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科DIC19例临床分折

    作者:黎俊;李斌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征及冶疗.方法对我院近12年来收治的19例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病原因以产后大出血、胎盘早剥、死胎居多;19例均有不同程度多器官出血,以阴道出血为主,且出血不凝;除抗休克治疗外,12例使用肝素治疗,3例行子宫切除术.结果治愈17例,死亡2例.结论强调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及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折瑞莲;苏放明;霍梅;周莉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 dimmer,D-D),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 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22例,产后出血量500-800 ml,第2组15例,产后出血量>800ml,选同期正常分娩产妇49例(产后出血<500ml)为对照组;定量检测3组产时D-D、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产时D-D明显升高,AT-Ⅲ:A降低于(P均<0.001);第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均<0.01)及D-D(P<0.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WPC)(P均<0.01)及AT-Ⅲ:A降低(P<0.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D-D升高,Fg、BPC及AT-Ⅲ:A降低(P均<0.01).结论 AT-Ⅲ:A及D-D比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灵敏,可早期诊断产后出血所致的DIC.

  •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2例临床分析

    作者:文细娇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32例产科DIC病例资料.结果 6例经积极处理后仍有阴道出血者,行次全子宫切除;2例行次全子宫切除后病情未控制再次手术切除残余子宫颈.32例均抢救成功.结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时应采取去除病因、尽早终止妊娠、抗休克和输新鲜血液等措施,必要时行子宫切除.

  • 化瘀止血法防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

    作者:成玉斌;黄世林;向阳;陈楠楠;孙锋;郭爱霞

    目的 探讨化瘀止血防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 早期采用丹参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DIC时采用小剂量肝素钠静滴,并间断输注血浆和血小板治疗合并出血的APL62例.结果 合并出血38例中8例进展为DIC,32例DIC中31例治愈,无1例出血倾向加重.结论 化瘀止血可降低APL DIC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作者:马玲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母婴病死率较高.现将我院2003年4月~2006年11月收治的8例产科DIC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产后大出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手术麻醉处理

    作者:刘姝颖

    产后大出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极易造成死亡.现将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3例产后宫缩乏力大出血致DIC的麻醉处理经过报告如下.

  • 多指标协同应用在危重症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诊断DIC中的作用

    作者:刘雪燕;陈怀生;徐勇

    目的 通过对危重症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观察,并进行有关凝血功能的检查,以争取早期发现、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方法 纳入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危重症患者56例,进行DIC全套检查,并根据国际血栓与出血性疾病协会DIC诊断评分标准诊断DIC 26例,根据四格表法分别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总量(Fg)、抗凝血酶Ⅲ(AT Ⅲ)以及出血(包括皮下出血及淤斑)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似然比及预测值进行诊断.结果 PT延长、Fg降低的诊断特异性为87.0%;AT Ⅲ降低以及出现PT延长、Fg降低或出血三者之一诊断DIC的敏感性为96.0%.结论 以血小板减少为基础的多指标联合诊断DIC可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冷沉淀的输注效果分析

    作者:王雷萍;孟庆宝

    目的 探讨冷沉淀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8例符合DIC诊断标准的治愈病例.比较分析患者输注冷沉淀前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质(Fib)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28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输注前后各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冷沉淀在DIC患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为DIC的控制提供凝血基础,为患者的成功救治创造了时机,可提高DIC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 三种抗凝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钟洪明;江慧

    目的检测不同病因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及抗凝血酶Ⅲ(AT)、蛋白C(PC)、蛋白S(PS)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由不同疾病引起DIC的72例患者血浆中D-D含量(免疫比浊法)及AT(发色底物法)、PC(凝固法)、PS(凝固法)活性.结果不同病因引起的DIC患者血浆D-D均明显升高,多数病例组为正常对照组的10~30倍,恶性肿瘤组为正常对照组的近百倍;除白血病组血浆AT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外,其余所有DIC病例组的血浆AT、PC、PS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浆D-D升高是诊断DIC的敏感指标.在多数病因造成的DIC中,抗凝系统功能降低是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 DD、FDP和AT-Ⅲ联合检测对DIC实验诊断及治疗监测的价值

    作者:解学龙;曾梅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诊断及治疗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该院同时检测DD、FDP、AT-Ⅲ与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患者71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DD、FDP、AT-Ⅲ检测指标与凝血四项和患者目前病情联合分析。结果 DIC患者的DD、FDP、AT-Ⅲ水平与非DIC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患者的DD、FDP、AT-Ⅲ水平与DIC 患者治疗好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DD、FDP、AT-Ⅲ更能提高DIC诊断率,在DIC治疗中监测DD、FDP、AT-Ⅲ对DIC转归有重要的意义。

  • 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在DI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沈伟;肖亚雄;叶静洁

    目的 探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产后以及肺栓塞等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产后、肺栓塞诱发明确诊断为DIC患者42例,按照输入成分随机分为输入新鲜单采血小板 10 U组、输入冷沉淀 10 U组和同时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各10 U组.结果 3组患者于单独输注冷沉淀、新鲜单采血小板以及联合输注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测定比较,分别单独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均有治疗效果,联合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后除D-二聚体变化不明显外,其余测定显示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在DIC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具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 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D IC的预测价值

