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PD52基因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颖;陈昶泷;黄绪琼;夏建川;张建华

    目的:探索 TPD52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 RT-PCR检测33对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 TPD5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173例肝癌石蜡标本中 TPD5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肝癌组织中 TPD52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低(P <0.001);肝癌组织 TPD5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且其表达水平与 TNM分期存在负相关(P =0.023);TPD52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的患者预后好(P =0.003,P =0.013),且能明显延长肿瘤小于5 cm、肿瘤单发或 TNM分期为 III期的患者的总生存期(P =0.015,P =0.025,P =0.018)和无病进展生存期(P =0.023,P =0.047,P =0.034)。结论 TPD52低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高度相关性,是肝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 结直肠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蛋白表达丢失研究

    作者:赵坡;吕亚莉;胡颖川;钟梅;李志军;李向红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结直肠癌蜡块标本中FHIT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Du kes分期以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癌组织FHIT表达强度较正常黏膜高者为21例(35.0 %),较正常黏膜低者为33例(55.0%),与正常黏膜基本相等者为6例(10.0%).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癌组织学分级中的分布为Ⅰ级癌7/16,Ⅱ级癌14/30,Ⅲ级癌12/14,各级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Dukes分期中的分布为A期癌5/11, B期癌12/28,C期癌16/21,已伴淋巴结转移组的C期癌与未转移组的A、B期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9例获访病例中,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5年随访病例组中的分布为5年生存组为13/25,5年死亡组为12/1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FHIT 表达状况可能与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以及5年生存率相关,提示FHIT表达降低可能对结直肠癌的演化和进展具有一定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预后指标.

  • 中国人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家系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蔡崎;孙孟红;付刚;丁纯伟;莫善兢;蔡三军;任双喜;闵大六;徐晓丽;朱伟萍;张太明;施达仁

    目的分析符合不同临床标准的中国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突变状况,评价不同临床标准预示突变检测的敏感性.方法应用DNA直接测序对24个符合Amsterdam标准、15个符合日本标准家系先证者和19个符合Bethesda指导纲要患者(字系中仅1例患者)进行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突变检测.对检出突变的家系进行家庭成员的突变筛选.并对检出突变患者进行肿瘤组织突变的检测.结果在16例家系先证者中检测到6个hMSH2突变和11个hMLH1种系突变,其中12个突变是国际上尚未报道过的新突变.突变位于不同外显子中,其中6个突变位于hMLH1第14~16外显子.Amsterdam标准家系突变阳性率为50%(12/24),以日本标准所筛家系突变阳性率为3/15,以上两组家系以外的Bethesda指导纲要患者突变阳性率为1/19.突变类型包括移码突变、无义突变、剪接异常、框架内插入或缺失以及错义突变.基因突变与疾病共分离,检出突变家系先证者的肿瘤组织错配修复基因表现出3种不同基因型:(1)野生型等位基因丢失;(2)肿瘤组织基因型与生殖细胞一致;(3)突变型等位基因丢失.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hMSH2和hMLH1突变谱广泛,突变类型多样,hMLH1突变较hMSH2突变多见,突变较为集中于hMLH1外显子14~16.不同临床标准预示突变的敏感性不同.突变基因型与疾病表现型共分离.家系成员中尚未发病的突变携带者应予密切监测.

  • 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春江;张玮玮

    近年来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作为肿瘤的相关项目,已被应用于临床诊断、疗效分析及预后评估[1].许多实验和临床分析早已证明,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荷瘤动物和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免疫抑制物质,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处于抑制状态,产生免疫无应答性[2].肿瘤患者体液中的免疫抑制物质是致使肿瘤细胞逃脱机体免疫监管系统的破坏而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癌症免疫功能低下,是肿瘤患者普遍的一种病理性特征,是有效的诊断参数之一[3].

