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加强临床生化分析前质控提高检验质量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影响生化分析前质控的因素很多,从临床医生的项目选择到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送检、标本的预处理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都可能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不断完善临床生化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生化分析前质控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努力提高检验质量.
-
浅谈精神病人几种样本分析前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样本采集不当,即使好的仪器设备,好的质控措施,也难以弥补在采集样本时引入的误差和错误[1].精神病人(下简称病人)的各种样本采集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影响样本质量的因素有技、护因素以及病人自身因素.下面就如何做好精神病人的样本采集,谈谈我们的体会.
-
临床实验室胸腔积液标本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探讨
胸腔积液标本的生化分析是临床胸腔积液患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而从样品收集到分析过程之间的标准化,即分析前质量控制对保证检测结果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胸腔积液生化检测项目包括总蛋白(total protein,TP)、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葡萄糖(glucose,GLU)、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胆固醇(total ch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等.本研究假定在标本的采集与运送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评估分析前过程的不同储存温度及储存时间对胸腔积液标本常用检测项目测定结果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潜在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分析前质控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关于提高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探讨
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现代高新技术应用于检验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检验与临床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1]!使检验工作已经成为现代医院诊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检验结果质量至为重要.而血凝试验检测作为检验医学的一份子也必须做到精准.
-
止血与血栓实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近年来,止血与血栓从基础理论到实验方法都有很大进步,推动了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治疗中的监控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止血与血栓实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是分析前质控的重要内容,为此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阐述如下。1 标本的采集 采血前努力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让患者处于休息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会对一些凝血试验结果造成影响。早餐前采静脉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和外源凝血因子进入针管。采血时止血带的压力应尽可能小,压力及束缚时间超过 5 min可造成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 (t-PA),后者将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反应及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加。采血针头的长短和内径应标准化,国际上推荐用21 G 1.5或20 G 1.5型号针头,采血速度要平稳均匀,防止气泡产生,如果抽血过慢或不太顺利能激活凝血系统,试验结果将会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增强。一旦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血与抗凝剂在试管中混合10次,但要避免用力振摇。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必须相当精确(即9体积血收集到1体积0.109 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中),抗凝剂在血标本的绝对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实验结果。抗溶栓治疗检测时,若静脉注射或皮下给药,应选择在二次用药的中点或下一次用药之前抽血,若系静脉持续滴注则无时间限制。从输液三通管取血的做法不可取,因为采取的血样中常含有小凝血块及污染的组织液,有时尚可混有经此途径给予的药物,比如肝与反流在血样中,可导致凝血时间不应有的延长。理想的取血用具是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两个注射器取血,即第一个注射器取2~3 mL血后换另一个注射器取实验用血,这样可避免混入组织液,但这种方法取血在国内临床不易实行,变通的办法是取血后将注射器中血液先注入血栓与止血实验的采血管。NCCLS提倡应用高质量塑料或聚乙烯试管收集标本,并提倡用带塞试管,以减少氧气的逸出,影响血浆pH。要定期抽样检查试管内的液体抗凝剂量,防止由于蒸发和遗漏,而致抗凝剂减少。
-
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
近10年来,我国临床实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的质评活动,这些质控多注意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控问题,而分析前质控问题尚未引起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检验结果与病人临床症状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此情况,临床医生总是抱怨检验人员.
-
分析前标本处理方法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前标本采集与处理方式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用真空采血管采血30 min离心分离血浆(清)与普通敞口塑料试管收集血样室温放置2 h离心分离血浆(清),进行14个临床化学项目的对比检测.结果敞口塑料试管血浆组7个项目的测定值与真空采血管组有显著差异(P<O.05或P<0.001),Na+,Cl-,BUN,TG明显升高,GLU、TCO2、TBIL明显降低;血清组2个项目有显著差异(P<0.05),GLU、TBIL值下降.结论做好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应提倡和推荐使用真空采血管,并应尽快分离血浆(清).
-
临床科室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分析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中质控主要是检验科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分析前质控涉及到患者检验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检测时间的选择及标本保存、运送等,分析后质控涉及到结果解释、与临床表现及其它检查相符性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关系密切,其操作处理直接影响检验质量.
