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子宫全切术对正常位置子宫良性疾病治疗的临床分析
子宫全切术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子宫脱垂等妇科良性疾病的常见手术治疗方法,根据其手术入路途径不同,可分为经腹子宫全切术(abdominal hysterectomy ,T A H )和阴式子宫全切术(vaginal hysterectomy ,T V H )。TAH是临床应用较为成熟的术式,但近年来微创手术被广泛应用到妇科手术中[1],TVH 同样成为子宫全切术中常用的手术方式。TVH具有术后疼痛小、并发症少及对腹腔环境的影响小等优势[2],但经阴道手术视野小导致操作不方便,易损伤相邻器官使其适用范围小[3]。子宫脱垂的患者其子宫位置较低,阴式手术更为有利,所以本研究选取非脱垂子宫良性病变且需行子宫全切术患者,分析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
-
后位子宫放置MCu IUD 26例临床效果观察
子宫后倾后屈称为子宫后位,多因支持组织损伤、分娩或剖宫产损伤、炎症粘连牵拉等所致,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放置MCu IUD时,可因子宫位置过度倾屈而使置器困难.本站自2003年1月~2004年1月共对26例后位子宫置器困难者应用改良法顺利放置成功,现报告如下.
-
子宫位置对放置T型IUD影响的临床观察
T型宫内节育器(IUD)在国内推广多年,其避孕效果好,放取方便,育龄妇女普遍乐意接受.本站对放置T型IUD妇女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倾屈位子宫放置IUD后副反应较其它倾位和水平位子宫多,现报告如下.
-
超声监测在预防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在预防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意义.方法:选取438例符合入组条件的临床诊断宫内早孕且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药物流产前B超测得孕囊直径,并根据宫颈与宫体的角度分为5组,即子宫水平位、子宫前倾位、子宫后倾位、子宫前屈位和子宫后屈位.各组给药方法相同,观察药物流产效果.结果:流产前孕囊直径大小与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相关;子宫前屈位及后屈位者药物完全流产率低,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药物流产前通过B超检测的孕囊直径及子宫位置对评价药物流产效果及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有相关性.
-
药物流产与子宫位置的关系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49 d以内早孕,是安全、方便、有效的非手术流产方法,已在国内广泛应用近10年,其流产有效率可达90%以上.所以,很多妇女选择药物流产.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药物流产的并发症中,行清宫术者与子宫位置有一定关系.本文对流产结局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
对8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关系的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一项针刺治疗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的关系.方法 按照中央完全随机方案将9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均等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排除子宫位置资料不全者终纳入86例,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P)值≥40 mm时,取双侧三阴交穴,期望得气组以Φ0.3×40 mm一次性无菌管针直刺1 ~1.2寸,每10分钟行平补平泻手法30秒;期望不得气组以Φ0.18×13 mm一次性无菌管针弹入即可,不施手法,两组均留针30分钟后缓慢平和的将针渐渐退出,进行疗效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P)值评价两组治疗前、起针即刻(针刺30分钟)和起针后10分钟(40分钟)的疼痛情况.并比较各子宫位置反应者比例(治疗前后VAS-P值降低50%及以上患者的比例)、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即刻VAS-P值)与起针后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后10分钟VAS-P值).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 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P值、反应者率、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可能与三阴交穴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l,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患.本病多因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冒雨涉水,及子宫位置的过度前屈或后倾所导致.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常用药物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或萘普生等,但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依赖性.笔者采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针刺照海为主治疗不孕症12例
1998年1月~2000年1月,笔者采用针刺照海穴治疗子宫位置异状的不孕症1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浅议B超在药物流产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B超在药物流产中的监护及诊断作用,并探索其临床诊断依据.方法:对自愿采取药物流产的100例妇女采取服药前和服药后1周B超检查,评价药物流产的效果.结果:药物流产是目前妇科常用的一种非手术流产的方法,因其安全简便,无创伤,无不良反应等优点而被多数因意外妊娠需要终止妊娠的妇女接受.但药物流产出血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患者一般在家中,没有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其危险度高.因而对药物流产效果的观察减少,针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多,时间长问题采取B超进行监护,提高诊断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100例自愿采取药物流产的妇女有80例合格,2例不合格,17例失败.B超符合率99.18%,其中1例为异位妊娠为误诊.由此可以确定B超有助于诊断早孕及判断药物流产的效果.
