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细胞亚群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

    作者:

    本文对75例川崎病(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CAD)的早期危险因素,以便及早采取对策,预防冠脉病变的发生或促进冠脉病变的恢复.

  • 川崎病患儿血脂代谢变化的检测及分析

    作者:张园海;陆文文;陈其;项如莲;褚茂平;吴蓉洲

    一般资料:川崎病(KD)组为我院1999年6月至2002年1月收治的50例KD患儿,男30例,女20例,年龄4个月至6岁,平均(27.1±6.6)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委员会修订的KD诊断标准.其中43例分别在入院时至病程6周内用HP-1000型超声仪检测冠状动脉2~3次,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0例.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冠状动脉扩张(7例,冠状动脉内径>3mm)和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或冠状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0.3).正常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个月至7岁,平均(29.5±7.8)个月,为本院健康体检儿童,近3个月无感染病史.

  • 川崎病34例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茂荣;杨运刚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轻、中度冠脉扩张及心包积液均能在1~2年内恢复,而重度冠脉扩张成巨大冠脉瘤(CAA)者则不易恢复,留下永久性冠状动脉病变,预后不良.另外,发现采用ASA+ⅣIG+ⅣMP治疗,患儿的临床症状较ASA+ⅣIG治疗的症状更易得到改善,而且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44.4%)较ASA+IVIG治疗者(61.5%)为低,扩张的程度也轻.结论(1)小儿川崎病(KD)虽然是全身中小血管内膜的炎症,但以心脏冠状动脉易受累,特别是左侧冠状动脉(LCA),为小儿时期后天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原因.(2)KD急性期在用ASA+ⅣIG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VMP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肯定的疗效,而在预防CAA方面可能是有效的.

  •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陈一丹;许煊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分析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沉、CRP、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发病以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居多,发热、唇及口腔粘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的发生率高达100.00%、87.50%、83.33%、79.17%,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分别占87.50%、83.33%、79.17%、75.00%,83.33%.结论:发热患儿早期出现唇充血皲裂及口腔粘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要高度疑及KD的诊断,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扩张,以确立KD的诊断.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PLT明显升高是CAD的高危因素.

  • 在不同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对不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对比

    作者:邵瑜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对不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在对照组患儿发病后的10~14 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对其进行治疗,在观察组患儿发病后的5~9 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对其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儿全身症状消失的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其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其全身症状消失的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其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在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发病后的5~9 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对其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其治疗的效果,降低其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的时间.

  • 川崎病患儿血脂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分析

    作者:彭婉君;陈丽;黄妙霞;骆庆明;赵青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脂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有动脉病变与无该病变患儿比较,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水平明显提高.治疗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蛋白质、载脂蛋白A水平均正常恢复,动脉病变患儿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蛋白质、载脂蛋白A水平正常恢复.结论:川崎病患儿存在血脂紊乱代谢;冠状动脉损害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密切相关,应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 川崎病50例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唐风英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为小儿常见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其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多见于婴幼儿,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CAL)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对已诊断的川崎病早期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降低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是极其重要的,其发生率在使用静滴丙种球蛋白( IVIG)后约为5%,已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

  •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冠状动脉扩张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盛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冠状动脉扩张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或已明确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四组,A组60例为经CAG确诊为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B组80例为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C组30例为既有冠状动脉扩张、又有冠心病的患者;D组60例为冠状动脉正常者.将A组患者再次分为两个亚组:轻中度冠状动脉扩张组50例,严重冠状动脉扩张组10例.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的吸烟史、糖尿病所占比例与D组比较更高,B组家族史患者所占比例与D组比较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 IL-6、TNF-a、hs-CRP、Hcy、WBC、RDW与D组比较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CAE组、重度CAE组IL-6、TNF-a、hs-CRP、Hcy、WBC、RDW与D组比较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CAE组IL-6、TNF-a、hs-CRP、Hcy、WBC、RDW与重度CAE组比较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E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糖尿病、RDW、WBC、Hcy(P<0.05).结论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扩张相关,RDW增高则患者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增加,RDW的检测在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以急性重症心肌炎为首发表现的小儿急性心肌梗塞1例

