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静脉置管换药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后不同换药方法与伤口感染率、置管时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中心静脉置管采用两种不同换药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不同换药方法对置管伤口局部感染率及置管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进后的换药方法能够降低感染率,延长置管时间.
-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监测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临时性血管通路选择制作、维护及并发症处理
临时性血管通路适用于:①急性肾衰竭;②慢性肾衰竭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③急性中毒作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④血浆置换术及免疫吸附;⑤多脏器功能衰竭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其种类有直接穿刺动脉及静脉法;动静脉外瘘;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法.
-
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83例临床分析
血液透析需要把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再回输到体内.中心静脉置管(CVT)是近年来血液透析中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常用的一项技术,随着透析的发展,临床应用日益普及.我科自1998年10月~2003年10月间共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技术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96例次,现就其留置导管时间及并发症临床分析如下.
-
带涤纶环的硅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重复循环率的检测
目的:探讨带涤纶环硅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并评价其重复循环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329例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带涤纶环硅胶导管为透析通路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了其中15例患者透析时的重复循环率,在透析机血流速率为200 ml/min、250 ml/min和300 ml/min三种状态下,并随机选取11例以前臂动-静脉内瘘为透析通路的尿毒症患者为对照.结果:置管手术后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为4.56%(15/329),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率为2.12%,无1例发生血胸、气胸、空气栓塞或静脉撕裂.导管的重复循环率随血流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相互间差异显著(P<0.01).在上述3种状态下分别为4.42%±2.66%、8.08%±3.57%和13.8%±4.81%.重复循环率在血流速率为200 ml/min和250 ml/min时,导管和内瘘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但在300ml/min的血流速率时差异显著,分别为13.8%±4.81%和8.59%±0.79%(P<0.01).结论:带涤纶环硅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的.由于其重复循环率随透析血流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与前臂动-静脉内瘘比较,重复循环率仅在血流速率较大时差异显著,所以带涤纶环硅酸导管在中心静脉留置是一种良好的透析通路选择.
-
经皮置管对恶性心包积液的治疗(附9例报告)
恶性心包积液多系恶性肿瘤心包转移而致,易造成急、慢性心包填塞.我院采用经皮置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引流心包积液,解除其对心脏的压迫,同时行积液细胞学检查,心包腔注入抗癌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对9例恶性肿瘤合并心包积液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现报告如下:
-
留置针在脑血管意外病人中应用的探讨及护理
留置针因其具有柔韧性,可随血管走向而弯曲,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特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而脑血管意外的病人由于年老体弱、血管硬化弹性差,需要反复多次按时静脉注射药物(如甘露醇、速尿等),或病重常伴有意识不清、偏瘫、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常规的注射针容易脱出,因此对中风患者输液采用静脉留置针顺利完成治疗一直是我科护士关注的问题.我们在临床上采用外周静脉留置和中心静脉留置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
经深静脉置管感染真菌性败血症6例分析
ICU中很多危重症病人需要中心静脉补液、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或肠外营养支持,因此中心静脉留置率较高,在留置过程中可因误伤留置区邻近的重要器官、组织而出现并发症,留置后可因导管感染出现败血症.
-
微创导管穿刺引流术治疗特发性气胸临床研究
特发性气胸[1]呼吸内科常见病之一,临床多予简易胸腔穿刺排气术治疗.我科通过技术改进,选用微创导管(中心静脉留置套件)穿刺抽气和(或)连接简易闭式引流瓶持续引流治疗特发性气胸,与胸腔穿刺抽气术治疗进行多方面比较,并总结如下.
-
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中心静脉留置穿刺输液管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静脉压的监测、胃肠外营养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可以减轻多条通道穿刺的痛苦,而减少护士的工作负担,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置管期间仍存在感染、脱管、堵管、栓塞等并发症.探讨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护理对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
正压接头防污染结构制作与应用
目前,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可减轻长期输液患者反复多次穿刺的痛苦和护理工作量.但留置针被回血堵塞,反复多次冲管、封管、头皮针不能一次准确地套到肝素帽中等,致使保留时间短,重新穿刺率高,增加护理工作量和耗材.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中心静脉留置的必备装置)替代静脉留置针的肝素帽,实现了静脉输液从有针系统到无针系统的转变,弥补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既延长静脉保留时间,减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无需抗凝剂封管,也减少输液反应,已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
-
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心静脉留置带涤纶套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不适合做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美国75岁以上新入透析患者85%应用静脉导管;65岁以上,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中仍有2/3在使用静脉导管.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Ⅲ(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DOPPS)研究表明,美国自体内瘘使用仍然只有47%,移植血管使用28%,长期导管使用为25%,许多欧洲国家和加拿大,导管使用增加2~3倍,长期导管使用多的国家是加拿大39%,少是日本2%.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死亡风险、入院风险及并发症处理费用均高于自体内瘘及人造血管.有效的降低导管并发症就是避免使用导管.
-
急诊留院观察患者经静脉留置针采血的有效性研究
目前部分急诊就诊患者因病情需要留院观察,在留院观察期间有时需多次采血检查,以协助诊治及病情判断[1]。因留院观察患者治疗需要,会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2]。传统观念认为,血液学检查标本应从外周静脉穿刺获得,由使用中或生理盐水封管的静脉留置针采血可能会因留置针内残存的药液和封管液而影响检查结果[3]。国外研究显示,由中心静脉留置通路采集的血标本获得的检查结果与外周静脉采血获得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经动脉留置针采集血气血标本获得的检查结果与动脉穿刺获得标本的检验结果同样有效[3‐4]。只要方法得当,如血糖、某些电解质等血液学检查可通过诸如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或外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检验,不会对检查结果有显著影响[5‐6]。通过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也减少护士穿刺静脉的次数,从而减少采血所消耗的护士人力成本,减少针刺伤和血源性暴露的发生风险[3,7‐8]。为评价急诊留院观察患者经生理盐水封管的外周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标本检查结果的有效性,本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比较经外周穿刺采血与经生理盐水封管留置针采血标本的血常规、血凝常规、血生化3大类共24个项目的检验结果。现报道如下。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经外周中心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少,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已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为静脉输液、完全胃肠外营养、血液净化治疗等提供重要的血管通路保证.它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1,2],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并发症.
-
抗生素封管预防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充分透析的关键.中心静脉置管为肾衰竭患者,特别是血管条件差,而且又需要紧急血透的患者,或者危重症患者提供了理想的血管通路,使得其在血液透析中心得以广泛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置管感染为常见并发症,重者会导致生命危险,据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发生率高达(2.2~6.3)/1000导管日[1,2].血液透析中的老年患者多数一般情况较差,机体的防御能力较低,增加了相关感染的危险性.为避免和降低置管后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对本院血液透析中心自2008年来1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2009~2012年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
外固定袋在血液透析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理想的透析管路,但因病情、自身血管条件的限制等而无法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只能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技术进行血液透析,为降低患者导管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日及医疗费用,我院肾病内科护理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准确无误地进行包扎和封管后,将双腔导管体外暴露端使用外固定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