和持续时间.结果 移植血管1~5支(2.72±1.06支),AMI后手术时间4 h~29 d (10.56±7.05 d),围术期死亡14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总死亡率10.53%(14/133).行急诊/紧迫性手术患者的手术死亡率高于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30.77% vs.2.13%,P=0.000);使用IABP(58.97% vs.1.06%,P=0.000)、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住ICU时间均大于或长于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P<0.05).随访115例,随访时间1~46个月(23.50±12.20个月),失访4例;1例急诊/紧迫性手术患者于术后2年死于脑血管意外;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晚期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或左主干严重病变患者应紧急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AMI患者cTnI正常后尽早手术,可明显提高AMI的治疗效果,CABG对AMI患者是有效和可行的治疗方法.

  • 参麦注射液对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兔血清LDH和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作者:武新雅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兔血清LDH和肌钙蛋白Ⅰ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在心肌缺血背景下致心律失常前后分别检测血清LDH和肌钙蛋白Ⅰ比较.结果 对照组心律失常前LDH和肌钙蛋白Ⅰ分别为273.56±32.02u/L和1.06±0.29mg/L;心律失常后分别为586.97±130.25u/L和17.64±3.99mg/L.参麦组心律失常前LDH和肌钙蛋白Ⅰ分别为278.15±54.36u/L和1.12±0.58mg/L;心律失常后分别为360.71±82.87u/L和6.08±1.95mg/L.与心律失常前比较,心律失常后两组血中LDH和肌钙蛋白Ⅰ均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后,与对照组比较,参麦组LDH和肌钙蛋白Ⅰ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能提高心内膜心肌耐受缺血、抗心律失常的能力.

  • 血液学指标在评估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磊;杨鹏;常莉

    目的:探索血液学指标在评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成功获得CPR的84例老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在CPR成功后是否发生复苏后综合征(post 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分为观察组(发生,n=43)及对照组(未发生,n=41).检测两组患者CPR成功后24~48 h外周血白介素-6(IL-6)、B型钠尿肽(BNP)与肌钙蛋白Ⅰ(TNI)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对CPR后综合征发生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L-6、BNP及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35.96 ng/L为截点值,IL-6对CPR发生的预测诊断敏感性为83.72%,特异性为82.93%,曲线下面积为0.83,优于BNP及TNI.观察组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BNP(r=0.493,P<0.01)及TNI(r=0.484,P<0.0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水平对获得CPR成功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预测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心内膜MAP与血清心肌酶的测定在诊断缺血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应用

    作者:肖业伟;何光凤;杭永伦;刘希秀;冯志强;盘强文

    目的:观察心内膜MAP与血清心肌酶在心律失常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5只家兔,在心肌缺血背景下致心律失常前后分别记录、检测各项观察指标,作前后对照比较.结果:造模后cTnI、Mb、CK-MB高于造模前(P<0.05),造模前MAP各指标与造模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律失常时心内膜MAP的特征性形态变化结合血清心肌酶指标是判断早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一种快速、可靠的方法.

  • 心脏生物标志物联合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对急性肺栓塞症诊断及危险分层的研究

    作者:李群;王晓霞;郭红霞;包勇;李为民

    目的 检测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和肌钙蛋白Ⅰ(cTnI)的浓度,研究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cTnI、BNP对APE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确诊的共96例APE患者,同时选取同期非APE对照者50例.对入选者进行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评分,据分值大小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cTnI与BNP结果分组为阳性组及阴性组.分析PESI、cTnI和BNP在APE患者诊断与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结果 APE患者中低危、中危与高危各组大面积、次大面积APE构成比随组别增高而升高(P<0.01);cTnI阳性组大面积、次大面积APE占82.9%,cTnI阴性组非大面积APE占81.9%; BNP阳性组大面积、次大面积APE占73.3%,BNP阴性组非大面积APE占86.3%.cTnI、BNP阳性组右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cTnI、BNP结合PESI评分在APE的诊断和危险分层中具有重要意义.

  • 血浆脑钠肽和血清肌钙蛋白Ⅰ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杰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及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含量改变在老年患者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8月住院的各种老年心脏病患者117例,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心功能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分别检测血浆BNP、血清cTNI及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组间比较,同时与健康老年组进行对比.结果 ①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组(心功能Ⅱ~Ⅳ级)血浆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Ⅰ级组);且心功能Ⅳ级组BNP水平>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心功能Ⅰ级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无明显差异.②各组之间CK及CK-M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组(心功能Ⅱ~Ⅳ级组血清cTNI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Ⅰ级组);且心功能Ⅳ级组cTNI水平>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功能Ⅰ级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BNP水平及血清cTNI水平在老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两者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心力衰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华;陈启;施凯奕;曾琳琳;张成伟;田培志

    目的:明确肌钙蛋白Ⅰ(cTnI)在心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中有无应用价值.方法:比较急性心衰与急性肺源性呼吸困难时cTnI的变化情况,并观察一定的cTnI临界值辅助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总共156例患者,后确诊为急性心衰的患者69例,而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87例.急性心衰组的平均cTnI值为0.76±0.85ng/dL,而肺源性呼吸困难组为0.25±0.32ng/d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根据ROC曲线计算肌钙蛋白Ⅰ的临界值(截点值)为0.42ng/dL,其鉴别心衰的敏感度为71.53%,特异度为90.36%,准确度为80.14%.结论:检测肌钙蛋白Ⅰ水平并与其它临床信息相结合,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

