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束支阻滞文氏现象
1 临床资料二度1型左柬支阻滞又称左束支阻滞的文氏现象,是指激动在左束支内传导速度逐渐延长,直至发生传导中断,心电图表现为QRS时限逐渐增宽,从正常QRS渡群,到不完全性左柬支阻滞,再到完全性左柬支阻滞的周期性改变.本文在平板运动试验中遇到1例左束支阻滞文氏现象(图1),如下.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射频消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指发生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故又称正常心脏室速,约占室速的10%.根据QRS形态又可分为右束支阻滞形IVT(左室IVT)和左束支阻滞形IVT(右IVT).这类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率可高达95%左右.
-
急性心肌梗死伴间歇性左束支阻滞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2岁,主因发作性胸痛2年,加重3h入院.入院后查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图1),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见左主干未见狭窄及阻塞病变;前降支近端以远100%慢性闭塞病变;第一对角支开口处局限狭窄99%;回旋支开口狭窄50%,中段以远弥漫狭窄,重处达90%;右冠脉近段管状狭窄99%,中段管状狭窄90%.考虑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予右冠近段及中段置入支架2枚,顺利,无并发症,症状完全缓解.
-
左束支阻滞对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的影响及其诊断步骤
当左束支阻滞(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会造成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判读困难,影响对其快速诊断和严重性评估,而妨碍快速做出抢救决策或方案。另外,LBBB可改变正常心电激动传导顺序,如使右心室激动先于左心室,出现类似于右心室起搏的激动顺序,使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的初始向量朝向左前上(但整个左心室的综合向量指向左后下)。因此,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尤其是基层全科医师很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为提高对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治水平,笔者综合分析近20年的临床研究,总结出LBBB 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和QRS波群、ST-T波形的特征,以及诊断步骤,以馈读者。
-
食管心脏电生理测定心脏传导系统不应期(二)
3.4左束支有效不应期的检测与判断左束支进入有效不应期后,室上性冲动不能通过左束支传导,心电图表现左束支阻滞。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应用S1S2刺激与RS2刺激进行负扫描测定左束支不应期。随S1S2刺激或RS2刺激联律间期的缩短,S2刺激后出现左束支阻滞图形时,提示S2刺激引起的心房冲动通过房室结下传心室的途中,进入了左束支不应期。测量方法: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中第1个出现左束支阻滞图形的S1S2间期或PS2间期,为左束支有效不应期(图6)。
-
T波记忆
T波记忆( T wave memory ),也称心脏记忆,是指常发生在间歇性左束支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右室起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预激之后的一种T波改变。其特点是异常心室激动终止后仍能引起随后窦性心律时的T波改变,而且T波改变与异常心室激动发生时的向量方向相同。心电图表现为恢复窦性心律后的T波与QRS波方向相反,即T波倒置。此现象早于1969年由 Chatterjee K 描述。1982年, Rosenbaum 对其进行定义,认为这种 T波改变是记忆了异常QRS波除极向量的结果,并推测是由电张力的改变引起,故亦称为T波电张性调整( electrotonic modulation of the T wave )。
-
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13),符合传统诊断标准即为假性LBBB组(n=6);比较所有入选患者CRT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时限(QRSd)及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VEF、LVEDD、QRSd、IVMD、16节段达小收缩末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16-SD)及16节段达小收缩末容积时间的大差值(Tmsv16-Dif)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CRT术后的LVEF、LVEDD、IVMD及QRSd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与假性LBBB组比,真性LBBB组的LVEDD[(5.95±0.72)mm vs (7.13±0.78) mm,P<0.01]、IVMD[(22.45±8.00)ms vs (27.63±13.09) ms,P<0.01]及QRSd[(140.38±5.80)ms vs (153.68±14.38)ms,P<0.01]改善更明显;术后两组患者的Tmsv16-SD、Tmsv16-Dif及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真性LBBB和假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能从CRT中获益,合并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更明显。
-
表现为跳跃现象的mahaim纤维参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一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7岁,因间断心悸、气短10年,欲行射频消融术入院。心悸呈突发突止,持续数小时,自行缓解,无黑矇及晕厥。门诊行食道电生理检查结果示宽QRS波心动过速,节律整齐,频率172次/min,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窦性心律79次/min,AH 85 ms,HV57 ms。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至300 ms时出现VA传导文氏阻滞,早心房激动点(EAA)在希氏束电图(HBE)通道,未诱发心动过速。心房600 ms起分级递增刺激至332 ms时H波突然消失,AV间期达243 ms,体表QRS波由正常突然增宽并诱发左束支阻滞心动过速,心房刺激时增宽的QRS波与左束支阻滞心动过速QRS波形态完全一致(图1)。心房程序刺激600/330 ms时H波消失, AV跳跃达54 ms,体表心电图为预激表现,并诱发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600/330~220 ms时均诱发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并且AV间期逐渐延长,呈递减现象,体表预激程度不变,直到600/210 ms A不应期。宽QRS波心动过速时HBE通道未见H波,EAA在HBE通道(图2)。 -
左束支电位结合三维标测射频消融犬左束支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左束支电位(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左束支的可行性。
方法:对13只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房电极记录希氏束电位作为X线影像定位右侧希氏束,经右股动脉途径跨主动脉瓣逆行标测并消融左束支电位。同时应用NavX三维标测系统定位右侧希氏束(R-His)、左侧希氏束(L-His)及LBP电位。观察消融成功犬电位特点,记录消融前后的PR间期、QRS形态和时限、AH间期、HV间期和消融导管心内电图A/V值。对比LBP结合X线影像指导左束支消融和LBP结合三维标测指导左束支消融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
