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间质瘤36例诊治观察

    作者:谭成鼎;崔宪强;王海平

    目的:观察36例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方法及特点作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入院诊治的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36例胃肠间质瘤均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中胃肿瘤18例,小肠肿瘤9例,结直肠肿瘤6例,食道肿瘤1例,肠系膜肿瘤1例,后腹腔膜肿瘤1例。超声胃镜检查检出敏感率为86.11%,CT检查检出敏感率为69.44%,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出敏感率为88.89%。完全切除术治疗有效率为91.67%,术后随访有3例发生复发转移。结论超声胃镜检查、CT检查、18FDG-PET联合诊断胃肠间质瘤检出有效率高,可以迅速协助临床初筛,指导早期对症治疗,病变组织全切除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显著,手术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容易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 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效果观察

    作者:周林贵;刘泽华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晚期肠胃间质瘤的患者,记录其治疗情况.结果 患者在使用伊马替尼后的12个月,颇有疗效,有效率RR为91%,疾病控制率为96%.患者在肿瘤原发部位、危险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灶部位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皮疹、水肿、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毒副反应,经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GIST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小,但仍有一些不足,应加强临床研究.

  • 影响胃肠间质瘤患者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张斌;韩静;张军伟

    目的:探析影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患者复发及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住院行根治术治疗的6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术后复发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1例根治术后患者中40例行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9例行肿瘤摘除术,7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行Dixon术。61例手术患者中57例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另有4例失访,术后复发率12.3%。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证实肿瘤恶性风险程度为重要高危因素之一。结论肿瘤恶性风险程度是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评估时重要指标之一。

  •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与重建

    作者:徐秋

    目的 对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与重建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在2010年1月-2013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30位GIST患者,其中男16人,女14人,年龄在41-78岁,平均年龄62.9岁;病惠肿瘤多发生于胃和小肠,其中有15人在胃部、4人患有十二指肠,6人在小肠、结肠间质瘤3人,肠系膜2人.患者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等典型症状.对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由检察结果进行选择性切除.结果 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前2例病理确诊;30例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4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后痊愈;2例恶性患者术后口服药物治疗;平均随诊2.6年,其中6例死亡.结论 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治愈率较其他方式高.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体会

    作者:李强;李硕贤

    目的 探讨对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之后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8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质量,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10cm之间,采用腹腔镜切除方法的5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超声内镜胃楔形切除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3例、近端胃部分切除3例、腹腔镜辅助下部分小肠切除4例.结果 所有的患者都顺的将手术治疗完成,胃间质瘤患者CD34的表达率,其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之间,以及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之间,所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且创伤较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是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的治疗方法.

  • 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冯春在;毛静媛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MSCTGI)表现,评价并探讨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MSCTGI)对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0年11月经病理证实的32例GIST患者的MSCTGI资料表现.结果 32例患者中,良性17例,恶性10例,交界性5例,无明显肠梗阻现象.病灶位于小肠14例,位于空肠8例,位于回肠5例,位于胃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局部均无淋巴结转移,转移到肝脏的4例,同时伴前腹壁转移1例.5例肿块长径≥5cm,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不均匀强化,其中11例病理为高风险性;17例肿块长径<5cm的病灶中,大多中度均匀强化,其中13例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多层螺旋CT显示肿块主要以腔外生长为主,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能够准确定位,并且能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对于胃肠间质瘤危险程度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理学分析

    作者:高立永

    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并不多见,这类病变有良性也有恶性,正确认识这类病变的类型,有利于临床治疗.随着CD117的发现,对胃肠间质瘤(GIST)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也使得一部分胃肠梭形细胞肿瘤被误诊为GIST.为了更好地对这类肿瘤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本文从临床表现、镜下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几年来发生在胃肠道的梭形细胞肿瘤.

  • CT征象对GIST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探讨

    作者:彭长院

    目的 探讨CT征象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60例,依据病理结果 分为高危组31例,低中危组29例,2组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2组患者的CT征象及预后情况.结果 经CT检查,高危组肿瘤直径≥5cm、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强化不明显、肿瘤强化不均匀、肿瘤囊变发生坏死、肿瘤发生钙化及预后有进展发生率均高于低中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分析胃肠间质瘤患者的CT征象,能够较好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 64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廖雪燕;邱菊生;谢鉴津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 内镜息肉5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谢小强;谢新民

    为探讨内镜临床诊断为肠息肉病变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以及其他病变的发生率,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肠间质瘤以及胃肠道类癌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我们对我院自2006年9月~2007年3月电子肠镜诊断为结肠息肉的病变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 乙状结肠系膜巨大间质瘤1例

