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50例疗效观察

    作者:梁越威

    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其发病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症状常有发热、咳嗽、咯痰、肺部干湿口罗音等.尤其是病程较长且发热、咳嗽重的患儿尤为痛苦,如何能尽快使患儿症状减轻,缩短疗程,在选择用药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2003年5月至2004年11月应用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50例,疗效满意,且无一例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 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素玲;赵若雯;江霞辉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和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患儿分为对照组21例,治疗组2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查血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结果:治疗组降低血清胆红素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3~4天后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ABO溶血可加速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减少换血机率,特别是对于没有换血条件的医院,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防治早产儿感染

    作者:董丽萍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防治早产儿合并感染的效果.方法:将82例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g/(kg·次),连用3天,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合并肺炎40.48%,败血症2.38%,硬肿症7.14%,化脑为0;对照组合并肺炎59.52%,败血症9.52%,硬肿症2.14%,化脑4.76%.治疗组感染病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愈率与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防治早产儿感染,降低其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淑霞;靳冬梅

    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从2004年1月~2006年12月3年间应用丙种球蛋白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11例,取得了显著效果.

  • 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川崎病33例

    作者:蒋红雨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全身性血管炎,目前治疗首选方案为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1996年3月~2001年6月,笔者对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用丙种球蛋白的33例患儿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治疗,并与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的36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佐剂关节炎的作用

    作者:王金荣;王宏伟;韩秀珍;庄建新;康闽;程佩萱

    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佐剂关节炎的作用及其机制.建立佐剂关节炎模型,分别在接种完全弗氏佐剂(CFA)后第8天(IVIG1组)或第15天(IVIG2组)尾静脉注射IVIG,10mL/(kg·d),疗程均为14 d.第6周末处死大鼠,观察关节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滑膜组织中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显示TNF-α、VEGF阳性细胞数均与关节病理积分呈正相关,接种CFA后IVIG1组和IVIG2组尾静脉注射IVIG均可抑制TNF-α和VEGF的表达,减轻滑膜炎症.表明 IVIG可通过抑制滑膜组织中的TNF-α和VEGF蛋白表达,减轻滑膜炎症.

  • 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荣元双

    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静脉血或人胎盘血提取的制品,含有健康人血清中所见的各种抗体,其主要成分为IgG及其亚型.近年来,随着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观察,其用途不断扩展,本文就其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部并发症

    作者:侯晓彬;刘沙;肖明第;易定华;孙国成;朱海龙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病儿,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们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γ-globulin,IVIG,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辅助治疗肺部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高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感染预防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朱馥荔;王巧玲;黄砚屏;陈小蓓;苏静

    目的 分析高剂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新生儿感染预防中的效果,为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 6年3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156例具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常规剂IVIG (400 mg/kg)静脉滴注,试验组患儿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高剂量IVIG(600 mg/kg)静脉滴注.对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的感染类型和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IgM、Ig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感染患儿14例,感染率为17.95%,对照组感染患儿1 7例,感染率为21.79%,两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2,P=0.547);两组患儿感染类型均以皮肤局部感染为主,两组患儿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51,P=0.997);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儿的血清lgG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28.2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8,P=0.463).结论 在高危新生儿感染的预防中应用高剂量IVIG,能够发挥一定提高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效果,但在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地塞米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林冬云;侯燕明

    目的探讨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有效方法,阻断SIRS的发展放大,减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及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方法对112例中、重度SIR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结果两组在体温降至正常所需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治愈出院所需时间进行对比,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MOF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中、重度SIRS效果良好.