  • 检测热性惊厥患儿CK-MB和肌钙蛋白Ⅰ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海兰;郑静;李晶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抽搐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及抽搐时间的不同对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 将246例热性惊厥患儿根据抽搐时间分为A组188例和B组58例,分别进行CK-MB及cTnI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CK-MB及cTnI阳性率.结果 两组热性惊厥患儿CK-MB和cTn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抽搐时间越长,CK-MB和/或cTnI阳性率越高.两组热性惊厥患儿的CK-MB和cTnI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热性惊厥可引起患儿心肌损害,抽搐时间越长 心肌损害越明显.治疗时要注意保护心肌,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心肌标志物测定在心肌挫伤后的含量变化

    作者:何兰;汪华;唐中

    目的观察心肌挫伤患者在48小时内心肌标志物含量的变化及判断心肌挫伤的程度.方法对28例心肌挫伤患者在48小时内不同时间分别采集静脉血,测定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功酶质量(CK-MB)、肌钙蛋白Ⅰ(cTnI)等心肌标志物含量.结果伤后8小时血清中Myo、CK-MB和cTn-Ⅰ含量均升高,其中Myo和CK-MB在伤后8小时升高明显(P<0.01);在伤后24小时cTnI升高为明显,而Myo、CK-MB含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参考值.结论心肌标志物的联合测定在判断心肌挫伤中具有重要意义,cTnI的特异性高于Myo、CK-MB.

  • Mb、cTnI、hs-CRP、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焦方晓;张彦宁

    目的 研究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项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医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为B组,体检健康者40例为C组.比较3组的cTnI、Mb、hs-CRP、CK-MB水平和阳性率,以及cTnI、Mb、hs-CRP、CK-MB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效率.结果 3组的Mb、cTnI、hs-CRP、CK-MB水平和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为A组>B组>C组(P<0.05);且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31%、98.12%和97.68%,且阳性预测值达到100.00%.结论 Mb、cTnI、hs-CRP、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减少误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美沙酮对高原地区海洛因依赖者cTnⅠ和CRP的影响

    作者:杨峰;祁明思

    目的 探讨美沙酮对高原地区海洛因依赖者肌钙蛋白Ⅰ (cTn Ⅰ)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海洛因依赖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居住地不同分为高原地区海洛因依赖者40例(高原组)与非高原地区海洛因依赖者39例(非高原组),均给予美沙酮维持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非高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4%)显著高于高原组(82.5%)(P<0.05).治疗后,两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非高原组低于高原组(P<0.05);两组血清cTn Ⅰ和CRP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非高原组低于高原组(P<0.05);非高原组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体健康等评分都显著高于高原组(P<0.05).结论 相对于非高原地区,美沙酮对高原地区海洛因依赖者的作用效果有限,且对cTn Ⅰ和CRP的抑制表达效果降低.

  • 血浆脑钠肽、肌钙蛋白Ⅰ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意义

    作者:耿红霞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Ⅰ(cTnⅠ)与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2例APE患者,根据栓塞面积分为大面积APE组与非大面积APE组,测定两组患者的BNP、cTnⅠ、D-二聚体水平、右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大面积APE组BNP、cTnⅠ值显著高于对非大面积A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im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APE患者右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及病死率(73.1%、26.9%)均显著高于非大面积APE组(15.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cTnⅠ水平检测可用于APE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D-dimer水平检测可作为诊断APE的排除指标.

  • 择期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与收缩功能、BNP、cTnⅠ的影响

    作者:田磊

    目的 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与收缩功能、脑钠肽(BNP)、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影响.方法 将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行择期PCI治疗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均行CAG明确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BNP、cTnⅠ.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LVEDV、LVESV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BNP、cTn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LVEDV、LVESV、cTnI、BNP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择期PCI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与收缩功能,降低神经内分泌激素BNP水平,减轻心肌损伤.

  • 肌钙蛋白Ⅰ在评估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金;梁庆华

    目的:分析评估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1月~2010年9月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入院患者70例.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2、24小时空腹静脉血,采用美国BECK-MANACCESS免疫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cTnⅠ升高组比正常组近期发生非致死性心脏缺血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 Ⅰ对于评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邓东波;王启贤;方勤;陈国藩;陈鹤;朱艳霞

    目的 比较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在早期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n=12)和假手术组(n=8),手术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假手术组开胸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分别抽取手术前和术后1、2、3、4、6、8、10、24 h血液,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H-FABP、C-TnI、CK-MB浓度.结果 两组间比较分别于术后1 h H-FABP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 h cTnⅠ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4 h CK-MB差异有显著性(P<0.05).H-FABP平均升高时间为1.4 h,比C-TnⅠ(2.6 h)和CK-MB(4.0 h)提前(P<0.05).结论 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比C-TnⅠ和CK-MB提前升高,是一种有价值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生化标志物.

  • 床旁肌钙蛋白Ⅰ定量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李晓霞;刘燕;郝应禄;李燕萍;潘云席;梁梅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快速床旁定量测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ACS患者,其中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4例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同时做cTnI定量及CK-MB测定,进行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AMI组cTnI、CK-MB明显高于UAP组及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001).UAP组cTn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CK-MB无显著差异(P>0.05);UAPⅢ级的cTnI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级(P<0,001).结论:cTnI床旁快速定量测定方便、省时,对ACS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845 条记录 40/43 页 « 12...3536373839404142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