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GLP-1(7-36)酰胺对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立新;张军

    目的 探讨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对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GLP-1治疗组小鼠用微型渗透泵皮下持续泵入人GLP-1,对照组小鼠泵入生理盐水,4周后将其胰腺组织做HE染色、TUNEL/胰岛素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胰岛炎的变化及胰岛β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LP-1治疗组小鼠胰岛单核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胰岛炎评分明显下降(P<0.001).在对照组小鼠胰腺组织切片中观察到较多凋亡β细胞,而在GLP-1治疗组却很少见到.GLP-1治疗组小鼠胰岛β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明显下降(0.07±0.01% vs0.26±0.02%,P<0.001).结论 人GLP-1持续刺激NOD小鼠后,可使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炎减轻并抑制β细胞凋亡.

  • 人GLP-1(7-36)酰胺对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炎的影响

    作者:张立新;潘晓明;张军

    目的 通过观察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刺激后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研究GLP-1对NOD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炎的影响.方法 GLP -1治疗组小鼠用微型渗透泵皮下持续泵入人GLP -1,对照组小鼠泵入生理盐水,4周后将其胰腺组织做HE染色、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胰岛素双重免疫染色及导管细胞角蛋白(DCK)/胰岛素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胰岛炎的变化及胰岛β细胞的复制和胰腺导管上皮β细胞的新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LP -1治疗组NOD小鼠胰岛单核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胰岛炎评分明显下降(P<0.001).GLP -1治疗组胰岛可见较多BrdU阳性的β细胞和胰岛素阳性的导管上皮细胞,而在对照组几乎看不到.结论 人GLP -1持续刺激NOD小鼠后,可使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炎减轻并促进β细胞再生.

  • 如何利用病毒预防1型糖尿病?——病毒感染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联合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马蒂亚斯;廖宇;周智广

    我们对1型糖尿病了解多少呢?有一点可以确定,即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同卵双生双胞胎的部分胰腺移植数据显示,非糖尿病供体的胰腺在移植后被迅速破坏,同时伴随胰腺炎性细胞浸润,即胰岛炎.这表明在接受移植的糖尿病同胞体内产生了强烈的自身免疫反应.此外,针对β细胞抗原的自身抗体的产生先于机体出现临床高血糖症,并且能够预测机体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程度.但是,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仍然不清楚.除了遗传因素以外,环境因素,诸如病毒感染、生活方式和营养状况,也起了作用.

  • NOD鼠口服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的疗效及形态学观察

    作者:侯宁宁;董砚虎

    目的评价口服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在防治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方面的效果.方法雌性NOD鼠1 20只,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对照组各60只,6周龄始分别口服猪胰岛素500ul或磷酸盐缓冲液(PBS)500ul,至40周龄.6、12、20、25、30周龄分别测定两组未发病NOD鼠血清胰岛素(insulin)水平,并观察胰岛形态学变化.结果40周龄糖尿病累计发生率对照组为91%,胰岛素组为11%,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发病NOD鼠中,20、25、30周龄对照组胰岛炎明显重于胰岛素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胰岛素组(P均《0.05).发病的NOD鼠中,对照组NOD糖尿病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胰岛素组糖尿病鼠(P《0.05).结论口服胰岛素可明显延迟NOD鼠糖尿病的发病时间,降低糖尿病发生率,缓解动物发病后的病情.

  • 125I-IL-2在自身免疫胰岛炎NOD小鼠中核素显像应用的探讨

    作者:邝建;周智广;刘长征;杨华章;梁昌盛;潘甜美

    目的 探讨IL-2作为自身免疫胰岛炎核素显像药物的可行性.方法 将38只雌性未发病NOD小鼠和2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个时间组,尾静脉注射酶法标记的125I-IL-2,相应时间处死后测定血液和腹腔各脏器放射性.另3只NOD小鼠在注射131I-IL-2 30 min后行SPEC-CT仪扫描显像.结果 注射后10至120 min,NOD小鼠胰腺135I-IL2聚集性明显高于Balb/c小鼠,且胰腺放射性与胰岛炎程度呈线性正相关(R2=0.614~0.776,P<0.05);但胰腺/周围组织放射性比值普遍较低;去除脾脏、肝脏和双肾,NOD小鼠胰腺方可显像.结论 125I-IL-2在自身免疫胰岛炎的NOD小鼠胰腺有相对高聚集性,但有较高放射性背景,影响局部显像效果.