    关键词: 肿瘤蛋白质类
  • 肝切除术后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的变化与肝癌复发的关系

    作者:杨华瑜;孙永亮;毛一雷;徐海峰;张锦春;卢欣;桑新亭;钟守先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和肝癌行肝切除术后的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membrane protein 73,GP73)变化趋势及其与肝癌复发、患者预后生存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定量测定61例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和65例肝癌患者术前、术后GP73,并在肝癌组患者中临床诊断肝癌复发时监测GP73变化.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预后观察GP73能否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结果 肝血管瘤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间GP7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患者术前GP73值为9.9(3.7~15.8) RU,术后3、7、14 d GP73值分别为9.1(3.4~13.3) RU,4.3(1.7 ~9.0)RU,3.3(2.1 ~5.4)RU,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2.606,P<0.001).肝癌组患者中21例复发,复发者术前GP73值为9.9(2.9 ~ 15.0)RU,复发时GP73值为11.0(8.4~ 13.8) RU,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5,P>0.05).未复发肝癌44例,术前GP73值为10.5(3.9 ~16.1)RU,与复发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6,P>1.05).结论 肝癌切除导致GP73的下降,肝癌复发伴随着GP73水平上升,GP73可以作为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指标.

  • 依达拉奉对过氧化氢刺激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龙浩;张宁;凡进;李青青;李益明;唐健;程刚;殷国勇;蔡卫华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制.方法 提取胎龄16 ~ 18 d的孕大鼠皮层组织,消化、离心后培养,鉴定神经元细胞纯度90%以上.实验共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过氧化氢(H2O2)处理组(300 μmol/L刺激0.5、2、6及12 h),依达拉奉预处理组(刺激前预防性应用500 μmol/L保护30 min,分组同H2O2处理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的比率,免疫印迹及免疫沉淀检测凋亡关键蛋白的活性及蛋白间的关系.结果 相比依达拉奉预处理组,H2O2处理组相同时间点的线粒体明显呈水泡样肿胀变及空泡样变.H2O2处理组刺激后0.5、2、6及12h细胞凋亡比率分别为14.40%±1.23%、45.50%±2.81%、56.40%±3.53%、62.50%±4.2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F=274.8,P<0.01).依达拉奉预处理组相应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比率分别为0.90%±0.07%、1.10%±0.08%、3.50%±1.90%、12.60%±1.10%;与H2 02处理组比较明显降低(F=362.7,P<0.01).刺激0.5h后,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细胞质中细胞色素C、线粒体膜上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开始明显升高,直至12 h时达到顶峰;与此同时,细胞质中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关联死亡蛋白(BAD)、磷酸化BAD、BAX和14-3-3水平表现为持续性降低,而这些改变在依达拉奉预处理组均被抑制.结论 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JNK的活性、抑制BAD与14-3-3分离及抑制BAX选择性地由细胞质向线粒体移位来保护神经细胞.

  • 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基因与代谢表型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梅;盛燕;马增香;陈子江;唐蓉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易感基因——LHCGR、THADA和DENND1A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代谢表型的关系及易感基因的致病作用.方法 选择2006至2010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就诊的PCOS患者1489例(PCOS组),对照组为非PCOS且无代谢异常的不孕患者4 708例;观察PCOS易感基因位点2p16.3(LHCGR基因rs13405728位点)、2p21(THADA基因rs13429458、rs12478601位点)和9q33.3(DENND1A基因rs2479106、rs10818854位点)及各基因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PCOS患者之间的糖代谢及血脂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 THADA基因rs 12478601位点CC基因型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TC +TT基因型者[分别为(2.5±0.8)、(2.4±0.8) mmol/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ENND1A基因rs2479106位点GG+AG基因型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胰岛素水平高于AA基因型者[分别为(71±65)、(64 ±50) mU/L,P=0.05],患者一级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分别为9.9% (66/666)、6.9% (52/751),P<0.05];THADA基因rs13429458、DENND1A基因rs10818854、LHCGR基因rs13405728位点与患者代谢表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遗传因素对PCOS患者的临床特点改变有一定影响,THADA基因与PCOS患者脂代谢关系密切,DENND1A基因则可能参与了PCOS患者胰岛素代谢过程,LHCGR基因与PCOS患者代谢表型无明显相关性.

