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葡菌型烫伤样皮炎综合症15例报告
患儿骤然起病,初在口周、眼睑、鼻唇沟、耳后发际部发生红斑或小脱皮,后迅速蔓延到躯干部及四肢末端,甚至泛发到全身,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更明显,呈弥漫潮红,在红斑基础上可发生松弛性水泡,类似于"汗珠"样大小,皮损处疼痛明显,继而表皮浅层起皱,稍用力摩擦即大片剥脱,露出鲜红水肿糜烂面,即尼氏征阳性,状似烫伤.得到有效治疗后,首先患儿疼痛明显减轻,口周及眼睑周围结痂,呈放射状皲裂,以后皮肤潮红减轻.渐转为正常肤色.受累皮肤渐出现糠麸状脱屑,或大片脱皮,整个病程持续7至10天.所有患儿无败血症、蜂窝织炎、肺炎等并发症发生.
-
假性黑棘皮病、克罗恩病伴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24岁,广州人,因血压升高伴头晕头痛4 d就诊,门诊测血压220/120 mm Hg(左上肢),200/114 mm Hg(右上肢),以"Cushing综合征?"收入院.患者否认服用皮质类固醇、烟酸、雌激素等药物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月经史:12岁(6~7)/(23~90)2010-07-20,间断有痛经.有高血压病家族史.体格检查:血压192/125 mm Hg,BMI>42 kg/m2,颈部、双侧腋窝等处皮肤色素沉着,患处皮肤干燥、明显增厚,表面呈毛绒状,范围渐扩大,并出现较多绿豆大小的增生物,肤色、质软(图1~3),皮损处无脱屑、瘙痒及疼痛.
-
透明胶带法与刮刀法直接检查浅部真菌的对比观察
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直接显微镜检查普遍采用刮刀法,此方法简便易行,但在取材的过程中易造成患者疼痛且局部渗血.透明胶带法比刮刀法具有局部无渗血、污染小、痛苦小的优点.我们于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对临床诊断为浅部真菌感染并经刮刀法镜检真菌阳性的患者240例,采用透明胶带黏取同一皮损处的皮屑进行二次真菌镜检,对比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报告如下.
-
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在扁平苔藓皮损处表达的意义
扁平苔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或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释放的淋巴因子和生长因子导致了角质形成细胞液化变性和增殖.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是扁平苔藓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了探讨扁平苔藓皮损的细胞增殖状况.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扁平苔藓皮损处Ki-67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
-
汗孔角化症继发Paget样Bowen病一例
患者男,76岁,10余年前于左大腿屈侧出现两个上下排列的黄豆大小的淡褐色皮疹,此后皮疹未见增多.2006年8月29日在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限局性汗孔角化症.3年前开始,汗孔角化症皮损处出现红色斑片,偶痒,患者当时并未在意.后皮损逐渐增大增厚,于1年前再次来我科就诊,遂于门诊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情况.
-
斑驳病合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一例
患者男,14岁,因额部、腹部、双下肢白斑伴黑褐色斑14年,于2007年8月12日到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前额部一小块白斑伴白发,腹部、双下肢白斑;面颈部、躯干、臀部黑褐色斑,随着年龄增长,皮损增大且数量增加,同时伴有腹股沟和臀部下方小雀斑样色素斑.无癫痫史,皮损处无炎症外伤史,无眼部炎症史,患者及家属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
面部恶性雀斑样黑素瘤二例
例1女,37岁.右侧口角黑色斑片4年,多次手术切除仍复发就诊.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口角出现米粒大小黑色斑片,渐增大,当地医院行激光治疗,治疗后不久原皮损处又出现黑色斑片.此后1年中,黑色斑片进行性增大,无任何不适.3年前分3次手术切除该黑色斑,病理诊断为复合痣,皮脂腺痣.术后不久患处义出现褐色皮疹,渐增大至1 cm×1 cm大小.2年前再次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交界痣”.
-
先天性Becker痣并发皮肤淀粉样变性一例
患者男,53岁.出生时即发现左侧背部片状色素斑,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缓慢增大,上有毛发生长,无不适症状.10余年前,患者自觉皮损处瘙痒明显,且逐渐加重,患者搔抓剧烈.
-
液氮冷冻后化脓性肉芽肿一例
患者男,31岁,因左足跖前端皮肤肿物伴疼痛1周,于2007年9月来我科就诊.1个月前曾因左足跖前端鸡眼行液氮冷冻治疗2次,第2次行液氮冷冻治疗后出差去外地,1周前皮损处痂皮脱落,局部渗出,皮损逐渐增大,伴有肿胀疼痛,曾口服头孢呋辛酯胶囊等抗生素,治疗1周无效.平素身体健康.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瘙痒与无瘙痒皮损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
瘙痒为银屑病患者中常见的症状,据报道约80%银屑病患者伴有瘙痒[1],为所有症状中令患者痛苦的,占81.8%[2].我们通过检测瘙痒与无瘙痒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力p140受体(即Trk A)表达分布情况.探讨NGF和TrkA是否在银屑病瘙痒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
脓疱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8水平及其在皮损中的表达
许多学者发现,IL-8与银屑病发病有密切关系,脓疱性银屑病皮损中有比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更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和IL-8持续升高.2004年7月至2006年2月,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脓疱性银屑病、寻常性银屑病及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IL-8水平及皮损处IL-8的表达情况.
