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宁心痛颗粒对人类单核细胞株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作者:都基莎;顾宁

    目的 探讨宁心痛颗粒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分别灌胃宁心痛颗粒3、15、30、60g/ (kg·d)浓煎剂4天,制备宁心痛颗粒等剂量、5倍、10倍、20倍含药血清.实验分为巨噬细胞组、模型组及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等剂量5倍、10倍、20倍剂量组.除巨噬细胞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体外诱导正常生长的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建立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分别加入相应剂量的含药血清,使合药血清终浓度为3%,每组实验重复4次.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脂蛋白受体清道夫受体A(SRA)、CD36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组细胞SRA、CD36蛋白表达含量较巨噬细胞组明显增高(P<0.05);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各剂量组细胞SRA、CD36蛋白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10倍剂量组细胞SRA、CD36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宁心痛颗粒其他剂量组(P<0.01). 结论 宁心痛颗粒能够下调巨噬细胞SRA、CD36蛋白表达,从而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可能是其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分子机制之一.

  •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医药干预机制研究概况

    作者:玄昌波;王显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指不稳定、易于破裂、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斑块,中医学多从“虚”、“瘀”、“痰”、“毒”、“风”等方面认识易损斑块的“易损性”.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抑制血管新生、干预氧化应激、干预信号通路等多途径、多环节使易损斑块趋于稳定,在稳定斑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和优势.

  • 活血、益气、化痰中药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周明学;徐浩;陈可冀;潘琳;郭艳茹;文川

    目的 以中药提取物为切入点,观察中医不同治法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70只ApoE-/-小鼠高脂喂养13周,随机分为活血组(丹参酮),益气组(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化痰组(瓜萎提取物)、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予药物治疗13周后,采用形态学方法 ,利用易损指数综合评价药物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3个中药组小鼠斑块易损指数均有所降低,纤维帽长度/斑块内膜比值均有所增加,瓜蒌提取物组埋藏纤维帽数目显著减少.结论 活血、益气、化痰中药有效部位均可通过改善斑块内部成分稳定斑块,化痰中药瓜篓提取物在减少斑块破裂次数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其具体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 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

    作者: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建立的兔模型的易损斑块.方法16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兔,通过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和高脂(1%胆固醇)饲料喂养8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兔模型.应用IVUS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同一血管段中多个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各项指标,然后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药物触发,造成实验性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结果破裂与未破裂斑块相比较,破裂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P<0.05),破裂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而未破裂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结论IVUS应用于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上,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为以后实验性大样本研究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核医学和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振美;秦树存

    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影像学通过使用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影像对比的分子探针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的特定分子进行分子成像.该方法会极大地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性的检测水平和增强对该病变特征,尤其对斑块的组成成份的识别能力.斑块的组成成份和斑块的破裂、斑块的易损性以及斑块破裂后导致的结果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斑块组成成份的在体无创性检测将对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治疗和判断预后产生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颈动脉图像的配准算法研究

    作者:吴玉霞;徐肖攀;张曦;刘洋;张国鹏;陈慧军;卢虹冰;李宝娟

    基于在血管壁增强显示方面的强大潜力,近年来多对比度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斑块分析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其效能受到多序列图像血管不匹配的影响.为实现多序列图像的准确血管配准,在管腔分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粗到精的两步配准策略:先采用迭代近点实现多对比度图像中心线的刚性配准,再采用薄板样条实现基于血管边界点的非刚性配准.在第二步配准中,为准确寻找不同序列血管边界的匹配点,创新使用形状上下文描述子对边界点进行筛选,并应用确定性退火技术进行全局优化.采用新型三维多对比度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对提出算法的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配准后不同序列的边界重合度均达到95%以上,平均表面距离0.12 mm,可有效提高配准精度,为后续斑块成分的分析奠定基础.

  • 妊娠相关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作者:穆红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通常发病突然、易反复且转归难以预测.故对其长短期预后的评估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焦点[1].近年来对ACS病理生理的研究揭示了所有ACS均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破裂或表面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血管痉挛而引起.故检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成为ACS诊断和危险分层的一个新亮点.2001年Bayes-Gents等[2]发现妊娠相关蛋白A (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在易损斑块内表达丰富,在ACS患者血液中浓度增高.斑块的易损性被认为与粥样硬化部位增多的炎性细胞活动有关,激活的巨噬细胞参与了冠状动脉局部的炎症过程,其分泌的PAPP-A通过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4)的蛋白水解作用引起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释放增加及其生物活性增强,从而导致纤维帽变薄,斑块脆性增加和破裂.近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等进行了许多研究,发现PAPP-A作为重要介导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炎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诊断冠心病以及评价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3],现综述如下.

