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巨大胸主动脉瘤夹层生存14年1例
1临床病例患者男,83岁.缘于1985年5月曾因摔倒致右锁骨外端骨折,半月后出现左侧胸痛症状,不剧烈,于咳嗽、深吸气或活动时症状明显,心电图检查无改变.胸片:主动脉弓纡曲延长.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大出血致死1例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很少见,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救治难度大.现将我所1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突然出现急性左上腹部、左肩胛部剧烈疼痛10 min就诊.
-
腔内介入手术在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患者应用腔内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2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41例,开放性手术)和介入组(61例,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的治愈率,并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介入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胸主动脉瘤治愈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介入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住院费用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胸腔介入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开放手术,且胸腔介入手术可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并节省住院费用.
-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并发胸主动脉瘤1例
患者,男性,44岁,已婚,教师.于2000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午后为甚,伴咳嗽,咯大量白稀痰,乏力,消瘦,明显盗汗.就诊于当地医院,拍胸片示:双肺上中下野粟粒状阴影,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给予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及链霉素抗结核(HREZS/2HREZ)治疗.3个月后复查胸片示:双肺粟粒状阴影吸收好转,但右上心缘旁出现一致密团块状影,边缘光滑,约为2cm×2cm,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胸主动脉瘤”.因肺结核好转,患者自停抗结核药.2000年7月初患者出现活动后气喘,进行性加重,咳嗽、咯痰.胸部核磁扫描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气管严重受压.2000年8月已不能平卧,严重喘憋,为进一步治疗住入我院.
-
胸主动脉瘤MR检查2例报告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流空(flow void)效应,能清晰地显示大血管,对认识主动脉疾患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两例胸主动脉瘤MR检查所见,简要比较了血管造影、CT及MRI的差异,概述了大血管及动脉瘤一般MR表现及易混淆点,MRI是检查动脉疾患很有价值的方法,但需要进一步改善图像质量并提高对影像的认识.后就本组2例的误诊原因略作分析,报告如下.
-
姜黄素对大鼠胸主动脉瘤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胸主动脉瘤形成过程中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动脉瘤组和姜黄素治疗组.采用氯化钙(CaCl2)诱导法制备胸主动脉瘤模型,术后4周取材.HE染色及地衣红染色观察胸主动脉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动脉瘤壁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姜黄素可明显抑制胸主动脉的扩张.与对照组比较,动脉瘤组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姜黄素能有效降低动脉瘤中Bax的表达,升高Bcl-2表达水平.结论 姜黄素可以促进胸主动脉瘤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降低Bax/Bcl-2的比值.
-
高脂饮食对大鼠胸主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对胸主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细胞黏附分子包括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手术组和高脂饮食组,采用氯化钙(CaCl2)诱导法制备胸主动脉瘤模型,于术后4周取外敷CaCl2段胸主动脉.采用地衣红染色和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5、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 高脂饮食组动脉管径较手术组扩张明显,动脉管壁破坏更广泛,伴有更多的炎性细胞浸润;VCAM-1、ICAM-1较手术组表达升高.结论 高脂饮食可促进胸主动脉瘤管壁VCAM-1和ICAM-1的表达.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大鼠胸主动脉瘤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实验性大鼠胸主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每组15只.采用氯化钙(CaCl2)诱导法制备胸主动脉瘤模型,于术后4周取外敷CaC12段胸主动脉.HE染色及地衣红染色观察胸主动脉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动脉瘤壁VEGF和TSP-1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VEGF主要表达于动脉瘤中膜和外膜,而对照组表达很弱;TSP-1表达于正常动脉全层,而动脉瘤表达很弱.免疫印迹法显示,动脉瘤组织中VEGF表达均强于对照组,而TSP-1弱于对照组.结论 VEGF和TSP-1均参与胸主动脉瘤的形成,其可能是胸主动脉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关键决定因素.
