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9例分析

    作者:张琼香;李桂梅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正确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 9例产科DIC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与结论:9例产科DI C 6例抢救成功,3例失败.表明对产科DIC应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去除病因,结束分娩.

  • 抑肽酶对围术期急性失血性休克DIC转归的保护作用

    作者:曹阳;刘中华;闵兴国;缪海生;冯红斌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围术期急性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转归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外伤后失血较多并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27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15例)为静脉应用抑肽酶组;Ⅱ组(12例)为立止血对照组,静脉应用立止血.两组患者于术前、术中低容量期、术中容量恢复期、术后1小时、术后1天分别观测血小板计数(PLC)以及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抑肽酶组术中容量恢复期、术后1小时、术后1天PLC、PT、APTT、TT、FIB均正常或接近正常,而对照组则出现明显异常,其中4例病人出现PLC低于50×109/L,FIB低于1.5 g,PT、APTT明显延长的DIC诊断指征.结论: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抑肽酶对休克转归DIC具有保护作用.

  • 感染性休克低分子肝素早期干预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作者:张楚明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否有效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及其安全性.方法:3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低分子肝素干预组(15例),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DIC的发生及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的DIC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和0例,死亡例数分别为7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DIC的发生及死亡率,并且较安全.

  • 急诊ICU患者发生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对策

    作者:徐英;张铮;马明洲

    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对策.方法:对本院急诊ICU 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3年间收治的DIC患者原发病及并发症、临床表现、DIC确诊时间、治疗、病死率等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ICU医生要对DIC保持高度警惕性,争取对高危病人行pre-DIC指标及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关键措施.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 微量肝素和中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的比较

    作者:陈玲珍;尹松梅;谢双锋;聂大年;马丽萍

    目的:比较微量肝素与中小剂量肝素 (MLDH)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56例确诊为 DIC患者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 30例, MLDH组 26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 12~ 25 mg,分 2次静脉滴注; MLDH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 50~ 100 mg,分 2~ 4次静脉滴注,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及出血情况.结果:微量肝素组治愈率 53%, MLDH组治愈率 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微量肝素组的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没有加重; MLDH组 5例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加重,发生率 19%,显著高于微量肝素治疗 DIC组(P<0. 05).结论:微量肝素治疗 DIC较中小剂量肝素疗效好,副作用小.

  • 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及评价

    作者:周莉;高眉扬;饶安娜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1990-2003年14例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病例.结果:17 064例孕产妇中有14例实施了急症子宫切除术,其中阴道分娩后发生率为0.05%.剖宫产后为0.12%,常见的手术指征为胎盘因素(42.86%),其次为软产道损伤(21.43%)及子宫破裂(14.29%)(其中4例均为非法接生),合并DIC者占57%.结论:急性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科急重症出血,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杜绝非法接生可减少不必要的子宫切除.

  •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喆;赖剑蒲;陆玲;周伟

    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关系,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将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5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比较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血小板(Plt)数、硬肿程度、器官功能损害情况等与DIC的关系.并比较D-二聚体、Plt计数在DIC不同病程中的情况.结果:生后5 d内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其DIC的发生率(60%,27/43)显著高于出生5 d后发生败血症者(23%,3/13)(X 2=6.33,P<0.05).两组患儿血pH值、A-aDO2、Plt数及硬肿程度等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DIC不同病程中D-二聚体、Plt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败血症起病越早,病情越重,DIC发生率越高.D-二聚体检测、Plt计数等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 产科DIC 1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汉勤

    目的:为了探讨产科DIC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降低DI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6例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DIC患者均有明确的诱因,羊水栓塞4例,重症肝炎2例,胎盘早剥3例,HELLP综合征1例,产后出血6例.14例未作产前检查;治愈14例(87.5%),死亡2例(12.5%).结论:加强围产保健,提高孕产妇及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识,适时定期产前检查;提高基层妇幼保健人员技术水平,特别要重视提高产前检查质量;积极预防及治疗原发病,正确及时处理DIC,是降低DIC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措施.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

