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外科患者颅脑幕上手术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志波

    [目的]探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加小脑幕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某院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加小脑幕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观察其脑干周围池的变化及病人死亡率,于术后2周与4周分别进行GCS评分,对比术前、术后GCS评分值.除死亡病例外,所有病人于术后24周行GCS预后评分表(GOS)进行评分.[结果]经过积极治疗,本组共死亡3例(11.11%),其中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后48 h复查头颅CT,以环池宽度>2 mm认为改善有效,本组中共有18例(66.67%)环池不同程度改善,无脑干内出血、坏死灶形成病例.27例患者术后4周GCS平均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按GOS评定疗效,本组恢复良好4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加小脑幕切开术是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有效治疗方法.

  • 冠状截颅去骨瓣减压治疗双额颞叶脑损伤型特重型颅脑损伤

    作者:李德康;杨晓滨;张孙富

    目的:讨论冠状截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伴有双侧额颞叶脑损伤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采用冠状截颅去骨瓣减压手术(以下简称冠截)治疗的3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恢复良好8例,中残11例,重残7例,死亡10例。结论冠截手术可以提高双侧额颞叶损伤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 自体离体颅骨瓣延期原位回纳修补颅骨缺损40例报告

    作者:吴贵强;蒋正方;唐克新;曾令勇;李先全;刘阳

    颅骨缺损的修补材料多种多样,其中以自体颅骨瓣还纳为好,我科自1995年以来用自体颅骨瓣还纳修补颅骨缺损,并对保存方法,回纳时间,颅骨瓣的微生物学检测,病人的心理反应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系外伤颅内高压需去骨瓣减压者,男28例,女8例;大年龄58岁,小年龄17岁,平均31.1岁;33例在一次住院中完成颅骨修补手术,7例因多种因素出院后再次入院回纳骨瓣;回纳后住院长26天,短10天,平均14天;37例为一块完整骨瓣回纳,3例因粉碎骨折3块骨片嵌拼后回纳修补.骨窗7×5cm2以上30例,8×6cm2以上10例,骨窗位额颞10例,颞顶12例,额颞顶8例,颞部10例.1.2 骨瓣保存方法:将术中取下之骨瓣上软组织除尽,反复冲洗后置于75%酒精中保存于密封的无菌槽中,在-4℃的冰箱中贮存.修补还纳手术时将骨瓣于无菌槽中取出清洗后,在粘膜消毒液中浸泡2小时,冲洗备用.

  • 去骨瓣减压同期行颅骨缺损整复术(附15例报告)

    作者:唐文华;韩小坤;袁晓东;黄晓明;梁隆彬;徐敏

    颅脑外伤手术在清除颅内血肿及破碎之无生机脑组织或同时作内减压后仍有严重颅内高压,脑组织向外膨出,硬膜或骨瓣复位困难时,为扩大容积降低颅内压,常需行去骨瓣减压,所致颅骨缺损需术后3~6月行二期修补.我院自2000年4月至2003年7月在15例颅脑外伤病员行去骨瓣减压时,用自体颅骨碎片行同期颅骨缺损整复,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外伤后脑积水36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勇;毛伯镛;胡文;文波

    目的探讨外伤后脑积水的检查方法及分流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2000年收治外伤后脑积水共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46.6岁.格拉斯哥评分GCS:5.6±1.4.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达83.3%,去骨瓣减压者占总数的44.4%.结论 CT、MRI及同位素扫描是诊断脑积水的常用检查方法.分流手术对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

  • 混合牙基质材料在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贾绍艳;代高彬;龙鸿川

    我院于1997年9月至1999年5月对48例开颅病人术中在钻孔骨孔内和去骨瓣减压硬膜外骨窗内植入混合牙基质材料(MTM)一次性修复颅骨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硬膜修补材料在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彭俊;张明伟;曹相军;袁德良;范秀运

    目的 探讨硬膜修补材料在颅脑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标准大骨辨减压术中应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效果.结果 4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及硬膜材料修补,术后减压效果明显,早期术后并发症少(硬膜下积液2例,交通性脑积水2例,外伤性癫痫4例),41例行Ⅱ期颅骨修补显示修补材料与脑组织不粘连,并基本保持原有的解剖层次.结论 硬膜修补材料用于去骨瓣减压术减压效果明显,并发症少,Ⅱ期颅骨修补容易,出血少,解剖层次清晰,不易损伤硬脑膜及脑组织.