-
JNK/c-Jun信号通路在大鼠胸主动脉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 -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及c-Jun在实验性大鼠胸主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将2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手术组.采用氯化钙(CaCl2)诱导法制备胸主动脉瘤模型,于术后4周取外敷CaCl2段胸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动脉瘤壁JNK和c-Jun的表达.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磷酸化JNK(p-JNK)和磷酸化c-Jun( p-c-Jun)主要表达于动脉瘤中膜,而对照组表达很弱.Western blotting显示,动脉瘤组织中p-JNK和p-c-Jun表达均强于对照组. 结论 p-JNK和p-c-Jun在动脉瘤中表达强于对照组,JNK/c-Jun信号通路可能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血管内隔绝治疗胸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血管内隔绝治疗胸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胸主动脉瘤患者48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隔绝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P <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血管内隔绝治疗胸主动脉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和病死率低,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远期疗效好,效果显著。
-
胸主动脉瘤患者行Bentall手术后的护理
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变形破坏后,形成的异常扩张和膨大部分,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术后早期监护与干预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术后早期监护与干预.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5年8月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收治的47例胸主动脉瘤腔内支架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在SICU监护期间严密监测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术后出血的情况,做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措施.除3例患者因术前已有动脉瘤破裂,术后出现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2例因术后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均救治成功,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治疗.结论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为一项较新的技术,手术的成功与否有赖于术后早期的监护与干预,维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稳定及预防术后的出血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胸主动脉瘤血管内带膜支架置入治疗中应用的初步体会
目的:初步总结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胸主动脉瘤血管内带膜支架(ESG)置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例DeBakey Ⅲ型亚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1例假性胸主动脉瘤ESG置入后1年残余漏患者.全麻状态下,采用多平面TEE对整个ESG置入或补漏ESG再置入手术过程连续动态检测.结果:所有4例患者均成功地置入了ESG,在整个手术过程中TEE对主动脉夹层入口或支架置入后残余漏口的定位、血流和分流状态观察、支架释放过程监测、球囊再扩张效果评估及血管造影辅助观察等多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对夹层入口、血流状态、ESG置入后形态与封堵效果的关系等细节的显示有独到之处.结论:TEE在胸主动脉病变的ESG置入治疗中具有重要和独到的应用价值.
-
胸主动脉瘤合并夹层动脉瘤1例
患者,男,64岁.因"胸闷、气短伴咳嗽、发热"做X线检查发现胸主动脉瘤样扩张,建议彩超检查.既往高血压10余年,无剧烈胸腹疼痛病史.超声所见:胸主动脉瘤样扩张,大小约75mm×62mm,其管壁内见附壁血栓形成,左房明显受压,胸主动脉下段与腹主动脉全程均可见撕裂的内膜,达左右髂动脉分叉水平,假腔明显大于真腔,假腔内可见血栓形成.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胸主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管内修复术创伤性小,可应用于治疗多种主动脉疾病,如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主动脉疾病很敏感.术前可通过TEE找到撕裂的内膜片、发现内膜破口、区分类型、区分真假腔及了解心脏状况.术中TEE用于引导导管插至正确位置、观察支架放置过程、监测心功能和室壁运动状况、评价手术疗效.术后随诊通过TEE观察支架内血流情况、检出并发症如内漏等.
-
肺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1例
患者女,43岁,体检疑诊纵隔占位,无高血压及先天性心脏病病史,有肺结核病史.X线检查:胸片示左上肺门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光滑,外缘可见弧形钙化;胸部透视见肺动脉段局限性瘤样突出,随心动周期呈规律性搏动,疑诊动脉瘤.双源CTA:主肺动脉局部增宽,左侧壁近左肺动脉处见囊袋状瘤样突起,大横断面约34.7 mm×41.5 mm,呈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特征与肺动脉一致,其内未见低密度充盈缺损,瘤壁略厚并蛋壳样钙化;双侧肺动脉形态未见异常;降主动脉动脉起始处管径24.1 mm,其后血管梭形扩张,宽处管径约39.9 mm,管壁可见点状钙化.诊断:主肺动脉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癌.
-
超声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瘤颈外-椎动脉旁路重建术后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病人资料 10例患者,术前均经MRA确诊,为胸主动脉瘤(Stanford B)型.手术位于DSA室,行全麻.取左锁骨上横切口,显路颈外动脉,到右侧大隐静脉搏长约15cm,远心端与左颈外动脉端侧吻合,近心端与左椎动脉端侧吻合.