    作者:林智辉;王秀菊;孙小娟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 应用肝素治疗产科DIC加重产科出血9例分析

    作者:黄泳华;钟倩;李冬梅

    目的:探讨肝素对产科DIC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1月~1999年12月共遇到的20例产科DIC病人的抢救过程,对其中9例使用肝素者与11例未用肝素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9例病人使用肝素后阴道流血增多6例,硬膜外麻醉穿刺针眼出血不止1例,剖宫产加子宫切除术后腹壁伤口大量渗血1例, 腹膜外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大血肿致失血性休克1例,而未用肝素者无一例出现以上与使用肝素相关的出血性并发症.结论:肝素对临近分娩或分娩后的产科DIC治疗价值不大,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应慎用.

  • 迟发性羊水栓塞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作者:杨新民;潘明香;吴京兰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循环而引起的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严重综合征,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发绀、出血和昏迷.少数患者在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后1h内,不经心肺功能衰竭及肺水肿阶段直接进入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大量阴道出血或伤口渗血阶段,为迟发型羊水栓塞(delayed amniotic fluid embolism,DAFE)[2].DArE因缺乏急性AFE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本文就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11年来诊断的DArE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 抑肽酶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兔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珠华;曹华妹;郑戈

    目的:建立免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并探讨抑肽酶对兔DIC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妊娠23~24 d的新西兰大白兔行剖宫取胎术,取胎盘组织10 g溶于无菌10 mL生理盐水,充分搅碎并离心后,取上清液,注入耳缘静脉,建立兔的产科DIC模型.然后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n=10),A组(抑肽酶组)注射抑肽酶3×107IU/kg+5%葡萄糖10 mL;B组(对照组)静脉注射5%葡萄糖10 mL.抽取注药前,注药后10、30、60、120 min的血液,放入标准的PT管和空白试管充分摇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和各项凝血指标.结果:注药后B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逐渐延长,纤维蛋白原逐渐降低,D-二聚体升高,并平均30 min左右剖宫产创口开始渗血,A组也出现同样的趋势,但改变较缓和,各时间点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B组IL-8与TNF-α逐渐上升,在30 min时达到高峰,60 min时有下降趋势,A组改变较B组缓和,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胎盘离心液建立兔产科DIC可行性好,早期应用抑肽酶治疗DIC模型兔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减少炎症介质IL-8和TNF-α的浓度.

  • PT、FIB、FM、DD、PLT检测对孕产妇DIC的诊断探讨

    作者:钟武平;高玲;崔颖鹏;黄彬;万建新;刘敏;姜傥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检测在正常孕产妇中的变化及其对产科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72例生育期妊娠及非妊娠妇女样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分别用Clauss法、产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电阻法进行PT、FIB、FM、DD、PLT检测.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FM、FIB、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L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经方差检验除PT外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DD与FM、FIB存在正等级相关,DD与PLT存在负等级相关;PT与DD、FM、FIB无相关关系.结论: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PT不能及时灵敏反映妊娠期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DD、FM对早期诊断产科DIC有重要临床意义.

  • 小剂量肝素联用维甲酸防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作者:陈少通;赵淑华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发生率达85%,本病出血迅猛,病情凶险,是APL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血液病治疗水平的提高,新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APL完全缓解率(CR)明显提高.但APL病人合并DIC则常使病人死于实施有效化疗之前.近年来作者采用微量肝素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并与常规量肝素和传统抗肿瘤化疗方案作对比,报道如下.

