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UC1靶向性载药纳米粒的构建及其体外抗肿瘤效应的评估

    作者:于琛琛;胡燕;段金虹;王琛;许海燕;杨先达

    目的 构建MUC1靶向纳米粒,并在体外评估其抗肿瘤效应.方法 采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包载紫杉醇的纳米粒,并在表面偶联具有MUC1蛋白靶向性的核酸适配体.紫外分光光度法、动态光散射法测定MUC1靶向载药纳米粒的基本表征;以MUC1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MCF-7为实验组,肝癌细胞HepG2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验纳米粒的选择性,MTS法评估其杀伤效果和IC50.结果 MUC1靶向载药纳米粒粒径(225.3±9.2)nm,药物包封率83.6%±1.7%,在体外可以特异性地被MUC1+癌细胞摄入,对MCF-7细胞杀伤作用显著强于普通载药纳米粒(P<0.01),IC50为1.52 mg/L.结论 该靶向纳米粒可以在体外特异性地增加MUC1+肿瘤细胞对纳米粒的摄人,降低IC50值,提高抗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

  • 细胞间黏附分子与多形性腺瘤

    作者:刘杰;赵云富;廖建春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及恶变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细胞间黏附分子与多形性腺瘤复发及恶变间的可能关系.结果:E-cad、NCAM、β-cat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不是判断涎腺多形性腺瘤预后的有效指标;而CD44和MUC1的表达异常可能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和恶变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一种可靠的预测多形性腺瘤复发与恶变的黏附分子,而且国内外学者对同一种黏附分子在多形性腺瘤复发与恶变中所起的作用意见并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结论:研究黏附分子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以及基因的改变等因素的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涎腺多形性肿瘤的复发与恶变机制.

  • 多发性骨髓瘤黏蛋白-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刘昆;罗云娇;刘月波;姚锦;杨红;牟红;黄桂云;张铀

    本研究旨在构建多发性骨髓瘤黏蛋白1(两串联)基因(mucl-2vntr)的真核表达载体及该重组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为研制多发性骨髓瘤基因疫苗奠定基础.以MUC1-2VNTR蛋白的编码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在其前端加上KOZAK序列后,两端分别加上HindⅢ和Xba Ⅰ酶的酶切位点,将人工合成的全基因定向插入pcDNA3.1/myc-his B载体中,转化E coli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菌株,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为pcDNA3.1-2vntr/myc-his B重组质粒后,采用Lipofectimine脂质体介导法转染COS-7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对荧光表达进行观察,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重组体在细胞内外的表达.结果表明:合成的MUC1-2VNTR基因全长约140 bp,所构建的pcDNA3.1-2vntr/myc-his B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并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和目的基因.将其转入COS-7细胞后48小时,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检测均可证实黏蛋白1表达.结论:成功的构建了多发性骨髓瘤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2vntr/myc-his B,并在COS-7细胞中成功地表达黏蛋白1,这为黏蛋白1的功能研究和多发性骨髓瘤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MUC1/Y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MUC1、MUC1/Y体外修饰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作者:刘虹;任秀宝;魏枫;尹志伟;郝希山

    目的构建MUC1/Y全长cDNA真核表达载体,并以MUC1及MUC1/Y真核表达载体修饰树突状细胞(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方法构建MUC1/Y DNA真核表达载体,选取10例HLA-A2乳腺癌患者,体外IL-4、GM-CSF联合诱导DC,并以pCDNA3.1-MUC1和pCDNA3.1-MUC1/Y转染DC,同时以空载体为对照,以pIRES2-EGFP-MUC1/Y观察转染效率,转染后DC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CTL.以MCF-7为特异性靶细胞,Raji为非特异性靶细胞,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以anncxin V-FTTC检测特异性CTL诱导靶细胞凋亡的情况.以ELISA法测定基因修饰后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MUC1/Y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MUC1/Y和pCDNA3.1-MUC1/Y.pIRES2-EGFP-MUC1/Y转染效率基本为10%左右,DC中MUC1表达率为8%.杀伤实验表明T-DC-pCDNA3.1-MUC的杀伤活性为64%,T-DC-pCDNA3.1-MUC1/Y为46%.这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同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annexin V-FTTC标记实验显示,T-DC-pCDNA3.1-MUC1对靶细胞的杀伤和诱导凋亡的能力显著高于T-DC-pCDNA3.1-MUC1/Y及对照组.基因修饰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显著升高.结论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MUC1/Y可用于真核细胞转染并观察转染效率,易于筛选阳性克隆.经pCDNA3.1-MUC1及pCDNA3.1-MUC1/Y修饰的DC可有效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 MUC1对胰腺导管腺癌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

    作者:江志敏;杨琼;陈邓林;毕卓菲;林显敢;刘天浩;李志花;谢德荣

    目的:系统评价MUC1对胰腺导管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检索获得公开发表的研究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UC1诊断胰腺导管腺癌的文献,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纳入文献中有关准确度的数据,采用MetaDiSc1.4软件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结果: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研究对象1363例.异质性检验无阈值效应,但存在其它异质性.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MUC1诊断胰腺癌的总敏感度0.83(95%CI 0.81-0.86)、总特异度0.63(95%CI 0.59-0.66)、总诊断优势比20.44(95%CI 9.53-43.85).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8879,Q*指数为0.8185.结论:MUC1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度中等,可作为胰腺癌筛查的检查方法.