    作者:韩咏

    患儿男,1岁6个月。以“咳嗽6天,呕吐、精神差1天余”为主诉入院。患儿于入院前6天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咳嗽,入院前3天开始发热,体温高39.0℃左右,病后至外院住院治疗,查白细胞14.3×109/L,查心肌酶CKMB、CK均在正常范围,按“支气管肺炎”予“头孢曲松、双黄连、氨溴索、氨茶碱”静滴治疗,发热、咳嗽渐好转。入院前1天患儿开始出现大汗淋漓,伴呕吐2次,伴面色苍白,精神反应逐渐变差,夜间心率达180次/分,复查心肌酶提示CKMB较前明显上升,该院拟“心力衰竭”予“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西地兰”等强心治疗,患儿仍无明显好转,转我院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T 38.1℃,R 57次/分,P 198次/分,Bp 84/54 mmHg,神清,手掌、足掌及肛周未见皮疹,无出血点,球结膜无充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口唇无皲裂,口腔未见疱疹,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未见脓点,无杨梅舌,颈稍抵抗,鼻翼扇动,口周稍苍白,无明显发绀,呼吸急促,可见吸气性胸骨上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湿啰音,心率198次/分,心前区稍隆起,心音低钝,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肋下4.5 cm可及,质软,肠鸣音正常。四肢末梢稍凉,CRT 3秒。查心肌酶:AST 459 U/L,CK 3965 U/L,CK-MB 373 U/L,LDH 1502 U/L,HBDH 1505 U/L,TNIU 20.28μg/ml,MYO 214μg/ml。胸正位片:(1)支气管肺炎;(2)卧位心影增大(心胸比率0.59)。心脏彩超:心脏增大,左心收缩功能减低( LVEF 36%)。心电图(图一)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 ST段Ⅰ、aVR、aVL、V2、V3抬高, ST段Ⅱ、Ⅲ、aVF明显压低,Ⅰ、aVL、V2-V5病理Q波,T波Ⅰ、aVL、V2-V5、倒置。入院初步诊断“急性重症心肌炎”予西地兰、米力农强心、呋塞米、螺内酯利尿,静脉丙种球蛋白、限液、甲基强的松龙静滴抗炎消除心肌水肿,大剂量维生素C、磷酸肌酸营养心肌等治疗。患儿经治疗后心率逐渐下降,肝脏较前无明显增大,心音较前有力。入院后第5天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右冠状动脉扩张(右冠1.2 cm,左冠1.8 cm),呈瘤样改变,可见血栓形成。复查心电图(图2):窦性心率,V2~6异常Q波。修正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左右冠状动脉扩张并血栓形成、心肌梗塞”予加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静滴溶栓。经目前抗凝溶栓治疗患儿无尿血,无鼻衄、便血、尿血等,监测凝血功能INR 1.8~2。入院后第25天复查心脏彩超左右冠状动脉扩张(右冠1 cm,左冠1.5 cm),呈瘤样改变,未见血栓,左心收缩功能减低( LVEF 50%)。家长要求出院。

  •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钟妍妍;孙军;魏春雷;袁迎第

    目的:探讨典型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冠状动脉扩张方面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所有川崎病患者.比较典型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治疗效果和冠状动脉扩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375例患者包括在内,其中典型川崎病291例(77.6%),不典型川崎病84例(22.4%).与典型川崎病患者相比,不典型川崎病患者更倾向于处于年龄段的两端,以<1岁和>5岁多见;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间隔长(P<0.01);使用丙球时病程长(P<0.01);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高(P=0.02),两组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较大;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丙球的治疗反应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就诊时间、确诊时间和丙球治疗时间是不典型KD冠状动脉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结论:诊断及治疗的不及时,与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有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降低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 潘生丁临床新用途

    作者:李玉;崔莺

    潘生丁(双嘧达莫)是临床常用药,该药是一种较强的冠状动脉扩张药,能使冠脉血流量较长时间的增加,但不增加心肌的耗氧量,此外尚有平衡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

  • 高糖血症、高糖饮食和急性血糖升高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丽娜

    糖尿病可以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糖血症能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一氧化氮生成的减少和生物活性的降低,终造成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减弱.另外,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能引起机体内细胞黏附因子的激活并能增加循环炎症因子和活化氧自由基,终降低血管平滑肌的舒张功能并引起心血管疾病.目前国外医学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可能会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但并没有研究报道表明高糖饮食会增加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概率.根据目前的研究可以推断急性高糖血症和高糖饮食都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的改变.

  • 冠状动脉扩张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邓小飞;舒政;葛琛瑾;成建生;向青;邹银鸽;孙凤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扩张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12月之间经MDCT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13例,分析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横径)、病变范围(长度)、血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数目以及是否合并心肌缺血.结果 在13例患者中共有1 5个节段可以评价,其中病变发生在单支血管者11例,病变发生在两支冠状动脉者2例.弥漫性冠状动脉扩张10例,局限性冠状动脉扩张3例(2例为球形动脉瘤,1例为梭形动脉瘤).扩张率为1.5~2.8,发生部位为:RCA 7例(7/15),LM 1例(1/15),LAD 3例(3/15),LCX 3例(3/15),Ramus1例(1/15);9例伴硬化斑块形成,1例缺血性心脏病.结论 冠状动脉扩张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具有其特征性,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扩张的一种良好的手段.

