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间质瘤若干热点问题及其进展

    作者:庄奕煌;傅永安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IST)在活检时机选择、分子标志物、基因突变分析、预后因素(肿瘤危险分级)、靶向治疗效果评估方法、腹腔镜手术进展、进展期患者术前药物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等热点问题达成诸多共识.活检、分子标志物、基因突变分析对GIST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进展期患者应早期行术前评估,并且进行危险分级,对手术风险较大患者可先进行术前治疗,并早期进行疗效评价,对于肿瘤降级后可行手术切除者尽早手术切除,而对于靶向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并根据不同耐药机制采取不同应对策略.

  •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分析

    作者:李智慧;邹媛;翟昭华;谢贤镛;但汉彬;黄琴莉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27例,小肠 11例,其他部位18例.肿块平均直径7.9 cm,腔外生长者24例,腔内生长者16例.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16例):腔内充盈缺损,局部黏膜展平,胃、肠腔被推挤,可见黏膜破坏,蠕动消失.CT 9例,肿块密度均匀1例,不均匀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7例.MRI 4例,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1例,3例不均匀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结论 GIS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胃肠钡餐造影上以消化道腔外肿块为主,CT和MRI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 MMP-9及Hpa的表达与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许春苗;张占东;吕慧娟;陈学军;花亚伟;黎海亮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表现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4例GIST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4例GIST组织中MMP-9及Hpa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组化.结果 MMP-9和Hpa在GIST中的表达在肿块大小(<5 cm和≥5 cm)、肿块边界(清楚和不清楚)、中心有无坏死、有无转移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MP-9和Hpa在GIST中的蛋白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r = 0.337,P < 0.05).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准确率为:胃部病变为84.30%,小肠病变为80.20%,直肠病变为100.00%.术前定位准确率为82.40%,术前定性准确率为78.50%.结论 胃肠间质瘤中MMP-9的高表达与Hpa高表达呈一致性,提示二者在胃肠间质瘤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对肿瘤的形态、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螺旋CT和病理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螺旋CT的诊断结果 准确可信.螺旋CT征象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宏观结合微观,将有可能提高GIST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 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疗效分析

    作者:庄金福;叶建新;杨树钢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手术的4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34例,腹腔镜经胃前壁胃局部切除术6例,腹腔镜经胃前壁肿瘤外翻切除术3例.肿瘤直径(3.38±0.81)cm,核分裂象(3.14±1.77/50)HPF,手术时间(60.93±13.87)min,术中出血量(49.54±35.74)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98±0.51)d,术后住院时间(7.40±1.40)d.术后消化道内出血1例,腹腔内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69月,平均(30.91±17.60)月,1例中危患者,术后未口服格列卫辅助治疗,术后25个月后出现肝脏转移,余病例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选择合适的病例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治疗胃间质瘤,中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可行.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董锡钧;刘映辉;李署光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胃肠间质瘤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 浅析胃肠间质瘤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包合新

    目的:浅析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分析,分成两组(n=25),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开腹手术方式,实验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3±1.2)周,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1.5±1.3)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消化道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作者:柴松有

    目的 分析消化道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予以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7月本医院治疗的10例消化道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病理大体巨检结果:直径均值4 cm,不具有包膜,周界较清楚4例,周界欠清楚6例.累及黏膜表面和浆膜下层2例,累及黏膜下层和肌层之内2例,累及肌层6例.肿瘤切面实性,质地较韧.镜检结果:瘤细胞为长梭形,小束状,大多编织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及S-100阳性(+),1例少数瘤细胞CD34(+),5例PAS及Masson(-).结论 消化道神经鞘瘤存在一定临床病理特征,需依据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诊断.

  • 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与免疫组化表达的关系研究

    作者:卜晓红

    目的 研究胃肠间质瘤(GISTs)基因突变与免疫组化表达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102例GISTs患者(GISTs组)及50例非GISTs间叶源性肿瘤患者(非GISTs组)的DOG1及CD117表达进行比较, 检测GISTs组IGFIR表达情况, 同时检测90例GISTs患者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102例GISTs患者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91.18%(93/102)、CD117为93.14%(95/102)、IGFIR为6.86%(7/102), 50例非GISTs间叶源性肿瘤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10.00%(5/50), CD117为18.00%(9/50), 两组DOG1及CD117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DOG1及CD117可实现对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的有效诊断, 而IGFIR考虑为野生型GISTs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指标以及潜在治疗靶点, 应结合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对GISTs基因突变进行分析.

