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患者足部病变的护理

    作者:华丽彬

    糖尿病足主要由末梢神经病变,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特殊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病变。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致残率。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与护理体会

    作者:颜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众多疾病的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因子激活,微血管中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终出现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等综合征[1]。DIC 引起的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并不高,但该病变化快、病程异常凶险,母婴病死率极高。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共有15例患者出现产科 DIC,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护理重点介绍如下。

  • 星形细胞瘤中微血管图像定量分析及其病理意义的研究

    作者:张祖平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21例星形细胞瘤中微血管进行图象定量分析和病理研究。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内微血管各参数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P<0.01)。微血管面积、直径、形状因子、CD31相对含量变化均与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及分级呈正比;微血管面积、直径、形状因子、CD31相对含量,在客观评价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星形细胞瘤诊断分级、良恶性鉴别、预后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用的参数。

  • 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研究

    作者:冯晓莉

    目的: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例宫颈癌、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Ⅱ~Ⅲ级(CINⅡ~Ⅲ)、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Ⅰ级(CINⅠ)、10例慢性宫颈炎的宫颈组织标本中MVD的表达.结果:对照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及宫颈癌组的宫颈组织中MVD水平有明显的差异.结论:MVD水平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宫颈癌 微血管
  • 纳米银抗菌凝胶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及巨噬细胞数量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作者:张紫豪;高素玥;崔文浩

    目的:观察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巨噬细胞数量以及微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114只(6只作为非烫伤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剩余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rhGM-CSF组、联合组和模型组,每组36只.制作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rhGM-CSF组大鼠创面涂抹rhGM-CSF,联合组应用纳米银抗菌凝胶和rhGM-CSF涂抹,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比较各组创面愈合率,创面巨噬细胞数量以及微血管密度数量.结果:同一时间点,rhGM-CSF组和联合组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且联合组愈合率显著大于rhGM-C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第3、11、14天创面浸润巨噬细胞数量均少于模型组和rhGM-CSF组(P<0.05);第3、7、11天,联合组微血管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和rhGM-C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rhGM-CSF治疗深Ⅱ度烫伤效果确切,可以通过影响烫伤创面巨噬细胞数量和微血管生成促进烫伤创面愈合.

  • TDP对移植脂肪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作者:曾令寰;吴一;李伟;邓颖;樊仕梅

    目的:探讨TDP(特定电磁波谱辐射器)对移植脂肪块内微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利用雌性SD大鼠建立脂肪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成TDP组和对照组,术后免疫组化血管染色定量测定移植脂肪块内微血管,结果:TDP组微血管定量测定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TDP照射能促进移植脂肪块内微血管形成,提高脂肪移植存活率.

  • ALA光动力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晓燕;王星武;郭党学;言超英;张美芳

    目的:观察ALA光动力学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增生性瘢痕块随机分为ALA-光动力学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ALA对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影响.结果:ALA-光动力学治疗后瘢痕厚度显著变薄;微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明显稀疏,排列较规则有序.结论:ALA-光动力学治疗能够显著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生.

  • Vp532nm激光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星武;孙晓燕;郭党学;言超英;张美芳

    目的:探讨可调脉宽(Vp)532nm激光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影响.方法:利用兔耳腹侧面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按不同时间取材,对比研究Vp5 32nm激光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影响.结果:激光治疗后微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Vp532nm激光可明显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

  • 皮瓣静脉危象救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行健

    皮瓣移植是烧伤整形外科、手外科等科室基本又有重大意义的治疗手段,一个皮瓣移植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植皮患者的预后.然而静脉瘀血作为皮瓣移植的常见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就会发展成为静脉危象,造成皮瓣部分甚至全部坏死,从而导致皮瓣移植的失败.瘀血皮瓣从瘀血开始到终成活,常常经历一整套微循环系统的更新,因而微血管的新生是救治静脉瘀血皮瓣的关键过程[1].该文主要探讨皮瓣静脉危象的病理机制和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

  •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充血性瘢痕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郭丹凤;周兴亮;韩继芹;宫昔愿

    目的:研究585nm的闪光灯泵浦脉冲染料激光(PDL)对充血性瘢痕的影响.方法:对治疗前、后的瘢痕行常规病理、胶原纤维VG染色及免抗人8因子多抗行微血管染色以观察PDL对胶原及瘢痕内微循环的影响.同时行临床观察及记录.结果:PDL治疗后瘢痕内毛细血管减少,瘢痕内胶原沉积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①585nm PDL激光通过破坏瘢痕内微血管,使胶原降解增多,合成减少.从而有效改善充血性瘢痕的症状、高度、皮肤纹理、颜色等.②其对瘢痕形成的病理过程进行了有效干预,因此,也可以用于预防伤后瘢痕增生.③临床治疗需3次左右,每次间隔应为4-6周.