  • Hunt-Hess分级Ⅲ——Ⅴ级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早中期手术体会

    作者:文远超;王飞;冉启山;耿世经;李航;杨开华

    目的 总结Hunt&Hess分级Ⅲ-Ⅴ级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早中期显微手术夹闭的疗效,并探讨其积极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入院,且手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手术夹闭,脑压高者同时去骨瓣减压(0~12d),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结果随访出院后3月,35例患者(76%)预后良好(mRS 0~3分)并返院行颅骨修补术,7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结论Hunt&Hess分级Ⅲ~Ⅴ级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积极手术夹闭动脉瘤并去骨瓣减压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重型颅脑损伤脑肿胀并硬膜下血肿外科治疗临床分析(附118例报告)

    作者:邢树员;王贵富;蒋其俊;芦义红;朱成;罗雪

    目的 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肿胀,尤其是伴有硬脑膜下血肿的病例,采取发际内额部冠状切口入路治疗经验.方法 皮肤切口位于发际内冠状缝前后,据病情去除单侧或双侧额颞骨瓣,将单侧或双侧硬膜完全敞开,必要时去除中间骨桥.结果 118例病人中,发际内额部冠状切口78例(A组),经典去骨瓣减压术40例(B组),A组死亡率(24.3%)小于B组(37.5%)(P

  • 脑出血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作者:杨栩;温权;钟云;石舒翔

    脑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很高。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等相关疾病发病率升高,也导致了脑出血人群进一步加大。该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死亡率居脑血管病之首[1-2]。对于出血量较大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早期手术方式主要以全麻下开颅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为主,该方法针对所有需开颅的病人,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随着神经外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现在手术方式很多,包括全麻大骨瓣开颅、全麻/局麻小骨窗开颅、局麻钻孔引流、立体定向钻孔引流等[3-4]。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有手术指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根据一般情况、年龄、出血位置及血肿量的大小、有无脑疝形成采取相应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 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杰;宋晓斌

    去骨瓣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处理颅脑损伤后恶性颅内高压方面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在其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面仍然存在争议.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重点介绍了去骨瓣减压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时机、疗效以及并发症等一些观点.

  • 去骨瓣减压在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马建宇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在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接受治疗后体温、血糖、收缩压、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前,患者临床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评分分别为(25.4±5.5)分、(32.4±11.4)分,治疗后,两项指标评分分别为(13.3±3.5)分、(75.4±21.5)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效果显著,止血较为彻底,手术操作可在直视状态下进行,颅内压可得到有效缓解,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周维坚;王奋晖;楚文涛;候瑞凯;王文德

    目的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我院11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手术效果、术后生活质量进行统计.结果 预后良好54例,预后不良30例,死亡26例.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手术方式选择,要经过术前CT影像评估及术中减压效果来决定,同时兼顾身体状况,术后护理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去骨瓣减压+颞肌切除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杨松;丰育功;季涛;吴泳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颞肌切除术的有效性、合理性及结果.方法: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标准大骨瓣去骨瓣减压+颞肌切除,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类病人的特点及有效性.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46例病人其中良好8例(17.3%),中度残废6例(13%),重度残废9例(19.5%),植物生存10例(21.7%),死亡13例,死亡率为28.2%.结论:去骨瓣减压+颞肌切除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缓解颅内压升高以及解除脑组织受压是有效的手段,采用颞肌切除代替切除更多正常脑组织,扩大硬膜腔,使颅内代偿空间进一步扩大的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 数字三维重建塑型钛网修复颅骨缺损

    作者:丁明亮;曹碧波;熊汉召;安飞;谈超;黄端红;袁秀峰;魏小权

    颅骨缺损多系外伤、脑出血等原因行开颅术,术中颅内压较高须去骨瓣减压所致.笔者总结数字三维重建塑型钛网修复颅骨缺损30例.

