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肾舒脊颗粒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4、Smad-4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史光耀;鄢泽然;白雯;阎小萍

    目的 研究补肾舒脊颗粒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通路BMP-4、Smad-4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分为空白组、西药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向成骨细胞诱导,干预28天后提取mRNA及蛋白,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BMP-4、Smad-4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1) RT-PCR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BMP-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BMP-4、Smad-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各剂量组BMP-4、Smad-4 mRNA水平均降低(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BMP-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中药高剂量组BMP-4、Smad-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2) 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MP-4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低、中剂量组BMP-4、Smad-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BMP-4、Smad-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补肾舒脊颗粒可能通过BMP通路抑制BMP-4及Smad-4的表达,从而起到延缓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的作用.其中中药低剂量组可以降低BMP-4表达水平,而中、高剂量组可以降低BMP-4、Smad-4表达水平.

  • SOCS1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以及稳定表达SOCS1间充质干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邹瑞丰;谢静仪

    目的 探讨不同炎性因子刺激下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1,SOCS1)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稳定表达SOCS1的MSCs细胞株的建立方法.方法 用SOCS1相关炎性因子刺激剂处理24小时后裂解MSCs,Weste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OCS1的表达.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出表达SOCS1基因的载体质粒pFinal/PGK-puro-EF1 α-SOCS1-IRES-EGFP,将其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产生慢病毒,通过多次感染将载体导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筛选出稳定表达SOCS1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用Westen Blotting、流式细胞术、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来鉴定.结果 SOCS1蛋白在IFN-γ、Pam3CSK4、Poly(I∶C)、LPS和ODN 2006刺激的MSCs中表达升高(P<0.01).表达载体包装出的病毒感染后的MSCs中SOCS1蛋白水平提高,流式细胞检测表达(>95%)CD29、CD44、CD73、CD90、CD105、CD166,不表达(<2%)CD34和CD45,在相应诱导剂诱导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 多种炎性因子能诱导MSCs内SOCS1表达升高,说明SOCS1可能参与了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SOCS1的MSCs细胞株.

  • 5-氮胞苷与HGF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实验探讨

    作者:银广悦;陈素萍;王文红;张继领;张龙;张明

    目的 探讨5-氮胞苷(5-Aza)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作为诱导剂,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培养法与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培养hMSCs,取第3代hMSCs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HGF因子诱导分化组、5-Aza诱导分化组、HGF因子与5-Aza联合诱导分化组,诱导后培养4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分化的心肌样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结果表明hMSCs贴壁呈集落生长,有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各组诱导后细胞均呈梭形,排列方向渐趋一致,有肌管样结构形成.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心肌特异性蛋白结蛋白( Desmin)、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表达阳性,未经诱导的同培养天数的hMSCs中均未见表达.HGF不能诱导hMSCs向心肌细胞转化,但HGF因子与5-Aza联合诱导分化组心肌样细胞分化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hMSCs体外在HGF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5-Aza与HGF体外联合应用可以提高hMSCs的诱导分化效率.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乳腺癌细胞系MCF7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许峰;金晓霞;施民新

    目的 探讨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共培养后,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MET)能力是否受到影响,并检测共培养条件下上皮间质转化是否是通过旁分泌因素影响MCF-7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的.方法 体外成功分离hBMSCs,利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hBMSCs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光镜观察MCF-7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否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特征性改变.利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α-SMA及 β-catenin的表达.收集共培养体系中的条件培养液,作用MCF-7细胞,Western blot鉴定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的水平;CCK8法检测MCF-7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MCF-7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与hBMSCs共培养之后的MCF-7细胞表现出明显增强的上皮间质转化能力(P<0.05).培养体系中的条件培养液刺激MCF-7细胞,其上皮间质转化特征及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P<0.01).结论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乳腺癌细胞系发生上皮间质转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系可以通过旁分泌信号促进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进一步增强其增殖及转移能力.

