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免疫组化和显色原位杂交方法对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的联合检测分析

    作者:冬国友;刘志英;高颖红;李小华

    本研究对145例乳腺癌组织标本同时进行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的免疫组化(IHC)和显色原位杂交(CISH)检测,并在检测过程中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旨在寻找两者的佳结合方式,证实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的一致性.

  • 3p杂合性缺失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王晓玫;彭全洲;单军;成志强;陈灼怀;蔡进中;刘汉勇;胡锦涛

    目的:探讨染色体3p区域多个等位基因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乳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切割技术和PCR-SSLP银染技术结合微卫星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45例乳腺癌石蜡库存标本中3p25、3p22-24、3p21.3、3p21.2-21.3、3p14.3、3p14.2和3p12等多个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H).结果:45例乳腺癌标本中的LOH检出率分别为3p25(48%)、3p22-24(61%)、3p21.3(69%)、3p21.2-21.3(58%)、3p14.3(41%)、3p14.2(45%)和3p12(35%),其中3p21.3区域LOH出现率高(69%).分析各3p位点LOH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相关关系,发现3p25区的LOH与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缺失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6);3p22-24区的LOH与乳腺癌临床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9).结论:通过联合检测染色体3p区域多个位点的LOH将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 乳腺癌多药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章莉;李杰;郭伟剑

    近年来对乳腺癌的MDR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主要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对此予以综述.

  • 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同俊;张永庆;王峰;马世庆;庄文贞;宣立学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在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4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13例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及1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与外周血中mdr1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mdr1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与对照组组织(无阳性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0,P=0.001;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drl阳性表达率为22.5%(9/40),高于对照组(无阳性表达),χ2=4.486,P=0.034;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dr1的表达率为53.8%(7/13),高于化疗前外周血mdr1的表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5,P=0.001.结论:乳腺癌患者存在先天性和获得性耐药性,检测肿瘤组织和外周血mdr1表达对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 乳腺癌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突变的研究

    作者:周云丽;牛瑞芳;史玉荣

    目的:通过测定乳腺癌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突变的频率和分布,探讨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提取30例乳腺癌患者的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细胞总DNA,PCR扩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基因组控制区D-loop区,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筛查突变标本,基因测序分析突变.结果:在30例乳腺癌组织中9例(30%)乳腺癌共发现14个新的突变位点,其中6例在多聚胞嘧啶区(D310区)的311~313位点出现了CC或CCC删除.结论:乳腺癌线粒体DNA显示了高频率的D-loop区的突变,D310区是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的热点.D-loop区尤其是D310区的变化在肿瘤的形成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 mdr-1基因表达的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

    作者:孔庆暖;郭成浩

    目的:建立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肿瘤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表达的方法.方法:利用RT-PCR方法从耐药肿瘤细胞MCF-7/ADR中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用TA克隆的方法将基因片段插入到PGEM-T质粒载体中,在Line-gene 荧光定量检测系统上建立检测mdr-1基因表达的标准曲线.结果:成功构建了mdr-1基因的质粒重组子,建立了在mRNA水平定量检测mdr-1基因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7,可稳定检测出40 μL体系中102拷贝数的模板.重复5次实验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1.0%.结论:用基因克隆法可快速准确地构建mdr-1基因的标准曲线,定量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简单易行,重现性好.

  • 乳腺癌组织中Bub1和p53的表达与意义

    作者:李刚强;周海亚;朱瑞

    目的:了解乳腺癌中Bub1和p53表达概况,探寻在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Bub1和p53的表达.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Bub1阳性表达率为84%,乳腺癌组织中Bub1的阳性表达率为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b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有关,P<0.05.正常乳腺组织中p53表达均为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因Bub1和p53表达异常是乳腺癌产生的机制之一,与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Bub1可能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 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的初步研究

    作者:宋学术;左文述;刘伟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手术及放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的变化,探讨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与乳腺癌手术及放疗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核细胞法研究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放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的突变频率,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结果:去除吸烟以及年龄对HPRT基因突变频率的影响后,乳腺癌患者手术前的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均数为1.118×10-3,高于对照组均数1.040×10-3,t=6.848,P<0.01;乳腺癌患者手术后HPRT突变频率均数1.103×10-3,与手术前HPRT突变频率均数1.118×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8,P>0.05.乳腺癌患者放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均数为1.187×10-3,高于放疗前均数1.103×10-3,t=7.179,P<0.01.结论: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可能适合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和生物学检测,也有可能作为放疗损伤的生物学监测指标.