  •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学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的建立及验证

    作者:赵冰冰;阳志军;王琪;潘忠勉;张玮;黎丹戎;李力

    目的:建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血清学多指标(包括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共6个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并进行相关验证。方法(1)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的建立:将CCL18、CXCL1单克隆抗体以及C1D、TM4SF1、FXR1、TIZ抗原分别包被微球,优化其包被微球的佳浓度;同时制备检测用生物素化CCL18、CXCL1多克隆抗体和生物素化C1D、TM4SF1、FXR1、TIZ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优化其佳检测抗体浓度,建立达到佳稳定性的血清学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2)选择2003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卵巢癌患者60例(卵巢癌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0例(良性肿瘤组)及2008年行体检的健康妇女30例(对照组)。采用液态悬浮芯片法和ELISA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的含量,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和诊断精密度(以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评价)。结果(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卵巢癌患者血清学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CCL18、CXCL1单克隆抗体以及C1D、TM4SF1、FXR1、TIZ抗原包被微球的佳浓度分别为8、8、12、8、4、8μg/ml;生物素化CCL18、CXCL1多克隆抗体和生物素化C1D、TM4SF1、FXR1、TIZ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的佳检测抗体浓度分别为4、2、2、4、4、2μg/ml。(2)液态悬浮芯片技术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的含量,与ELISA法检测结果相近(P>0.05)。(3)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液态悬浮芯片技术、ELISA法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119/120)和94.2%(113/1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和ELISA法多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60/60)和93.3%(56/60),特异度分别为100.0%(59/59)和93.4%(57/6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60/60)、93.3%(56/6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59/60)、95.0%(57/60),液态悬浮芯片技术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方法的诊断精密度: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和ELISA法检测血清中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的含量,其批内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8.4%~9.5%和10.8%~11.9%、5.3%~8.9%和10.7%~13.4%、6.8%~9.5%和8.9%~10.4%、6.3%~8.3%和7.8%~11.3%、8.5%~10.6%和10.1%~13.8%、7.1%~10.7%和9.9%~12.5%;其批间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5.4%~9.8%和8.9%~10.9%、6.9%~9.7%和10.2%~12.1%、9.3%~10.8%和10.9%~11.2%、5.4%~9.8%和9.3%~11.5%、8.3%~10.2%和9.5%~13.2%、5.3%~10.6%和6.9%~12.2%。液态悬浮芯片技术的诊断精密度明显优于ELISA法(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血清学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且其诊断准确率及诊断精密度均明显优于ELISA法。

  • 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四例临床分析

    作者:马水清;白春梅;于晓红;安云婷;郎景和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恶黑)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和江西省妇幼保健院1996年9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4例原发性宫颈恶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进行随访.所有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S-100及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测定.结果免疫组化检测:4例患者HMB-45及S-100均呈阳性.治疗:4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3例接受了联合化疗,3例中1例同时接受了干扰素和抗雌激素受体治疗.预后:1例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亡;其他3例均存活3年以上,其中1例于术后41个月死亡,另2例目前仍无瘤生存,分别存活3、6年以上.1例存活6年以上的患者在化疗的同时接受了免疫治疗.结论 S-100及HMB-45检测对于确诊恶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早期患者,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而辅助性化疗及免疫治疗有可能改善其预后.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言奎;崔娜;李军;罗兵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TG mRNA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检测PTTG和bFGF蛋白的表达,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肿瘤间质MVD;结合临床病理特征、bFGF蛋白及MVD计数进行分析.另选择15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TG基因呈过度表达,内膜癌组织中PTTG mRNA的阳性表达率及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96%,0.84±0.08)显著高于增生性子宫内膜(分别为60%,0.78±0.06)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别为33%,0.48±0.12),3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内膜癌组织中PTTG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0%)明显高于增生性子宫内膜(40%)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7%),3组间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有极显著性(P<0.01);PTTG基因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有明显相关性(P<0.05),且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内膜癌组织(P<0.05);PTTG基因的表达与年龄及病理分级无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FGF蛋白表达阳性、阴性标本中,PTT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86±0.07和0.80±0.06,PTTG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和42%,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PTTG蛋白表达阳性、阴性标本中,MVD计数分别为(62±18)个和(51±12)个.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TG基因的表达与bFGF蛋白表达及MVD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TG基因过度表达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演进过程.PTTG基因可能通过诱导bFGF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的形成及内膜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的生成.

