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周围血管损伤56例的诊治体会

    作者:韩锋;段红永;张云峰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周围血管损伤的患者56例,经积极诊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8例;年龄12~65岁.开放性损伤49例,闭合性损伤7例;伤后就诊时间0.5h至2周,平均7 h;单纯血管损伤42例,合并重要神经损伤8例,合并骨折6例;损伤血管分别为:颈外动脉5例,肱动脉5例,桡动脉3例,尺动脉3例,股动脉21例,下腔静脉1例,髂外静脉1例,股静脉7例,腘静脉2例,股动脉合并股静脉5例,腘动脉合并腘静脉3例(其中5例动静脉瘘).

  • 周围血管损伤56例的诊治体会

    作者:韩锋;段红永;张云峰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周围血管损伤的患者56例,经积极诊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8例;年龄12~65岁.开放性损伤49例,闭合性损伤7例;伤后就诊时间0.5h至2周,平均7 h;单纯血管损伤42例,合并重要神经损伤8例,合并骨折6例;损伤血管分别为:颈外动脉5例,肱动脉5例,桡动脉3例,尺动脉3例,股动脉21例,下腔静脉1例,髂外静脉1例,股静脉7例,腘静脉2例,股动脉合并股静脉5例,腘动脉合并腘静脉3例(其中5例动静脉瘘).

  • 肢体动脉腔内治疗再狭窄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张福先;张明逸

    目前,血管腔内成形术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式,但是术后再狭窄是制约其疗效的瓶颈。在临床上有时经过几小时努力,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耗材,开通的下肢动脉维持不到半年就出现了再狭窄或者闭塞;而有些看似病变很重的肢体动脉,没有进行腔内处理,仅凭药物治疗,可以维持日常生活。来自国外的文献报道提示,股腘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graphy,PTA)术后1年再狭窄率为40%~60%,膝下长段病变(长度>10 cm)PTA术后1年再狭窄率高达70%,另一组文献报道在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率为25%,股腘动脉PTA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达40%[1-2]。但是很少有来自国内关于再狭窄的临床报告。

  • 胸腹主动脉瘤一期杂交手术治疗1例报告

    作者:赵纪春;马玉奎;黄斌;袁丁;杨轶;曾国军;熊飞;陈熹阳;吴洲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因“腰背疼5个月,发现胸腹主动脉瘤5月”入院.患者入院后经降压处理,未诉胸痛、腹痛等症状.查体:腹部柔软平坦,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脐周可扪及搏动性包块,边界清楚,大直径约6 cm.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均可扪及.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示:主动脉瘤,自胸降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向下累及至腹腔干发出以上层面(图l-A),大管径约6.0 cm(图1-B).

  • 累及腘动脉的膝下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林印胜;李承志;张红;刘玉龙;李王海;张艳

    目的 探讨累及腘动脉的膝下动脉病变的特点并观察其接受不同腔内治疗处理时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46例(51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不同腔内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单纯球囊扩张术(PTA)11条患肢、普通球囊扩张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扩张(DCB)10条患肢、普通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PTS)6条患肢、普通球囊扩张联合斑块旋切术(PRS)15条患肢、PTA联合PRS以及DCB 9条患肢.术前、术后常规双联抗血小板以及活血治疗,术后1、3、6个月后复查下肢动脉彩超、踝肱指数(ABI)或TA.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100%,其中有2例患者选用PTA联合PRS术中出现限流夹层,行支架植入术进行补救,术后即刻患肢缺血症状较前明显缓解,Rutherford分级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术后ABI比术前明显提高(F=19.1,P<0.5).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4±2.6)个月,选用PTA、PTA联合DCB、PTA联合PTS、PTA联合PRS、PTA联合PRS以及DCB的患者12个月的一期腔内通畅率分别为:54.6%、80.0%、66.6%、86.7%、100.0%.结论 累及腘动脉的膝下闭塞病变长且复杂,首选治疗方式是PTA联合PRS以及DCB,当残余狭窄>30%或有明显的限流夹层或血管破裂则考虑支架植入术,单纯球囊扩张术的一期腔内通畅率低.

  • 健康中、老年人群120例股动脉与颈动脉探查研究分析

    作者:方建华;傅民

    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入股三角.在股三角内,股动脉先位于股静脉的外侧,逐渐从外侧跨到股静脉的前方,下行入收肌管,再穿收肌腱裂孔至腘窝,易名腘动脉.股动脉在腹股沟中点处位置表浅,可摸到搏动,是临床上急救压迫止血和进行穿刺的部位.颈动脉存在于脊椎动物颈部的动脉.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前者分布至头顶部和颜面部.后者进入颅内分布至脑和眼眶内.现将股动脉与颈动脉探查研究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 两种骨筋膜室减压方法治疗腘动脉延误伤的比较

    作者:丁真奇;康两期;刘晖;翟文亮;洪加源

    常规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虽能达到减压目的,但并发症多,伤口愈合时间长.现就我院采用的小腿坏死肌肉彻底切除、Ⅰ期缝合皮肤的方法与常规切开方法对动脉延误伤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比较.