  • 乳腺癌APC基因突变和杂合缺失及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刘臻;杨蕾;崔东旭;刘宝林;张小薄;马文锋;张强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SSCP、微卫星分析、甲基化特异性PCR和RT-PCR方法检测乳腺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APC基因突变密集区突变状况、APC基因杂合性缺失(LOH)、启动子1A区甲基化状态以及mRNA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未发现APC基因突变.乳腺癌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1A区甲基化率为36.8%,甲基化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非甲基化组织APC mRNA表达为0.55±0.09,甲基化组织表达为0.21±0.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C基因LOH发生率达32.6%,LOH和甲基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APC基因出现异常改变.乳腺癌组织中APC基因失活的机制不是基因突变,而是该基因LOH和启动子1A区甲基化.

  • p16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宫向前;寿楠海;张永生;王启堂

    目的:研究p16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了92例乳腺癌组织p16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p16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5.7%(42/92),p16基因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无关;但p16阳性者远隔转移率14.3%(6/42)低于p16阴性组34%(17/50,P<0.05).本组p16基因表达与疾病缓解期无关.结论:提示p16基因在乳腺癌病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筛选乳腺癌术后高危转移患者,加强随访诊治有一定参考意义.

  • 家族性与散发性乳腺癌BRCA1与FANCD2基因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冯亮;李兴东;陈浩;金锋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BRCA1与FANCD2基因表达,明确BRCA1基因与FANCD2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4例乳腺癌手术标本,其中家族性乳腺癌52例,散发性乳腺癌52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BRCA1和FANCD2在家族和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家族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阳性表达37例(71.2%),FANCD2蛋白阳性表达18例(3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阳性表达19例(36.5%),FANCD2蛋白阳性表达27例(5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RCA1和FANCD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FANCONI/BRCA 通路的抑制,可能是乳腺癌,尤其是家族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以及形成的原因之一.

  • 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李涛;袁建平;吴凯宇;胡宝瑜;蒋树娟;杨佳;张希衡;郭晓奎

    目的:探讨BRCA1基因突变在散发性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在乳腺癌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应用PCR-SSCP和直接测序法检测30例散发性乳腺癌和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BRCA1基因外显子2、11和20的突变情况.结果:15例正常乳腺组织在3个外显子上部未显示电泳异常,30例乳腺癌中有6例在外显子2上显示电泳条带异常,其中4倒经测序证实有突变,1例在外显子2上,3例在内含子拼接区.BRCA1基因突变率在初诊年龄、临床分期和肿瘤体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该基因突变筛查可作为一种预后指标.

  • 辽宁地区入院女性乳腺癌遗传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李霓;何苗;张曦;李雪莲;吴伟;李鸣川;周宝森

    目的:探讨辽宁地区女性乳腺癌的家族聚集性,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按年龄进行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62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对照采用Li-Mantel-Gart法进行乳腺癌分离比的估算;Falconer回归法进行遗传度估算;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其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乳腺癌的分离比为0.11±0.011.先证家系中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45.90±3.869)%,二级亲属遗传度为(14.31±12.68)%.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乳腺癌家族史,有其他癌症家族史,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月经周期不规律,流产次数较多,未曾哺乳,有过较大精神刺激,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用染发剂等化学品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乳腺癌家族史,其他癌症家族史,BMI>24,月经周期不规律,流产次数多,未曾哺乳,教育程度高,和使用染发剂等化学物品(P<0.05)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结论:辽宁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其他的危险因素为BMI>24,月经用期不规律、流产次数多、未曾哺乳、教育程度高以及用染发剂等化学品.