  • 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用于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的护理

    作者:贺春梅;李丹;高秀丽

    目的 评价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中护理配合的连续性和严密性.方法 对7例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常规方法治疗和OCT成像检查.结果 入选病人8处病变中的6处成功行OCT检查并获取满意图像,另2处火败.检查结果显示,6处病变中有4处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病变为易损斑块,遂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均平稳,开并发症发生.结论 冠状动脉内OCT是一种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严密全程的护理监测及手术步骤熟练的掌握对手术的即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斑块易损性的血管内超声评价

    作者:刘运芳;赵玉霞;张澄;于会明;钟宁;黄涛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1例稳定型心绞痛,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脂、体表血管超声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 两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内膜-中层厚度(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VUS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LAS%)、偏心指数(EI)及重构指数(RI)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PA和RI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MT、PA和RI是预测冠状动脉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指标,IVUS在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预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作者:王志蕴;张梅;张运;戴晓华;陈良;李辰旎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ⅤⅥ)技术,探讨颈动脉短轴切面无斑块部位和斑块部位、斑块肩部和纤维帽顶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对136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高频超声检查,从颈动脉短轴切面像素示踪无斑块部位和斑块部位、斑块肩部和纤维帽顶部径向速度、旋转角度、周向应变和周向应变率.结果 颈动脉粥样无斑块部位大径向速度、旋转角度、周向应变、应变率高于斑块部位,有显著差异性(P<0.05);颈动脉斑块肩部与纤维帽顶部大径向速度、周向应变、应变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ⅤⅥ技术从生物力学角度无创预测斑块的易损性,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上游早期干预,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进展

    作者:樊泽新;王荔

    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易损斑块有着特定的病理特点,如果有相应的手段前瞻性的识别易损斑块,从而允许我们及时、早的干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近年来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进行综述报告。

  • 易损斑块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

    作者:宋彦春;陶云萍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诊断易损斑块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所有患者均行16MSCT冠状动脉检查,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比较,对易损斑块的数量、部位及病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CAG检出病变支数78支,16MSCT检出病变支数支73支.两者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以CAG为标准,MSCT的敏感度87.2 %,特异性87.5%,准确度93.6%.以CAG为标准,MSCT总的斑块检出率为79.1%;各分支远段的斑块检出率较低;RCA的斑块检出率低于LAD和LCX.结论:16MSCT能对易损斑块做出无创性评价.

  • 99TCm-3PEG4-RGD用于家兔易损斑块分子显像

    作者:苏航;王蒨;米宏志;谷珊珊;牟甜甜

    目的 探讨通过探测兔新生微血管活体评价动脉易损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将1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普食对照组(A组)、易损斑块组(B组)和稳定斑块组(C组),每组5只.于喂养2周后分别进行股动脉分离假手术(A、C组)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B组),之后喂养不同成分饲料.于4、8、12周末静脉注射99Tcm-3PEG4-RGD,注射后0.5h、1h、2h行SPECT/CT显像及同机CT平扫.4、8周末显像后对3组各处死1只实验兔,12周末处死剩余动物,行离体血管SPECT显像、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3组实验兔注射99Tcm-3PEG4-RGD后0.5 h SPECT/CT图像显示,4周后3组兔腹主动脉区均未见放射性摄取增高,T/N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5,P=0.122);8周后B、C组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F=17.037,P=0.001);12周后B组腹主动脉局部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A、C组(F=43.710,P<0.001).8、12周末,B、C组腹主动脉中均含有新生微血管,且B组数量明显高于C组.B组兔腹主动脉斑块的AHA动脉粥样硬化分型为Ⅲ型及Ⅳ型,C组为AHAⅡ型.A组腹主动脉中无新生微血管及易损斑块.结论 99Tcm-3PEG4-RGD分子显像对无创性评价兔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价值.

  • 动脉易损斑块与超声分子显像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

    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KDR作为重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主要受体,高表达于易损斑块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构建具有高穿透力的纳米级脂膜靶向超声分子显像剂,利用高分辨率的超声生物显微多普勒技术有望有效地监测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和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 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研究进展

    作者:徐珂;崔可飞;付超

    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影像学诊断斑块稳定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无创的、便捷的手段,超声可直观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学及功能学相关特征,判断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性,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本文主要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特点和超声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 核素成像检测易损斑块的进展

    作者:杜慧锋;赵全明

    一个事实已得到公认:引发大多数危及生命的临床实践的易损斑块的主要特点为炎症细胞和炎症蛋白介质的大量聚集.这就更强调了对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定性定量分析的合适影像技术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前景较好.标记物可评价巨噬细胞募集,泡沫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产物,巨噬细胞凋亡和巨噬细胞代谢.这些标记物均正在被研究并已在颈动脉和外周动脉上进行了实验.然而,冠脉内易损斑块的识别仍难以如愿,主要的原因有:斑块过小,心跳和呼吸运动的干扰,以及缺乏合适且特异的核标记物.

    关键词: 核素 易损斑块
  •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季红;姜铁民;李玉明;陈少伯;梁国庆;刘军翔;罗涛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 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两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 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作者:王建华;高宇;张敏郁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和栓塞约占心脑血管事件的70%.早期发现易引发缺血事件的易损斑块并及时给予治疗,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本文综述近年来各种影像诊断技术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正确应用影像新技术检测易损斑块、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帮助.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生理及MRI特征

    作者:史宏璐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及时识别斑块的易损性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高分辨力MRI作为一项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直观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特征,并可以对斑块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判断不同类型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性,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支持.本文主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和MRI特征进行综述.

  •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无创性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石义志;吕国士

    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是导致斑块破裂、脱落形成栓子引起急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选用一种有效、精确、无创的影像学技术识别易损斑块,及早进行临床干预非常必要。目前,无创性影像学方法不仅可观察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及对动脉硬化斑块的成分进行评价,还可进行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本文就超声、MSCT、MRI、PET、免疫闪烁成像等无创性影像学技术在颈动脉斑块评价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552 条记录 3/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