  • 体外共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可促进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许鹏超;李静;赵春华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对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ELISA检测BM-MSCs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Transwell小室将BM-MSCs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B-MA-231分别共培养,比较共培养前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STAT3和p-ERK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实时定量RT-PCR检测侵袭转移相关基因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 BM-MSCs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HGF、IL-6、VEGF和TGF-β1.与BM-MSCs共培养后,乳腺癌细胞MCF-7(P <0.01)和MDB-MA-231(迁移P<0.05,侵袭P<0.01)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加,p-STAT3和p-ERK信号通路激活(P<0.01),侵袭转移相关靶基因MMP-2和MMP-9表达水平上调(P<0.01).结论 BM-MSC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低氧促进hM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作者:赵彤;李海生;朱玲玲;张翠萍;靳冰;丁爱石;范明

    目的 观察低氧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于细胞(hM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流式细胞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以及诱导分化后培养基中多巴胺的含量.结果 低氧处理后,低氧分化组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为常氧分化组的3倍(P<0.01),并且分化后的神经细胞合成的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含量也高于常氧分化组(P<0.05).结论 低氧可促进hM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这为hMSCs临床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神经元样细胞转录GABA受体mRNA

    作者:许燕;段萍;吴素霞;韩雪飞;鄢文海;邢莹

    近年来,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关于分化神经细胞的递质及受体的报道很少.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e acid,GABA)是脑内一种重要的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本实验用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和3,4一二羟基苯甲醚(butylated hydroxylanisole,BHA)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ehymal stem cells,hMSCs)分化并检测诱导前后hMSCs上GABA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以进一步探讨hMSCs体外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机制和基本功能.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秋明;张喜梅;单智焱;张延清;雷蕾;金连弘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使其转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NPCs)的方法.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相结合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细胞形态、生长、表面标记以及成骨和成软骨及成脂肪能力的情况.选用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先经胚胎干细胞培养液扩增,再用加有5-氮胞苷和曲古菌素A的神经诱导液诱导,7d后,一部分样本进行Nestin、Sox2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另一部分样本在含有B27的神经培养液中继续培养7d,然后进行NF-L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分离培养的hMSCs纯度较高,CD29、CD44的阳性率均在90%以上;具有明显的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能力;经5-氮杂胞苷和曲古菌素A作用后能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能特异性表达神经前体细胞标志物Nestin和Sox2;在神经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后检测神经细胞标记物NF-L,可见较多阳性细胞.结论 hMSCs可在体外进行分离培养扩增,经药物修饰后具有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潜能.

  • 外源性端粒酶催化亚基不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

    作者:徐燕;冯丽娜;唐琪;冉玉琴;慕晓玲

    目的 研究稳定表达端粒酶催化亚基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生物学特性. 方法 用含有人端粒酶返转录酶(hTERT)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质粒pBabepuro-hTERT感染hBMSCs,经嘌呤霉素(puro)筛选出转基因细胞,我们将其命名为hTERT-hBMSCs.采用TRAP-ELISA法检测hBMSCs细胞转染前后端粒酶活件的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染色体核型分析,测量平板克隆形成率,成骨诱导等方法 对hTERT-hBMSCs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结果 TRAP-ELISA法检测转染hTERT的hBMSCs的端粒酶为阳性;hTERT-hBMSCs细胞表面抗原CD44表达阳性,CD34阴性;hTERT-hBMSCs比hBMSCs增殖活跃,目前已传了11代,尚未见衰老迹象,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正常,未见畸变;克隆形成率较低,为正常细胞;并保持于细胞成骨分化潜能.结论 将外源性hTERT基因转入hBMSCs后,不影响其生物学特性和分化功能.

  • 人E钙粘素融合蛋白基质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研究

    作者:徐建斌;张妍;李素华;祝传顺;姚芳莲;赤池敏宏;杨军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源的肝细胞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开发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融合蛋白质粒,并通过真核细胞表达体系表达出了人E-钙粘素胞外域与免疫球蛋白Fc段的融合蛋白(hE-cadherin-Fc),并将其用于疏水材料的表面修饰仿生构建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外微环境,检测其对hBMSCs向肝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诱导分化培养4周后,与组织培养板(TC-PS)、明胶(Gelatin)基质相比,hE-cadherin-Fc基质显著促进细胞表达ALB、CK18、HNF-4等肝细胞分化基因,并且细胞的糖原合成和吲哚青绿(ICG)摄取功能均显著提高.在hE-cadherin-Fc基质表面分化培养4周时,白蛋白和尿素合成的量为2.7pg/细胞/d和36.7 pg/细胞/d,相对于TC-PS和Gelatin分别提高了42.1%和28.6%、57.5%和25.7%.综上所述,利用hE-cadherin-Fc基质化构建细胞外微环境,有利于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功能化肝细胞的定向分化.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多孔β-TCP构建生物相容性人工骨