  • 乳腺癌家族史对乳腺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马擘;宁连胜;史玉荣

    目的:探讨乳腺癌家族史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1989年8月1日~1994年6月30日收治的1 999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乳腺癌家族史阳性(FHP)患者87例,无乳腺癌家族史(FHN)患者1 912例,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病例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FHP组临床分期早于FHN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6,P=0.027;FHP组腋淋巴结转移率(37.2%)低于FHN组(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5,P=0.018.而在发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病理类型、雌孕激素受体(ER/PR)状况、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88、1.290、1.653、2.202、0.270、0.026和1.804;P值分别为0.554、0.256、0.438、0.532、0.603、0.872和0.17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FHP组总体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63%和79.12%)有高于FHN组(分别为81.53%和73.77%)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1.260,P=0.262.结论:我们的研究并未发现乳腺癌家族史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只要充分认识FHP乳腺癌的特点,积极诊断治疗,其预后和散发性乳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 9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序列突变分析

    作者:邓珊明;王怡;柯杨;徐光炜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familiar breast cancer, FBC)患者BRCA1的突变情况.方法:选取中国汉族9个乳腺癌家系中各1例乳腺癌患者,1例无肿瘤家族史的正常人,32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和33例正常献血者.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DNA,经PCR扩增后,以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初筛BRCA1所有编码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的多态性,对异常峰型者直接测序.结果:在9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1例患者在外显子11上发现一处致病性突变 (3870delTGTC),该突变因缺失4个碱基导致框架移位.1例患者发现尚未见报道的密码子867单个碱基替换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变异(E867R).8例患者在内含子18(IVS18+65)上检出已知的G→A变异,变异率为88.9%(8/9).该位点变异在散发性乳腺癌和一般人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7.5%(12/32)和33.3%(11/33).该8例患者同时检出密码子871已知的错义变异(P871L) 与内含子9(IVS8-57delT)的变异,且有1例患者在此3处的变异为纯合变异.这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提示,IVS18+65G→A 、IVS8-57delT与2731C→T这3个位点存在连锁.该连锁情况尚未见报道.2例患者在密码子1436发现已知为多态的改变(S1436S).1例患者在密码子771检出已知为多态的改变(L771L).另外在内含子区发现多处变异(IVS2+48C→T, IVS2+133C→T, IVS12+112C→A).结论:BRCA1突变在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有其自身特点,其突变热点有别于白人和犹太人.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BRCA1突变的进一步研究及寻找其它致病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 53例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部分序列的突变分析

    作者:马怡红;付坚;吴秉铨

    BRCA1和BRCA2是家族性乳腺癌(familial breast cancer,FBC)的主要易感基因,均为抑癌基因.BRCA1的异常与45%的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有关;BRCA2的异常不仅与45%的家族性乳腺癌有关,尚与早发乳癌、男性乳癌关系密切.这两个基因在人群中没有特别集中的突变热点,然而许多国家发现了一些家族性的突变热点,在犹太人Ashkenazi家族中,185delAG的人群携带者占1%,185delAG和188del11在该家族FBC的发生率为16%~30%[1];BRCA2的6174delT占早发乳癌的8%[2].香港和日本均已报道查出BRCA1、BRCA2的基因突变,但突变率低于欧美,也未发现突变热点[3,4].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日趋上升,约5%~10%属家族性.本实验应用PCR-SSCP测序的方法分析53例家族性乳腺癌的BRCA1第2外显子(185delAG 188del11)和BRCA2的第11外显子(6174delT)部分序列,旨在探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情况.

