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绞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发病率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增高,呈明显递增趋势。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 ,Pd)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本研究旨在探讨Pd在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作为无创性预测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有心房颤动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40~81岁,平均(52±10)岁,心绞痛病史3~15年,平均(8±3)年。无心房颤动的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1~78岁,平均(50±10)岁;心绞痛病史2~12年,平均(8±4)年。研究前1周内均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有病例检查当天均为窦性心律,不合并高血压和其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预激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电解质紊乱和严重左心功能不全。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器质性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特发性心房颤动.由于无结构性心脏病,无心房增大,故特发性心房颤动表现为阵发性.P波离散度( Pwd)是指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同一心动周期中,不同导联大P波时限(Pmax)与小P波时限( Pmin)的差值,它反映心房内部和心房间不同部位非均质的电传导及活动[1].本文旨在观察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Pwd、Pmax的变化,同时将Pwd与左心房内径(LAD)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wd对特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
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体表心电图的研究
目的 分析和探讨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体表心电图标准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接收治疗的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观察分析所有患者出现梗死相关动脉以及患者仪表心电图的具体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患者右冠状动脉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主要相关动脉,患者?具体心电图特征为IST↓,aVLST↓,ⅢST3ⅡIST↑>1.结论 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体表心电图标准为IST↓,aVLST ↓以及ⅢST ↑ ⅡST↑,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是指QRS时限≥120毫秒、频率≥100次/分,规则或基本规则的发作性心动过速.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是临床内科,尤其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传或束支阻滞、旁路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速均可表现为宽QRS心动过速,及时准确对体表心电图进行鉴别诊断,对进一步的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也是内科医生和心电图工作者常见的鉴别诊断难题.
-
体表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可靠性探讨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ST-T改变用于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性.方法 对240例因心绞痛主诉入院有ST-T改变的患者体表心电图检查,根据静息体表心电图和动态体表心电图结果分组,将ST-T改变患者112例列入实验组,无变化128例列入对照组,比较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 ST-T改变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呈阳性患者明显多于阴性患者,实验组患者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多支病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体表心电图ST-T改变来诊断冠心病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和可靠性,但应结合多种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必要情况下实施冠脉造影术.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心房颤动为一种突发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及忧虑不安。患者房颤发作时,常出现心慌气喘,严重者出现浮肿、心绞痛[1]。笔者采用稳心颗粒配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就诊患者78例,均经体表心电图或 Holter 监测确诊为阵发性房颤。排除心功能 NYHAⅢ级以上,或瓣膜性心脏病,左房内径≥55 mm;或病窦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以及伴发肝肾功能损害,或甲状腺亢进症者。全部患者均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按病例尾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4~42岁、平均(32±1.1)岁;病程(1~6)d、平均(2±0.5)d,其中属扩张性心肌病10例,瓣膜性心脏病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冠心病8例。对照组42例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3±1.2)岁;病程(2~5)d、平均病程(3±0.4)d,其中属扩张性心肌病9例、瓣膜性心脏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房扑的射频导管消融术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发生相对少见,据估计约占整个室上性心动过速的10%,男性多于女性,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锯齿波".1房扑的诊断要点1.1部分有器质性心脏病、低血钾或心脏手术等原因,如患者无病因可寻,称特发性房扑.
-
起搏器体表心电图文件管理系统
为了获得关于起搏器心电的更多资料,我们采集了临床数据并请专家加以注释.针对这个专家数据库,我们设计了起搏器体表心电图文件管理系统,以便医生能够从专家注释中得到一些心电识别的经验.该系统包括上面提到的起搏心电数据库以及管理软件.管理软件具有将数据库中的心电数据和专家注释进行显示和打印的功能,并且可以将波形进行D/A转换输出.考虑到高级用户的需要,管理软件提供添加、修改心拍注释的功能.本系统对医生进行起搏器体表心电识别的培训学习和临床参考都有相当的价值.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方法.
-
基于体表心电图的房颤自动识别算法综述
首先介绍了房颤的症状、发病率及危害,然后重点阐述了基于体表心电图的房颤时域、频域和非线性分析自动识别技术,后对文献报道的房颤识别算法辨别房颤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准确率进行统计,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经过对比发现,利用多个R-R间期关联性的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可以提高检测房颤的精度.此外,仅基于R-R间期的算法需较长的心电才能准确识别房颤,结合心房活动识别精度明显提高,当房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或者当心电节律快速改变时,此时信号更加适用于频域分析.非线性算法是对时域基于R-R间期算法的一种改进,能够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
-
应用漂浮电极导管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
自漂浮起搏电极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以来,为床边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抢救及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1].本文总结我急救中心1999年3月~2001年6月,应用漂浮电极床边紧急临时起搏术,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危重病人26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组76例中,男67例,女9例,年龄31~7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1例,包括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7例,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R-R间期>3.0 s)9例,窦性心动过缓伴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Ⅱ度Ⅱ型AVB 20例,Ⅲ度AVB 5例,溶栓后再灌流损伤引起高度AVB 6例,双束支传导阻滞2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高度AVB 3例,重度颅脑损伤生命体征不平稳5例,病窦综合征4例,急性中毒9例,脑卒中1例,原因不明2例.以上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4例有严重脑缺血的临床症状.
-
Q-T间期离散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因素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差异为Q-T间期离散度(Q-Td)和Q-T间期离散率(Q-Tdr).本文选择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观察发作期、缓解期时心电图复极参数,发现Q-T间期离散率(Q-Tdr)增加的比率大.测定Q-Tdr较测定Q-T间期和Q-Td为临床评价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1],将其作为缺血性心脏病预后的指标已愈受关注.