    作者:郑君;张春花;林森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 )水平对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 )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正常足月(孕周不低于37周)的临产孕妇156例作为临产组,并按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 n=102)和剖宫产组( n=44)。临产组中,将产后24 h内出血量大于500 mL的18例产妇作为产后出血组。选择12例DIC产妇作为DIC组,同期健康的非妊娠妇女9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产后24 h出血总量,采用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D-D质量浓度。血浆D-D对产后DIC的预测效能评价采用非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分析。结果血浆D-D质量浓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临产组、产后出血组、DIC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血浆 D-D 质量浓度分别为1.12~1.81 m g/L (平均1.33 mg/L)、1.07~2.27 mg/L(平均1.37 m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产组妇女血浆D-D质量浓度的95%参考范围分别为:<0.45 mg/L(95% CI:0.30~0.48)、<2.75 mg/L(95% CI:2.00~3.00)。临产组产妇产前血浆D-D质量浓度与产后出血量无明显相关性(r=0.319,P=0.170),而二者在产后出血组、DIC组产妇中呈中等相关(r分别为0.470、0.643, P分别为0.048、0.024)。产前血浆D-D质量浓度对产后DIC的预测效能显示,其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95% CI:0.715~0.983);临界值不低于3.0 m g/L时,可获预测佳敏感性(91.7%)及特异性(66.7%)。结论 D-D水平对产后出血所致DIC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应制定专门的参考范围。

  • 以椎体骨折为首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李海清;代荣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在临床上是一种并非罕见的白血病类型,约占急性白血病的6%~9%,该病大的临床表现是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本病例没有见到明显的出血部位,以及发热、贫血等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实因腰椎溶骨性骨折为首发而入院治疗,现报道如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消耗性低凝期血小板计数错误的分析

    作者:刘志军;谭东云;饶荣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发生的,表现为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血小板计数在其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 类风湿因子对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的干扰分析

    作者:肖明锋;吴芝兰;刘基铎;刘光平;袁晴

    目的 了解类风湿因子对两种D-二聚体检测试剂测定D-二聚体结果的干扰情况.方法 采用DDimer PLUS试剂和INNOVANCE DDimer试剂分别测定加入不同浓度类风湿因子干扰物的实验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标本对两种试剂测定结果影响均较大,在类风湿因子浓度为30.9 IU/mL时,DDimer PLUS试剂检测结果影响度为11.4%,INNOVANCE DDimer试剂检测结果影响度为11.68%,两种试剂检测结果影响度均随类风湿因子浓度增加而增大.结论D-二聚体两种试剂均受类风湿因子干扰,类风湿因子浓度越高,干扰越严重.

  •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外科术后病情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张建平;赵联营;罗文强;马艳侠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在患者外科手术后病情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照组30例,实验组85例,对照组于健康体检时和实验组分别于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3、7 d测定血清CRP和D-D的浓度.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前的血清CRP、D-D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和术前血清CRP、D-D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并发症的患者术后3 d的血清CRP、D-D浓度逐步下降至正常;术后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直至7 d后的血清CRP、D-D浓度仍然升高,有、无并发症的患者血清CRP、D-D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后检测血清CRP、D-D浓度有助于患者感染、深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的监测.

  • 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在DIC早期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宋长广;柳爱英;贾玉东;王兰英;刘永会

    目的 探讨凝血分子标志物(TM、F1+2、β-FG、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 可疑DIC病例组血清TM、F1+2、β-TG、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着DIC的发展而逐步升高.结论 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含量变化,不但可以作为DIC早期预测、诊断的重要指标,而且其动态测定结果还可以作为监测DIC病情发展情况,评价疗效、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实验参数.

  • 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裴兵;刘利;吴辉

    目的 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健康非孕妇和健康产妇的产前状态及发生DIC的产妇的产前状态和产程状态的标本各50例进行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检测.结果 与非孕妇比较,健康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Fjb)升高;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状态时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升高,并随着DIC的发展而发生进行性变化.结论 产科DIC的各种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前就已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孕妇的高凝状态等因素的干扰,无法正确反映DIC时凝血因子的消耗程度,因此要给予动态监测才能对DIC做出早期诊断.

  • 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柳爱英;宋长广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治疗棘手,母、婴死亡率居产妇死亡之首[1].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抢救措施,是防治DIC的关键.为给临床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可靠性早期实验指标,本文对近年来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并发DIC的42例产妇所做的凝血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DIC发生寻求实验依据.

  • 654-2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发微循环障碍

    作者:刘亚丽;薛伟

    在婴幼儿肺炎时由于缺氧、酸中毒、病毒血症与细菌毒素、炎性介质等作用,易使危重症肺炎患儿发生微循环障碍,若不及时诊治,很可能出现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和治疗重症肺炎并发微循环障碍是肺炎抢救治疗中的关键,对降低重症肺炎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769 条记录 33/39 页 « 12...30313233343536...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