    作者:戴文达;林红;方涛林;李熙雷;董健;陈峥嵘

    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结合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的生物相容性与体内成骨作用.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差异贴壁法分离HBMSCs,常规扩增传代,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13、CD29、HLA-2、CD34、CD45和HLA-DR;分别在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细胞培养基中定向诱导分化,验证其多向分化能力.将HBMSCs在低压下载入多孔β-TCP立方块,形成MSCs/β-TCP复合物,电镜观察材料内部与细胞结合情况.继续成骨诱导培养2周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植入4周和8周后取出复合物做组织学检查.设非成骨诱导培养复合物为对照. 原代和传代细胞呈梭形外观,生长增殖能力良好;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细胞来源表面标记物CD13、CD29,HLA-2阳性,造血细胞来源表面标记物CD34、CD45 和HLA-DR阴性;能成功高效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细胞在β-TCP材料表面贴附、增殖良好;MSCs/β-TCP复合物植入皮下4周后即有少量新骨生成,至8周时更明显;对照组新骨生成量较少.本方法快速、高效分离扩增HBMSCs;HRMSCs与多孔可降解β-TCP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二者结合能显著提高体内新骨生成,提示其可用于临床作为骨移植替代物,可提高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

  • 慢病毒载体介导Mdrl基因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慧玲;白海

    本研究探讨多药耐药(mdrl)基因体外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以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体外分离、培养、鉴定MSE;采用具有高效转染非分裂期细胞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V)系统将mdrl基因导入BMMSC中;采用RT-PCR和GFP荧光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台盼蓝染色及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MSC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佳感染率可达80%;MSC表面低表达CD34、HLA-DR、CD31、CD45,高表达CD44、CD105、CD90、CD13;GFP荧光表达自72小时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强;转染细胞中显示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转染时MSC存活及增殖几乎无影响(P>0.05).结论:慢病毒载体可成功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使其mdrl表达增高,转染对MSC存活及增殖基本无影响.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

    作者:洪佳琼;高雅;宋洁;卓伟彬;孙海涛;平宝红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千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细胞周期检测、细胞表型鉴定、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等方法对hAMSC和hBMMS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建立M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hAMSC与hBMMSC细胞形态相似,hAMSC可传至15代以上,hBMMSC传至第6-7代则开始老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两种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鉴定为:hAMSC和hBMMSC细胞表面均表达CD105、CD90和CD73,均不表达CD34、CD45、CD11b、CD19和HLA-DR,hAMSC表达Oct-3/4,而hBMMSC不表达;两者均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hAMSC和hBMMSC均对PHA刺激的PBMN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hAMSC和hBMMSC细胞比例的增高,抑制能力增强,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结果提示,hAMSC+ PBMC+ PHA共培养组上清中IFN-γ水平较hBMMSC+ PHA+PBMC组低(P>0.05),两者分别与PBMC+PHA组上清比较,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AMSC比hBM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干细胞特性,二者均有免疫抑制功能,hAMSC与hBMMSC在体外均能抑制PHA刺激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其IFN-γ的分泌.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参与成纤维生长因子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

    作者:代凯;杨智;徐双年;张建民;陈洁平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后的修复作用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hBMMSC经0、6、12 Gy X射线辐照后,流式细胞术、cell counting kit-8(CCK-8)、Western blot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辐射对hBMMSC凋亡、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0、1、5、10、20 ng/ml浓度bFGF分别作用于辐射hBMMSC,探索抗辐射保护作用佳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蛋白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辐射后hBMMSC增殖、成骨分化能力下降,bFGF能够修复h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P<0.05),5 ng/ml浓度作用显著;仅辐射后早期(24 h) 12 Gy组hBMMSC凋亡高于0 Gy组(P<0.05),其余时间点辐射组与未辐照组细胞凋亡无差异(P>0.05).辐射后hBMMSC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表达明显下调,bFGF作用后PDGFRα表达上调.结论:辐射对hBMMSC凋亡无显著影响,bFGF对hBMMSC辐射损伤有修复作用,促进其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恢复;h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与辐射诱导PDGFRα表达下调相关.PDGFRα参与bFGF对hBMMSC辐射损伤的修复.