-
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成功率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符合条件、年龄≤39岁,自愿选择药物流产的729例妇女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729例药物流产妇女中,以子宫水平位及前倾位的完全流产率高,分别达96.35%、95.58%,后倾位次之为94.33%,前屈位及后屈位低为80.41%、75.23%.子宫水平位、前倾位或后倾位药物流产成功率高,与子宫前屈位及后屈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成功率有着密切关系,水平位及前倾位药物流产率高,子宫过度前屈或后屈影响药物流产的效果.
-
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效果的关系
药物流产(以下称药流)作为对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之一,是采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的方法,对早孕孕妇施行流产,本文研究随机选取在本院施行药流的孕妇337例,分析子宫位置与药流效果的关系.
-
B超诊断妊娠合并十二指肠系膜根部巨大畸胎瘤1例
患者,女,27岁。G2P1,妊娠9个月余合并腹部包块入院。患者1997年曾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998年因妊娠7个月早产,早产儿死亡。此次妊娠,停经50天时曾行B超检查,提示早孕。停经7月时来院孕检,见腹部膨隆,形态异常,表面起伏不平,以脐部向前向下悬垂。触诊:胎位不清,在上腹部又扪及一团块,似“儿头大小”;听诊:胎心位置低,律齐,行B超查:妊娠子宫位置低,宫底平脐,宫内见胎儿回声,头位,双顶径7.8cm,胎心、胎动好,胎盘右前壁Ⅱ级,羊水深7.6cm,透声好。在妊娠子宫上方,探及一“葫芦状”团块,约20cm×16cm×16cm,包膜清晰,内为大量液性回声,中间有一带状分隔回声,暗区内见大小不等直径约3cm及5cm增强不均匀回声,似“面团状”。包块压迫子宫向下向前(图1),包块右侧靠肝,分界清,左侧与左肾,脾内侧联系紧密。超声提示:(1)中期妊娠宫内活胎;(2)腹腔巨大囊实混合性占位(畸胎瘤可能性大)。孕9月余B超复查:宫底脐上二指,头位,双顶径9.3cm,胎动、胎心好,胎盘Ⅲ级,羊水深6.8cm,腹腔包块较前明显增大,约32cm×20cm×20cm,包膜清,内多个实质性不均匀团块明显增大,约8~10cm。团块周围大量液性回声。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输尿管膀胱壁间段狭窄合并始基子宫1例
患者女,22岁.体格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第二性征发育正常、明显.因从未行经,故来我院就诊.膀胱适度充盈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膀胱与直肠之间未见明显发育正常子宫声像图,仅于相当子宫位置处探及一大小约为2.5cm×1.0cm等回声区与阴道相通,且阴道回声带极窄,约为0.5cm.横切扫查:于膀胱右后方可探及一大小约为1.5cm×1.5cm等回声卵巢回声.
-
B型超声诊断巨大小肠憩室1例
患者女,36岁.一个月前突然出现腹痛,持续2天后自行缓解.半月后再次出现腹痛,经治疗无效且逐渐加剧,后发现下腹部包块而来诊.查体:体温正常,下腹部触及一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中、轻压痛、移动度好的包块,大小约12cm×10cm.B超所见:膀胱充盈不佳且明显偏左、膀胱右侧见一大小约10cm×10cm×9cm的囊性暗区,壁较厚基本光滑,内充满细小的点状回声,改变体位时可见光点翻动(图1);子宫位置明显偏后,形态大小回声未见异常,宫内环位置正常;左卵巢未见异常,右卵巢显示不清.B超诊断,盆腔囊性包块(考虑来自右侧附件).随后妇检发现此包块移动度很大,质偏硬,由于包块大,双侧附件合诊不满意,建议再做B超.第二次B超检查,先由妇科医师在腹部将包块尽量往上推移,并暂时固定住,再将生理盐水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让其充盈后行B超扫查,这时双侧卵巢均显示清楚,大小及回声未见异常.诊断:盆腔囊性包块(考虑小肠囊瘤可能).
