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肝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张海平

    患儿女,29 d.因“腹胀15 d,加重1d”人院.出生体质量3 1 50 g,否认产伤、窒息史,生后第10天出现腹胀,吃奶可,无呕吐.查体:下颌角可见1.5 cm×1.5 cm肿块,可见青紫血管纹,右脚内侧可见1圆形0.3 cm×0.3 cm青紫肿块,患儿外阴水肿,下肢水肿,B超示:肝脏明显增大,右肝斜径127 mm,肋下30 mm,表面平,肝缘变钝,未见明显正常肝组织回声,内可见大量无回声区,未见明显实质占位性病变.肝内血管显示欠清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图1).超声提示:巨肝伴回声改变,占位性病变可能,建议活检.临床根据患儿下颌角及脚内侧青紫肿块,首先考虑该疾病引起,腹部MRI提示:肝弥漫性占位.患儿出现恶病质,家属放弃治疗,致死亡,死亡诊断:新生儿肝肿大(重度):肝占位性病变;多发性血管瘤;低钠血症;新生儿重度贫血.

  • 耳蜗中三磷酸腺苷的来源及其释放机制

    作者:彭娅婷;杨军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磷酸腺苷(ATP)是在耳蜗及前庭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ATP的信号传导通过有7种亚型离子型的P2x受体(P2xR1-7)和有11种亚型的代谢型P2y受体(P2yR1-11)来实现.P2xR亚型位于毛细胞顶端尤其是静纤毛处、Deiters细胞、Reissner膜、血管平滑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及其与内外毛细胞形成突触的神经末端.P2γR表达于K(o)lliker器支持细胞,毛细胞和包含血管纹的耳蜗外侧壁[1].作为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P2γR为钙离子进入细胞质提供了直接通道,同时P2γR也能激活磷脂酶C释放细胞内钙离子及影响腺苷酸环化酶活性[2].ATP由哪些细胞释放及通过何种机制释放,至今尚未有确切的定论.何珊等[3]已证实血管纹缘细胞内含有ATP的囊泡,国内外一些文献陆续报道血管纹缘细胞及Corti器支持细胞等有ATP存在的证据.但ATP的释放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低能量超声照射对豚鼠耳蜗血管纹的影响

    作者:王富森;汪吉宝

    目的 探讨低能量超声照射豚鼠耳蜗后血管纹的酶组织化学变化.方法 以A型脉冲超声波诊断仪为超声发射器,分别以2.5 mHz、8.0 mHz超声照射豚鼠耳蜗6.0小时后间隔0.5小时、8.0小时,行豚鼠耳蜗血管纹铺片观察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组织化学观察.以Kruskal and Wallis法对血管纹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吸光度A值)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5 mHz、8.0 mHz超声照射豚鼠耳蜗6.0小时后间隔0.5小时、8.0小时,不同部位耳蜗血管纹SDH酶吸光度A值降低,且照射后8.0小时组较照射后0.5小时组SDH酶吸光度A值有明显升高,这种变化与耳蜗毛细胞SDH酶吸光度A值降低区域大体相对应.结论不同频率低能量超声照射豚鼠耳蜗达一定剂量可引起耳蜗血管纹不同部位SDH酶活性降低,这种变化在一定照射剂量下是可逆或部分可逆的.提示暴露低能量超声达一定剂量可引起耳蜗一定程度的病理改变.

  • 噪声对耳蜗边缘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乙酰化组蛋白H2B的影响

    作者:杨登化;龚树生;谢静;陈丽艳

    目的 观察噪声性聋豚鼠耳蜗侧壁血管纹边缘细胞及蜗轴螺旋神经节细胞乙酰化组蛋白H2B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白色红目豚鼠50只随机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通过听性脑干反应检测两组豚鼠噪声前听力,噪声组给予高强度窄带噪声 (122 dB SPL, 3 h)暴露,于暴露后1 h行ABR检测噪声后听力,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暴露后2 h两组豚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及蜗轴螺旋神经节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 H2B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豚鼠噪声暴露前听力在4、8、16与32 kHz频率的反应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噪声组在噪声刺激1h后ABR阈值在4、8、16与32 kHz频率的大输出90 dB无反应.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噪声刺激2 h后血管纹边缘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H2B荧光强度明显下降,Western blot显示噪声组豚鼠侧壁中乙酰化组蛋白 H2B表达(H2B-AcK5/β-actin 的比值为0. 3471 ±0. 0843)较对照组 (0. 6114±0. 0207)明显下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 268, P< 0. 01).耳蜗蜗轴组织中乙酰化组蛋白H2B表达在噪声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 (0. 4993 ± 0. 0994)和 (0. 5139±0. 0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噪声可导致豚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显著下降,螺旋神经节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无明显改变,血管纹边缘细胞组蛋白乙酰化失衡有可能参与噪声性聋的发生发展.