  • 血栓弹力图及凝血指标在DIC患者血制品输注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胡晓婧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及凝血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制品输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63例DIC患者,分为研究组(采用血栓弹力图,33例)和对照组(采用凝血指标,30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血制品输注量、 肝素使用率、DIC临床症状改善率及病死率.结果 研究组的血浆、 冷沉淀、 血小板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肝素使用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DIC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凝血指标比较,血栓弹力图在DIC患者血制品输注中的指导更准确,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D-二聚体及FDP的测定

    作者:张海英;杨莉

    D-二聚体(D-dimer)是反映已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小片段,是血栓已被溶解的直接证据。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的产物,也是综合反映纤溶亢进的指标[1]。D-dimer水平的升高,标志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和特异指标;FDP反映机体纤溶活性的总水平[2]。近年来两项指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肿瘤、肺部感染、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和预后估计方面的应用已有报道。例如,由于FDP的敏感性较高,但缺乏特异性,而D-dimer虽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较高,两者配合,可提高对DI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近我们开展了将该两项指标用于矽肺早期诊断的研究,探讨它们与矽肺纤维化病变过程的关系。然而关于两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已有许多文献报道,现将近年来所选用的各种检测方法作一综述,为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实验方法提供依据。1FDP的检测方法关于FDP的检测方法,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供参考,所以在具体实验中应根据实验条件、样本来源、敏感度要求等具体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方法,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1ELISA法FDP免疫学检测时,国内原来一直用多克隆抗体来检测,其亲和力、特异性及抗原结合谱随抗原纯度、不同免疫动物个体和采血次数多寡而变化,使试剂难以标准化,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4]。单克隆抗体(McAb)可克服以上缺点,已有较多文献报道[5,6]。因此双抗体夹心ELISA法由于它的高敏感性和无放射性伤害,已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临床检测[7]。McAb夹心ELISA法测定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碎片E与兔抗人FDP抗体检测FDP比较,其敏感性好,同时显示了McAb特异性强,能单独选择性作用于FDP的碎片E,且无放射性伤害,McAb的线定量范围明显宽于兔抗人FDP抗体,说明DN20McAb在临床检测中优于相应的抗血清法[8]。ELISA法检测FDP时可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保证试剂的稳定性、用具清洁和固定专人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金盼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送检的40例凝血检验结果,并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健康状况的不同,分为DIC组(n=20)和健康组(n=20),并对两组成员的PT(外源性凝血状态)、APTT(内源性凝血状态)、TT(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以及FIB(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组成员相比,DIC组成员的纤维蛋白的含量较低,凝血时间比较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较长,两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当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时,要提前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止血功能方面的障碍,以免在手术中发生大出血,而导致患者死亡.结论:通过凝血检验指标,可以有效地判断需要手术的患者是否存在止血功能缺陷,防治手术出现意外,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几率.

  • 浙江省磐安县第1例白头蝰蛇咬伤报告

    作者:陈康德

    白头蝰蛇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类毒蛇,咬伤后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DIC),使伤肢红肿疼痛逐渐加重、功能障碍.临床使用抗眼镜蛇毒血清无效的情况下,改用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 联合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荣幸

    目的 观察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含量变化,为预测和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发色底物法检测对照组和孕妇组的D.D和FDP的含量,并对晚期孕妇进行DIC追踪研究.结果 孕妇各组D.D和FD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早孕组与晚孕组D.D和FDP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孕组与晚孕组D.D和FDP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孕妇中共5例发生DIC.结论 同时检测孕妇血浆D.D和FDP,有助于DIC的预测和早期诊断.

  • 血液成分输血在产科DIC中的应用

    作者:谭轩;黎海澜;伍焕秀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救治方法,降低DIC的病死率.方法 对21例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DIC并发者根据失血量及病情变化,输注红细胞悬液5~10u,新鲜冰冻血浆400~1600ml,冷沉淀4~10u,机采血小板1治疗量,经成分输血治疗后2~4h,出血明显减少,各项凝血指标显著改善,由于抢救及时,药物及血液成分使用得当,抢救成功19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9.52%.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设专人管理输血,保证及时正确有效输血是成功救治产科DIC患者的关键.

769 条记录 31/39 页 « 12...28293031323334...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