  • 2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与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付刚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标记CD117、CD34、SMA、S-100蛋白4种抗体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确诊24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24例GIST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87.5%,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9.2%;SMA的阳性表达率为41.7%;S-100的阳性表达率为8.3%.结论 CD117、CDM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GIST多发于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结构多样;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吕志金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总结2007年6月至 2011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46例资料,按照手术切除范围不同分为三组:局部切除的A组15例,肿瘤及器官切除的B组13例,扩大切除的C组18例,术后统计三组患者5年内生存率,后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A组患者5年内死亡2例,生存率为86.7%,B组死亡3例,生存率为76.9%,C组死亡3例,生存率83.3%,统计学t检验表明三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切除范围对患者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影响,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及复发转移因素.

  • 腹腔镜微创治疗胃部胃肠间质瘤的近期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轩志强

    目的:分析腹腔镜以及传统术式胃切除术治疗胃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采用胃切除术、楔形切除术、外翻切除术治疗的胃部胃肠间质瘤患者55例,腹腔镜组24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组31例采用开腹术手术治疗.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0.4±23.5)min、(25.4±10.3)mL、(5.2±1.1)d、(7.0±2.5)d低于开腹组(140.3±52.1)min、(89.4±70.5)mL、(8.1±2.1)d、(12.4±7.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整切除率均为100%,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54.17%低于开腹组93.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胃部胃肠间质瘤优势明显,尽管不能提高切除效果,但患者恢复速度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

  • 33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邱正伦;郑幼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3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10例,结肠2例.术后病理,极低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9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6.97%(32/33)CD34阳性率84.85%(28/33).结论 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 7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表现分析

    作者:王惠方

    目的 探讨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ST形态、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肿瘤位于胃部36例,小肠20例,大肠6例,肠系膜8例.单发66例,多发4例全部位于胃部.结论 CT对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术前定位诊断有帮助,但特异性不大,故在实际工作中,明确定性诊断要依赖病理检查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分析

    作者:王东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10例,小肠6例,其他部位1例。肿块平均直径5.9cm,CT肿块呈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11例。增强后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11例。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大于5cm胃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钟洁;刘小孙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肿瘤大于5cm的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大于5cm的胃GIST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8例直径大于5cm的原发局限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13例)和开腹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分析大于5cm的胃GIST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疗效.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152.6±56.0)分vs(111.2±42.5)分,P=0.035],而术后胃管或引流管的拔除时间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大于5cm的胃GIST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 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塞来昔布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吕慧芳;张占东;许春苗;陈小兵;陈贝贝;李宁;罗素霞;花亚伟

    目的 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塞来昔布联合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及塞来昔布单独或联合处理胃肠间质瘤细胞株GIST-T1,MTT 法检测药物对胃肠间质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Western blot 检测Bax 及Bcl-2 蛋白表达.结果甲磺酸伊马替尼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显著增强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和甲磺酸伊马替尼及塞来昔布单用相比,二者联用后胃肠间质瘤细胞Bax 表达增高及Bcl-2 表达降低.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塞来昔布联合应用显著抑制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可能和促肿瘤细胞凋亡有关,其机制可能与Bax 表达上调及Bcl-2 表达下调有关.

  •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沈象吉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还有对其免疫组化进行分析,了解其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本院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6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还有病理学特点。结果本次研究中患者胃肠间质瘤发生部位具体为:26例胃、18例小肠、6例腹膜后、4例结肠、肠系膜、食道还有大网膜患者各2例。光镜检查后显示瘤细胞梭形还有上皮样,有的能够见到出血、坏死,患者核分裂1~15个/50HP。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如下:CD117阳性表达率为(58/60)、CD34为(46/60)、SMA(4/60)、Vimentin(36/60),其中有20例患者恶性GISTs为Ki-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一般在中老年人中出现,出现位置多在消化道,其组织学形态的特点没有显著特异性,在临床上和神经鞘瘤、纤维瘤还有平滑肌瘤容易出现混淆,合理应用CD117还有CD34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 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娟;公维宏;赵娜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但因术后复发再行切除术后的复发率仍高达100%[1],且对放化疗极度不敏感,使其成为治疗的难点.

  • 巨大恶性胃肠间质瘤一例

    作者:杨春华;周忆;王秀玲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7岁,平素体健,于2008年2月无意中扪及中上腹一肿块,质地坚韧,有一定活动度,无触痛,平时无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黑便及便血,未就医.2008年5月10日因自觉上腹部肿块进行性增大,右上腹时有隐痛,且中下腹也可扪及较大包块,质地坚韧,无触痛,出现乏力,消瘦、胃纳减退,体质量下降约5 kg左右,收治我院.

  • 肝脏原发性胃肠间质瘤一例

    作者:任师颜;黄志强;董宝玮

    胃肠道间质瘤(GIST)少见,而肝脏的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罕见有报道.我们收治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760 条记录 7/38 页 « 12...45678910...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