  • 喉神经鞘膜瘤2例

    作者:应向阳;曹克利

    例1男,19岁.因说话发闷5年,于1997年1月15日入院.查体:发育较差,活动后有三凹征,说话如含球发音.间接喉镜及纤支镜下见左披裂有一个3cm×2cm×2era大小的新生物,突向喉腔前内,遮挡大部分喉腔,仅留2mm裂隙,表面棘状小突起数个.但粘膜光滑,无充血,溃疡等,血管纹清楚,左梨状窝变浅变窄.喉CT示咽、喉部有新生物,上至梨状窝,下达声带平面,从左向右突起,不规则形占据喉腔大半部.

  • 电钻所致听骨震动引起的螺旋器血管纹渗透性改变

    作者:

  • 别嘌呤醇减轻豚鼠耳蜗内淋巴积水

    作者:黄益灯;李兆基

    基于膜蜗管中Ca~(2+)过负荷可能产生内淋巴积水和氧自由基的假说,将别嘌呤醇(即黄嘌呤氧化酶的拮抗剂及氧自由基清除剂),用于治疗手术闭塞内淋巴管的豚鼠。假定阻塞内淋巴管可使Ca~(2+)过负荷及氧自由基产生,导致内淋巴积水的进展及感觉细胞、血管纹的变性,则别嘌呤醇可以防止这些不良反应。把23只豚鼠……

  • 线粒体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作者:路远;曹克利

    背景线粒体在真核细胞中的作用是产生细胞生理活动所需能量的中心.而在耳蜗的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血管纹中均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综合征和非综合征耳聋.通过对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耳聋的致病机理有更深刻的了解.

  • GJB6基因敲除小鼠耳蜗血管纹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万亚蕊;张延平;孙建和;杨仕明;林曦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30(connexin,Cx30)基因敲除纯合子Cx30(-/-)小鼠(P3、P7、P10、P30、P60、P90)耳蜗血管纹(stria vascularis,SV)超微结构的发育情况,进一步探讨GJB6基因突变导致耳聋的机制。方法选取Cx30(-/-)小鼠P3、P7、P10、P30、P60、P90等6个发育阶段的小鼠,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血管纹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P3~P90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呈现一个由不成熟至成熟的正常发育过程,至P90时均未发现退化性表现或缺失改变。血管纹毛细血管随着小鼠日龄的增加,管腔逐渐变宽,逐渐成熟,高倍镜下见P3、P7、P10时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无明显异常,P30时内皮细胞之间的纤维突起出现疏松,P60时内皮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的裂隙,P90时这种改变更加严重,内皮细胞之间出现扩大的细胞间隙。结论 GJB6基因缺陷本身并不影响耳蜗组织血管纹的形态发育和成熟,GJB6缺失引起小鼠出生后逐渐出现的血管纹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内皮细胞屏障破坏,可能引起耳蜗内电位缺失,从而造成听力的下降。

  • Mitf-m敲除小鼠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作者:王克双;王晓东;任丽丽;陈磊;塞娜;郭维维;杨仕明

    目的 使用RNA-Seq技术分析Mitf-m敲除鼠与野生鼠的血管纹转录组,研究Mitf-m基因敲除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取Mitf-m敲除鼠(Mitfm’△M/mi-△M;MM组)与野生鼠(Mitf-m+/+;WW组)的血管纹进行总RNA提取;制备cDNA文库,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系统行高通量测序.利用软件Tophat 2.2.0将clean 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分别用软件RSeQS-2.3.2和cufflinks来检测测序结果的均一性和基因表达水平.使用edgeR和DESeq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s);选择下调DEGs,用KOBAS2.0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代谢途径的富集分析.结果 MM组与WW组在参考基因组上mapping的clean reads数分别为42463888和3971 8542,分别有88.7%和87.4%的reads是唯一映射,说明RNA-Seq结果可靠.DEGs筛查结果表明,相对于WW组,Mitf-m敲除鼠血管纹有45个DEGs,上调表达基因有7个,下调表达基因有38个.GO富集分析发现下调表达基因与黑色素的合成和代谢过程、色素沉着有关,值得关注的是与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cnj 10和Kcnj13相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黑色素生成通路.结论 RNA-Seq分析拓展了Mitf-m基因调控网,为探究Mitf-m突变所致听力-色素综合征的分子机制及特异性研究Mitf不同转录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氧化性损伤体外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隽;孔维佳;赵雪艳;胡钰娟