  • 子宫内膜癌顺铂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和鉴定及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徐启英;陈勇华;赵丽君;李小平;王建六;魏丽惠

    目的 建立子宫内膜癌顺铂耐药细胞株ISH/DDP,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顺铂耐药的机制.方法 采用顺铂浓度逐步递增联合大剂量顺铂冲击方法,在体外连续诱导、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细胞,建立子宫内膜癌顺铂耐药细胞株ISH/DDP.非放射性细胞增殖法(MTS法)测定ISH/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指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ISH/DDP细胞的细胞周期比例;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ISH/DDP细胞中耐药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P糖蛋白(P-gp)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蛋白的表达水平,以综合积分表示.结果 Ishikawa细胞在体外采用顺铂浓度逐步递增联合大剂量顺铂冲击方法 连续诱导、培养,历时10个月,成功建立了子宫内膜癌顺铂耐药细胞株ISH/DDP,其耐药指数为3.77.Ishikawa细胞和ISH/DDP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34.1 h和40.4 b,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shikawa细胞相比,ISH/DDP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4.2±6.1)%和(55.3±8.4)%]增加,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1.9±0.7)%和(5.7±2.4)%]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4.3±5.7)%和(39.0±10.7)%]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H/DDP细胞中BCRP蛋白的表达水平为(16.3±2.0)分,高于Ishikawa细胞的(13.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shikawa和ISH/DDP细胞中P-gp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6.1±1.0)和(15.5±1.2)分,GST-π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4.9±1.1)和(15.2±1.9)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H/DDP细胞具有耐药表型及耐药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其耐药机制可能与细胞中BCRP蛋白的过度表达相关.

  • 子宫颈癌HeLa细胞中Bcrp1+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张松灵;于晓伟;魏振佟;付艳

    目的 探讨宫颈癌HeLa细胞中Bcrp1+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仪分选HeLa细胞中Bcrp1+及Bcrp1-细胞,透射电镜观察两种表型细胞的形态,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种表型细胞培养不同时间(24、48、72 h)后的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表型细胞的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两种表型细胞中增殖周期相关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均以"表达丰度"表示).结果 (1)分选结果显示,宫颈癌HeLa细胞中,Bcrp1+细胞占7.1%,Bcrp1-细胞占92.9%.透射电镜观察,与Bcrp1-细胞相比较,Bcrp1+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内线粒体丰富、粗面内质网增多.倒置显微镜观察,分选后的Bcrp1+细胞迅速进入分裂状态,培养24 h即贴壁生长,而Bcrp1-细胞培养48 h方有少量贴壁生长;培养24、48、72 h时,Bcrp1+贴壁细胞分别占72.8%、81.1%、80.4%,Bcrp1-贴壁细胞分别占3.3%、18.7%、12.6%,各个时间点两种表型细胞的贴壁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Bcrp1+细胞中S期细胞比例(54.1%)和增殖指数(55.6%)均高于Bcrp1-细胞中S期细胞比例(21.1%)和增殖指数(4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rp1-细胞中G0/G1及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3.0%、25.9%)均高于Bcrp1+细胞(分别为44.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rp1+细胞的凋亡率为0.2%,Bcrp1-细胞为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在Bcrp1+细胞中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表达丰度为3140)高于Bcrp1-细胞(表达丰度为2255),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表达丰度为1970)低于Bcrp1-细胞(表达丰度为355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HeLa细胞中Bcrp1+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凋亡能力及旺盛的生命力,高表达PCNA蛋白、低表达caspase-3蛋白,是一群具有肿瘤干细胞特征的细胞.Bcrp1+的HeLa细胞中可能含有宫颈癌干细胞.

