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相干对比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活性标准的确立

    作者:陈小林;查道刚;贾满盈;刘俭;吴平生;刘伊丽

    目的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为标准,探讨相干对比成像(CCI)技术评价心肌活性的可行性,并确定相干对比成像(CCI)技术判定心肌活性的标准.方法 31例前壁AMI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梗死相关动脉(IRA)重建后3个月利用CCI技术行实时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心肌灌注和运动;同时进行PET检查.结果在464个节段中,PET检出195个存活心肌节段和269个非存活心肌节段.以PET为金标准,确定CCI判断心肌活性标准为:若室壁运动评分(MCES)≤2,心肌声学造影(VWMS)≤2,可判定为存活心肌;若MCES=3,VWMS≥3,可判定为非存活心肌;存活心肌与非存活心肌的标化A*β值的分界值(cutoff value)为0.23;CCI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性分别为80%、95.5%和89%;K系数检验表明,CCI检测结果与PET检查结果的吻合度较强(K=0.770,P=0.000 1).结论 CCI技术是一种价廉、可靠易行的评价心肌活性的新的无创方法,其评估心肌活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性均较高.

  • 多层螺旋CT:评估心肌活性

    作者:范强;张兆琪

    心肌梗死后心肌活性的诊断是为了评估患者心肌坏死的范围以及进行血运重建后梗死心肌功能恢复的可能性.MR作为心肌活性的诊断方法,日臻完善,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MR技术已成为评价心肌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已经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评估心肌活性成为可能.首过灌注显示微血管阻塞,延迟增强可直接显示坏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判断坏死心肌延迟增强后的透壁程度,能够提供有关患者心肌活性及预后的信息.多层螺旋CT不仅能够全面提供心肌梗死后心脏解剖、形态及功能综合评价的信息,而且可能提供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等信息,因此MSCT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作为一种极具有潜力的评价心肌活件的方法之一.

  • MRI检测活性心肌及其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和PET对比研究

    作者:朱海云;王莉;田建明;柏挺;林琳

    目的 分析MRI对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诊断价值并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和PET结果对比.方法 应用MRI对21例临床符合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和PE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MRI静息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的缺血节段比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节段少但无统计学差异(Z=-1.732,P=0.083);比SPECT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的缺血节段多且有统计学差异(Z=-3.691,P=0.000).SPECT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的缺血节段比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节段少且有统计学差异(Z=-3.029,P=0.002).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结果为标准,MR延迟扫描检测活性心肌的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98.4%,总符合率为98.2%,Kappa值为0.953.MR延迟扫描检出的活性心肌比PET检出的少但无统计学差异(Z=-0.209,P=0.835).结论 MR心脏检查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和附壁血栓情况,并可对左室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常规SPECT心肌灌注显像由于空间分辨率低明显低估心肌缺血范围.心肌PET显像空间分辨率低,无法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且不能直观显示室壁运动情况.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血清中可溶型ST2水平及其与心肌活性的关系

    作者:尚茹茹;张锦;李爱萍;刘晓红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及其与心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发病12 h以内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sST2水平,于发病后第7天行心脏磁共振检查并根据磁共振结果将患者分为透壁增强组、非透壁增强组和混合组。于7~14 d行PCI术,并于术后6个月再次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估心肌活性,观察指标包括梗死心肌质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梗死早期血清sST2水平的关系。结果透壁增强组血清sST2的水平较之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明显升高(P<0.05),混合组较非透壁增强组高(P<0.05);梗死心肌质量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3组患者PCI术后均减少,梗死心肌质量在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中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非透壁增强组降低显著(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3组患者PCI术后均增加,在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中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梗死早期血清sST2水平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心肌活性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中sST2的水平可反映心肌受损情况并可预测心肌梗死7 d 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心肌活性。

  • 心脏磁共振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心肌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栗佳男;张丽君;贺毅;吕树铮;宋现涛

    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概述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是指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 >3 个月的病变 [1].尽管新的治疗设备、器械以及技术的出现,对于 CTO 介入治疗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2],但 CTO 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仍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在 PCI 术前对 CTO 进行合理影像学评估,对术者采取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和提高 PCI 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符合线路正电子成像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德芳;王荣福

    存活心肌的检测和判断为治疗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对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心肌细胞存活可靠的标志是心肌细胞存在代谢活性.临床上用于检测心肌活性的方法很多,一般公认氟[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成像是判断心肌存活的"金标准".近年来利用18F-FDG 符合线路正电子成像(SPECT/PET)技术进行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肌存活的准确率与18F-FDG PET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前者具有很好效价比和检查费用纳入公费医疗等优势,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和普及[2].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彩色动力超声心动图对血管重建术后心肌活性的评价(摘要)

    作者:刘玉洁;耿庆国;梁爽霖;吕增城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ST2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活性的相关性

