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巯基烷基化壳聚糖载绿色荧光蛋白质粒基因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研究
合成了新型的基因载体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巯基烷基化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并表征其形态和粒径.利用体外转染实验定性评估了纳米粒子的转染效率.结果 表明,粒子形态不很均一,粒径在390nm左右;凝胶电泳实验证明了载体能有效地包裹和保护基因不受DNase Ⅰ酶的消化;溶解实验证实了巯基化增强了TACS的水溶性;体外基因转染实验证实了TACS能够在人胚胎肾细胞(HEK293)转染基因,并且其转染效率远高于壳聚糖纳米粒子.这些结果 表明,巯基烷基化壳聚糖有望成为有价值的基因载体.
-
烷基化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初步研究
目的考察烷基化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以1-溴十二烷和分子量为1800的分枝状 PEI (bPEI1.8K)为原料,合成 bPEI1.8K-C12,并用1H-NMR 对其结构进行确认;采用 MTT 法考察 bPEI1.8K-C12的细胞毒性;红细胞溶血实验考察 bPEI1.8K-C12的生物相容性;测定bPEI1.8K-C12/DNA 复合颗粒的粒径分布和 zeta 电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bPEI1.8K-C12/DNA 复合颗粒的细胞摄取行为;采用琼脂糖凝胶阻滞电泳考察 bPEI1.8K-C12对DNA 的固缩能力;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考察 bPEI1.8K-C12的体外转染效率。
结果经1H-NMR 确认,成功合成了 bPEI1.8K-C12;MTT结果表明 bPEI1.8K-C12对人乳腺癌 MCF-7细胞的毒性与bPEI1.8K 相当;红细胞溶血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 bPEI1.8K-C12静脉注射时具有潜在溶血性;质量比相同时,bPEI1.8K-C12/DNA 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和 zeta 电位均比相应的bPEI1.8K/DNA 大;烷基化修饰后,bPEI1.8K-C12对 DNA 的固缩能力降低,MCF-7细胞对 bPEI1.8K-C12/DNA 复合颗粒的摄取效率大大增加,bPEI1.8K-C12递送报告基因质粒的体外转染效率显著高于 bPEI1.8K,甚至与 lipofectamine2000相当。
结论 bPEI1.8K-C12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基因递送载体,具有较高的进一步开发前景。 -
脑胶质瘤SHG-44细胞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与细胞对烷化剂药物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其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对烷化剂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脑胶质瘤SHG-44和U251细胞,分别加入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培养6 d后收集细胞,同时以未加5-Aza-CdR的正常培养细胞作为对照.提取细胞基因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利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MGMT蛋白的表达.将收集的细胞分为3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25、100、75、50、25、15、10μg/ml的尼莫司汀(ACNU)和50、25、15、10、5、2.5、1μg/ml的替莫唑胺(TMZ)以及等量的完全培养液(阴性对照),采用噻唑蓝(MTT)法分别检测细胞对烷化剂药物的敏感性,以细胞存活50%时所对应的药物浓度(IC50值)作为衡量细胞对药物敏感性的指标,实验重复3次.结果正常培养的SHG-44细胞MGMT基因启动子呈甲基化状态,MGMT蛋白表达缺失,对ACNU和TMZ的IC50值分别为30、11μg/ml,表现为对烷化剂药物敏感;用5一Aza-CdR处理后,SHG-44细胞MGMT基因启动子成功脱甲基化,MGMT蛋白恢复表达,其对ACNU和TMZ的IC50值分别升高了2.5和3.1倍(均P<0.05),对烷化剂药物的敏感性发生逆转.而正常培养和5-Aza-CAR处理的U251细胞MGMT基因启动子均呈未甲基化状态,都能表达MGMT蛋白,并且均表现为对ACNU和TMZ烷化剂药物耐药.结论 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能稳定地反映细胞诱导MGMT 蛋白表达的能力,并有可能成为预测肿瘤组织对烷化剂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分子标记.