  •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早产儿机械通气合并呼吸道感染

    作者:梁星群;蔡定邦;汤鸣;李晖;乔萍

    目前早产儿机械通气并呼吸道感染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我科1997年1月-2002年12月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早产儿机械通气并呼吸道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不完全川崎病并巨大冠状动脉瘤一例

    作者:史长松;杨中文;程艳波;程东良;曹振锋;王玉;李岩;王倩涵;马彩霞

    患儿,男,1岁,以“发热12 d”入院。12 d前患儿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38.5℃,当地医院给予退热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效,7d前出现口唇皲裂,肛周脱皮,当地医院彩超示:右侧冠状动脉远端3.4 mm;按“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2 g/kg治疗,仍发热,热峰达39.2℃,3 d前出现咳嗽,为求进一步诊治转我院,门诊以“川崎病?肺炎?”收入我科。病程中无皮疹,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T 37.8℃,P 134次/min,R 58次/min,体重10 k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潮红,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球结膜无充血,口唇红,口腔黏膜无充血。心肺腹部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肛周脱皮。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6.29×109/L,N 51.80%,L 31.50%,Hb 81 g/L,PLT 527×109/L,CRP 46.31 mg/L;肝功能:ALT 86 U/L,谷草转氨酶73 U/L,总蛋白64.8 g/L,白蛋白22.5 g/L,PT 14.30 s,APTT 89.40 s,凝血酶原时间19.00 s,Fib 2.50 g/L,FDP 5.02μg/ml,D-二聚体0.6 mg/L。ESR 62 mm/h。免疫全套、G 试验、LPS 正常。T细胞亚群:CD3+40.27%[(69.8±7.06)%], CD4+25.05%[(37.65±6.18)%], CD8+11.19%[(28.50±6.23)%],CD4+/CD8+2.24(1.53±0.59)。心脏彩超示: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约6.2~8.4 mm,RCA/AO=0.49,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约4.8 mm,前降支内径约4.8 mm, LCA/AO=0.28。心包腔内可探及液性暗区。彩超提示:左、右冠状动脉增宽;心包少量积液。入院后考虑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不完全川崎病,再次给予免疫球蛋白2 g/kg、双嘧达莫片3 mg/( kg·d)、阿司匹林片40 mg/( kg·d),患儿体温降至38.2℃。入院第2天,患儿仍有发热,体温高37.9℃,加用口服中成药治疗。查体:球结膜稍充血,口唇皲裂,肛周有脱皮。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手拇指、食指及左手拇指指甲与指腹交界处膜状脱皮。入院第6天,双手十指指甲与指腹交界处大片膜状脱皮,结膜充血症状消失,“阿斯匹林片”减量为5 mg/( kg·d)。入院第11天,体温波动于36.0~37.6℃之间,肛周皮肤稍红,已无脱皮。血沉20 mm/h;心脏彩超:左侧冠状动脉内径5.0 mm,前降支内径4.7 mm,右侧冠状动脉内径6.2~8.4 mm(巨大冠状动脉瘤)。入院第17天,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皲裂。咽部黏膜无充血,肛周皮肤稍红,已无脱皮。双手脱皮完全。住院27 d出院,继续口服双嘧达莫及小剂量阿司匹林。1年后随访心脏彩超:左侧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5 mm,前降支内径2.2 mm,主干内径6.5 mm,局部呈瘤样扩张,宽处约10 mm,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7 mm,主干内径5.7 mm,局部呈瘤样扩张,宽处约15 mm。血常规血小板正常,CRP、ESR正常。

  • 静注丙球治疗严重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临床研究

    作者:耿荣;陈贤楠;樊寻梅;钱素云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严重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儿炎症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5例严重全身感染(简称感染组)和24例感染性休克(简称休克组)患儿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IVIG按每次400 mg/kg给予,感染组每日1次,共用2~3 d;休克组应用1次.应用前后观察临床效果并测定血清TNF-α,IL-6、IL-10和Ig、CD4、CD8.结果感染组和休克组各12例进行了IVIG治疗.IVIG治疗前后比较,TNF-α、IL-6明显下降,IgG明显升高(P<0.05),IL-10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疾病严重度评分、血培养阳性率、休克纠正时限和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IVIG治疗可调节严重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儿的免疫机制并改善其预后.

