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外侧入路高脱位髋关节假体重建软组织处理

    作者:王皓宇;黄明;高明杰;王开明;廖亮;杨德顺

    目的:探讨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假体重建的软组织处理方法.方法:对11例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假体重建术,其中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52.5岁(48~71岁).Crowe分型III型9髋,IV型2髋.后外侧入路,依层次松解显露,髋臼基床及股骨髓腔处理,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于适当位置后行必要的软组织重建.结果:术后11例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6~24个月),髋关节疼痛消除,畸形步态基本矫正,关节活动度增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1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6分,近期优良率为90.9%.结论:术中避免盲目松解并行必要的软组织重建,可大限度地减少相关并发症.

  • 口腔种植的软组织美学重建

    作者:朱琳;李景辉

    种植牙已经成为临床上修复缺失牙的常规方法。在实现了缺失牙的功能性修复后,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更加关注种植牙修复后周围软组织的美学效果,以实现缺失牙的功能与美学修复。种植牙周围软组织美学是种植修复的崭新领域,本文就重建种植牙周围软组织美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提出问题与展望,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重建对THA术后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孙远新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作为髋关节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髋关节置换的后外侧入路是目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翻修术( Revisi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常用的手术入路.术后髋关节后脱位是一种比较严重而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左右, 仅次于假体松动[1].研究表明术后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2],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术中软组织破坏过多导致的软组织失平衡已逐渐成为假体脱位,尤其是早期脱位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骨锚钉技术,及部分游离阔筋膜修复重建关节囊,增加髋关节术后稳定,降低早期术后脱位风险,极大恢复了髋关节张力,大可能地重建关节囊的正常解剖结构,使之更加接近生理状态的髋关节,有效防止髋关节脱位发生,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避免2次手术风险,减少患者痛苦,使患者早期下地负重活动,扩大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屈伸及旋转活动范围,有效预防术后血栓发生.极大提高术后关节功能,在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在预防THR 术后脱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跟骨截骨结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研究

    作者:赵炼;刘韶;徐军奎;鹿军;李毅;梁晓军;刘诚;赵恺;聂光华

    背景:目前针对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持续存在的儿童柔韧性平足症,跟骨截骨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是广泛使用的手术方式,但并没有很多文献报道这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目的:研究跟骨截骨术结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跟骨截骨术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手术治疗的16例(22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15足),女6例(7足),年龄10~14岁,平均(12.8± 1.2)岁.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足正位X线片距骨第1跖骨角(talo-1st metatarsal angle, T1MT)、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 TNCA)、距骨跟骨角(talo-calcaneal angle, TC),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的变化,采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比较术前及术后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6±6.6)个月(10~32个月).2例患者跟骨外侧切口浅表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换药处理后二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没有感染和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截骨面愈合.除1例患者术后3个月负重时,遗留轻度足部内侧疼痛不适,佩戴矫形鞋垫3个月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后足外翻畸形均获得纠正,内侧纵弓重建,术后4个月疼痛明显消失,患足功能恢复满意.较之术前,末次随访X线片各种测量参数除Kite角外,其余均得到明显改善.AOFAS评分从术前(46.3±4.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91.8±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跟骨截骨结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可以恢复足的正常力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短期的满意疗效,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假体置换的软组织重建

    作者:刘立成;孙成良;路小勇;高聿同

    目的研究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后软组织重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为32例接受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保肢手术的下肢恶性骨肿瘤患者施行各种形式的软组织重建手术.其中病变位于近侧股骨、远侧股骨、近侧胫骨者分别为6例、19例和7例;骨肉瘤28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根据病变所在不同部位施行不同形式的软组织重建.结果32例平均随访36.2个月(22-40个月).3例局部复发,4例死亡.参照Enneking评分标准,28例关节功能优良.结论正确的软组织重建手术,保证了关节功能,减少了肿瘤局部复发和切口并发症.软组织重建手术在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假体置换后具有重要意义.

  • 假体置换联合LARS韧带软组织重建术治疗肱骨近端恶性肿瘤

    作者:汤小东

    本例手术为左肱骨近端瘤段截除,肿瘤型人工假体置换术,应用LARS韧带重建肩关节囊、肩袖肌腱、胸大肌、三角肌等肌肉止点。手术适应证如下:侵犯肱骨近端的恶性肿瘤,可进行肿瘤的关节内整块切除,肩胛盂完好未受侵犯,三角肌、腋神经功能健全或至少保留50%以上,主要神经束未受损伤。手术切口沿上臂前内侧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在喙突部位循三角肌起点向外后切开。注意保护头静脉。循三角肌内侧缘分开,切断胸大肌、三角肌在肱骨的止点,肿瘤外松解周围软组织,适当位置截骨。切断大圆机、背阔肌及肱二头肌长头,在正常肌肉及腱性部分切断肩袖及关节囊,将肿瘤完整离体。扩髓后应用L A RS韧带包裹假体并安装于远端髓腔、骨水泥固定。将切断的关节囊及各肱骨近段肌群缝合在假体周围的L A RS韧带上以重建软组织。该手术方式术后的肩关节功能、肩关节主动活动度、肩关节稳定性优于未应用L A RS肿瘤型韧带进行重建的患者。