  • BRMS1基因抑制卵巢上皮性癌细胞体内外转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姜洁;夏敏;冯进波;孔北华

    目的 研究BRMS1基因转染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后对其体内外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BRMS1基因转染入卵巢癌细胞株A2780细胞内(转染组),设未进行任何转染的A2780细胞为空白对照组,转染空载体pcDNA3质粒者为阴性对照组.体外观察转染前后3组细胞增殖、凋亡、细胞间缝隙通讯连接、黏附转移情况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建立裸鼠人卵巢癌移植瘤模型,观察3组裸鼠BRMS1基因抑制肿瘤体内转移的作用.结果 BRMS1基因成功转染入A2780细胞中.BRMS1基因转染后,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与阴性对照组和转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转染组细胞的每孔克隆数分别为(42±7)、(39±4)及(40±4)个,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细胞S期和G2/M期、G0/G1期比例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组细胞间缝隙通讯连接功能增强.细胞侵袭实验显示,转染组转入底层膜的细胞数[(112±23)个]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为(306±49)、(322±91)个;P<0.01].BRMS1基因转染后,裸鼠体内转移灶,转染组为(23±7)个,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为(96±12)、(112±20)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作为转移抑制基因,BRMS1基因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转移.

  • 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冰冰;阳志军;王琪;潘忠勉;张玮;李力

    目的:探讨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3年9月—2009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19例以及2007年4月—2010年9月本院收治的其他上皮性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肝癌、肺癌患者(均为女性)各40例(恶性肿瘤组),盆腔良性肿瘤患者204例(良性肿瘤组),以2008年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妇女120例为正常对照组。(1)采用血清抗原抗体(包括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联合的液态悬浮芯片技术检测3组妇女血清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的含量。(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逐步筛选相关性较好的指标并建立回归模型[即卵巢恶性肿瘤诊断模型和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诊断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学验证和临床验证,并与血清CA125单独检测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3)比较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自身抗体谱(包括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联合检测、CA125单独检测对早期(Ⅰ~Ⅱ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4)比较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CA125单独检测对不同病理类型和病理分化程度的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结果(1)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清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身抗体的含量分别为(228±100)μg/L、(247±84)ng/L、(140±95)μg/L、(182±148)μg/L、(230±106)μg/L、(190±98)μg/L,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2)经logistic回归法逐步筛选,建立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卵巢恶性肿瘤诊断模型和血清自身抗体谱联合检测的卵巢癌诊断模型,其模型分别为:logit(P)=-11.151+0.008× C1D+0.011× TM4SF1+0.011×TIZ-0.008×FXR1+0.021×CCL18+0.200×CXCL1,logit(P)=-5.137+0.013×C1D+0.014×TM4SF1+0.060×TIZ-0.060×FXR1,当P>0.5时预报为卵巢恶性肿瘤(或卵巢癌),P≤0.5时预报为卵巢良性肿瘤(或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血清自身抗体谱联合检测分别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卵巢癌的P值分别为0.828、0.734。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度(90.6%)明显高于血清CA125单独检测(60.0%,P=0.005),血清自身抗体谱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75.8%)也明显高于血清CA125单独检测(66.7%,P=0.016);而其特异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自身抗体谱联合检测、CA125单独检测诊断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74.2%、69.4%、39.7%,特异度分别为93.6%、80.3%、60.3%,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对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血清自身抗体谱联合检测、CA125单独检测(P均<0.05)。(4)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病理类型为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即卵巢癌)的诊断阳性率(75.2%)明显高于血清CA125单独检测(65.7%,P=0.023);而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卵巢浆液性癌、黏液性癌(P=0.196、P=0.602)和高分化、中~低分化卵巢恶性肿瘤(P=0.089、P=0.169)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与血清CA125单独检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卵巢恶性肿瘤诊断模型和自身抗体谱联合检测的卵巢癌诊断模型分别对卵巢恶性肿瘤、卵巢癌的诊断效能均优于血清CA125单独检测,且前者对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也优于血清CA125单独检测。