结果:13只犬中9只成功消融左束支,3只犬消融失败,1只犬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成功消融靶点LBP到早心室电图平均时限(LBP-V)为(17.8±2.6)ms(13~21 ms)。成功消融靶点A/V值<1/10。LBP结合三维标测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较LBP结合X线影像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降低[分别为(1.7±0.3)h vs (2.4±0.3)h,P=0.007,(10.8±1.5)min vs(30.5±4.0)min,P<0.001]。
结论: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可以成功消融左束支,与传统LBP和X线影像指导下左束支消融方法相比,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辐射量。 -
不同左束支阻滞型态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比较
目的 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 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ms)和“假性”LBBB组(假LBBB组:符合传统的LBBB标准,但尚未达到“真性”LBBB诊断标准,具体包括上述6个导联中仅有1个或没有导联出现切迹或者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 ms).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分级)变化.结果 共入选32例患者(男13例),真LBBB组23例,假LBBB组9例,术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LVEF及心功能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真LBBB组较假LBBB组LVEF增加显著(0.39±0.11对0.27±0.07,P=0.006),LVEDD缩小明显[(6.3±1.0)cm对(7.6±1.0) cm,P=0.003],提示真LBBB组对CRT治疗反应更佳.结论 符合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CRT中更显著获益.
-
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285例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的患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3~86(60±9)岁,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20例.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在285例患者中根据造影检查结果,确诊为冠心病者174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65±9)岁.排除冠心病者11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0±9)岁,与不合并冠心病者相比,冠心病合并LBBB者,年龄较大,男性多见,糖尿病、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双支和3支病变分别占32%、20%和46%.病变部位:前降支受累者多见,占89%,回旋支受累者58%,右冠状动脉占64%,累及左主干者18%.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合并LBBB的冠心病患者,其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者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危险因素越多,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发生率越高.结论 合并LBBB的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龄、男性、多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当LBBB伴不明原因胸痛或心电图异常难以解释时,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确定缺血性心脏病及病因诊断.
-
经静脉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入院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扩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阻滞,左束支阻滞,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为77.7/52.3 mm.
-
左束支阻滞时左侧房室旁路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周长变化
游离壁房室旁路同侧的束支阻滞时,常常使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的周长增加≥35 ms.本文报道一例左侧游离壁房室旁路患者,左束支阻滞时AVRT的周长反而明显缩短.
-
窦室传导文氏现象合并快心率依赖性左束支阻滞
严重高钾血症引起窦性传导中的文氏现象已有报道.文氏现象可使RR间期不等,如同时伴有快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将使窦室传导的心电图变得更为复杂.兹报告1例.
-
心脏静脉球囊扩张后植入左心室电极导线疗效观察一例
患者女性,43岁,反复胸闷、心悸、下肢凹陷性水肿2年人院.心电图示:QRS时限140 ms,完全左束支阻滞.超声心动图示:扩张性心肌病,双平面法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12,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84 mm.
-
射频消融具有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路三例
Mahaim纤维参与的心动过速临床上相对少见,多呈左束支阻滞型,报道3例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在左侧房室瓣环处成功消融且具有Mahaim纤维旁路特性的心动过速.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有3例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证实为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路.
-
Sgarbossa法对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诊断与分析
长期以来,心电图一直是早期识别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用检测手段,但在左束支阻滞(LBBB)患者的AMI诊断上明显受限.近,Sgarbossa等根据ST段的变化提出了LBBB患者新的AMI心电图诊断标准,并被推荐应用于临床诊治.本研究旨在评估Sgarbossa诊断标准在LBBB患者AMI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心电图Ⅰ、aVL导联判断分析
通常认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体表心电图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但实际工作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呈典型左束支阻滞图形者只占约50%.本文通过分析我院85例植入WI或DDD起搏器患者术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观察Ⅰ、aVL导联及胸前导联QRS波主波方向与形态,并与X线定位分析比较,以探寻一种判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为简单、可靠的方法.
-
床边气囊电极导管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应用床边气囊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抢救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现将我院近4年9个病例报道如下.9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5.22±6.34)岁.心律失常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三度房室阻滞4例,室性心动过速于电复律术中作保驾1例,左束支阻滞于手术中作保驾1例.
-
左束支阻滞激动模式对心脏重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就左束支阻滞(LBBB)激动模式对心脏重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