-
凝血功能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目的 通过对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分析,探讨凝血功能检验的影响因素,提出质量控制的合理化建议,以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凝血功能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对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质量控制体系提出修改意见.结果 凝血功能检验不合格标本发生率0.54%.其原因包括:标本采集来源,采集过程,处理过程,护士、护工、检验人员的人为因素等.结论 凝血功能检验不合格的因素涉及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多方面的质量问题,主要原因为分析前质量问题.需要对相关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修改,以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率.
-
病房护士对临床检验结果正确性影响的评价
疾病的临床诊断需依靠必要的临床检验数据,而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和及时送检对检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新近执行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简称"办法")[1],对分析前临床检验质控(主要是标本准备、采集和运送等)提出了更规范的要求.
-
-20℃时标本的不同保存时间对PT、APTT结果比较
PT和APTT是手术前必查的项目,要得到准确的结果,首先要做好质量控制.其中标本的保存受时间和温度的影响,由于凝血因子易失活,因此严格的标本保存措施是分析前质控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好及时离心检测,但有时不能及时检测,血浆可冰冻保存.笔者分别检测了-20℃条件下存放14天和20天的标本,并与立即离心检测结果比较.以探讨-20℃时不同保存时间对PT、APTT结果的影响.
-
追踪方法学在患儿静脉血标本分析前质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患儿静脉血标本分析前质控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护理质量追踪小组,每月随机抽取12个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患儿为追踪对象,根据追踪方法学的理论基础,确定追踪路线和考核内容,对追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讨论对策。采用的方法包括强化儿科护士采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修订和完善采血制度、流程,并组织相关科室全员培训并定期监测培训效果;制定全院血标本分析前质控检查标准。结果将追踪方法学应用于患儿静脉血标本分析前质控中前后,患儿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和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追踪方法学应用于患儿静脉血标本分析前质控中,提高了护士工作效能,增进了部门之间协作,有效降低了患儿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
分析前质控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分析前错误占检验错误的比例高,是检验过程中影响患者的医疗安全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检验科已建立基于检验流程的精细管理模式,在注重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同时,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通过建立"临床标本采集和处理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以电子SOP文件的形式镶嵌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内,为各临床科室建立和执行检验医嘱,提供样本采集等相关详细信息.采集后的样本,经信息校验、初步分类、与物流交接校验后,被送达临床实验室各专业组再行校验.同时,实时记录以上各步时间点,从而实现对样本采集、运送的有效管理和质量控制.
-
浅谈住院患者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的控制
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临床检验呈现检测仪器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检验方法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分析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提高,使得检验中(分析中)和检验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不再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减少分析误差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检验标本采集前对住院患者的准备、采集时间、采集部位、收集标本容器、标本采集量、送检时间等方面进行阐述,使医、护及检验人员对分析前程序的各个环节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分析前质控在止凝血检查中的重要性探讨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水平的不断提高,止凝血检查在医院临床急救和抗凝及溶栓监测,术前检查,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一份检测分析报告的完成要受到许多环节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质量控制对保证止凝血试验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全面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分析后质控,由于止凝血检查试验与其它的检验项目有所不同,其检测具有特殊性,故分析前质控成为影响检验报告结果准确性为重要的因素,该文从病人信息的处理,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血浆的分离,试剂的准备,仪器设备的准备,检验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对止凝血检查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
不同血液样本类型对B型钠尿肽测定结果的影响
西门子公司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 B 型钠尿肽的原理是基于直接化学发光技术的全自动双抗夹心免疫法。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浆是该仪器检测试剂推荐用于检测 BNP 的样本类型。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外单位送检到本实验室的血液样本中经常使用枸橼酸钠抗凝或血清样本,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失血患者,可采集的样本量过少,此时了解能否用其他血液样本,如柠檬酸钠抗凝血浆或血清样本代替EDTA 抗凝血浆样本进行 BNP 检测就显得比较重要。因此,我们探讨了柠檬酸钠抗凝血浆或血清样本对同一份血液样本 BNP 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做好本实验室分析前质控及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检验科应加强与护理工作的联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与实验室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多数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观察都建立在实验室指标的准确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对实验室提出了加强质量控制的要求.而在所有环节中,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又占有重要的位置,送检标本的合格率将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首检的阳性率, 有文献报道,如采集标本不规范(占 6~8%)、采集时间不对(占2.2%)、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占22.2%)、标本不合格(占2.3%)等,给检测结果带来了不少影响.保证送检标本的合格是检测工作中分析前质控的主要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真实性的前提和首要条件,而这一过程,就基本掌握在临床护理人员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