  • CA19-9、CA125和CP2在卵巢黏液性肿瘤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

    作者:董丽;崔恒;李小平;孙丽芳;昌晓红;梁旭东;祝洪澜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及CP2在卵巢黏液性肿瘤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273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及CP2在50例卵巢黏液性肿瘤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并与223例卵巢非黏液性肿瘤进行比较.结果 (1)卵巢黏液性肿瘤中,CA19-9的曲线下面积大(为0.95),其次是CA125(为0.90);而卵巢非黏液肿瘤中,CA125和CP2的曲线下面积大(均为0.90).(2)卵巢黏液性肿瘤患者联合检测CA19-9和CA125时,其敏感度(93.8%)较单项检测(CA19-9和CA125分别为75.0%和66.7%)明显提高(P<0.05),而特异度(分别为86.1%、86.6%和90.2%)无明显变化(P>0.05).卵巢非黏液性肿瘤患者联合检测CA125和CP2时的敏感度(85.0%),较CP2(70.6%)单项检测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CA125(80.7%)单项检测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者的特异度(分别为90.2%、88.5%和9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82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中,可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70%(57/82)]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于术后2个月内降为正常的百分率高于未能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者(分别为75%和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术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再次上升的平均时间延长(分别为18.2和16.4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分别为35%和56%)及死亡率(分别为14%和3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阴性患者均可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复发患者仅2例(10%).(4)卵巢黏液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时多为血清CA19-9水平上升,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术后复发时主要为血清CA125水平上升,部分患者血清CP2水平也上升.(5)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其中CA125(+)与CA125(-)、CP2(+)与CP2(-)患者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19-9(+)与CA19-9(-)患者间生存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19-9是诊断卵巢黏液性肿瘤的敏感指标,与CA125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卵巢黏液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并对术后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CA125和CP2联合检测则对诊断卵巢非黏液肿瘤更敏感.

  •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P2、CA125、唾液酸和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启;王建六;杨静华;魏丽惠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CP2、CA125唾液酸(SA)和癌胚抗原(CEA)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4例具有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P2、SA、CA125和CEA水平升高的百分率分别为23.4%、36.8%、19.0%和30.3%.血清CP2水平升高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化程度、附件受累、腹腔细胞学检查阳性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值分别为0.002、0.040、0.019、0.019、0.005);血清SA水平升高与附件受累、腹腔细胞学检查阳性相关(P值分别为0.021、0.000);血清CA125水平升高与病理分化程度、宫颈受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值分别为0.014、0.006、0.018);CEA与各临床病理特征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血清CP2、CA125和CEA水平升高与患者预后相关(P值分别为0.016、0.000、0.016),其中CA125水平与预后关系为密切.结论 子宫内膜癌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CP2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较强,CP2、CA125和CEA对患者预后有提示作用.

  •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在肝母细胞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及文献回顾

    作者:杨婷;王珊;胡显良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在肝母细胞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2013年收治的10例经TACE 治疗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治疗后患儿的全身情况、血AFP值及瘤体体积大小的变化及生存情况。结果患儿10例,男女比例4∶1,发病中位年龄9.5个月(1个月~10岁),10例患儿首诊后均予以1~4次TACE 治疗,其中6例TACE+手术+化疗,1例TACE+化疗,3例在TACE 治疗后放弃继续治疗。介入治疗后肿瘤体积较前均有明显缩减(26.2%~10.00%,平均70.0%),血清AFP值下降明显(28.5%~99.7%,平均83.6%)。所有患儿在接受TACE 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一过性肝功能损害(Ⅰ度3例,Ⅱ度2例,Ⅲ度1例)、轻度骨髓抑制、贫血等不适,未见明显心脏毒性及肾毒性损害。随访时间2~1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1个月,1年存活率100%(7/7),2年存活率86%(6/7),3年存活率71%(5/7)。6例患儿在接受TACE治疗后成功行手术切除,术后均接受全身化疗,1例仅经过4次TACE治疗及化疗后肿瘤消失,未行手术治疗,均无瘤存活至今。3例放弃治疗患儿分别于2~8个月后死亡。结论 TACE治疗可作为肝母细胞瘤术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能够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血供减少,促进肿瘤包膜增厚,为尽可能完整切除创造了条件,能够改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长期存活率。

