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表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前,冠心病在我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心电图仍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快捷、简便、经济而且无创的方法,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发展,体表心电图存在很大的局限.冠心病患者心电图表现有多种形式,具有易变性,而且心电图的改变与临床症状不一定平行.过去主张以心电图做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这种诊断,现在大多学者不主张这种提法,而是作出"ST-T改变"、"T波改变"这样描述性结论.本文对61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的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体表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对疾病诊断价值分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当前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发病率极高. 体表心电图作为目前医学上的一种操作简便、经济又实惠、具有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 冠心病患者在进行检查的时侯,ST-T段经常会出现动态改变, 同时伴随着或者是不会伴有T波的低平或倒置,此类特征都是冠心病的标志性变化.
-
体表心电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的方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常用的指标之一,在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有重要价值.LVEF的常用测量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UCG)、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等,但有费用高或有一定风险性等不足,2005年Patrick等<'[1]>发明了根据体表ECG计算LVEF的公式,本文探讨其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93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其体表心电图改变关系的分析
体表心电图的 ST-T 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血管的位置.本文分析93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与体表心电图 ST-T 改变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
急性心脏事件体表心电图预警
心脏性猝死(SCD)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体表心电图的某些改变可对SCD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和预测.这些改变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电风暴(ES)、极速心房颤动(AF)、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急性ST段偏移、急性缺血性J波、ST-T动态演变、坏死性Q波突然消退、特征性T波、恶性早期复极综合征及Brugada波.Epsilon波提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窄而深的Q波警示年轻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T波双峰临床意义的探讨(附1例报告)
患者男,75岁.主因腹泻伴发热3d于2000年10月4日入院.既往有陈旧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病史. 体检:T 37.5℃,P 80/min,BP 130/60mmHg(1mmHg=0.133kPa),R 18/min.一般情况尚可,心界不大,心率80/min,律不齐,闻及早搏,心尖区Ⅱ级收缩期杂音.临床诊断:(1)急性肠炎,(2)陈旧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3)心律失常,心功能Ⅱ级.静滴抗生素,口服通心络等治疗后症状好转.10月8日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40/min,为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原因,10月12日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前,体表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42/min,Q-T间期490ms,TV3-6双峰,可见双峰出现移行变化,TV3前峰>后峰,TV4前峰=后峰,TV5两峰重合,TV6前峰<后峰,峰距120ms,呈"圆顶-尖角状”,病人自觉胸闷不适,10h后复查心电图,窦性心率61/min,T波双峰消失.
-
心室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新进展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颤,VF)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冠心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不明原因的特发室颤等各种心脏疾病导致死亡的后共同通路.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惟一获得广泛认可的室颤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电生理标测技术的进步和对心室颤动的激动波现象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超越了原本局限于心脏机械运动状态和体表心电图描述的室颤认识水平.部分研究者开始在临床研究中引入以破坏心律失常发生关键环节为指导思想的导管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室颤,初步尝试的结果颇为乐观.
-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P波离散度的检测及临床评价
本文采用国际公认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按标准化方法检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P波离散度(Pd),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
左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
目的 分析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LPPM)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选取自200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起源于LPPM及左后分支(LPF)的VA并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起源于LPPM的VA患者17例设为LPPM组,起源于LPF的VA患者22例设为LPF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结果.结果 LPPM组患者中,12例表现为单纯室性早搏(PVC),5例术中合并存在同形态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LPPM组中V1导联存在Q波患者13例(76.5%),LPF组中12例(54.5%),两组V1导联存在Q波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M组QRS波时程、VA时与窦性心律(SR)时的QRS波宽度比值(VA/SR)均大于LP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患者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消融,LPPM组中13例患者于消融靶点处可标测到高尖的浦肯野纤维电位.LPPM组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为76.5%(13/17),其中,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84.6%(11/13).LPF组患者全部应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手术即刻成功率100.0%(22/22).术后随访,LPPM组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的患者中2例复发,4例应用普通大头导管消融的患者中1例复发.LPF组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与LPF起源的VA患者比较,LPPM起源的VA患者的体表QRS波时程宽,VA/SR比率大;V1导联存在q波的比例高.LPPM起源的VA消融靶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盐水灌注导管,结合CARTO,可提高导管消融治疗的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
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6月初次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432例,包括右冠状动脉闭塞组(RCA组)328例,左冠状动脉闭塞组(LCX组)104例.对432例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并计算各项参数对预测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STⅢ ↑>STⅡ↑、STaVL↓≥0.1 mV且SavL/RaVL>1/3对预测IRA为R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分别为87.80%,87.80%和92.31%,92.31%);STⅢ↑<STⅡ↑对预测IRA为LCX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分别为92.31%和87.80%).[结论]体表心电图可以初步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aVR导联ST段抬高28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参照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显示aVR导联在AMI的诊断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总结分析如下.