  • 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

    作者:徐忠明;方燕飞;沃秀英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诊断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并对其进行随访.方法:收集23例川崎病,其中并发冠状动脉扩张5例(21.7%),依据日本MCLS研究会制订的标准确定诊断,超声心动图主要测量左、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及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计算EF、FS值.并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常规随访,间隔时间为3~6个月.结果:一般的实验室检查及X线在有无合并冠状动脉扩张间无明显差别;EKG异常与超声心动图得到的EF、FS之间关系一致;超声心动图多在发病1~4周发现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发现EKG可能对并发心肌炎等心肌收缩功能受损的诊断及随访有帮助,而超声心动图检查仍是川崎病并发冠脉扩张诊断及随访的佳手段.

  • 冠状动脉扩张的认识现状

    作者:葛均波;黄浙勇

    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s,CAE)是一种少见但容易识别的解剖形态学异常.1761年Morgagni首先描述了尸检发现的冠状动脉瘤,1812年Bougon报道了第1例病例.

  •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陈一竹;张俊峰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活性功能。有研究者认为, MPV 可用于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该文主要介绍 MPV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急性EB病毒感染致冠状动脉扩张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国民;顾绍庆;王锁英;张歆;韩晓玲;李玉勤;束静;顾兆坤

    目的 提高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对冠状动脉损害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急性EBV感染致冠状动脉扩张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22个月,临床有发热、咽充血,外周血淋巴细胞增高,异淋>0.10,VCA-IgM阳性,外周血EBV-DNA定量升高,心彩超示左右冠状动脉扩张等表现,确诊为急性EBV感染伴冠状动脉扩张.应用静脉丙球、阿斯匹林等治疗3周后冠状动脉扩张改善.结论 急性EBV感染可致冠状动脉扩张,确诊冠状动脉损害后应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并定期随访.临床应加强认识,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改善预后.

  • 静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作者:嵇岚;王荣发;刘敏桢

    1984年Furusho K首先提出在川崎病患者的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能减少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1],1988年Katoch提出了IVIG 2g/kg比1g/Kg更有效[2] 。本文分析了58名川崎病患儿在应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单用阿司匹林;IVIG1次输注加阿 司匹林;IVIG分次输注加阿司匹林,其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 症方面的差别。  资料与方法  一、 对象 1994年1月至1998年5月在本院住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58例,均符合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58例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3组作回 顾分析。A组(21例):IVIG 2g/kg 1次输注>10hr+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 3.13岁±0.49岁;男16例,女5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57天±0.72天。B组(23例): IVIG 2g/kg, 500mg/(kg.d)或400mg/(kg.d)分次输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 年龄3 .13岁±0.49岁;男11例,女12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22天±0.51天。C组(14例): 单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3.19岁±0.61岁;男9例,女5例;入院时平 均发热天数8.86天±0.58天。3组患儿年龄、入院时发热天数无显著差异(P[ WTBZ >0.05)。二、 方法 本组58例患儿中有1例因入院3天后自动出院外,均在 发病的2周~6周内予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5岁,≥3mm(内径);≥5岁, ≥4mm(内径)。IVIG对冠状动脉瘤的预防只有在发病10天内有效[3],本资料对 发 热10天后应用IVIG有冠状动脉扩张病例去除。应用IVIG的A组与B组观察其用药后1天~3天的 热峰,以及用药后发热天数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110例分析

    作者:焦君

    对 2000年 1月至 2001年 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住院的 12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分析.男 70例,女 50例;年龄 6月~ 9岁;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发热 120例( 100%)、皮疹 110例( 91.6%)、结合膜充血 104例( 86.7%)、口唇潮红、皲裂 120例( 100%)、肛周发红、脱屑 63例( 52.5%)、四肢末端肿胀 118例( 98.3%)、淋巴结肿大 92例( 76.7%). 120例作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扩张 12例.血 WBC>10× 109/L 88例, N>0.7有 59例, PLT>300× 109/L 34例.免疫学检查 47例: IgG降低 8例.将 120例分为 A、 B两组,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性.

  • 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影响的探讨

    作者:陈茂荣;杨运刚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 75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33例)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B组(22例)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C组(20例)联用IVIG+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3组患儿用药后体温、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动态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变化.结果①用药后,B、C组患儿在体温降至正常所需天数、ESR、CRP变化方面均少于A组,而B组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在急性期、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左、右冠状动脉内径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治疗后1个月,A、B和C组分别有3例、1例和2例患儿产生新的冠状动脉扩张,有6例、3例和3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有缩小但仍然扩张,有17例、7例和8例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正常.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6个月,3组仍然有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分别为4例、1例和2例.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不仅在降温、ESR和CRP的恢复方面有效,而且能够促进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151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