    目的 建立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氧化性损伤的体外模型.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中加入过氧化氢(H2O2),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变化;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200、300、400、600、800μmoL/LH2O2作用0.5、1、2、4、16、24 h对血管纹缘细胞活性的影响;检测不同浓度H2O2作用2 h后血管纹缘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利用碘化丙锭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凋亡率;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mpase-3)活化片段cleaved-caspase-3的表达.结果 H2O2作用后血管纹缘细胞出现核固缩、边缘化,胞质浓缩,被膜包裹、隆起,产生凋亡;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缘细胞活性降低;200 μmol/L的H2O2作用2 h,即可诱导缘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leaved-caspase-3在正常缘细胞呈微弱表达,H2O2作用后cleaved-caspase-3表达增强,并随H2O2浓度的增高而增强,但当H2O2达到600 μmol/L时,表达开始减弱,800 μmol/L时仅见微弱表达.结论 利用H2O2可成功建立耳蜗血管纹缘细胞氧化性损伤的体外模型,caspase-3的激活参与了缘细胞的氧化损伤过程.

  • 新生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释放ATP的机制

    作者:彭娅婷;杨军

    目的 证实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能够释放ATP,并进一步探讨缘细胞释放ATP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新生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采用生物发光法分别检测巴佛洛霉素A1、己二酸二癸酯( didecyl adipate,DDA)、细胞外K+、毒胡萝卜素、细胞外Ca2、U73122及马兜铃酸钠对细胞外液中缘细胞ATP释放的影响.结果 随着巴佛洛霉素A1浓度的增加,细胞外液中ATP的浓度明显下降;当DDA浓度增加时,细胞外液中ATP的浓度几乎呈线性增加.随着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的增高,缘细胞释放的ATP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当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为9.15 mmol/L时,ATP的释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随着K+浓度的继续升高ATP的释放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毒胡萝卜素浓度的增加,缘细胞释放的ATP浓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当细胞外Ca2+浓度为0 mmol/L时,缘细胞仍然释放ATP;Ca2+浓度增加与ATP的释放呈负相关,但当细胞外的Ca2+浓度达到1.25 mmol/L以上时,ATP的释放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U73122的浓度在0.25~1.25 μmol/L时,其与缘细胞释放的ATP浓度呈负相关.当马兜铃酸钠的浓度为12.5 ~ 100.0 μmol/L,缘细胞ATP释放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当其浓度>100.0 μmol/L时,ATP释放浓度趋于平稳.结论 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能够释放ATP,其释放量与钙泵、K+通道状态以及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相关酶的活性有关.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李琪;袁伟;魏运军;张学渊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调控机理.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观察TNF-α、TNF-α连同L-精氨酸(L-arginine,L-Arg)或L-单甲基精氨酸(NG-monomethyl-L-arginine,L-NMMA)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按照作用时间和浓度的不同,分别检测内皮细胞对伊文思蓝通透率的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各组标本中的F-肌动蛋白(F-actin)含量的变化.结果 TNF-α能显著增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使伊文思蓝的通透率升高(P值均<0.01),且随TNF-α浓度的提升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L-Arg能增加TNF-α作用下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使伊文思蓝的通透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随着L-Arg浓度的增加内皮细胞对伊文思蓝的通透率也明显增加.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L-NMMA可降低TNF-α作用下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使伊文思蓝的通透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随着L-NMMA浓度的增加内皮细胞对伊文思蓝的通透率也明显下降.TNF-α能使内皮细胞中的F-actin含量明显减少(P<0.01),且TNF-α的浓度越高F-acitn的含量降低越明显;L-Arg能进一步降低F-actin的含量(P<0.05);而L-NMMA则能抑制这种趋势(P<0.05).结论 TNF-α能增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NO可能是TNF-α调控内皮细胞通透性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中F-acfin含量的改变可能与其通透性的调控有关.

  • 原发性声带真菌感染一例

    作者:简奕娈;马志明;何桥;刘宝瑛

    患者女,36岁.因声嘶1周余,于2004年6月26日就诊.4 d前曾在外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经间接喉镜和两次电子喉镜检查(未作病理活检)考虑喉结核,转我院诊治.患者本次发病为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嘶,无咽痛、咳嗽、咳痰、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外院检查后未予任何治疗.既往体健,否认有肿瘤、结核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史.检查:全身皮肤未见异常,妇科检查未见异常.2004年6月29日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见双声带黏膜发红,肿胀,闭合不全;右声带中前1/3有白色牙膏状新生物生长,表面不平,上无血管纹,取部分新生物送病理检查;总气管上段见多个干酪样坏死灶,刷检送涂片找抗酸杆菌;诊断为喉结核,气管内膜结核(图1,2).