    关键词: 减压术 外科 腘动脉
  • 急性腘动脉栓塞1例报告

    作者:张仲华;李士杰

    患者,男,67岁,跌伤致腰背疼痛2周,突发左足及小腿疼痛麻木伴乏力1 h来诊收住.患者于2周前因骑自行车跌伤致腰背疼痛在我院行MRI检查示:L2椎体Ⅰ度压缩骨折,无神经压迫症状,拒绝住院,回家卧床休息制动.1 h前解大便时,突然出现右足趾麻木并向上蔓延至膝下,后感小腿后侧肌痉挛伴剧烈疼痛,急送我院急诊,再次行腰椎MRI检查后,以L2压缩骨折、右小腿疼痛原因待查收住.

    关键词: 腘动脉 栓塞
  • 胫骨上段骨骺分离压迫胭动脉1例报告

    作者:鞠德泉;吴斌;何玉龙

    患儿,男性,10岁.交通事故致伤,伤后左小腿广泛肿胀,疼痛,畸形不能站立及行走.于当地医院摄片后,急诊转至我院,查见左胫骨结节上方见一约1.5 cm×2 cm的伤口,深达骨膜,出血,胫骨上段皮下空虚,腘窝内后方可触及胫骨骨端,肢体远端发白,肤温低,不能清楚触到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的搏动,肢端毛细血管充盈不良.

  • 小儿腘动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应志国;卢洪煊;史晓龙

    目的:积累小儿腘血管的解剖学体质资料,为临床小儿腘动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学龄前儿童下肢防腐标本上,观测腘动脉及其与腘静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应用HP8500GP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幼儿园中班儿童60侧腘动脉及腘静脉等.结果:(1)腘窝上段腘动脉位于腘静脉和胫神经的内侧;超声诊断仪显示腘动、静脉呈内外侧、深浅关系,两者重叠1/2以上者占83%.在腘窝中、下段上述结构逐渐移位,至下段由浅而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2)腘动脉暴露在腘窝中横线上2~3cm水平,邻近半腱肌、半膜肌的外侧.(3)腘动、静脉的内径分别为(3.60±0.34)mm、(3.39±0.31)mm,皮肤表面至腘动脉前壁的距离为(1.60±0.19)cm.结论:小儿腘动脉穿刺在腘窝上段较安全,在腘窝中、下段有可能伤及腘静脉和胫神经.

  • 膝周血管的应用解剖与骨肿瘤保肢术受区血管的选择

    作者:周建生;叶永杰;苗华

    目的:为临床施行带血管骨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肿瘤性骨缺损、选择恰当的受区吻合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60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观测膝关节周围血管来源、走行、管径、可游离长度等.结果:膝降动脉于股骨内上髁高点近侧(11.23±1.30)cm处起自股动脉前内侧壁,外径(2.39±0.32)mm,主干长3.2cm;半膜肌支于股骨内上髁高点近侧7.9cm处起自腘动脉后壁,外径(2.17±0.20)mm,蒂长(5.39±1.09)cm;腓肠动脉内侧支于股骨内上髁高点近侧(0.69±0.57)cm处起自腘动脉内侧壁,起始外径(2.16±0.24)mm,主干长(3.90±0.95)cm;腓肠动脉外侧支于腓骨头高点近侧(4.3±0.80)cm处起自腘动脉外侧壁,起始外径(2.09±0.22)mm,主干长(4.03±1.16)cm.结论:①选取佳的受区血管应综合考虑血管的解剖位置、变异情况、外径、蒂长以及是否受肿瘤侵犯等因素;②腓肠血管可作为膝周骨肿瘤保肢术的首选吻合血管,膝降血管、半膜肌血管可作为备选血管;③腘动脉关节支不适于作为骨肿瘤保肢术的受区吻合血管;④行同种异体全关节或半关节移植时应选下肢的主干血管作为吻合血管.