  • 粘蛋白MUC1、MUC2、MUC4和MUC5AC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倪竟全;高军;李兆申;王伟;满晓华;龚燕芳;郑建明

    目的 研究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组织中粘蛋白MUC1、MUC2、MUC4和MUC5A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PDA、4例CP、16例正常胰腺组织、2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4例实性假乳头状瘤(SPT)和1例浆液性囊性肿瘤(SCN)组织中MUC1、MUC2、MUC4、MUCSAC的表达.结果 正常胰腺和CP组织仅有MUC1表达,表达率均为100%;PDA中MUC1、MUC4和MUC5AC表达率分别为100%、88.5%(23/26)和76.9%(20/26);2例IPMN均见MUC2和MUC5AC表达;SPT和SCN中4种粘蛋白均无表达.MUC4和MUC5AC表达同PDA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PDA时存在多种粘蛋白的表达,联合检测MUC1、MUC2、MUC4和MUC5AC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对P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MUC1在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袁时芳;王岭;李开宗;窦科峰;颜真;韩苇;张英起

    目的检测多态性上皮粘蛋白(polymorphic epithelial mucin, PEM,又名MUC1)在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 )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甲状腺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甲状腺癌及1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中MUC1的表达. 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51例,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胞浆内深棕色或棕黄色颗粒;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MUC1阳性表达4例,甲状腺滤泡上皮腺腔缘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阳性表达1例.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甲状腺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χ2=17.20,P<0.01).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和颈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关(χ2=0.72,P>0.05). 结论 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可作为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指标.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和MUC1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蔡祖勋;梁庆正;张学宪;王旭

    目的:探讨p53和MUC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65例NSCLC中p53和MUC1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肺癌MUC1表达率为77%(50/65),高表达率为60%( 39/65 ),高表达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患者, P<0.05; p53表达率为80%(52/65),高表达率为60%(39/65),高表达NSCLC患者生存期也小于低表达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肺癌预后的前4种因素依次为MUC1、TNM分期、淋巴结受侵情况及分化程度.结论:p53与NSCLC发生有关,MUC1与NSCLC发生和发展有关,并可独立判断预后.

  • 乳腺癌患者骨髓中MUC1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宝江;王红月;王军业;韦尉东;苏晓东;龙浩;杨名添;戎铁华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骨髓中MUC1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75例乳腺癌患者、1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8位健康人骨髓中的MUC1 mRNA表达,并分析MUC1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和相关分子指标(Ki67、p53和VEGF)的关系.结果:75例乳腺癌患者中,32例检测出MUC1 mRNA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2.7%(32/75).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人骨髓中未检测到MUC1mRNA表达.MUC1 mRNA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和ER状况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和PR表达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乳腺癌组织中Ki67、p53和VEGF表达均无相关.结论:MUC1mRNA可作为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分子指标之一.骨髓微转移的检测可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 粘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诊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概况

    作者:胡欣;王昆华;包维民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即使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死亡率也达30%.早期的转移和术后复发关系密切,而微转移是早期转移的关键步骤.目前,国际上已经检测出多种特异性的标记物,用于预测患者的微转移情况和预后.粘蛋白(mucin,MUC)作为重要的标记物之一,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植测MUC已成为结直晒癌病理学检查的重要环节.

  • MUC1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章永;戈伟

    目的 研究MUC1黏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及评分、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1例喉癌组织及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MUC1的表达差异,分析MUC1表达水平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51例喉癌组织中MUC1阳性率66.7% (34/51),其中包含“-”17例,“+”9例,“++”11例,“+++”14例;在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MU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35.0% (7/20),其中包含“-”13例,“+”4例,“++”2例,“+++”1例,喉癌组织的MU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声带息肉组织(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喉癌组织中MUC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声带息肉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1的表达与喉癌患者的T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MUC1在喉癌中可能起到促进癌症进展的作用,患者的MUC1表达水平可能与其预后有关,具体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 黏蛋白MUC1、MUC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大肠癌中的联合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于秀文;程慧;王静芬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1、MUC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联合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癌中MUC1、MUC2及MMP-3的表达.结果 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MUC1、MUC2、MM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6.7%(P=0.013);100%、58.3%(P=0.000);10%、41.7%(P=0.031).大肠腺癌中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6),与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Dukes分期(P=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MUC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0.143),而与浸润深度(P=0.016)、淋巴结转移(P=0.002)、Dukes分期(P=0.005)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联合检测MUC1、MUC2、MMP-3表明:MUC1与MUC2呈负相关,MUC2+MUC1-预后好、MUC1+MUC2-预后差.结论 MUC1、MMP-3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 MUC1在宫颈病变和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丽娟(综述);孔祥(审校)