-
MGMT甲基化、蛋白表达水平、酶活性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N-亚硝基化合物是一种强致癌剂,广泛存在于食物、化妆品、啤酒、香烟中。 N-亚硝基化合物能将烷化基团加合至DNA碱基上,形成 DNA-烷化基团加合物,并且以鸟嘌呤O(6)位点的甲基化为主,诱导细胞发生突变、凋亡、甚至癌变。 MGMT是一种DNA损伤修复蛋白,通过直接移除DNA上鸟嘌呤O(6)位点的烷基化加合物来修复损伤的鸟嘌呤,避免烷化基团对细胞DNA造成突变、细胞毒性和致瘤性的损害[1]。
-
草酸铂联合氟尿嘧啶和醛氢叶酸双周疗法治疗晚期大肠癌46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草酸铂(L-OHP)联合5-氟尿嘧啶(5-FU)/醛氢叶酸(LV)双周疗法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采用L-OHP联合5-FU/LV双周疗法治疗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晚期大肠癌46例,所有患者均有可评价病灶.治疗方案为L-OHP 85 mg/m2,静脉滴入2 h;LV 200 mg/m2,静脉滴入2 h;5-FU 500 mg,静脉推注10 min;5-FU 3.0 g/m2,静脉持续灌注46 h.以上方案每2周重复1次,每2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46例可评价疗效:CR 6例,PR 16例,NC 18例,PD 6例,CR+PR为47.8%(22/46).不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毒性、恶心和呕吐、骨髓抑制和腹泻.结论:L-OHP联合5-FU/LV双周疗法治疗晚期大肠癌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药物疗法 抗肿瘤药 烷基化 氟尿嘧啶 叶酸 -
MGMT阳性恶性脑胶质瘤病人的化疗(附51例体会)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可使DNA烷基化损伤得到修复,是恶性胶质瘤对亚硝脲类药物及新药替莫唑胺[1,2](temozolomide,TMZ)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3-7].
-
选择性合成2-硫嘧啶烷基取代产物
目的 研究2-硫嘧啶S上烷基取代反应.方法 以2-硫嘧啶为原料,分别采用K2CO3方法和CH3ONa-CH3OH方法,合成了2位硫烷基取代产物.采用1H NMR,IR,质谱鉴定了产物.结果 高度区域选择性地、以较好的收率得到了2位硫烷基取代产物.结论 CH3ONa-CH3OH方法可以高度区域选择性地合成2位硫烷基取代产物,而K2CO3方法得到多取代烷基化产物.
关键词: 烷基化 2-硫-6-甲基-尿嘧啶 6-甲基-3 4-二氢-吡啶并噻嗪 -
替莫唑胺的临床应用
1 药理作用 本品是一种新型的口服第二代烷化剂咪唑四嗪类衍生物,本身无细胞毒作用,作为前体药物,在体内不需经过肝脏代谢即可分解为药物活性物质,在生理pH值下,它经非酶途径快速转化为活性化合物MTIC[5-(3-甲基三氮烯-1-)咪唑-4-酰胺],MTIC 的细胞毒性主要源于其DNA烷基化(甲基化)作用,烷基化主要发生在鸟嘌吟的O6和N7位.通过DNA链的甲基化造成其单链或双链的断裂,阻断DNA的复制,造成肿瘤细胞死亡.
-
环磷酰胺药理与毒理研究现状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由于其在体内能转化成具有细胞毒活性的烷基化物而表现出毒副反应,如致畸、骨髓抑制、脱发等,尤其是对胚胎的致畸作用,使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研究环磷酰胺毒副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对预防和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
加味当归补血中药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的影响
白细胞减少是肿瘤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环磷酰胺为临床常用的肿瘤治疗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低下,进而造成白细胞减少症[1,2]。现代医学认为,白细胞下降与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或障碍有直接的关系。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活性,进入体内后在肝脏或血液中进行活化,生成烷基化的代谢产物,进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而白细胞降低是应用环磷酰胺后临床的重要参考指标[3,4]。
-
N-己烷壳聚糖的制备、细胞毒性与凝血性能
背景:尽管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止血材料,但其对严重大出血创面的止血效果尚不明显,需要进一步的改性研究.且在壳聚糖中引入较短碳链的烷基(己烷)对凝血效果的影响也不明确.目的:合成N-己烷壳聚糖,研究其细胞毒性与凝血效果.方法:还原氨化法制备N-己烷壳聚糖,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元素分析法完成结构表征;MTT比色法和荧光标记法测试其细胞毒性;全血凝固时间、流变性能和血浆凝固实验评价其凝血性能.结果与结论:①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元素分析法均证实合成的产物是N-烷基化壳聚糖,取代度分别为8.67%,18.06%,32.88%;②MTT结果显示N-己烷壳聚糖的毒性分级是0级和1级.荧光染色表明与各组材料作用后,L929细胞生长旺盛,几乎无死细胞,提示明材料毒性作用小;③与壳聚糖相比,N-己烷壳聚糖具有明显促凝作用,且取代度越大其促凝作用越强.血浆凝固时间结果发现各组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N-己烷壳聚糖不能促进凝血因子活化,其促凝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④结果表明,通过还原胺化法合成了毒性较低、取代度介于8.67%-32.88%的N-己烷壳聚糖.与纯壳聚糖相比,N-己烷壳聚糖具有明显的促凝作用,且取代度越大,其促凝效果越好.