-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2~65岁,平均(45.4±15.1)岁.病因4例为外伤,1例为动脉硬化,3例病因不明.瘤体直径(3.9±1.3)cm.4例为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结果:6例采用全身麻醉,2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支架型人工血管均顺利植入.术后30 d内无死亡.1例有近端内漏.术后脑梗塞1例.术后随诊2~30个月,平均(9.3±10.7)个月,术后4个月死亡1例,病因为内漏导至动脉瘤破裂.1例于5个月后因再发假性动脉瘤,接受再次支架型血管植入术,于2次手术后2个月死亡.随诊死亡2例,死亡率25%.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主动脉瘤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1991年由Parodi等[1]首先报告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主动脉瘤获得成功。这 是采用由金属丝编成的支架并覆盖人工血管,经导管送入主动脉瘤部位,释放支架血管将动 脉瘤与主动脉血流隔离,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7年来,有关支架血管治疗主动脉瘤的 实验研究和临床报告不间断地发表,显示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同时,在血管内支架 治疗的临床效果被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支架血管的基本结构和支架放送的基本技术 自从Parodi初采用Palmaz支架(球囊扩张Z型不锈钢支架)用于临床以来,支架经历了多种 改进,其材料由不锈钢的球囊扩张型支架发展为由镍-钛合金制成具有温度记忆特性的自扩 张型支架;支架的结构由管型发展为分叉型支架;覆盖支架的人工血管材料也由外科常用的 普通血管改进为由超细聚酯纤维制成的专用超薄血管[2]。 血管内支架治疗目前大都在手术室进行。病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机备用。外科 显露股动脉或骼动脉,将一段长10 mm人工血管与股动脉或骼动脉行端侧吻合以便于放送导 管。应用5-F猪尾造影导管行主动脉造影。随后将5-F造影导管换为18F~24F支架放送导管 。导管放入动脉后立即经静脉给予肝素(150~200 U/kg)。推送导管使其前端位于动脉瘤的 近心段。准确定位后将支架血管从放送导管的装载腔释放,支架血管进入主动脉后自行展开 或经球囊扩张后展开,隔离主动脉与瘤体的交通。 二、治疗结果 支架治疗主动脉瘤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支架是否完全将动脉瘤腔与主动脉血流相隔离。 目前在临床应用中,支架放入主动脉隔离动脉瘤的即刻成功率大约在75%~96%[ 3~6]。影响支架治疗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在于动脉瘤的部位,其次是支架的结构。 在肾下腹主动脉瘤,支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约为75%~89%[3~5]。支架治疗的早期 并发症大约在10%~11%,早期死亡率1%~4%不 等[4,5]。 在胸主动脉瘤,支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为81%~98%,早期死亡率2%~9.2 5%[6~8]。 在腹主动脉瘤,将管型支架放置在主动脉内的即刻成功率为84%~86%[3,4] ,放置在主动脉-骼动脉并加以股-股转流的即刻成功率为75%[3]。即刻成功 率在分叉型支架为87%[4]。 支架治疗的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分析。从目前有限的材料看,支架放入后2年的成功率在 腹主 动脉瘤大约是83%~90%,在胸主动脉瘤大约是98%[3,5,6]。
-
人造血管覆盖支架成功治疗胸主动脉瘤9例报告
目的:报告9例人造血管覆盖支架治疗胸主动脉瘤的结果.方法:手术暴露股动脉,送入带距离标记的pigtail进行主动脉造影以确认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的直径和长度.送入300 cm长的Amplatz Super Stiff导丝,切开股动脉,沿导丝送入人造血管覆盖支架,准确定位后,将收缩压降到70~80 mmHg(1 mmHg=0.133 kPa),快速退出鞘管,释放人造血管覆盖支架,主动脉造影检查效果,后缝合股动脉.结果:共治疗了9例降主动脉瘤,真性动脉瘤4例,溃疡1例,假性动脉瘤1例,夹层3例.除1例夹层未能完全封闭假腔外,其余均隔绝动脉瘤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遇到的主要问题有:1.动脉瘤非常靠近左锁骨下动脉,未能严密覆盖动脉瘤,发生了轻微的内漏;2.目前使用的人造血管输送系统比较硬,1例在主动脉弓部难以释放;3.测量不准,1例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稍短,出现了轻微的内漏;4.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是封堵入口,1例入口和出口距离仅有3~4 cm,故未能完全封闭假腔.结论:置入人造血管覆盖支架可以隔绝真性动脉瘤,封堵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入口,治疗效果好,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出血少,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