    MUC1是早发现的一种多功能大分子黏蛋白,正常情况下表达于多种上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在生殖系统中,MUC1的表达可能与月经周期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有关。通过对 MUC1在正常宫颈及其相关病变和宫颈癌中表达的研究,提示MUC1可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其他生物学指标,用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该文就 MUC1的生物学功能、在宫颈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MUC1 宫颈病变 宫颈癌
  • MUC1在侵润性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腺瘤表达的Meta分析

    作者:张卫国;陈剑秋;汪培山

    目的 系统评价黏液素1(MUC1)对侵润性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腺瘤表达的意义.方法 通过检索获得公开发表的研究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UC1在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腺瘤表达的文献,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纳入文献中有关准确度的数据,将侵润性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腺瘤设为侵润组,非侵润性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腺瘤设为非侵润组,获得MUC1在此2组表达的四格表,以优势比(OR)为效应量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到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同时进行特异性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终进入系统评价的文献共有14篇研究,其中侵润性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腺瘤234例,非侵润性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腺瘤345例,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P=0.17,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合并OR值为4.88,95%CI为3.11~7.65.敏感性分析显示结论较为稳定.结论 对目前相关研究结果的Meta分析显示,MUCl在IPMNs的表达可作为侵润性的指标,从而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的评估.

  • 粘蛋白MUC1在膀胱肿瘤与膀胱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罗刚;周四维;宋晓东;鲁雄兵;孙凯;曹正国;叶章群

    目的:检测粘蛋白MUC1在膀胱肿瘤和膀胱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膀胱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48例膀胱癌组织、45例腺性膀胱炎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对照组)粘蛋白MUC1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MUC1在膀胱肿瘤组织、腺性膀胱炎组织中的平均灰度均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P<0.001);膀胱肿瘤组织中平均灰度低于腺性膀胱炎组织,但两者差别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粘蛋白MUC1作为肿瘤相关抗原,在膀胱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下一步研究膀胱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洲;刘凡英;刘相燕;张林;陈景寒

    目的: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pN0)的24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测,检测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患者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结果:16例患者的2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NA达,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27.6%.患者的TNM分期由Ⅰa~Ⅱb期上调为ⅢA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3年生存7例,生存率为43.7%,无转移组3年生存31例,生存率为73.8%.两组的生存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 MUC1和MUC2 mRNA在不同肿瘤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立顺;朱迅

    目的:检测MUC1和MUC2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研究MUC1和MUC2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了Dot Blot方法检测了60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结果:MUC1和MUC2在腺癌,特别是乳腺癌和胃癌中表达明显增强,在正常组织和腺癌低度表达.MUC1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明显相关,MUC2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明显相关 .结论:MUC1和MUC2对乳腺癌和胃癌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MUC1 MUC2 乳腺癌 胃癌
  • MUC1和CK7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张凯丽;李艳玉;王树峰;郑宝恒;底旺;郭淑云;蔡建辉

    目的:以MUC1和CK7为基因标志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探讨肿瘤基因标志物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MUC1和CK7 mRNA表达.结果:1)检测15例正常人外周血MUC1、CK7 mRNA表达,结果无假阳性;将乳腺癌细胞系MCF-7分别以1:105、1:106与正常外周血有核细胞混合,检测MUC1、CK7表达,结果无假阴性.2)检测35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以MUC1为标志物,外周血中肿瘤细胞检出率为30.3%(11/35);以CK7为标志物,外周血中肿瘤细胞检出率为35.0%(12/35).3)35例患者中有4例MUC1、CK7均表达阳性,7例仅MUC1表达阳性,8例仅CK7表达阳性,两种肿瘤标志物表达患者有交叉但不重叠.结论:以MUC1、CK7为基因标志物,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可能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及乳腺癌预后中具有意义,多种肿瘤基因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优于单一标志物检测.

  • MUC1及同种型MUC1/Y基因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罗刚;周四维;叶章群;李志坚;黎卫;周华扩;高新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抗原MUC1及同种型MUC1/Y粘蛋白基因在膀胱癌中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2例膀胱癌的组织样本(实验组)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样本(对照组)中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样本中MUC1及同种型MUC1/Y粘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膀胱癌组织的MUC1 mRNA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显著增高(P<0.01);Ⅲ-Ⅳ期膀胱癌组织的MUC1/YmRNA水平较Ⅰ-Ⅱ期膀胱癌组织显著增高(P<0.01).结论:MUC1及同种型MUC1/Y粘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有关,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意义.

  • MUC1与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曲建军;石毅然

    乳腺癌发病趋势逐年升高,近年来研究发现,MUC1、HER2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反映乳腺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预后等关系密切.MUC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出现质和量的异常表达.MUC1基因的编码产物成为十分重要的癌标志物,并且是检测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指标.HER2基因在肿瘤组织中呈现过度表达,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被认为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标记物,其高表达提示乳腺癌细胞的高转移潜能,表现出较高的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乳腺癌基因靶点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针对HER2的基因靶点治疗已日趋成熟,Herceptin目前已被证实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MUC1的基因靶点治疗尚处于试验阶段.本文从基因定位、结构、执行功能的分子机制角度对MUC1,HER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以便更深入的认识这些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12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