-
烷基化壳聚糖的制备及止血效果
背景:新研究表明,壳聚糖的C2位上引入一定数量的十八烷基苯基团进行疏水改性后,可显著提高壳聚糖的凝血性能。目的:在壳聚糖分子引入烷基,改善材料与伤口的黏附力。方法:采用还原氨化法在壳聚糖分子上引入烷基,制备不同取代度的烷基化壳聚糖(7%、16%、26%、40%),检测壳聚糖与不同取代度烷基化壳聚糖的结构、黏度、孔隙率、吸水率、接触角及体外凝血性能。取30只新西兰白兔,均建立左侧股动脉出血模型,随机分6组,实验4组分别以不同取代度烷基化壳聚糖止血海绵止血,阳性对照组以可吸收止血纱布止血,对照组以壳聚糖止血海绵止血,观察出血量与止血时间。结果与结论:①随着取代度的增加,烷基化壳聚糖的黏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孔隙率、吸水率逐渐下降,接触角逐渐增大;②与壳聚糖相比,不同取代度取代度烷基化壳聚糖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止血效果,其中以16%烷基化壳聚糖的体外止血效果好;③体内实验显示,取代度16%、26%、40%烷基化壳聚糖组的止血时间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40%烷基化壳聚糖组的出血量少于阳性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取代度40%烷基化壳聚糖用于体内止血时,止血效果佳。
-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历史悠久、杀菌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在防病各领域得到日益广泛应用.化学消毒剂按化学结构分为醛类、烷基化气体、过氧化物类、卤素类、酚类、醇类、胍类、季铵盐类等消毒剂.笔者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机理,特别是对SARS病毒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加以介绍.
-
AlkB蛋白介导的DNA氧化脱甲基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环境和细胞内各种因素所引起的DNA碱基甲基化改变可导致DNA损伤.DNA损伤修复对维持基因组功能的完整性非常蘑要,如未及时修复可能导致遗传信息功能的改变,并引起相关疾病,如癌症、发育缺陷等.近发现AlkB蛋白家族利用单核非血红素Fe2+以及α-酮戊二酸作为辅助因子和协同底物可直接祛除部分DNA碱基甲基化损伤.因此,对AlkB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DNA损伤修复机制以及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
-
聚合型非对称受阻酚类抗氧剂的合成研究
对聚合型非对称受阻酚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对甲酚和双环戊二烯的聚合及烷基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聚合工艺条件为DCPD与对甲酚质量比为1∶(0.8~1.2),催化剂用量为对甲酚质量的0.8%~1.2%,DCPD滴加时间为0.5~1 h,反应温度为120~130℃;适宜的烷基化反应条件,烷基化反应对甲酚与甲醇及异丁醇(摩尔质量1∶1混合)质量比为1∶(0.3~0.5),反应温度70~80℃,滴加时间20 min,反应时间1.5~2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聚合型非对称受阻酚抗氧剂分子量800~1 000,软化点>100℃.
