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萎缩巨大脾1例
患者,女性,75岁.门脉性肝硬化病史30多年,曾反复出现腹水,经治疗好转,近10年病情稳定.3天来腹胀,食欲差,呕血伴黑便2次.
-
肝叶切除治疗左肝结石68例
我们回顾分析68例左肝管结石病人,在充分了解胆总管、右肝管的通畅情况后,切除有病变的左肝并进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比盲目采用,复杂的胆肠内引流手术,对胆道的生理影响小,术后恢复快,也符合“切除病灶、通畅引流”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88~1998年68例中男28例,女40例,年龄在20~58岁,平均年龄在34岁,其中左肝广泛结石22例,左肝结石伴左肝萎缩24例,左肝二级肝管开口处狭窄8例,左肝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例.
-
大鼠完全动脉化辅助性肝移植的实验模型
本文通过建立大鼠完全动脉化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对辅助肝的支持作用,原残肝再生,移植肝萎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
胆囊结石的并发症--右肝萎缩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当结石嵌顿于胆囊颈管时,该部可压迫甚至使肝总管糜烂导致梗阻性黄疸,胆囊胆管瘘,即Mirizzi综合征,但致右肝管狭窄梗阻,右肝萎缩则甚罕见,文献中未见明确报道,近期我院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早在1940年由Sheehan报道,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产科危急重症,起病急,病情凶险,严重危及母儿生命安全.本病导致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已经从以前的75%和85%下降至1.8% ~18.0%和7%~23% [1-3].
-
合并肝萎缩的肝胆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合并肝萎缩的肝胆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8年8月在我院手术的38例进展型肝萎缩型、代偿性区域性肝萎缩型、肝硬化性肝萎缩型肝胆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进展型肝萎缩3例,代偿性区域性肝萎缩27例,肝硬化性肝萎缩8例.术后死亡1例,其余37例治愈.结论 术前合并肝萎缩增加了手术风险,但完善手术前评估、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3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他们采取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32例取尽结石,2例有结石残余。结论在手术的过程中要力争解除胆道狭窄,保证胆汁引流通畅。
-
妊娠急性脂肪肝的诊断和处理
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是一种罕见且病因不明的妊娠并发症.发病率为1/7000~1/16000.1843年,Pokitanssky命名本病为急性黄色肝萎缩.AFLP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肝性脑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所致的胃肠道出血和生殖道出血、胰腺炎和败血症等.在AFLP病例中胎儿缺氧常见,可能与子宫胎盘缺氧有关.
-
妊娠急性脂肪肝2例临床分析
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又称产科急性黄色肝萎缩,是一种少见且预后差的产科急症,常发生于妊娠晚期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前驱症状为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病情急骤发展,迅速出现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并发肝、肾功能衰竭和DIC,死亡率高达85%.早诊断,积极有效的治疗及合理的产科处理,是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将蒙阴县人民医院2004年上半年收治的2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
医源性胆管损伤行肝切除术的指征探讨
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复杂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涉及肝汇流的中断和肝脏血管的损伤,对复杂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施行的肝部分切除的目的是去除血管或感染性病变引起的肝实质纤维化和肝萎缩,可以彻底消除胆道狭窄、胆汁淤积及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肝切除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并不是一个标准及必需的程序,但却应被视为对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外科治疗中的一部分.
-
124例重型肝炎并发感染患者转归的临床分析
重型肝炎是一组以急剧发生肝坏死而迅速出现肝衰竭并伴有肝萎缩、进行性黄疸和精神、神经症状等临床表现的肝炎.重型肝炎并发感染是肝衰竭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原因.现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传染科收治的124例重型肝炎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分析如下.
-
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麻醉的选择
1 发病概况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是妊娠期特有的肝病, 1934年由Stander及Cadden首次报道,1940年Sheenan通过尸检及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细胞脂肪浸润为本病特征,提出此类肝病为妊娠期急性黄色肝萎缩,确定了AFLP的诊断依据,到1980年报道的病例尚不足100例,估计发生率为每100万妊娠中1例.
-
动脉门静脉瘘在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及诊治
门静脉高压是临床常见征象,由多种原因引起.血管病理变化多样,其中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fistula, APF)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短期内加重和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APF即动脉与门静脉系统间的直接连通,高压力的动脉血流直接经瘘口灌注入压力较低的门静脉,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腹水、肝萎缩及肝功能减退等.APF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瘘的流量大小.较小的APF一般没有症状,反之则可引发严重的临床并发症.
-
肝内胆管结石的中医药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管汇合部以上,肝内分支胆管内的结石。目前认为,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因素包括环境、营养、感染、胆管结构、胆汁瘀积和代谢失常等方面[1]。胆管感染、胆管梗阻以及肝实质损伤为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病理变化[2]。本病初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有上腹部疼痛不适,呈绞痛或胀痛,或有周期性寒战发热。急性期出现典型的Char‐co 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发热和黄疸。后期结石丛生,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和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
门静脉位置异常二例
例1,女性,46岁,以反复右上腹闷痛10年,加剧1个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皮肤粘膜无黄染,腹肌稍紧张,右上腹压痛明显,以外侧区为剧,无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明显.B超见胆囊肿大伴结石,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未行CT检查.经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肝萎缩,左肝代偿性增生,肝门略向右移,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缘可见一直径约12 mm管状结构进入肝内,穿刺抽出为血性液,证实为血管,沿胰头方向解剖,证实该血管为门静脉.经仔细寻找,于门静脉右下方找到直径约14 mm胆总管,与其伴行进入肝内.
-
右肝萎缩——胆囊结石的合并症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右肝萎缩的因果关系。方法报告 3例胆囊结石合并右肝萎缩。结果胆囊结石及胆囊炎 (尤其壶腹部 )导致右肝管狭窄或 /和右门静脉狭窄致右肝叶萎缩,肥大的左肝,肝门移位,胆囊转位向前可压迫肝总管引起黄疸。结论继发于胆囊结石的右肝萎缩或 /和肝总管狭窄,仅需胆囊切除或 /和胆管探查引流,萎缩之肝叶无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