  • 吡格列酮对NOD鼠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孙曙光;周智广;张松;罗建华;孙意;张翼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PIO)对NOD鼠糖尿病发病率和胰岛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周龄NOD雌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摄食0.02% PIO混合饲料(PIO,n=26)和普通饲料(对照组,n=25),观察30周龄时的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各组另取12周龄未患病NOD鼠(n=15)胰腺H-E染色观察胰岛炎;ELISA法测血清、脾细胞培养上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RT-PCR检测脾脏IL-4、IFN-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30周龄时,PIO组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12周龄时,PIO组胰岛炎平均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脾上清IL-4水平,脾脏IL-4mRNA表达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PIO血清、脾上清IL-4/IFN-γ比值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O通过上调IL-4水平,促使免疫平衡向Th2方向偏移,从而使NOD鼠胰岛炎减轻,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NOD鼠糖尿病的发生.

  • 人胰岛素原DNA疫苗预防非肥胖糖尿病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

    作者:罗建华;周智广;蒋铁建;裴剑浩;李霞;何凌;孙曙光

    目的探讨人胰岛素原 DNA疫苗预防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 方法 (1)4周龄NOD雌鼠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质粒载体PcDNA3.1(PcDNA)、胰岛素原(PIns)3组,由胫前肌分别注射PBS、质粒PcDNA3.1、人胰岛素原 DNA疫苗50 μg,1周后重复1次.(2)各组取12周龄未发病的NOD鼠10只,分离胰腺,HE染色观察胰岛炎;TUNEL+SABC法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取脾制成细胞悬液培养72 h,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MTT法检测脾细胞增殖反应. 结果 (1)12周龄时PIns组正常胰岛比例高于PBS组和PcDNA组(均P<0.01),胰岛周围炎比例低于PcDNA组(P=0.02),胰岛内炎比例则低于PBS组(P<0.01)和PcDNA组(P=0.006);(2)PIns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低于PBS组和PcDNA组(均P<0.01);(3)PIns组血清IL-4/IFN-γ比值显著高于PBS组(P=0.014)和PcDNA组(P=0.036);(4)PIns组脾细胞对人胰岛素增殖反应的刺激指数(SI)低于PcDNA组(P=0.021). 结论人胰岛素原 DNA疫苗通过上调IL-4/IFN-γ比值,使免疫平衡向Th2偏移,致NOD鼠胰岛炎减轻,胰岛β细胞凋亡减少.

  • 完全弗氏佐剂预防非肥胖糖尿病鼠胰岛炎和糖尿病的效应

    作者:牛晓红;周智广;蒋铁建;苏恒

    目的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FA)在预防非肥胖糖尿病(NOD)鼠胰岛炎和糖尿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3周龄NOD雌鼠随机分入CFA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分别给予后足板一次性注射CFA 50 μl、PBS 50 μl,于6周龄、12周龄、30周龄时观察胰岛β细胞凋亡、胰岛炎程度和糖尿病发病率.结果 6周、12周时CFA组胰岛炎积分、β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同期PBS组(P<0.05, P<0.01), 6周龄、12周龄胰岛炎积分与β细胞凋亡率存在正相关.到30周龄时,CFA组11只鼠只有1只发生糖尿病(1/11),明显低于PBS组[11只中有9只(9/11)],P=0.001.结论早期给予NOD鼠CFA可明显减轻其胰岛炎和糖尿病的发生,其机制与抑制β细胞凋亡有关.