  • 周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丽丽;杨迷玲;李争艳;刘杨;王正彩;韩伟;王立峰

    周细胞是一种多能细胞,可以向骨、软骨等组织分化;具有收缩能力,从而调节微环境的灌流量和通透性;还能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参与血管形成和创伤愈合.周细胞的功能失调和许多微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的扩散相关.一直以来,对周细胞的存在以及功能有所忽略,近才对其有一定的认识.本文就周细胞的定位、结构、标记物、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在肿瘤中所起的作用做一简单的介绍.

  • 脂肪干细胞复合物增强移植后脂肪组织局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涛;王艳;程晓兵;张春谊;马丽娜;李爱丽

    目的:将家兔脂肪干细胞复合物移植到家兔耳朵皮下后,观察移植后脂肪组织周围的血管化情况,为构建新型脂肪组织工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复合物为家兔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和脂肪颗粒(adipose granule,AG);实验动物及实验分组:24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AG+ PRF+ ADSCs,n=6);B组(AG+ ADSCs,n=6);C组(AG+ PRF,n=6);D组(AG,n=6).分别在移植后1个月,通过IOD值测量比较各组间的微血管生成情况.结果:移植后1个月,A组与B、C、D三组IOD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SCs复合AG、PRF能明显增加移植后脂肪组织周围的微血管数量,进而提高脂肪存活率,为临床上脂肪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

  • 大鼠肺癌癌变过程中癌组织内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作者:刘晓翌;夏东;张玉霞;肖晓素;张芳婷;杨飞;张银汉

    目的:研究大鼠肺癌癌变过程中癌组织内血管生成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针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6例大鼠肺癌组织内微血管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肺癌癌变过程中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血管形成,早期癌及浸润癌血管生成量分别为(256.1±81.7)μm2、(548.4±175.1)μm2,早期癌血管生成量明显低于浸润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肿瘤血管化程度增高与肿瘤的浸润密切相关,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肿瘤血管定量具有客观、快速、方便的优点.

  • 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梗死区周围微小血管病理变化

    作者:曲欣;张竞文;常越;景丽;张建忠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梗死灶周围微小血管的病理变化.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Ⅰ型糖尿病高血糖大鼠模型,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DM组)和正常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NM组)通过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通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30 min再灌注1,3,7,14 d后,各组梗死区周围微小血管形态、数量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在MCAO 30 min,再灌注1d,NM组梗死周边区域可见明显的神经元肿胀、脑水肿,再灌注7d和14 d,基本恢复正常;DM组神经元固缩,脑水肿程度明显重于NM组,再灌注14 d仍可见脑水肿.在MCAO 30 min,再灌注3d,缺血灶周围新生血管数量增多,表现为管腔形态不规则,内皮细胞数目增多,部分血管呈细条索状;再灌注7d后,NM组血管基本恢复正常形态,DM组少部分微血管管腔狭窄.CD31标记血管计数可见,在MCAO 30 min,再灌注1d,NM组和DM组梗死区周边微血管数量明显于少sham组(P<0.05);再灌注3d和14 d,DM组微血管数量明显多于NM组(P<0.05);再灌注7d,DM组微血管数量与NM组无显著差异.VEGF免疫组化可见,在MCAO 30 min,再灌注1,3,7,14 d,DM组梗死周边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NM组(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糖可导致局灶性脑缺血梗死区周围微血管数量增加、内皮细胞肿胀、血管腔狭窄,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肥大细胞和神经的关系及意义

    作者:贾雪梅;潘小梅

    众所周知,肥大细胞释放白三烯、组织胺等活性物质以调节微血管,在机体变态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肥大细胞内还含有多种酶、蛋白质、胺、神经肽以及一些免疫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 银屑病皮肤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作者:费文敏;汤华阳;杨森;张学军

    银屑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皮肤、代谢及多器官系统结构和功能.自20世纪初发现皮损处微血管增生以来,微循环与银屑病的关系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微循环血管及淋巴管发生形态学改变,促进炎症细胞迁移和炎症因子产生,导致皮肤微循环出现新生,血流量、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发生改变.本文就银屑病皮肤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肝细胞癌微血管及成熟血管对MR增强表现特征的影响