  • 中国汉族人与美国高加索人乳腺癌患者线粒体基因细胞突变的比较

    作者:谭端军;刘玲玲;徐斌;赵玉生;Lee-Jun C Wong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种族乳腺癌患者线粒体DNA体细胞性突变的差异.方法:利用时相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对2000/2003所保存的肿瘤样本中,随机抽取的54例中国汉族人和19例美国高加索人乳腺癌患者乳腺组织和距肿瘤边缘5 cm以上的正常乳腺组织进行前瞻性突变分析研究.采用32对重叠引物扩增了来自所有患者的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的线粒体全长基因,对肿瘤和正常组织中不同的电泳条带类型的DNA片段进行测序以辩明其突变类型.结果:747%(14/19)高加索人乳腺癌具有体细胞性线粒体基因突变,汉族人中乳腺癌体细胞性突变的发生率仅37%(24/54),但后者未记录于MitoMap数据库的新突变数明显多于前者.两组均以D环区突变密度高,汉族人rRNA区突变密度高于高加索人,而D环区则较之为低(x2=9.27,P=0.026).结论:中国汉族人与美国高加索人乳腺癌患者线粒体基因体细胞性突变频率、各基因区域的突变分布和突变密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患者出现较多的未记录于MitoMap数据库的新突变,显示出汉族人具有与高加索人不同的线粒体基因体细胞性突变特征.本研究为肿瘤预防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肿瘤相关糖抗原sTn在乳腺肿瘤组织的表达

    作者:李洋;张彬;王兴华;崔有彬;付彤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病理标本中肿瘤相关糖抗原sTn的表达及乳腺癌组织中sTn表达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绝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雌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TKH-2(McAb TKH-2)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Tn在46例乳腺癌、4例乳腺腺瘤和2例男性乳腺增生中的表达.应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检测46例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水平.结果:乳腺腺瘤和男性乳腺增生患者sTn表达均呈阴性.46例乳腺癌患者中,28例sTn表达阳性(60.9%).乳腺癌患者中sTn表达阳性频数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P<0.05),临床分期较晚患者高于临床分期较早患者(P<0.05),雌激素受体阳性者高于雌激素受体阴性者(P<0.05).在病理分级、年龄、是否绝经、肿瘤直径大小患者中的sTn表达阳性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46例乳腺癌患者中,25例雌激素受体阳性(54.3%).结论:乳腺癌中sTn表达阳性患者易发生在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较晚且雌激素受体阳性率升高患者,sTn可以作为判定乳腺癌预后的指标,sTn和雌激素受体联合检测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意义更大.

  • 抑癌基因PTEN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学作用

    作者:李绪玲;张东军;张影

    目的 构建抑癌基因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及其突变体(F341V)的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的表达,观察PTEN及其突变体(F341V)基因对MCF-7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 设计PTEN基因引物,PCR扩增PTEN及其突变体(F341V)编码基因,构建pCMV-Myc重组载体,转染MCF-7细胞系,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酶标仪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及凋亡. 结果 PTEN及其突变体(F341V)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且在MCF-7细胞中成功表达.转染PTEN基因的MCF-7细胞生长速度比对照组MCF-7细胞减慢,转染PTEN (F341V)基因的MCF-7细胞恢复了快速的生长速度;相反的,转染PTEN基因的MCF-7细胞凋亡率增加,转染PTEN (F341V)基因的MCF-7细胞凋亡率相比PTEN基因明显降低. 结论 PTEN及其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成功转染入MCF-7细胞系中,且显著影响其增殖及凋亡.

  • 热休克蛋白7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徐敏;王树滨;刘雅洁;陈亦欣;孙宇萍;陈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评估其在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HSP7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5%(35/62).(2)HSP70表达与肿瘤大小(P=0.021)及腋窝淋巴结转移(P=0.015)存在相关性,而与月经状况、组织学分级之间均无相关性.(3)HSP70阴性表达组的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均明显优于阳性表达组.(4)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TNM分期及HSP70阳性表达与DFS及OS明显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大小与DFS及OS明显相关,而TNM分期及HSP70阳性表达进入Cox回归模型.结论 HSP70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HSP70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缩短有关,由于多因素回归分析未能显示HSP70表达与DFS和OS相关,因此HSP70不能作为乳腺癌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