-
有机合成文摘
S31-33 (E)-β,γ-不饱和羧酸的合成新法 Kumar HMS等[Tetrahedron Lett,1999;40∶2401] α-无支链脂肪醛与丙二酸吸附在SiO2上,不加溶剂,经微波照射3~5 min,生成相应的(E)-β,γ-不饱和羧酸,10例收率80%~92%.[史 翔摘 周伟澄校]S31-34 格氏试剂以二溴乙烷与碘为引发剂 Li J等[Syn Commun,1999;29∶1037] 反应瓶中加镁、无水溶剂和几滴二溴乙烷与碘的混合物,控制中等回流量滴加卤代烃,回流至镁完全反应,反应速度较单用二者之一为快,并适用于单一引发剂难以进行的反应.[周琦奕摘 岑均达校]S31-35 微波照射合成N-取代吡咯 Danks TN等[Tetrahedron Lett,1999;40∶3957] 2,5-己二酮与伯胺经微波照射0.5~2 min,生成相应的N-取代基吡咯,8例收率75%~90%.[金卫东摘 周伟澄校]S31-36 酰胺及其类似物的还原N-烷基化 Dube D等[Tetrahedron Lett,1999;40∶2295] 芳香和脂肪酰胺在甲苯或乙腈中加入不同的醛以及三乙基硅烷和三氟乙酸,回流16 h可得相应的N-烷基化酰胺,该法广泛适用于硫代酰胺脲和氨基甲酸酯(制备伯胺)等,21例收率46%~97%.[张贞发摘]S31-37 烷醚或芳烷醚用AlCl3-NaI脱烷基 Ghiaci M等[Syn Commun,1999;29∶973] 烷醚或芳烷醚与AlCl3和NaI无溶剂70~80℃反应,脱烷基生成相应醇或酚.20例除5例失败,收率60%~98%.[施成进摘 李建其校]
-
咪康唑和益康唑的PEG-400连续催化N-和O-烷基化反应制备
用氢氧化钠作碱,PEG-400为相转移催化剂,在THF中不经分离连续完成1-(2,4-二氯苯基)-2-氯乙醇的N-和O-烷基化反应,制得抗真菌剂硝酸咪康唑和硝酸益康唑,收率分别为63%和68%.
-
1-三苯基甲基-4-咪唑甲醛的合成
1-三苯基甲基-4-咪唑甲醛(1)是合成正处于Ⅰ期临床的抗癌药girolline[1]、组氨酸及其衍生物的重要中间体[2,3].可用1-三苯甲基-4-碘咪唑与DMF反应得到,产率83%[4],但需用正丁基锂及低温(-78℃)反应,原料和试剂价格昂贵.也有报道用4,5-咪唑二羧酸为原料,经二聚、脱羧、酯化、N-烷基化、还原反应得到中间体1-三苯甲基-4-咪唑甲醇,但路线长,收率62%[5].
-
他莫昔芬合成路线图解
他莫昔芬(tamoxifen,1)是一种合成的非甾体类三苯乙烯衍生物,化学名为(Z)-1,2-二苯基-1-[4-(2-N,N-二甲基氨基乙氧基)苯基]-1-丁烯,由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研制开发,具有抗雌激素和雌激素样双重作用。作为抗雌激素药物,1于1971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并于1978年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前后各期乳腺癌。此外,它也可用于不孕症、宫内膜异位症和宫内膜癌等妇科及肿瘤疾病。 1的合成路线有很多,可根据合成的目标化合物是否需进行异构体拆分而分为两大类: 1 合成Z,E-他莫昔芬(1′)混合物 共有6条合成途径。分别以苯酚(2)、苯甲醛(6)、苯甲醚(11)、对溴苯乙酸(16)、25和29为原料,经酰化、烷基化、醚化、缩合、偶联、取代和McMurry等反应制得(Z,E)-他莫昔芬(1′)[1~12],1′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可得1。
-
11例氢氟酸烧伤救治体会
氢氟酸烧伤在石油化工行业较为常见.由于氢氟酸对生物组织具有强渗透性及强腐蚀性,一旦人体沾染能造成进行性组织坏死并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及全身中毒症状,如救治不及时,预后较差.我厂12年来共发生11例氢氟酸烧伤,经及时正确的现场处置及后续治疗均治愈.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2岁.住院日数3天~33天,平均15天.8例烷基化车间职工为头面部烧伤,呈点、片状分布,面积为0.5~4cm2不等,少者2处,多者8处,并有上呼吸道烧伤,有咽痛、咽喉部充血、悬雍垂水肿等;伤后15~30分钟就诊.3例非烷基化车间职工为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烧伤,亦呈点、片状,面积0.5~2cm2,1例为拇指、食指,2例分别为中指及食指,伤后3~7小时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