  • 自发性1型糖尿病NOD小鼠胰腺微小RNA表达谱分析

    作者:韩蓓;石星;陆子鹏;顾玉青;高文涛

    目的 分析1型糖尿病(T1DM)小鼠胰腺中微小RNA表达谱,筛查T1DM相关微小RNA.方法 20只雌性6~8周龄T1 DM小鼠,体重(21 ±3)g,15周始测定血糖.于18、25周分期处死,18周处死的3只小鼠采用芯片方法分析T1DM小鼠胰腺中微小RNA表达谱;所有小鼠胰腺病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胰岛炎分级标准分级(胰岛炎0级;胰岛炎2级;胰岛炎3级+胰岛萎缩+显性糖尿病).胰腺提取RNA,经定量逆转录PCR(qRT-PCR)验证.结果 微小RNA芯片结果在聚类分析中,无胰岛炎归为一类,中度和重度胰岛炎归为一类.20只小鼠中有13只小鼠发生显性糖尿病,并存在0~3级的胰岛炎,2级、3级胰岛炎分别有21、31个微小RNA显著变化.对已报道的7个免疫相关微小RNA单独分析,6种无明显变化,但凋亡相关微小RNAmiR-125b存在下调趋势,miR-125b-5p下降倍数在NOD007、NOD006中分别为0.42和0.60倍,miR-125b*和miR-125b-3p均在2级胰岛炎变化大,分别为0.05和0.36倍.定量PCR发现miR-125b表达在无胰岛炎组和胰岛炎组存在差异.结论 微小RNA表达随胰岛炎进展而变化,提示微小RNA在T1DM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iR-125b参与了调节T1DM胰岛炎中胰岛细胞凋亡.

  • 联合注射自身胰岛细胞瘤相关抗原2基因疫苗预防NOD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作者:李阳阳;管明琰;曹维;邢春燕;刘煜

    目的 探讨自身抗原基因疫苗胰岛素瘤相关蛋白-2(pIA-2)以及分子免疫佐剂白细胞介素-4/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pIL-4/MCP-1)对糖尿病前期NOD小鼠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IA-2自身抗原基因疫苗,将4~5周龄NOD小鼠分为pIA-2治疗组(n=5)、pIL-4/MCP-1治疗组(n=5)、联合治疗组(n=5)及对照组(n=5),分别注射pIA-2、pIL-4/MCP-1、pIA-2联合pIL-4/MCP-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EGFP),免疫结束后观察24周,比较各组糖尿病发病情况和胰岛炎的程度,并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质粒在注射部位和胰岛的表达.两样本间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单用pIA2或pIL-4/MCP-1治疗的NOD小鼠发病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改善;联合应用该两种质粒的NOD小鼠在观察期内未发病.RT-PCR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结束后2周,注射部位肌细胞中均有胰岛细胞瘤相关抗原2(IA-2)及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免疫组化法发现,免疫结束后2周,pIA-2注射组小鼠胰岛的IA-2表达量增加;IL-4在胰岛上可见少量表达.免疫结束后观察24周,检测各组的胰岛炎发生率,对照组、pIA2组、pIL-4/MCP-1组、pIA2+pIL-4/MCP-1组中无胰岛炎的发生率分别为4.2%(1/24)、5%(1/20)、0(0.0)、62.5%(15/24),外周性胰岛炎发生率分别为12.5%(3/24)、10%(2/20)、5%(1/20)、29%(7/24),中心性胰岛炎发生率(<50%、>50%)分别为[50%(12/24),33.3%(8/24)]、[40%(8/20),45%(9/20)]、[45%(9/20),50%(10/20)]、[4.2%(1/24),4.2%(1/24)].和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中不发生胰岛炎的比率显著升高(x2=18.38,P<0.01),发生中心性胰岛炎的比率显著降低(x2=11.68,P<0.001),其余各组和对照组相比胰岛炎的发生比率无显著差异.以免疫组化法检测NOD小鼠胰岛内IA-2、IL-4的表达,显示免疫注射组IA-2、IL-4表达较对照组增强.结论 联合应用pIA-2及pIL-4/MCP-1基因疫苗提前免疫胰岛炎前期的NOD小鼠可抑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 1型糖尿病与其他内分泌疾病

