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价值

    作者:沈桂新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16例单纯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内膜面毛糙,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2例,颈动脉狭窄42例,血流显像充盈缺损4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有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变异型心绞痛20例临床分析

    作者:梁显亮

    变异型心绞痛(VA),也称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SA),是心绞痛的一种特殊类型,系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发生暂时性痉挛所致[1].随着心电图监测及冠脉造影的应用,本症的发现增多,认识逐渐深入.本文对近年我院收治的符合变异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2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 运动踝臂指数与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相关性探讨

    作者:江锋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静息踝臂指数、运动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和没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正常组)2型糖尿病患者各8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和吸烟史等一般情况,并测量所有患者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和静息与运动后踝臂指数.结果 病变组患者相对正常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体重指数、静息与运动后踝臂指数等指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史、体重指数、运动后踝臂指数等指标均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单独危险因素.结论 运动后踝臂指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单独危险因素.

  • 前列地尔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陈丽兰;陈国强;杨滔;龙木清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前列地尔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中NSE、S100β含量呈降低趋势,BDNF、NGF含量呈升高趋势;观察组血清中GGT、iNOS、MPO的含量呈降低趋势,PON1、PON2的含量呈升高趋势;观察者血清中PPARγ、CD62p、YKL-40、sCD40L、Fibulin-5的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常规治疗有助于减轻神经元损伤、抑制粥样硬化过程和血小板的激活过程,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方法.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艳秋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显像对缺血性心肌病(ICM)预测价值.方法:应用B型超声血管探头检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89例心脏扩大或心功能减低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缺血性心肌病组和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CM)组IMT差异.结果:89例患者中,53例(61.6%)为ICM,36例(41.9%)为non-ICM.ICM患者中,IMT>1.0 mm者50例(94.3%);non-ICM患者中,IMT>1.0 mm者6例(16.7%).ICM组与non-ICM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判断缺血性心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3%、83.3%.结论:颈动脉超声是一种简单、可行的鉴别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对ICM是一项有价值的超声预测指标.

  • 茶籽油对兔眼底动脉血管的形态学变化比较研究

    作者:李丹;杭兴宜;张笑明;赵秀梅;尹岭

    目的:研究茶籽油对兔眼底动脉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即3个试验组(分别喂食添加茶籽油、花生油、橄榄油的高脂饲料)和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分别喂养2个月.实验前、实验1个月和实验2个月时分别从兔耳静脉抽血检测血脂.实验结束以后,处死动物,取眼底动脉标本,做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血管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喂养高脂饲料的3组大白兔眼底动脉血管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增生.花生油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较重,约占管壁的30%~50%.茶籽油组和橄榄油组血管内皮细胞轻微增生,约占管壁的5%~8%.结论:茶籽油和橄榄油对高脂饲料诱发的眼底动脉血管变性和粥样硬化作用较小,它们的作用效果与目前消费量大的花生油相比则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对于日常的油类饮食提供了科学参考数据,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的预防的营养康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强化降脂治疗

    作者:欧阳艳红;杨红莉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包括了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这三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临床研究证实了ACS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甚至破裂以及炎症加速的过程,这种不稳定斑块,具有大而松软的脂质核,纤维帽薄且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涧,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降解细胞外基质,削弱纤维帽的结构,使斑块易于破裂,这种特性决定了ACS的临床病情变化迅速,如强化治疗能使症状迅速缓解,相关的冠脉病变稳定,可避免UAP向心梗发展,而ACS后心脏事件高发期是第一个月,大约3-6个月后明显减少,完善早期治疗措施是增加存活率的关键,因此ACS的治疗除了常规措施外,还应包括阻止粥样硬化病变加重,稳定斑块以及抗炎等内容,这已在成为现阶段医学界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门课题.

  •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48例护理体会

    作者:王丽花

    脑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糖尿病患者脑梗塞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的2倍以上[1],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导致大、中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所致[2].我科自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4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作者:臧修明;沙跃;张岩

    目的 观察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消斑汤治疗.两组均观察治疗90 d.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总动脉IMT、斑块总积分、hs-CRP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IMT、斑块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减少(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05),且治疗组hs-CRP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00%优于对照组的85.00%(P< 0.05).结论 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较好效果,具有抗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 超声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

    作者:柳怿;韩志华;夏建国;李凤华

    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的价值.方法 将90例NAFLD患者按脂肪肝程度分为3组,即脂肪肝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每组30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左右两侧颈总动脉主干及膨大处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斑块检出率增高,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平均血流速度(MV)降低,阻力指数(R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左右两侧颈总动脉主干及膨大处IMT增厚,斑块检出率增高,PSV、EDV及MV降低,R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AFLD患者的脂肪肝程度与PSV、EDV及MV呈显著负相关(r=0.46、0.51及0.53,P<0.01),与双侧颈总动脉主干及膨大处IMT、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以及RI呈显著正相关(r=0.61、0.62、0.48及0.57,P<0.01).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评价NAFLD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程度,并可辅助NAFLD分级.