  • 人工补片在肿瘤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林佳生;陈嵘;严伟;陈冬冬

    目的 探讨肿瘤型假体置换患者术中应用人工补片修复关节囊及软组织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肿瘤型假体和人工补片重建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为(44.75±23.18)岁.肩关节置换5例,肘关节置换2例,髋关节置换12例,膝关节置换32例(其中股骨侧肿瘤24例,胫骨侧肿瘤8例).转移瘤12例,骨肉瘤20例,软骨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骨巨细胞瘤4例,尤文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患者行肿瘤广泛切除术、肿瘤型人工假体置换、人工补片修复关节囊和包绕假体体部,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时间为(19.75±8.17)个月,平均术后4 d拔除引流管.浅表切口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小腿前侧肌群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未发生假体及关节脱位和假体感染.肩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肩关节前屈角度为(34.00±10.84)°,外展角度为(20.00±9.35)°,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19.80±9.54)分,优良率为0.肘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肘关节屈曲角度为(75.00±7.07)°,伸直角度为(-5.00±7.07)°,MSTS评分为(25.00±2.83)分,优良率为50.0%(1/2).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屈曲角度为(86.67±20.60)°,后伸角度为(2.08±4.98)°,MSTS评分为(25.42±1.78)分,优良率为83.3%(10/12).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为(89.69±22.39)°,伸直角度为(-0.63±1.68)°,MSTS评分为(23.31±2.09)分,优良率50.0%(16/32),其中股骨侧优良率为66.7%(16/24),胫骨侧优良率为0.全组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 应用人工补片修复肿瘤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关节囊及软组织,可促进假体与自身组织融合,增加人工关节的稳定性,降低脱位率,重建肌腱与假体附着点恢复肌肉动力.对软组织缺损后的关节稳定性和动力重建有重要作用,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

  • 基于MRI与CT的腰腹部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

    作者:谭海涛;黄国秀;江建中;谢兆林;罗翔;许林;张其标;黄琛慧

    目的:探讨利用MRI与CT图像联合三维重建腰腹部骨性、软组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采集1例人体腰椎MRI、腰段血管CTA数据,再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9.0中,经图像分割后精确形成所需腰椎、软组织(肌肉、脊髓、腰丛神经、腰段动脉、椎间盘及腰段皮肤脂肪)等mask文件,经计算后分别得到各组织三维模型,再根据MRI与CT的融合图像进行各组织模型的配准得到完整模型,后将模型进行修饰,从而获得一个包含腰椎与腰段神经、肌肉、血管、椎间盘、皮肤脂肪等软组织在内精确的腰腹部数字化模型.结果:精准地构建出一个包括皮肤脂肪、主要肌肉血管、椎间盘、脊髓神经及骨性结构的腰腹部模型.结论:通过MRI与CT的联合重建、图像融合,能够有效地进行腰腹部模型的精确三维重建.

  • 肢体软组织重建与显微外科新技术学习班通知

    作者:

  • 灌流皮瓣研究新进展

    作者:王永阔;王金平

    灌流皮瓣对软组织重建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共识,其优点在于能够一次完成血管和软组织缺损的综合重建,尤其适用于缺血坏死的肢端和肿瘤切除后遗留缺陷的修复.本文对灌流皮瓣进行系统回顾,根据流入道和流出道血管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分类,并对这些皮瓣进行生理学方面的讨论.通过总结各种类型的灌流皮瓣,为临床选择皮瓣类型提供参考指南.

  • 28例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游离软组织瓣移植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生杰;陆钰;汪庆胜;康林;胡芳芳;王群;吴海珍

    目的 评估即刻种植同时进行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的上颌单颗前牙病例软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及重建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5月由同一术者对28名因外伤导致上颌单颗前牙缺失患者行即刻种植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手术,术中不翻瓣拔牙,同期采用非埋入式植入28颗种植体,在硬腭部取瓣,采用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行种植体周软组织重建,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植体软组织重建情况.结果 游离结缔组织瓣愈合良好,临床成活率为96.43%,软组织形态达到预期结果,红色美学评分(PES)分值较高,软组织重建达到了美学效果.结论 上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软组织重建采用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安全可靠,且取瓣方便,手术时间短,是其软组织重建的合理选择.

  • 第一跖骨基底部开放性楔形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重建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疗效

    作者:左强;王鸣

    目的 研究第一跖骨基底部开放性楔形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重建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重度拇外翻患者15例(25足)均予第一跖骨基底部开放性楔形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重建,并以迷你锁定接骨板固定.根据手术前后拇外翻角、第一、二跖骨间角(1-2IMA)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拇外翻角、1-2IMA减小[(13.2±2.1)度vs,(39.9±4.3)度、(10.2±1.5)度vs.(19.5±2.6)度],而AOFAS评分增加(83.7±8.2)分vs.(51.9±8.0)分](P<0.01).结论 采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放性楔形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重建手术矫正拇外翻畸形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的技术