    作者:赵艳艳;秦贵军

    1型糖尿病(T1DM)是自身免疫介导的选择性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缺乏和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两型:1A型,即免疫介导T1DM,其突出特点是存在胰岛自身抗体和胰岛炎以及选择性的胰岛β细胞破坏,产生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抗体等等,这些抗体反映了导致β细胞破坏的自身免疫过程[1];1B型,即特发性糖尿病,是指具有严重胰岛素缺乏而无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证据的糖尿病,尤其多见于非裔和亚裔人群,该亚型胰岛素缺乏的病理基础尚未明了[2]。

  •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胰岛炎核素显像研究进展

    作者:邝建;周智广

    自身免疫性胰岛炎的早期诊断有助于糖尿病的正确分型和治疗.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受敏感性和特异性所局限.国外以多种参与自身免疫的生物分子作为标记物,对胰岛炎核素显像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其中核素标记的白介素(IL)2曾有效应用于人体研究,但限于显像效果等原因,迄今仍未能应用于临床.随着免疫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CT、SPE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图像融合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胰岛炎影像学诊断技术可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053 白介素-13预防NOD大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作者:

    [英]/Zaccone P…//Diabetes.-1999,48.-1522~1528 研究了应用抗炎症细胞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3(hIL-13)治疗非肥胖糖尿病(NOD)大鼠自发性或转移性1型糖尿病发生的效果。 研究设计和方法本研究使用血糖正常的雌性NOD大鼠观察hIL-1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使用血糖正常的雄性NOD大鼠观察hIL-13对转移性1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另有一组经磷酸盐缓冲溶液处理为对照组。分离大鼠脾脏的脾淋巴细胞(SLC)体外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腹腔注射仓鼠抗-大鼠CD3单克隆抗体,体内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M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等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IgE。胰岛组织学检查:根据胰岛单核细胞浸润程度分级评分,每只鼠至少计数15个胰岛,每个胰岛的平均分数为总分数除以所检查的胰岛数目,胰岛炎积分(ISs)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结果 本次实验应用hIL-13治疗白NOD鼠第5周龄开始至16周龄结束。实验结束时,hIL-13治疗组无一例发生1型糖尿病,而对照组Ⅰ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9%。组织学检查亦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胰岛炎较轻。急性糖尿病动物的脾细胞通过静脉注射转移到血糖正常的同源动物可引起该动物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本研究发现,脾细胞转移4周后,NOD大鼠对照组大部分发生了1型糖尿病,而hIL-13治疗组糖尿病发生率明显减少,组织学检查表明,治疗组ISs明显低于对照组(2.76±0.85比3.68±0.3,P=0.003)。鼠16周龄时处死并分离SLC,分析发现治疗组SLC比对照组分泌较少的IFN-γ。NOD鼠腹腔注射仓鼠抗大鼠CD3后治疗组鼠血TNF-α、IFN-γ、IL-4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脾细胞转移的NOD大鼠血清Ig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 研究认为,hIL-13具有显著的免疫下调性质,从而进一步证明IL-4相关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杨秀英 李 萍摘 刘长山校)

  • 1型糖尿病胰岛炎成像技术

    作者:颜荣华;肖恩华

    利用磁荧光纳米粒子显示胰腺胰岛炎是一新的成像技术,能有效地在1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明确诊断.介绍该技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基因型或遗传背景下在1型糖尿病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实现的体外和活体成像,直接反映病变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概述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的评价问题.

  • 1型糖尿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频率的关联研究

    作者:郑晓燕;阎冰;张德梅;樊晓光

    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1],T淋巴细胞介导,遗传为基础,环境为诱因,胰岛炎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经发现的T1DM易感基因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复合体为重要.本研究采用了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PCRSSO)检测了HLA的基因型别,寻找山西地区T1DM患者的易感及保护基因,为研究T1DM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提供理论依据.