    作者:金源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作为胃肠道为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1],其发生部位依次见于胃(约60%~70%)、小肠(约20%~30%)、结直肠(约5%)及食管(<5%),极少数情况下也可发生于腹腔及后腹膜的其他软组织[2]。我院胃肠外科近期收治了1例来源于乙状结肠系膜的巨大间质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 1例胃肠间质瘤病人 Whipple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刘科华;吴晓丹;郑美春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组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率每年1/10万~2/10万。GIST 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性,消化道出血、腹部不适及腹部肿块是其常见症状。GIST 对常规放疗、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目前有效的方法[1],相当多的病人在首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因此,手术切除范围常较大,需行联合切除,如位于十二指肠部,便可能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 术)。Whipple 手术是一种复杂且创伤很大的腹部手术,切除范围包括部分胰头、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上端、胆囊和胆总管,同时清除相关淋巴结,再行肝总管、胰、胃与空肠重建消化道[2]。此手术术后并发症多,尤其胰瘘等若发生则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但高质量的临床观察和治疗护理可以使病人得到良好转归。2015年1月—2015年3月在某肿瘤专科医院护理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行 Whipple 术后发生胰瘘、胃肠吻合口瘘和感染的病人,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空肠巨大间质瘤合并肝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董丽娴;赵洁;武希润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我们遇到1例因反复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后经外科手术确诊的空肠巨大间质瘤合并肝转移病人,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67岁,主因间断黑便8年,发现左中腹包块5d入院.2005年劳累后开始出现黑便,大便为黑色糊状便,量约500 ml,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排便后感头晕、眼花、乏力、心悸,无意识丧失,无腹痛,就诊于当地诊所,口服中药止血治疗后,大便转黄.之后,黑便间断出现,以受凉、劳累后明显,几乎每隔3-4个月出现1次黑便,每次均服中药止血后大便转黄,2005年3月胃镜检查未见异常,2006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 超声诊断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卢保华;常颖;廖熠;李永春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属于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本病虽发病率较低,但因其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且无特异性,临床对本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总结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腔外型GIST患者的超声表现,旨在提高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钡餐及CT在胃肠间质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申强;时克伟;王皆欢

    1983年Mazur和Clark[1]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GIS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血旺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6例GIST的病例,探讨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 X线成像系统Easy Diagnost Eleva在内镜中心的应用

    作者:蒋国斌

    内镜中心是开展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气管镜、超声内镜、胆道镜及相关治疗项目的综合性诊疗机构[1],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已经广泛应用在食管、胃肠间质瘤,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解决大量胆胰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2,3],胆道镜取石术,广泛应用胆管残留结石;经窦道T 管造影,判断胆管狭窄及奥狄括约肌通畅等情况,是估计预后和决定拔除T管的重要依据.

  • 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微创手术效果研究

    作者:谭成堂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微创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原发局限性胃肠问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肿瘤切徐手术治疗,为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开腹肿瘤切除手术治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病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问和住院时间上,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均完整的切除,术中未发生肿瘤破裂.观察组患者中肿瘤直径<5cm的有39(65.00%)例,对照组有26(43.3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中1(1.66%)例复发,对照组中2(3.33%)例复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胃肠间质瘤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减少出血量,降低创伤和并发症情况,缩短术后恢复.

  • 胃肠间质瘤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后的后续治疗分析

    作者:何敏;王培培;张翠英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一线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患者,二线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或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方法 将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15例随机分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组(7例)和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组(8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组的有效率(37.5%)明显高于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组(14.3%),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线直接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较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能带来更为显著的临床获益,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 十二指肠间质瘤预后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作者:胡玉龙;李乐平;戴勇;姜立新;王爱亮;储宪群;李玉明;杨道贵;路春雷;姚林果;崔刚;林惠忠;陈刚;崔庆;郭洪亮;张焕虎;伦增军;夏立建;苏英峰;韩国新;惠希增;魏志新;孙作成;周岩冰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4年11月山东省23家三级甲等医院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20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例,男101例,女102例。中位年龄55岁。术后1、3、5和10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5.0%、88.0%、82.0%和82.0%,术后1、3、5和10年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3.0%、87.0%、81.0%和75.0%。高复发风险病人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存活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89%vs.62%,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RR=5.510,95%CI 1.170~5.719, P<0.05)、核分裂像(RR=6.849,95%CI 1.264~5.124,P<0.05)和肿瘤是否破裂(RR=7.349,95%CI 1.608~18.196, P<0.05)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直径、核分裂像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手术方式5年总体存活率无明显差异,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病人的预后。

  • 盆底区域胃肠间质瘤2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张舒玮;高志冬;代睿宁;申占龙;王超;姜可伟;梁斌;周静;王杉;叶颖江

    目的 分析盆底区域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7年7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盆底区域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27例盆底区域GIST病人,男性16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52(27~81)岁;肿瘤中位大径3.0 cm;肿瘤原发部位以直肠为多见(17例,68.0%),其次是前列腺、膀胱后方区域、阴道后壁、直肠阴道隔、骶前区、膀胱;病人术后1、3、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92.9%、73.1%,有6例(25.0%)病人发生了复发或转移;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术前浸润或转移是影响盆底区域GIST病人预后的因素;综合考虑肿瘤直径与核分裂像计数两种因素后对24例病人进行分析,肿瘤大径≤5 cm且核分裂像计数≤5/50HPF的病人与其他病人相比,5年总存活率分别为100.0% vs.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5.158,P=0.023).结论 盆底区域GIST起病隐匿,症状多样,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协助诊断肿瘤来源.肿瘤大径>5cm或核分裂像计数>5/50HPF可能提示盆底区域GIST病人预后较差.

760 条记录 9/38 页 « 12...6789101112...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