-
B型超声诊断多脏器粘液腺癌1例
患者女性,68岁.自四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痛,呈持续性胀痛,且阵发性绞痛,恶心、稀便、未呕吐,同时伴发热,高体温38.5℃.体检:腹膨隆,未见肠型、全腹压痛,左腹脐旁触及约10cm×12cm包块、质中、活动度差.超声检查:于腹部稍偏左、胃下方见一12.0cm×6.4cm×6.8cm大小不均质、内以无回声为主并密集点状较强回声包块,无包膜、边界尚清(图1);于左侧腹部见一18.4cm×9.3cm×10.2cm大小不均质混合性包块,内以无回声为主、并密集点状及带状强回声、部分呈网状结构、边界欠清、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位于胰体、尾前方、与脾脏、左肾脏紧邻.脾脏、膈肌之间见1.5cm深的液性网状混合带.仰卧位腹水深5.6cm.正常的子宫形态消失,于子宫位置处见8.3cm×8.5cm×7.3cm大小薄壁不均质混合性包块,内以无回声为主,并见较多细小光点回声.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超声诊断:1.左腹腔多发巨大混合性包块(胰腺多发粘液腺癌);2.盆腔囊实混合性肿物;3.少量腹水.
-
B超诊断先天性无阴道、始基子宫1例
患者女,20岁.因青春期后无月经7年余,无周期性腹痛,无周期性鼻衄等症状.外院曾行阴道成形术,手术失败.此次来院检查治疗.查体:一般状况好,心肺无异常,腹部查体无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女性型,阴道前庭相当于阴道内口处可见一2 cm×3 cm的窦道,尿道口发育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膀胱充盈良好,相当于子宫位置可见一2.1 cm×2.4 cm的稍低回声区,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晰,内膜不明显,未见明确的宫颈及阴道回声.
-
超声误诊巨大宫颈肌瘤粘液样变1例
患者,女性,49岁.半年前发现下腹部硬性包块,近期增大来我院就诊.超声所见:子宫位置明显抬高,子宫在脐与剑突之间腹腔内横向排列,后壁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相邻.子宫大小8.3cm×3.4cm,形态正常,内膜线居中,子宫内膜厚0.8cm,宫腔内见节育器回声,位置佳.宫颈段可显示,回声未见异常.子宫颈下后方,小腹及盆腔内见一个巨大的以实质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包块,包块大小为25cm×20cm×10cm,边界清,包膜完整且较光滑,肿物实质内光点粗细不等,分布不均匀,后方回声不衰减,中心部出现低回声区和不规整的液性暗区(图1).彩色多普勒检测肿物实质内见较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血流速在25~40cm/s,PI:1.6.双侧附件显示不清.超声诊断:下腹部巨大占位性病变,卵巢瘤?手术所见:子宫位置高,子宫体稍大,子宫颈下段见起始于宫颈下后壁的巨大肿物,肿物大小25cm×18cm×12cm,质硬,表面光滑,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切除肿物重量2200g,子宫颈管位于肿物前壁,长20cm(彩图21见Ⅵ页).病理诊断:宫颈平滑肌瘤粘液样变性.
-
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后蜕膜残留1545例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药物流产后蜕膜残留与子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药物流产1 545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蜕膜残留69例,依次为子宫后屈位、子宫前屈位、子宫后倾位、子宫前倾位,蜕膜残留主要发生于子宫后屈位(占14.55%).结论:子宫后屈位者蜕膜残留发生率较高,尽可能采用人工流产术.
-
一次性气管导管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妇科手术时,须安放举宫器,以便术中改变子宫位置,充分暴露术野,由于举宫器造价高,故临床难以做到一次性使用.因此,2004年以来我们改用一次性气管导管代替举宫器,至目前已有25例应用此法.
-
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效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住置与药物流产效果有无相关性.方法:对500例早孕健康女性行药流术,第1、2天每天上午9点服米非司酮75mg,第3天上午空腹服米索600mg,进行流产效果观察.结果:子宫前倾住、后倾住与正常子宫位药物流产率无差异(P>0.05),而子宫前倾住、后倾位与正常子宫住与前倾位、后倾位流产率差异显著(p<0.01).子宫前屈住、后屈住不全流产率高.结论:子宫前屈位、后屈位不全流产率高,对于早孕药流患者,除了严格掌握适应症外,还应对子宫位置进行选择,以减少药流引起的并发症,如:阴道流血、流血时间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