  • 尼克酰胺对NOD鼠糖尿病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李华青;张志利;陶洁;乔玉峰

    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机制是由于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研究认为,NOD鼠β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是凋亡[1],尼克酰胺(NA)能防止细胞毒因子和淋巴细胞对β细胞的攻击,减少β细胞凋亡[2].本研究从细胞因子和凋亡途径的角度,探讨NA预防NOD小鼠胰岛炎与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胰腺外分泌功能

    作者:杨艳兰;刘国良

    从人们认识糖尿病至今已3000多年的历史,1889年Von Maunyn等对狗实施胰腺全切除术,首次获得实验动物糖尿病,揭开了糖尿病学史上划时代的一页,胰腺病因学说的[1];1893年Laguesse并具体定位在Langerhans胰岛[2].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1997年WHO后分类,是以病因为核心,凡是以胰岛β细胞伤害为主所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且需胰岛素治疗的,统称为1型糖尿病.后来美国糖尿病协会专家委员会将以胰岛β细胞损害或和严重胰岛素分泌障碍为特点的原发性糖尿病,分为1A型1B型两类,1A型即免疫介导性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和胰岛炎[3];1B型即指无自身免疫伤害证据的β细胞伤害,称为特发性糖尿病,其实归属于这组的病人群,数量不一定特别多,可能病因学很复杂,比如:MODY、线粒体基因糖尿病等.此外,于2000年日本学者Imagana等首先报导一种胰腺外分泌组织存在淋巴组织浸润(伴血清胰酶水平升高)并快速进展为严重的糖尿病的类型,当时归属于1B型糖尿病[4],即今天称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中国首例报导系周智广教授[5].

  • NKT细胞调控1型糖尿病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莉;刘晓宁;温柏平;樊茂;奎莉越

    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反应疾病,因基因表达、免疫调节、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而引起[1].胰岛炎性损伤或胰岛炎是这种病的共同特征,主要是因为一些个体基因对人类白细胞抗原、胰岛炎、CTLA4、PTPN2以及IL2Rα.基因、环境等因素易感[2].第一个易感基因位点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的HLA区域,这个区域还可分为3个亚区域:即HLA-Ⅰ、HLA-Ⅱ、HLA-Ⅲ.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重要的基因位点是HLA-Ⅱ分子(HLA-DR,-DQ,-DP),主要编码α、β链,当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活化的T淋巴细胞)表面编码的这些分子将抗原递呈给CD4+T细胞后即可激活CD4+T细胞效应.

  • 非肥胖糖尿病鼠的致糖尿病T细胞与年龄的相关性

    作者:王璐璐;逄曙光;田玉玲;于丽;史蕊;丁琳;王燕

    目的:研究非肥胖糖尿病( NOD)鼠是否带有致糖尿病的 T细胞及其致糖尿病能力是否随着 NOD 鼠年龄增长而增加。方法用NOD鼠和NOD背景的转基因鼠为动物模型,通过过继转移将不同周龄的NOD鼠T细胞转移到T细胞缺陷的NOD鼠(即NOD.scid鼠)和在β细胞上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的NOD.scid鼠(即NOD.scid.Rip.B7鼠)。观察过继转移后诱导受鼠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各受鼠组发病率。结果(1)80%的NOD.scid.Rip.B7鼠在转移脾细胞11 w后发生糖尿病,而NOD.scid受鼠在转移后20 w尚没有1例受鼠发生糖尿病;(2)在转移后同一时间,不同周龄的NOD供鼠在相同受鼠中诱导的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显著(P<0.001);不同周龄的受鼠糖尿病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幼年NOD鼠的胰岛没有淋巴细胞浸润是因为β细胞特异性的T细胞数有限,其致糖尿病能力随着NOD供体鼠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在胰岛炎启动前,新生的和幼年的NOD.scid鼠就已经表达与疾病有关的β细胞自身抗原。

  • 细胞因子与1型糖尿病

    作者:郭卫军;高鑫

    1型糖尿病(1型DM)是具有一定遗传基础、在多种环境因子触发下、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以CD4+和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的胰岛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为特征.细胞因子作为免疫反应的中介者和调节者,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