-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LVA)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186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心电图技术和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诊断LVA的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 186例AMI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诊断为室壁瘤21例,占11.29%.21例LVA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多见的异常室壁为前壁及左室心尖部15例,其次侧壁4例、下壁2例.敏感度为100%.②心电图检查以病理性Q波和V1~5多个导联ST段抬高(V1~V3≥0.2 mv;V4~V6≥0.1 mv),肢体导联(AVR除外)ST段持续抬高≥0.1 mV一个月以上为标准.诊断21例LVA患者中,前壁及心尖部占12例、侧壁4例、下壁2例,漏诊3例.诊断敏感度为85.7%.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心尖LVA的诊断应是首选,而心电图对AMI后LVA的初步诊断亦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救时的应用
心脏疾患病情急、变化快,在急救时采用深静脉穿刺和气囊漂浮电极,体表心电图引导下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安全可靠,便于操作,疗效显著.现就我院对31例患者床旁临时起搏器的应用报告如下.
-
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各部位腔内心电图的图形特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因怀疑冠心病而行CAG检查示正常的受试者或CAG示冠脉狭窄<50%者30例,观察描记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腔内心电位变化,记录其图形.结果: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有如放大镜,比体表心电图能更清晰反映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比体表心电图能更灵敏地反映局部或整体心肌的缺血、损伤、坏死及其功能变化.
-
LQTS1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案
长QT综合征( long QT syndromes ,LQTS)为一种心室复极障碍疾病,在体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变化以及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甚至心室颤动[1]。晕厥是LQTS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常由一定的诱因触发。LQTS1型的患者常在活动、情绪变化时发作,LQTS2型则常因为声音的刺激而发病,比如电话或者闹铃。与前两者不同,LQTS3型的患者多发病在睡眠中[2]。在1972年,遗传学便提出LQTS存在2种分型。 Romano-Ward综合征( RWS)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而另一种---Jervell and Lange-Nielsen 综合征( JLNS)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同时伴有先天性耳聋[3-4]。之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LQTS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某些突变发生在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上。现在已经有13个基因确定和LQTS有关,其中约有85%~90%的突变发生在 KCNQ1、KCNH2和SCN5A上并主要导致LQTS 1~3型[1,5]。 KCNQ1主要编码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 IKs),其具有6个跨膜区域和细胞质中的N端及C端,并且与minK ( KCNE1)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有功能的钾通道[6]。
-
体表心电图对门诊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及护理分析
目的 分析体表心电图对门诊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及护理.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针对所有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检查,展开护理,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对体表心电图诊断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疼痛和焦虑情况.结果 体表心电图检查诊断灵敏度为77.5%,患者护理后VAS评分、SAS评分有明显的改善,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在诊断和护理方面有着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仅凭心电图判断起搏器功能障碍宜慎重
随着起搏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的起搏器不仅满足了治疗心动过缓的需要,同时其功能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符合人体自身的生理变化。这些复杂的功能在体表心电图上可则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现象,且以传统的起搏概念无法解释,导致所谓“伪”异常心电图,甚至被误认为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并因此误行起搏电极重置或起搏器更换。因此,对心内科医生来说,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起搏器的功能特点、算法及其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形式,以便正确解读这些“异常”心电图,从中发现真正的起搏异常患者。临床常见的伪异常心电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以心室流出道好发,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术成功率可达90%~95%.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
起搏器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致长时间心室停搏1例
1病例报告
患者6年前因三度房室阻滞置入圣犹大5256双腔起搏器,术后自我感觉良好,近5d晨起起床时出现头晕伴黑蒙,无晕厥,无肢体活动不灵,无恶心、呕吐,休息后逐渐缓解,伴有起搏器周围肌肉跳动感,为求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入院。入院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步态正常。体温:36.3℃,脉搏:79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40/70 mmHg;听诊:心率:79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图1):窦律,DDD起搏心律,平均心律68次/min,小心率60次/min,为起搏器基础起搏频率,大心率98次/min,多形室早1057次,部分时间可见自身心房波或起搏心房波后无QRS波群跟随(心室无起搏脉冲发放),出现长RR间期,长RR间期达6.87 s,提示起搏器心室感知过度,活动日志记录“头晕”时心电图见长RR间期,心电图改变与患者症状相符,偶见自身心房波未被感知,其后仍发放心房起搏脉冲,提示心房间歇性感知不良,随即进行起搏器程控(图2)。调出起搏参数显示: DDD起搏模式、心房起搏(AP):30%、心室起搏(VP):91%,测心房阈值0.5V、心室阈值1.0V、心房感知1.5-1.9、心室感知未测、心房阻抗518Ω(上一时段510Ω)、心室导线阻抗显著下降<200Ω(上一时段378Ω),嘱患者模拟起床动作,并留心腔内电图(图3)。同步记录体表与腔内电图中,体表心电图可见自身P波无QRS波群跟随出现长RR间期,而腔内图起搏器可见连续心室感知(VS),提示心室感知器将非心电信号误认为心室除极感知,并抑制了心室起搏脉冲的发放。腔内图还可见自身正常的P波,显示为不应期感知。胸片检查:提示起搏器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 -
识图练习集锦(5)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心悸就诊。体表心电图显示心室预激。为进一步确定心悸原因行无创心脏电生理(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请根据以下心电图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