  • 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四红;王慧;翟元梅;朱晓宇;章菁;万云;路伟;石军

    目的:探讨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差异.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体外向脂肪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q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 mRNA表达水平;通过诱导的脂肪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在48 h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化疗抵抗作用.结果:通过油红O染色和测定吸光度值发现,3T3-L1细胞组脂质聚集量多于MSC组,且OD值大于MSC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3T3-L1来源的脂肪细胞的成脂基因PPARγ、FABP4和C/EBP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人骨髓MSC的脂肪细胞(P<0.05);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含脂肪细胞组THP-1细胞存活数较对照组多(P<0.05),且3T3-L1细胞组与MS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T3-L1细胞的体外成脂能力比人骨髓MSC强;脂肪细胞具有促使THP-1细胞耐受化疗的作用,且在3T3-L1细胞组的作用大于人骨髓MSC组.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动作电位观察

    作者:邓方阁;郭连峰;马英智;李玉林

    目的 观察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是否可产生动作电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MSCs,5-氮胞苷诱导向心肌细胞(CMs)分化.分别以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搏动的CMs和同代次的hMSCs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动作电位.结果 在30个诱导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hMSCs中有6个细胞可诱发出动作电位;CMs具有典型的动作电位;未经诱导的hMSCs没有引出动作电位,5-氮胞苷诱导后细胞可以引出微弱的动作电位.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hMSCs经5-氮胞苷诱导后,在电学特性方面具有向CMs分化的潜能;与CMs具有的电生理特性相似,这些心肌样细胞具有兴奋性.

  • 全骨髓贴壁改良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标记鉴定

    作者:许峰;李宝平;张雷;孙琰玮;潘晋坤

    目的 对比、探求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的方法,探讨hMSCs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采集成人健康志愿者骨髓5mL,全骨髓贴壁法、全骨髓贴壁改良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和扩增,获得hMSCs,对比三种方法.“慢冻速融”的原则进行细胞冻存、复苏.流式细胞术检测hMSCs的表面标志.hMSCs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并评估.结果 hMSCs运用三种方法均可获得,比较全骨髓贴壁改良培养法为方便高效分离获取hMSC、体外扩增迅速.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44阳性及CD71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5%,78.86%;CD34、CD45阴性,表达率分别为3.40%,2.88%.Brdu佳标记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0μmol/L和72 h.结论 hMSCs采取全骨髓贴壁改良法进行较好的纯化和扩增,Brdu标记可用于hMSCs的生长和分化的动态示踪观察.有望建立hMSCs库,为组织工程、细胞移植研究打好基础.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

    作者:马金琦;金金花;虞雪琴;叶国芳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通过总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20例的护理经验,提出术前完善的准备、术中娴熟紧密的医护配合,以及术后对心力衰竭加重、再次心肌梗死、心包填塞、血管迷走反射、造影剂肾病等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保障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的顺利开展.

  • 提高干细胞存活率治疗肝硬化

    作者:陈凡

    晚期肝硬化尤其是伴肝功能衰竭时,往往出现肝脏微环境的严重破坏,此时使用干细胞移植通常效果欠佳.王帅等[1-2]在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的生化指标的影响时发现:移植组中,Child-Pugh A级及B级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提高程度较C级显著,其中Child-Pugh A级及B级患者血清CHE、ALB在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比较均明显升高,而C级患者血清CHE仅在移植后第8周时与移植前有统计学差异;C级患者血清ALB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认为前者肝内微环境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分化增殖,而后者肝功能损害严重、微环境恶劣不利于干细胞存活.何金秋等[3]也发现使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时,对于Child-Turcotte-Pugh C级和(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35分以上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基础实验方面,骆莉莉等[4]分别用含5%、10%、15%肝损伤血清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进行诱导,发现5%肝损伤血清诱导h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作用不明显;10%肝损伤血清作用hMSCs后,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现象,随着换液次数增加,凋亡细胞也逐渐增加;15%肝损伤血清作用hMSCs后多经过2次换液,细胞就会完全丢失.

  • 移植冠心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大鼠的机制探讨

    作者:杨克明;胡盛寿;张浩;候迈;崔传珏;魏英杰;张本静

    目的: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移植冠心病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冠心病患者骨髓,用人骨髓间质细胞专用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扩增、标记.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使用超声筛选出合格的动物模型.然后动物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4)和培养液注射组(对照组,n=13).在移植前后对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和心室重构指标进行超声评价和对比,取材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移植后进行超声评价,治疗组较对照组射血分数值和缩短分数值显著改善.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细胞在宿主体内可以向肌源性细胞分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显示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心肌Ⅰ型、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非梗死区低于对照组.细胞治疗组梗死区间质细胞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cl-2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骨髓间质细胞移植后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功能,减轻左心室重塑.作用机制可能为新血管生成增加、细胞外基质改变、旁分泌、抗凋亡和心肌再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