  • 庆大霉素对豚鼠血管纹黑色素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钟时勋;刘兆华

    目的了解庆大霉素(gentamicin,GM)对豚鼠血管纹黑色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豚鼠杂色40只和白色20只每日肌内注射庆大霉素150 mg/kg体重7 d后用脑干诱发电位仪检测两种豚鼠的听阈变化,以透射电镜观察杂色豚鼠用药前后血管纹内黑色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纹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变化.结果庆大霉素作用后,杂色和白色豚鼠的听阈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且两组豚鼠间的阈移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杂色豚鼠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血管纹中间细胞内平均(±s,以下同)每个观测区域(300 μm2)的黑素体含量分别为(19.83±2.74)个和(58.33±16.22)个,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酪氨酸酶活性反应产物面积与测定区域面积之比从1.65%±0.40%增加为3.45%±0.4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但对照组与实验组PCNA阳性中间细胞分别为(14.08±2.76)个和(13.58±2.09)个,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庆大霉素作用后血管纹内黑色素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药物促进了酪氨酸酶活性的增强,而不是促进黑素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黑色素可保护豚鼠内耳免受庆大霉素的耳毒性作用.

  • KCNQ1基因缺失致小鼠听觉丧失和耳蜗形态异常

    作者:褚汉启;黄孝文;周良强;熊浩;韩芳;吴振恭;王春芳;张平;崔永华

    由KCNQ1基因编码的KCNQ1蛋白分布于内耳血管纹边缘细胞的顶膜,KCNQ1是参与维持耳蜗钾离子代谢的重要通道[1].我们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耳蜗内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EP)检测KCNQ1+/+、KCNQ1+/- KCNQ1-/-3种小鼠的听觉生理功能,并观察其耳蜗形态变化,以了解KCNQ1基因和离子通道在维持耳蜗钾循环及听觉生理中的作用.

  • 耳蜗毛细胞与血管纹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轶;刘会占;龚树生;何志洲

    目的:通过对Atoh1条件基因敲除小鼠及Mitf基因突变小鼠两个动物模型的研究,来验证毛细胞及血管纹两者的存活是否相互依赖,以及在内耳中是否存在钾离子从血管纹-毛细胞-支持细胞-血管纹循环通路。方法分别对一月龄两种模型小鼠进行ABR、CM、CAP和EP的测量。并用免疫组化和共聚焦显微镜以及耳蜗铺片、切片对两种模型小鼠的耳蜗Corti’s器和血管纹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内淋巴的缺损可造成外毛细胞的凋亡,但内毛细胞依然能够存活。20 mV的内淋巴电位是外毛细胞存活所必须的。血管纹的生存及功能并不需要功能正常的Corti’s器的支持,同时内淋巴电位的产生及维持并不依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的钾离子循环的支持。结论成熟毛细胞的存活依赖于正常的血管纹功能和内淋巴的离子环境。然而,血管纹的存活及功能却并不依赖Corti’s器的功能。

  • 大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原代培养及心钠素的表达

    作者:张鹏志;陈俊;薛涛;曹增玉;邱建华

    目的 探讨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在原代培养大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marginal cell,MC)中是否表达.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原代培养MC,并进行鉴定、纯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原代培养的MC中ANP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培养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CK-18蛋白表达阳性,证明其为上皮来源的MC.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在原代培养的边缘细胞胞体内发现ANP免疫反应阳性颗粒,RT-PCR方法扩增出编码ANP的目的 条带.结论 本实验表明原代培养的边缘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ANP的能力,提示边缘细胞在维持内耳微环境稳定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 机械敏感性钾通道TREK-1在耳蜗血管纹内皮细胞的表达

    作者:韦嘉章;苏纪平;唐小兰

    目的 研究机械敏感性钾通道TREK-1在大鼠耳蜗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内耳血流局部调节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原代培养Wistar大鼠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传代纯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免疫荧光分别检验TREK-1在此传代细胞mRNA转录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结果 RT-PCR特异性扩增出TREK-1 cDNA片段,细胞免疫荧光呈阳性反应.结论 大鼠耳蜗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有机械敏感性钾通道TREK-1表达,推断与耳蜗局部血流调节有关.

  • 小鼠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塞娜;张桐;吴军;韩维举

    目的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小鼠血管纹组织形态、血-迷路屏障的组成,为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快速分离出完整的小鼠血管纹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血管纹上各层组织、细胞进行标记,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详细观察其形态结构特点,观察血-迷路屏障的组成及形态特点.结果 完整解剖出小鼠的血管纹组织呈自然弯曲状态,颜色为半透明淡红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三层细胞,边缘细胞呈近圆形的多边形,致密排列,其紧密连接蛋白呈线性分布;基底细胞呈扁长形连成一片;毛细血管网夹于边缘细胞与基底细胞之间贯穿血管纹全程,周细胞伴行血管并包裹毛细血管;中间细胞的血管周巨噬细胞呈树枝样,其足突伸出与微血管壁紧密接触.结论 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及毛细血管网构成耳蜗血管纹的基本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周细胞、血管周巨噬细胞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共同组成血-迷路屏障.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