    作者:赵思鸿;刘亮;张明旭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变化及与心肌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9月于应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患者80例,归入AMI组,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38~74(64.20±8.50)岁;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0例,归入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36~76(60.60±10.25)岁.检测AMI发病早期血清sST2水平,测量左室射血分数、梗死心肌质量、室壁运动异常评分、首过灌注时间.结果 AMI组患者发病后1 h、12 h和24 h血清sST2水平分别为(481.45±61.86)pg/mL、(604.27±70.53)pg/mL、(369.57±67.65)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56.76±34.5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梗死心肌质量、室壁运动异常评分、首过灌注时间均增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组患者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ST2水平与梗死心肌质量呈正相关(r=0.334,P<0.05),与室壁运动异常评分也呈正相关(r=0.191,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235,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ST2水平升高,与心肌活性指标梗死心肌质量、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相关,可反映心肌受损情况.

  •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存活心肌与侧枝循环关系

    作者:董薇;栗佳男;米宏志;宋现涛;解小芬;焦建;李全;张烨虹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侧支循环与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存活心肌之间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80例CTO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周内行SPECT心肌血流灌注及PET心肌代谢显像.采用Rentrop分级方法将侧支循环分为无或较差、中度及良好3个等级.心肌活性根据灌注/代谢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来判定.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侧枝循环等级与存活心肌的关系.结果 CTO支配心肌区域血流灌注受损及存活心肌程度均与侧枝循环等级无关.心肌活性常存在于运动功能轻到中度受损区域,运动严重受损、无运动及反向运动区域比率逐渐降低.CTO侧枝循环的存在判断存活心肌敏感性高(92%)而特异性差(20%).结论 CTO侧支循环等级不能很好预测存活心肌存在及程度,进一步行PET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存活心肌,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医师再血管化治疗并预测患者心功能改善及预后情况.

  • ceCMR与PET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心肌活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栗佳男;董薇;贺毅;张丽君;米宏志;张东凤;黄榕翀;宋现涛;吕树铮

    目的 比较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与延迟强化心脏磁共振成像(ceCMR)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心肌活性.方法 77例CTO患者在1周内同时行CMR与PET检查.通过17节段法对CMR图像进行分析,对延迟强化透壁程度进行评分:1分(0%),2分(1%~25%),3分(26%~50%),4分(51%~75%),5分(76%~100%),对室壁运动进行评分1分(运动正常),2分(运动减弱),3分(无运动),4分(反向运动).PET检查通过血流灌注与FDG摄取对心肌活性进行分类,心肌具有正常的血流灌注和正常或增加的FDG摄取(正常),以及心肌具有降低的血流灌注和正常或增加的FDG摄取(不匹配)可认为具有存活心肌;心肌具有降低的血流灌注和降低的FDG摄取(匹配)可认为无存活心肌.结果 PET所决定的心肌活性与CMR延迟强化透壁程度(LGE)呈显著地负相关性(r=-0.657,P<0.001).以PET为金标准,ceCMR检测心肌活性的敏感性为95.8%,特异性为89.7%,阳性预测值为98.1%,阴性预测值为79.5%,准确性为94.8%.运用ROC曲线分析ceCMR检测心肌活性的性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LGE为50%临界值时,ceCMR区分以PET界定的存活心肌与非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高.对ceCMR和PET运动一致性及相关性进行分析,Kappa值为0.795,r=0.837(P<0.001).结论 以PET检查为金标准,ceCMR检测CTO患者的心肌活性与PET检查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ceCMR可以在CTO患者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心肌活性的方法.

  • 左卡尼汀对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心肌活性的影响

    作者:刘晓红;张锦;来春林;贺业新

    目的 研究左卡尼汀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心肌活性的作用.方法 将心肌梗死后行PTCA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20),另一组为左卡尼汀组(常规治疗+左卡尼汀,n=20).所有患者在PTCA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磁共振灌注及延迟成像扫描评价透壁率;同时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51.2±14.5)% vs.(42.6±15.2)%,左卡尼汀组(55.7±15.1)% vs.(43.1±16.7)%](P<0.05),以左卡尼汀组LVEF改善更加显著(P<0.05).40例患者首过期心肌灌注改善33例,占82.5%.延迟期心肌增强面积减少38例,占9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MMP-9、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以左卡尼汀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左卡尼汀可改善心肌能量供应,进而改善心肌细胞功能.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冠状动脉内心电图判定存活心肌的价值

    作者:吴伟力;傅向华;马宁;谷新顺;李世强;李亮;刘君;姜云发;郝国桢

    目的应用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SPECT)评价冠状动脉内心电图(IC-ECG)判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存活心肌的价值.方法 5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LAD)达到TIMI3级血流后IC-ECG自PTCA导引导丝尾端引出作为参照基线,在进一步球囊扩张时IC-ECG ST段再次抬高大于0.2 mV时认为具有判定梗死相关部位有存活心肌的意义.测定并比较急性期及恢复期左心室梗死相关区域节段性缩短率(LVSS)与射血分数(LVEF),梗死区域存活心肌通过恢复早期静息与硝酸甘油介入两次99mTc-MIBI SPECT量化判定.结果 41例病人(A组)行直接PTCA时IC-ECG ST段明显抬高,15例(B组)未出现相应变化,A组LVSS、 LVEF在恢复期均显著大于B组,两次99mTc-MIBI SPECT显示,硝酸甘油介入后显像A组梗死缺损区面积明显减少,核素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亦明显增加,B组则无明显改变,说明A组梗死区域有较多存活心肌,与IC-ECT ST段抬高意义一致.结论直接PTCA过程中可通过球囊扩张时IC-ECG ST段抬高变化初步判定梗死相关区域的心肌活性.