    作者:张夏琦;张绍东

    关节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研究表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率为0.5%~10%[1],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可达7%~25%[2~4].脱位在人工髋关节失败总量中约占5%~15%,术后1个月内发生比例较高,约占50% ~ 60%[5].全髋置换术后关节不稳造成的关节脱位(10% ~ 15%)仅次于人工假体松动(国内统计约70%,国外69%)[6].所以全髋关节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预防关节脱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进一步理解,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出很多研究来降低术后脱位发生的风险.本文旨在从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软组织重建技术、假体的选择与安放、康复锻炼等方面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 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髋膝关节假体置换后软组织重建52例观察

    作者:许良;张志;代婀娜;杜相学;刘艳

    研究表明,80%以上的恶性骨肿瘤患者可选择保肢手术[1]。但肿瘤的侵犯常常使手术不得不切除较多的软组织,给软组织重建带来诸多困难,术后患者出现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大多与软组织重建不足有关。2006年8月~2012年2月,我院行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假体置换5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52例下肢恶性骨肿瘤手术患者,男32例、女20例,年龄15~45(21.7±4.3)岁,病史1周~2年(4.3±1.5)个月。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病变位于股骨近端14例,股骨远端24例,胫骨近端14例。肿瘤类型为骨肉瘤34例,软骨肉瘤1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临床表现为压痛52例,局部肿胀50例,下肢活动受限26例。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中有骨膜反应Codman三角38例,层状骨膜反应19例,软组织肿块32例,团状瘤骨形成8例,病理性骨折5例。Enneking分期Ⅰ期8例,ⅡA 期23例,ⅡB 期21例。肿瘤切除范围:广泛切除32例,边缘切除20例。骨关节重建均采用人工假体置换。

  • 软组织重建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姬涛;王天兵;郭卫

    目的 回顾不同部位骨与软组织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重建方法及临床疗效,探讨合理的软组织重建策略. 方法 2003年6月一2010年12月,收治因骨或软组织肿瘤进行外科切除并接受皮瓣、肌瓣或肌皮瓣修复重建患者90例.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9~85岁,中位年龄37.2岁.骨原发或转移性肿瘤52例,软组织原发肿瘤38例.75例为肿瘤切除后一期软组织重建;7例因伤口不愈合行清创后软组织重建;8例因伤口感染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二期软组织重建.皮瓣类型:腓肠肌肌瓣40例,背阔肌肌(皮)瓣6例,腹直肌肌(皮)瓣4例,臀大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瓣、交腹皮瓣各1例,局部转移皮瓣27例,带血管蒂皮瓣5例,单纯游离植皮5例.皮瓣范围为6.5 cm×4.5 cm~21.0 cm×9.0 cm. 结果 术后87例皮瓣成活;Ⅰ期愈合81例;Ⅱ期愈合6例,其中2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成活,3例皮瓣延迟愈合,1例伤口轻度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愈合.软组织重建失败3例,均为皮瓣坏死合并感染,经清创二次皮瓣转移后愈合.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移植皮片完全成活.7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102个月,平均36.1个月.6例患者于术后2~27个月,平均8.2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并接受二次手术切除.13例于术后6~34个月,平均19.2个月死于原发病.结论 骨与软组织肿瘤切除后常造成较大的软组织缺损,选择适当的肌(皮)瓣进行软组织重建可以达到理想的伤口闭合,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 成人获得性平足的软组织重建

    作者:魏世隽;蔡贤华;俞光荣

    目的 总结成人获得性平足(adult-acquired flatfoot deformity,AAFD)软组织重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AAFD软组织修复和肌腱转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针对AAFD的软组织重建手术可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重建两种,其中静力性重建以弹簧韧带的修复重建为主;动力性重建术式较多,趾长屈肌腱转移术常用,但其生物力学效果欠佳,对于胫后肌功能正常的患者Cobb手术效果更佳.结论 对于AAFD需根据畸形类型和分期选择软组织重建术式.

  • 富血小板血浆对脂肪移植物存活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阎施婧

    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在患者自身大量获取,且移植后形态自然,手感接近正常组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软组织重建.然而,移植后脂肪组织存活的不确定性,较高的回吸收率,以及脂肪液化坏死、硬结形成、感染等风险又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893年,自体脂肪移植首次被Neuer提出以来[1],临床与实验研究从脂肪组织的获取、处理、植入等方面不断改进方法,做出新的尝试,以期增加脂肪细胞活性,提高其存活率和维持移植脂肪的体积,但至今仍未达成共识[2].目前,许多研究尝试辅助添加胰岛素、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胶、脂肪干细胞等物质来促进移植脂肪组织存活[3-6],但均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因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对各种软硬组织的生长和修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内外学者尝试将其应用于脂肪组织移植,PRP对脂肪移植物存活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肢体软组织重建与显微外科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作者:

    由宁波市第六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肢体软组织重建与显微外科新技术学习班》[项目编号2015-04-06-001(国)],拟定于2015年10月22日—26日在宁波举办。新技术学习班授课内容包括:断指再植及手指再造的新技术、各类(骨、肌)皮瓣移植、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四肢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新进展以及术后康复治疗的新进展、腕关节损伤、周围神经血管损伤、手功能重建、手部特殊感染、手部血管灌注技术等内容。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