  • 狼疮性肾炎患儿肾组织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PDCD5、Caspase-3的表达

    作者:李欣;黄建萍;丁洁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肾脏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加强LN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31例LN患儿及9例对照的肾组织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DCD5、Caspase-3的表达.结果 (1) LN患儿肾组织中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凋亡细胞、增殖细胞数、增殖细胞数/凋亡细胞数(P/A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N组及对照组凋亡细胞、增殖细胞数、P/A值在肾小球分别为0.86±0.26比0.14±0.09,8.45±2.83比0.47±0.25,10.01±2.96比3.37±1.93,均P <0.01;在肾小管分别为1.16 ±0.42比0.16±0.07,13.73±3.54比1.32±0.15,12.81±3.91比8.94±1.79,均P<0.05). (2) PDCD5在LN患儿肾小球的表达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9±0.05比0.08±0.02,P>0.05),在肾小管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13 ±0.05比0.21 ±0.07,P<0.01). (3) Caspase-3在LN患儿肾小球、肾小管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肾小球0.22±0.07比0.05±0.02,肾小管0.08±0.03比0.05±0.01,均P<0.01).(4)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全部观察标本中肾小球凋亡细胞数与Caspase-3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 0.718 ,P<0.01),与PDCD5的表达强度无显著相关性(r=0.054,P>0.05);全部观察标本中肾小球、肾小管PDCD5的表达强度均与肾小球、肾小管Caspase-3的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05,r=0.049,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α=0.15水平上,全部观察标本中肾小管凋亡细胞数与PDCD5 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3.686, t=-2.875 , P=0.007),与Caspase-3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4.761,t=1.772,P=0.085).结论 (1)LN患儿肾组织细胞凋亡虽然比对照组增加,但相对细胞增殖来说表现为不足;(2)Caspase-3参与了LN患儿肾组织肾小球、肾小管的细胞凋亡;(3)尚不能证实PDCD5参与了LN患儿肾小球细胞凋亡;但可能参与了肾小管的细胞凋亡.

  •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TTG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bFGF的关系

    作者:王言奎;李军;崔娜;张树泉;徐冰;戴淑真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2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TTG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TG和bFGF蛋白的表达,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以18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和12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对照.结果: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TTG高度表达,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值均<0.05;PTTG的表达与年龄、病理类型或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TTG的表达与bF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TTG高度表达参与了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及演进过程.PTTG可能通过激活bFGF蛋白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而促使卵巢上皮性癌发生转移.

  • 胃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上皮性钙黏素和p27与PC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姜汉国;唐慰萍;曹军;吴冬梅

    目的:研究胃腺癌及其配对淋巴结转移灶中上皮性钙黏素(E-cd)、p 27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不典型增生、109例胃腺癌原发灶及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E-cd、p27和PCNA表达.结果:E-cd、p27和PCNA在不典型增生、胃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7/20)、40.37%(44/109)、23.85%(26/10 9)、60%(12/20)、33.03%(36/109)、19.27%(21/109)和25%(5/20)、74.31%(81/109)及77 .98%(85/109),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E-cd和p27表达与胃腺Lauren分型、 TNM分期和预后显著相关.E-cd和p27的下降主要见于弥漫型胃癌,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原发灶.结论:E-cd、p27和PCNA可反映胃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是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