  •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阳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5例脑梗死患者(复发性脑梗死58例,初发性脑梗死47例)及5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分级.结果 与初发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增高,软斑及溃疡斑数目增多,3级斑块例数增多(P<0.05).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显示:有斑块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无斑块患者的2.46倍,斑块分级高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斑块分级低患者的11.86倍.结论 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报复发性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超声检测

    作者:袁志英;赵瑞;田苗;赵进;尚德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声像图特点及相关性.方法 糖尿病(DM)患者33例,高血压(EH)患者38例、DM合并EH患者35例及对照组35例,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① DM组、EH组及DM合并EH组的IMT、BIMT、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DM合并EH组的高,DM组和E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和DM合并EH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均降低,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增高; DM合并EH组的PSV和EDV在四组中低,而PI和RI高.③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的IMT、Crouse积分及PI、RI呈正相关,病程与颈动脉的IMT、Crouse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病程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吕扬平;陈苏兰;钟小苹;李新新;薛成龙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 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分析

    作者:董彦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情况.方法 选择32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30例高血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非腔梗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用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测量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和分又部向下1.5~2 cm前壁、后壁、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中膜厚处,取其平均值,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 腔梗组tMT较非腔梗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和P<0.01),非腔梗组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腔梗组和非腔梗组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腔梗组和非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较其与高血压的关系更为密切.

  •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剪切力改变对其斑块及内膜中膜病理变化影响

    作者:武晓玲;罗春霞;迟路湘

    目的 分析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剪切力改变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内、中膜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高脂饮食假手术对照组(n=6),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组(n=24).术后2、4、8、12周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查血粘度,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计算狭窄率、平均剪切力、内中膜比值、平滑肌平均积分光密度.结果 手术组颈动脉出现较典型的粥样硬化改变.2周组以纤维斑块为主,中膜明显变厚,平滑肌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增加,但随狭窄程度增高和剪切力增加,狭窄血管内流场改变,4周及8周组出现纤维帽变薄、表面溃破,脂质核心明显增大、斑块内部出血等不稳定斑块特点.血管中膜病理改变以萎缩变薄及平滑肌含量减少为突出特点.统计显示2周组与4、8、12周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血流剪切力增加、湍流形成、狭窄血管内流场改变,斑块稳定性下降,血管发生重构性改变.

  • 无心电图ST段改变的8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观察

    作者:张松涛;郑兆斌;张钟丹

    目的 探讨无心电图ST段改变的8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无ST段改变而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直径减少大于或等于50%的双支病变的男性患者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检查,比较其ST段变化.结果 在相对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分支置入支架者术后1周内反复复查心电图,均出现未处理冠状动脉对应部位的心电图ST段压低大于或等于0.1 mV.结论 心电图正常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症状明显的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与冠状动脉内溶栓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颜崇平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导致急性闭塞而引起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心梗的治疗方针已由降低耗氧量、限制梗死范围扩展,转而采用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心肌.早期溶栓治疗是AMI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对我院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PTCR)治疗AMI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作者:王俐分;刘丽;张春艳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心肌缺血综合症,部分可以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血管性猝死危及生命.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斑块破裂,破损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其中血小板扮演了重要角色,及时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至关重要.我院采用了氯吡格雷合用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作为治疗组,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氯吡格雷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收到了很好效果.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周丽娟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性硬化所引起(偶见由于冠状动脉炎症、栓塞及先天性畸形),当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供血区域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性损害,形成不可逆坏死时,即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AMI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护理人员如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就可以及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1,2].现将我科对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脑干梗死30例临床分析

    作者:车福友;陈光伟;唐月岭

    脑干梗死为脑梗死中较为少见的一种,是由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脑干组织坏死.随着MRI临床应用以来,脑干梗死的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许多患者预后良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临床诊断特征,现就2004年1月~2008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30例确诊为脑干梗死的病例分析如下.

512 条记录 22/26 页 « 12...18192021222324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