-
探讨体表心电图改变在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价值
目的:对体表心电图改变在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右冠状动脉(RCA)组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组.结果:RCA 组患者导联aVL 的ST 段压低≥1 m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CX 组患者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RCA 组患者导联aVL QRS 波群R/S 比值明显低于LCX 组,导联Ⅰ的R/ S 比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体表心电图aVL 导联ST段压低≥1 mm 作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为RCA 判断指标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aVL 导联ST 段压低和R/ S 比值缩小对急性心肌下壁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术后观察与护理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是临床上一项极为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手段,它是将一定容积的球囊放置于主动脉部位,球囊导管与体外压力泵相连,内部填充氦气,由体表心电图进行自动程序控制,使球囊充盈与排空限定在特定的时限.球囊充气发生在舒张压早期主动脉瓣刚刚关闭时,使主动脉内舒张压增高,提高冠状动脉的灌注,改善心肌供血.
-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关系
P波离散度(Pd)是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的标志,是引起房颤的重要的电生理学基础.大P波时限延长是房内或房间传导延缓的标志,而P波离散度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体表心电图一个新指标[1].对预测心房纤颤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本研究观察了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大P波时限(Pmax)和Pd,并与非心房纤颤的患者比较,旨在探讨它们在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方面的意义.
-
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一组病情处于进展状态的疾病,其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很高[1].而体表心电图是一种快速、无创、廉价的诊断手段,体表心电图可用于急性冠脉病变定位、病变面积的估测、及病变血管的确定[2].随着对AVR导联临床研究的增多,发现AVR导联ST段抬高高度提示左主干及前降支开口处有严重病变[3].
-
体表心电图检查在诊断植入心脏起搏器所致宽QRS波心动过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进行体表心电图检查在诊断植入心脏起搏器所致宽QRS波心动过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检出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进行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检查,然后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在本组4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占30.0%)发生植入心脏起搏器所致WCT,有26例患者(占65.0%)发生心脏起搏器参与的WCT,有2例患者(占5.0%)发生与植入心脏起搏器无关的WCT.与其他原因所致WCT患者相比,植入心脏起搏器所致WCT患者S-D、S-R、QRSd、D-R的指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发生WCT的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检查可准确判断其发生的WCT是否与其植入心脏起搏器有关.
-
体表心电图T波电交替预报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病症,及时预防和控制往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对预测MVA的指标已有较多研究,近又发现ECG T波电交替对预防MV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准确性较以往的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增加和心室晚电位等更优越,且不受束支阻滞和心律不齐的影响,对折返激动和触发活动所引起的MVA都能有效预测.本文就此问题进一步探讨.
-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30例临床诊治探讨
宽QRS心动过速因其在体表心电图鉴别比较困难,且预后和治疗原则又有很大差异,需临床医师熟练掌握鉴别方法,以便采取准确的治疗措施,本文分析报告30例,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体会,对其临床要点和处理原则进行剖析.
-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可以在X线指引下熟练地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相当多的病人由于疾病危重或条件所限,要求必须迅速在床旁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简单而适用的方法是应用漂浮电极导管在床旁植入.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于1973年首先由Schnitzler等报道,并使此项技术在国外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并已成为医院急诊抢救必不可少的医疗技术之一,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Roberto Lang等对此项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与X线指导下植入临时起搏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项技术具有操作时间短、脱位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低的优点.本文结合我院近年来通过体表心电图指导下数百例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体会和经验作一简要介绍.
-
射频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并房扑1:1下传1例报告
患者,男性,44岁,初次发作,表现为胸闷、心悸,血压无明显降低,体表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1:1下传,房率300次/min),A型预激综合征,用药后3小时终止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