  • 两种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作者:窦博生;赵理乐

    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脑水肿、恶性颅内压增高等继发性脑损伤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自江基尧1998年介绍了国外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1],在国内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也有人认为大骨瓣开颅具有创伤太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和后期颅骨修补较困难等不利因素,仍倾向于常规去骨瓣减压.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从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63例,其中将35例大骨瓣减压病例定义为观察组,将28例常规去骨瓣减压病例定义为对照组,对2组疗效进行临床分析.

  • 冠状及双侧改良翼点减压术在非血肿性颅脑损伤脑疝中的应用

    作者:鲍向阳

    重型或特重型颅脑损伤併脑疝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如弥漫性脑肿胀或弥漫性轴索损伤併脑疝者.如按传统的双侧颞顶部减压,术中可能遇到急剧的难以处理的脑膨出.为提高生存率,本文报告了1998年6月至2004年6月间以冠状加双侧改良翼点去骨瓣减压替代双侧颞顶部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患者64例,收到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自体颅骨普通冰箱保存回植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广迪;高英敏

    我院自1995年5月~2001年8月采用自体颅骨瓣普通冰箱保存回植修补颅骨缺损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9~20岁12例,21~57岁20例.均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患者.骨瓣大小6 cm×8 cm 12例,10 cm×12 cm 14例,12 cm×12 cm 6例.保存回植时间3~4个月11例,5~6个月18例,7~12个月3例.2. 方法:将切取的颅骨瓣去骨膜,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置入并完全浸没在生理盐水的消毒盒中.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血型、手术时间、住院号的标识牢固粘贴在保存盒盖上,随即放入普通冰箱冷冻室(-24℃)保存.修补回植术前,将保存盒在室温下缓慢复温,然后将骨瓣取出置入2%戊二醛溶液中浸泡10 h,用1%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并作细菌培养,切小块颅骨作病理检查.充分暴露缺损区四周骨缘,将覆盖在骨缘上的软组织刮除干净,使回植骨与缺损骨窗四周完全吻合,回植骨瓣及骨窗边缘钻3~5个小孔,用10号粗丝线穿入将骨瓣固定,然后将骨膜-肌-皮瓣完整地覆盖在回植骨上,逐层间断缝合.

  • 顶骨骨折至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合并顶叶脑内血肿1例

    作者:梁昌磊;王玉海;杨理坤

    顶骨骨折致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伴顶叶脑内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颅内血肿,临床少见,仅有少数个案报道,鲜有大宗病例报道[1].临床容易漏诊是由于血肿位于顶部,常规头颅CT轴位扫描易漏扫,即使发现血肿,也很难显示血肿全貌.由于对矢状窦破裂术前认识不足,术中造成致命性大出血.术前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图1),可明确出血来源,预测病情发展,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由于此类外伤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可导致患者脑疝甚至死亡,其残死率极高.为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增加抢救成功率,避免术前评估不足,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过程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 显微手术配合去骨瓣减压治疗额及颞叶脑挫裂伤的疗效

    作者:谭博;闫瑞妹;刘绍明

    额及颞叶脑挫裂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类疾患拥有众多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处理是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每年死亡的成人中大约有1%死于头部外伤,那些幸存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就其个人而言常有严重的并发症和残疾,对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而对于社会而言也背负着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1].一般情况下,在创伤6h即快速出现细胞毒性水肿,创伤后24 ~72 h往往多种类型脑水肿并存,疾病危重程度达到高峰.我们采纳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挫裂伤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为受伤后首诊.通过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过程及结果,我们认为充分的手术暴露、减压、显微镜的使用、仔细辨认正常脑组织及彻底清除失活组织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347 条记录 15/18 页 « 12...10111213141516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