-
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研究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实验依据,以指导临床辅助治疗银屑病.方法 60例银屑病患者运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检测皮损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及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电镜观察皮损处细胞超微结构,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损处酸性神经酰胺酶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皮肤比较,银屑病皮损角质层含水量降低(P<0.01),TEWL值增加(P<0.01),皮脂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下,皮损颗粒层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小体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分布紊乱,体积大小不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酸性神经酰胺酶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银屑病皮肤屏障功能明显受损,因此,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加强保湿是银屑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
脐带间质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治疗难治性天疱疮一例
患者男,59岁,2008年2月出现口腔溃疡、头皮及躯干近心端大小不等的红斑、水疱,继而糜烂、渗液、结痂伴疼痛.在外院行皮损病检示:表皮内水疱,伴棘层松解,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直接免疫荧光(DIF):表皮棘细胞间IgG、C3网状沉积,诊断为寻常型天疱疮,给予甲泼尼龙200 mg/d治疗后病情缓解,其间曾不规则使用环磷酰胺(CTX)治疗(剂量不详).2010年3月因糖皮质激素减至25 mg/d后皮损再发,随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皮损未能控制且皮损处疼痛难忍.于2010年7月23日入我科治疗.
-
复方氟米松软膏多中心、随机、自身对照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研究
复方氟米松软膏(商品名奥深,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经销)是中效外用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已有文献证实,复方氟米松软膏的疗效和安全性[1-3],但该药在南方部分区域使用时,不少患者因油腻不适感而停药甚至拒绝使用.本研究拟通过缩短复方氟米松软膏在皮损处的用药时间,与常规涂药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观察涂药1 h和涂药2 h后擦掉药膏是否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同时提高患者局部治疗的依从性.
-
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
从2007年1月以来,笔者采用中西药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0~82岁,其中75岁以上11例.均为皮疹消退后疼痛持续6周以上,病程6周~1年不等.病程较短,皮损处水疱结痂脱落但尚有红斑,疼痛明显者予阿昔洛韦片0.2g,1天5次.同时弥可保针0.5mg,肌注,隔天1次.
-
铜绿假单胞菌致皮肤坏疽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双足部水疱、坏疽半年.患者半年前因冬季足部寒冷,用炭火取暖后双足局部起水疱,自行用针刺破水疱后,流出水样液体.此后水疱反复发作,部分可自行消退,部分呈皮肤坏死、结痂,表皮剥脱后形成溃疡,表面可见脓性分泌物,且范围不断增大,皮疹增多,因无明显症状,而未行正规治疗.近半个月自觉皮损处疼痛,遂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
-
乳房外Paget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78岁.因外阴、肛周红斑糜烂5年加重半年于2008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5年前始左侧外阴出现淡红斑片,表面覆痂屑,伴瘙痒.自行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皮损面积扩大,瘙痒加重,常因洗烫搔抓后皮损处糜烂渗液,5年间多次于妇科、皮肤科诊为"外阴营养不良"、"外阴湿疹"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并予以口服抗过敏药物及外用各种糖皮质激素软膏,症状时轻时重,但皮损始终缓慢向外扩大渐累及肛周及左侧外阴.
-
吡硫翁锌气雾剂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MIF和VEGF的影响
吡硫翁锌能有效抑制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并能抑制皮脂过度分泌,有抑菌作用,可减轻皮损处的炎性反应,缓解皮损处的瘙痒及疼痛.我们应用吡硫翁锌治疗银屑病,并检测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EGF)的变化,报道如下.
-
湿疹样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69岁.因“躯干四肢反复红斑、瘀点半年”收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踝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粟粒大紫红色瘀点、瘀斑,伴瘙痒,患者未予重视,1个月后皮损逐渐延及双小腿及大腿根部,在我科门诊诊断为“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给予口服复方丹参片3片,3次/日,维生素C0.2 g,3次/日,地氯雷他定片5mg,1片/晚,外用20%尿素软膏、复方酮康唑乳膏交替涂擦于皮损处,2次/日,瘙痒略有减轻,旧皮损部分消退,新发皮损不断出现,逐渐延及躯干及颈部,遂以“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收住院,既往患有高血压1年,一直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1片,1次/日”血压基本平稳,否认化学品接触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外伤手术史,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类似病史,病程中患者无发热、咽痛、咳嗽、胸闷、气短,无腹泻、腹胀、腹痛等不适.
-
小汗腺痣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右足背暗红色斑片16年就诊.该患者出生后不久偶然发现右足背外侧暗红色斑,运动后皮损处可见露珠样汗液,无其他不适.足背部皮损随年龄缓慢增大.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多汗症",未予治疗.体检:系统检查心肺腹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足背外侧见2 cm×3 cm类圆形暗红色斑片,境界分明,无多毛现象.触提挤压该区域皮肤数次后可见露珠样汗液,周围皮肤无出汗现象.无压痛,皮温正常.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深层可见大量增生且结构正常的小汗腺分泌部管腔,无血管增生扩张.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小汗腺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