  • 重视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何作祥

    近年来,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心血管磁共振成像(MRI)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RI的无辐射、大视野、任意层面扫描以及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综合了众多无创性检查的优点,其"一站式"(one-stop shop)检查特点可同时完成心脏的解剖结构、功能、心肌缺血和心肌活性的评估,对大血管和周围血管病的诊断可达到类似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效果,而且,它还能够在分子影像学领域发挥其潜在价值[1].

  • 3.0T MR高分辨心肌灌注诊断心肌梗死的价值

    作者:沈比先;陈盔;曾志斌;谭四平;谢井文;黄岸容;杨洋

    目的:探讨3.0T MR高分辨心肌灌注成像(MRHMPI)对判断冠心病心肌梗死时存活心肌及梗死心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年期间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38例,进行形态学、心脏电影及高分辨率心肌灌注成像;另选取8例用常规扫描与高分辨率扫描,对形态学及延迟扫描图像进行自身对比。结果29例(76.3%)病变区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9例(23.7%)灌注正常;延迟期强化35例(92.1%),其中单纯透壁型增强12例(35.0%),单纯非透壁增强9例(23.7%),混合型14例(44.7%),无增强3例(7.9%)。38例共646个心肌节段,129个心肌节段受累,其中83个节段(64.3%)室壁增厚率下降;室壁运动降低19例,消失8例,矛盾运动5例。38例高分率扫描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8例常规扫描图像质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HMPI能清楚显示心肌受损的部位、范围、透壁性及其信号的变化特性,配合心脏电影能观察受损心肌的室壁厚度及运动变化情况,能准确评估梗死心肌和活性心肌,为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 心脏MR延迟强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作者:张如志;陈伟;夏睿;郜发宝

    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心肌、心肌活性和微血管梗阻(MVO)的定量评价对于AMI 病人的危险程度分级、治疗决策的制定、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心脏MR延迟强化(LGE-CMR)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力,可用于AMI 梗死心肌、心肌活性和MVO 的定量评价,并且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就LGE-CMR在AMI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心肌活性MRI研究进展

    作者:朱海云;田建明;王莉

    冠心病左心功能受损病人存活心肌的判断对选择血运重建术的适应证和预测疗效有重要价值.如果梗死区内存活心肌较多,采用血运重建术治疗后,可使顿抑和冬眠的心肌细胞发生逆转,恢复活性,将明显改善左心功能;反之不仅疗效差,而且会增加病人的手术风险和治疗费用.目前检测存活心肌的方法有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和MRI,对MRI及其与其他方法之间的比较进行综述.

  • 负荷功能MRI:评估存活心肌

    作者:贺毅;张兆琪

    存活心肌是指因冠心病导致收缩功能障碍,但在血运重建后可恢复的心肌.因此,鉴别存活心肌对冠心病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无创性检测存活心肌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超声、核医学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MR技术.综述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MRI通过收缩储备检测存活心肌.

  • 冬眠心肌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倪炯;赵江民

    检测冬眠心肌对于冠心病病人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冬眠心肌的影像诊断技术主要有超声心动图、核医学显像和磁共振成像.综述近年来冬眠心肌影像学研究的进展.

  • BOLD-fMRI技术在心肌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明明;彭鹏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成像(BOLD-fMRI)技术已经成为心肌无创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已有研究证实其评估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随着MRI设备的发展及扫描序列的优化,BOLD-fMRI技术不仅实现了对心肌缺血的定量评估,而且可以对存活心肌进行无创检出.

  • 负荷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志忠;郭金成;洪昭光

    7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运动试验可诱发ST段抬高,但由于运动试验尚未普及和ST段抬高患者较少,未引起临床重视.1979年以来,运动试验广泛应用于评价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死的预后,运动诱发ST段抬高的报道亦增多,可见于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变异型心绞痛、左室室壁瘤、血流动力学异常伴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和射血分数降低及个别无症状健康者.近年来,随着多巴酚丁胺负荷心电图的应用[1],负荷试验诱发ST段抬高的意义引起临床关注,借助于超声心动图、心肌显像等手段,对负荷试验诱发在原基础上的抬高(以下简称△ST)与室壁运动障碍、心肌缺血、心肌活性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机制尚未明确.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