    作者:于德新;马祥兴;魏华刚;张晓明;王茜;李传福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微血管及成熟血管特点对增强MR表现特征的影响.方法 对31例肝细胞癌病例术前行MR动态增强扫描,将病灶的动态增强曲线分为3型,根据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增强强度和均匀情况各分为2型.利用HE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Flk-1、PCNA指数(PI),计算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平均面积、总面积、周长、直径、异型指数、血管间距,动脉数、静脉数、动脉比、静脉比、血管成熟指数和平均灌注分数,以及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 ES)和细胞外血管外间隙(extracellular extravascular space, EES)等血管参数.将增强MR表现特征与以上血管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的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平均面积、总面积、直径、异型指数及血管间距差异明显(P<0.05).不同的曲线类型之间静脉数和微血管异型指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强化组和无强化组之间,动脉期时微血管数目和微血管间距、门静脉期时微血管总面积、成熟血管数、成熟血管指数、成熟血管直径、平衡期时ES及EES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强化不均匀和均匀组之间,动脉期时微血管总面积和直径、成熟血管周长和直径、门静脉期时PI、微血管间距、平衡期时PI、微血管间距及成熟血管间距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血管参数与增强强度和均匀性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HCC的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动态增强MR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2种血管的共同影响.

  • 肾透明细胞癌CT增强程度与微血管及成熟血管多参数的关系研究

    作者:Ara Shamim;杨传彬;方家杨;Nahar Nur;Mohammad Noor;于德新;马祥兴

    目的 探讨肾脏透明细胞癌(RCC)CT增强程度与微血管及成熟血管多种血管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本院行平扫及三期增强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患者37例(37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RCC的绝对增强值(增强CT值-同部位平扫CT值)和相对增强值(绝对增强值÷同期正常肾实质增强值),同时将病灶分为富血管和乏血管组.CD34和a-SMA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测量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平均周长、面积及直径、形态指数、总面积等.对各CT测量参数与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在动脉、静脉和延迟期,RCC成熟血管和微血管的数目及总面积均与其绝对强化值正相关(P<0.05),成熟血管及微血管的数目均与相对强化值正相关(P<0.05);在静脉和延迟期,成熟血管的平均面积、平均周长、平均直径则均与相对强化值负相关(P<0.05),而其余血管参数与绝对和相对强化值之间未见相关性(P>0.05).在富血供和乏血管RCC之间,成熟血管和微血管的数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CC的绝对增强值和相对增强值与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一些特定指标密切相关,利用CT增强参数可对这些病理学血管指标进行大致评估,同时也拓展了RCC复杂CT增强表现的理论基础.

  • 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MCP-1和ICAM-1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赵蓓;王海昌;张荣庆;魏丽萍;刘毅;郝媛媛;尹志勇;张存

    目的:观察体外孵育的牛血清白蛋白(BSA)非酶促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50 g/L牛血清白蛋白(BSA)、500 g/L D-葡萄糖,于37℃孵箱内避光孵育12 wk,制备外源性AGEs-BSA.体外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分设不同浓度梯度的AGEs实验组、BSA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MCP-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ICAM-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蛋白(RAGE)的表达,RT-PCR检测RAGE mRNA的表达.结果:100,200,400 mg/L AGEs可显著增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13.2%,14.5%,38.1%),MCP-1[(52.5±5.5),(116.0±3.1),(139.6±8.7) μg/L]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且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均明显增加RAGE的表达(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AGE-BSA可刺激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过量表达ICAM-1和MCP-1,从而加速心肌微血管炎症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可能是AGEs上调了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AGE的表达.也进一步证实了AGEs-RAGE信号系统的起动是糖尿病心肌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

  • 激光显微切割联合功能分类表达谱芯片技术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田英芳;魏朝明;张蓬勃;邱芬;陈新林;刘勇

    目的探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分离大鼠脑微血管和神经元联合功能分类表达谱cDNA芯片技术在脑缺血研究的应用.方法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获取脑切片微血管和神经元,微量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线性扩增mRNA,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所得aRNA(antisense RNA)扩增效率,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cDNA探针合成,进行芯片杂交反应.结果微血管和神经元各自捕获的总点数大约为8000~10000,T7线性扩增所得aRNA的量约为500~1000ng,探针合成效率高,杂交反应格局清晰良好.结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结合T7 RNA线性扩增及基因特异性引物线性扩增技术,可成功的应用于功能分类表达谱cDNA芯片的分析研究.

959 条记录 46/48 页 « 12...40414243444546474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