  • 血小板减少伴桡骨缺失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文英;房春晓;叶铁真

    患儿男,3个月.因"面色苍白2个月,皮肤淤斑1周"于2009年12月入院.病程中无发热、皮肤黄染、鼻衄、茶色尿、黑便、咯血、抽搐等表现.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等血象无改善.患儿为足月顺产,出生时即发现双前臂弯曲畸形,出生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持续10 d后自行消褪,此后未见反复.母亲怀孕期间无使用药物史,无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接触史.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诊治现状

    作者:王永清;曹晓军

    1983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IVGG)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证实400 mg/(kg*d),连用5 d的疗效优于任何小于该总量的方案[1].1991年起以IVGG 2 g/kg单次输注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成为急性期KD标准疗法.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表明,此法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效率可达95%,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由15%~20%降至5%,巨大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由4.7%降为1.2%.但仍有10%~30%病例对IVGG无反应,其中高达48.6%的患儿可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2].因此,早期甄别及有效治疗此类无反应型病例至关重要.

  • 川崎病临床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桂永浩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自1967年由日本川崎医生首次报道后,有关其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方法的推广使用,使川崎病的临床结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放、化疗骨髓抑制期的应用(附53例报告)

    作者:田嘉玲;宫超;黄克楠;刘伯英;黄敬群

    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并发感染是恶性肿瘤(包括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肿瘤治疗学的发展,对该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已有长足进步.我科于1998年~1999年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商品名 :蓉生静丙,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对该期间感染的防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47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疗效分析

    作者:陈莉亚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以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4个月~6岁,中位年龄3.6岁.

  • 两种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比较

    作者:胡珊;王永清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方案对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疗效及优选方案。方法将94例KD患儿[均为KD未合并CALs高危因素患儿,小林评分(Kobayashi)<7分]按IVIG治疗方案分为A组(1g/kg单次使用,n=36)及B组(1g/kg连用2 d,n=58),对两种方案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观察患儿住院时间、热退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手足肿胀及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计数(H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恢复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CALs)随访分析;并对2组组内、组间及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16.06±4.40)d vs (15.02±3.63)d、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2.11±1.21)d vs (2.41±1.49)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5.69±2.38)d vs (5.69±2.49)d,皮疹消退时间(3.25±2.67)d vs (3.22±2.38)d,手足肿胀时间(3.25±3.64)d vs (4.69±3.80)d,淋巴结消退时间(6.83±5.73)d vs (6.52±5.2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WBC [A组:(15.32±6.11)×109/L vs (8.54±3.38)×109/L;B组(:15.57±7.39)×109/L vs (9.56±4.27)×109/L]、CRP [A组(:21.46±14.05) vs (7.96±5.15);B组(:22.93±18.52) vs (5.65±4.76)]、ESR [A组:(57.69±28.03) vs (32.25±23.16);B组:(62.67±30.42) vs (43.24±26.20)]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LT计数(A组:(328.36±163.40)×109/L vs (400.28±157.20)×109/L;B组:(370.33±144.83)×109/L vs (474.81±181.37)×109/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组:(114.34±12.69) vs (114.68±9.87);B组:(108.44±16.86) vs (113.05±19.19)]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ALs发生率为16.67%(6/36),B组CALs发生率为18.97%(11/58),在10周内随访结果均恢复正常,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仅A组1例为IVIG耐药病例。结论对KD未合并CALs高危因素患儿而言,IVIG 1g/kg单次使用在急性期症状消退、炎性指标恢复及预防CALs方面与1g/kg连用2 d比较具有同样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推荐为治疗KD的优选方案。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神经系统脱髓鞘的疗效探讨

    作者:杨丽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神经系统脱髓鞘的疗效。方法将从来该院就诊的84例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脑脊液异常改变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在对照组的42例患者中,治愈的患者共有10例,显效的患者共有16例,好转的患者共有10例,无效的患者共有6例,治疗的有效率为61.9%,而在观察组的42例患者中,治愈的患者共有16例,显效的患者有20例,好转的患者共有5例,无效的患者只有1例,治疗的有效率为85.7%,两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脑脊液异常的恢复速度比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快,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也更快,分别为(10.2±2.5)d和(14.3±2.7)d。结论对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采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可以大大提升治疗的有效率,加快患者的康复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104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