  • 超声对2型糖尿病上下肢动脉内皮功能损伤的对比研究

    作者:魏亚娟;刘保民;周力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分别检测并比较2型糖尿病(2DM)患者肱动脉和腘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为临床提供其内皮功能障碍的可靠依据.方法 对50例2DM患者和65例正常人,应用高频超声分别检测肱动脉和腘动脉基础内径、基础状态峰值流速、反应性充血后大血管内径、峰值流速,分别计算FMD并进行比较.结果 (1)2DM组肱动脉及腘动脉FMD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肱动脉:(4.03±1.12)% vs (8.90±2.02)%,P<0.01];腘动脉:[(3.64±1.30)% vs (5.91±1.05)%,P<0.01)];(2)2DM患者腘动脉FMD明显小于肱动脉FMD[(3.64±1.30)% vs (4.03±1.12)%,P<0.01)].结论 2DM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尤以下肢FMD受损更明显.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弹性功能的检测

    作者:高洁;杨漪;乔治斌;朱铁年;高丽霞;张凤娟;刘明瑜;王士杰

    目的 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racking,ET)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30例正常人和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ET模式下采集股总动脉、腘动脉的二维超声图像,应用ET技术检测其动脉弹性指标:僵硬度指数(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 糖尿病组股总动脉、腘动脉的β、Eρ、PWVβ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AC值显著降低(P<0.05),AI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股动脉存在动脉硬化,腘动脉作为肌性动脉也存在动脉硬化,且与弹性大动脉股动脉改变一致,有良好的相关性.ET技术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的弹性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无创的评价方法 .

  • 免疫性动脉炎伴多发真性动脉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李红丽;李凤华;李萍

    患者男,26岁.低热、头痛3个月,伴下肢疼痛2个月.双侧上肢、下肢动脉及腹主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1)右侧腋动脉起始部呈瘤样扩张,内膜毛糙增厚,厚处为1.5 mm(图1),瘤腔内可见湍流血流信号;(2)腹主动脉内径15 mm,内膜厚5 mm,腹腔干近肝总动脉分叉处可见囊状膨出,大小为30 mm×21 mm,囊壁厚4 mm,囊腔内血流紊乱;(3)右侧腘动脉胫腓干下方17mm处远端血流信号中断,近端管壁增厚.

  • 高频超声对透析患者肱动脉与腘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翔;徐岩;王正滨

    目的 探讨超声比较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与腘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差异性.方法 分别选择健康志愿者(NC组),尿毒症非血液透析患者(Pre-HD组)和透析满12个月患者(透析12个月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与腘动脉血管基础状态及加压后血管内径和峰值速度,并计算血流介导的扩张值(FMD).比较肱动脉与腘动脉FMD及峰值流速的差异.结果 肱动脉FMD(%)、腘动脉FMD(%)、NC组、Pre-HD组、透析12个月组显著性减少(P<0.05);肱动脉与腘动脉FMD(%)比较NC组、Pre-HD组、透析12个月组显著性减少(P<0.05);肱动脉与腘动脉FMD差值(%),NC组、Pre-HD组、透析12个月组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重于非透析患者,且腘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进展速度大于肱动脉.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陈旭姣;畅智慧;刘兆玉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经预扩张筛选后,将拟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54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7)及对照组(n=27),PTA术中分别采用DCB及普通球囊.PTA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术中出现的非限流性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剔除失访者后,终试验组26例、对照组20例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ABI)、股腘动脉小管腔直径(ML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utherford分级、股腘动脉狭窄程度、晚期管腔丢失(LLL)值、再狭窄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分别为14例及8例;2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间术后6个月ABI、Rutherford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截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且二者安全性相似;对于PTA术中出现非限流性夹层患者,DCB疗效仍优于普通球囊.

  • 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牛晓阳;王兵;王广华;孙利坤;许恒;王梦宇;卢维龙

    目的 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36例均成功开通,术后7天及3、6、12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和ABI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3、6及12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22%、91.67%及72.22%.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结论 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顺行开通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

  • 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进展

    作者:甄艳华;郑加贺

    股腘动脉(FPA)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部位.腔内治疗是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然而术后再狭窄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DCB)可明显提高管腔通畅率.良好的血管准备是充分发挥DCB预防再狭窄作用的前提,但在严重钙化、完全闭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等复杂性FPA病变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弹性回缩及限流性夹层等原因,DCB的应用受到限制.斑块切除技术虽不能提高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但管腔即刻血流恢复良好,可为应用DCB创造条件.本文基于斑块切除系统和DCB的特点对二者联合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腘动脉压迫综合征1例分析

    作者:王靖;沈晨阳;杜大勇;李运田;王宏宇;许玉韵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指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性病变.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还有下肢动脉血栓(急性、慢性)引起的下肢动脉闭塞.本文分析的是下肢动脉闭塞症中较罕见的一种-腘动脉压迫综合征.

  • 格林-巴利综合征漏诊1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并腘动脉/误服奥氮平中毒1例

    作者:

249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