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嗅皮质萎缩评价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

    作者:李畅;杨琪放;周丽娜;李传明;尹训涛;左智炜;梁明龙;韩祺;王健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与单纯T2DM患者、健康对照者间各脑区皮质体积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认知下降的关联程度.方法 收集30例单纯T2DM患者、30例T2DM伴MCI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通过高分辨率MR TIWI采集大脑结构像数据,应用FreeSurfer软件处理获得各脑区体积参数.3组间各脑区体积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与心理学量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2DM与T2DM伴MCI患者的听觉词语学习测验、复杂图形20 min回忆测验、数字符号编码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T2DM患者比较,T2DM伴MCI患者的左侧内嗅皮质、左侧外侧眶额皮层、左侧后扣带回皮质、右侧外侧眶额皮质、右侧眶部皮质、右侧岛叶皮质体积均降低(P均<0.05);T2DM伴MCI患者的左侧内嗅皮质体积与听觉词语学习测验评分(即刻)呈正相关(r=0.452,P=0.018).结论 T2DM伴MCI患者出现多个脑区皮质体积降低,其中左侧内嗅皮质体积可作为诊断和衡量T2DM伴MCI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 妊娠大鼠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对仔鼠内嗅皮质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毅;董静;魏薇;侯怡;陈杰

    目的 观察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损伤内嗅皮质对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8只妊娠清洁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碘缺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1、2组,每组7只.自妊娠第6天(GD6)起,碘缺乏组饲以缺碘地区粮食配制的饲料[碘含量为(14.11±1.96)ng/g],饮用自来水;甲状腺功能减退1、2组分别给予5和15mg/L丙基硫尿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溶液作为饮用水,饲喂普通饲料[碘含量为(470.50±46.52)ng/g],直至仔鼠出生后第28天(PN28);对照组饮用自来水,饲喂普通饲料.分别于PN7、PN14、PN21、PN28和PN42时,每组随机取5只仔鼠,观察内嗅皮质CREB的表达.结果 PN7时,各组仔鼠内嗅皮质CREB表达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14和PN21时,甲状腺功能减退1组、2组和碘缺乏组仔鼠内嗅皮质CRE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N14时,甲状腺功能减退2组和碘缺乏组CREB表达水平低于甲状腺功能减退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N28和PN42时,甲状腺功能减退2组和碘缺乏组仔鼠内嗅皮质CRE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N28时,碘缺乏组仔鼠内嗅皮质CREB表达水平低于甲状腺功能减退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甲状腺功能减退1、2组和碘缺乏组内嗅皮质CREB染色强度明显降低.结论 妊娠大鼠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降低仔鼠内嗅皮质CREB表达.

  • 妊娠大鼠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对仔鼠内嗅皮质神经颗粒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董静;魏薇;王毅;侯怡;陈杰

    目的 研究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损伤内嗅皮质对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RC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8只妊娠清洁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碘缺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1、2组,每组7只.自妊娠第6天(GD6)起,碘缺乏组饲以缺碘地区粮食配制的饲料[碘含量为(14.11±1.96)ng/gl,饮用自来水;甲状腺功能减退1、2组分别给予5和15 mg/L丙基硫尿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溶液作为饮用水,饲喂普通饲料[碘含量为(470.50±46.52)ng/g],直至仔鼠出生后第28天(PN28);对照组饮用自来水,饲喂普通饲料.分别于PN7、PN14、PN21、PN28和PN42时,每组随机取5只仔鼠,观察内嗅皮质Ng的表达.结果 PN7时,各组仔鼠内嗅皮质№表达水平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14时,甲状腺功能减退2组和碘缺乏组仔鼠内嗅皮质Ng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甲状腺功能减退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N21,PN28和PN42时,甲状腺功能减退2组和碘缺乏组仔鼠内嗅皮质№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N42时,甲状腺功能减退1组仔鼠内嗅皮质Ng表达水平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甲状腺功能减退1、2组和碘缺乏组内嗅皮质Ng染色强度明显降低.结论 妊娠大鼠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降低仔鼠内嗅皮质N只的表达.

  • 用18F-FDG PET预测正常老年人的认知减弱

    作者:

    据de Leon MJ等[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19):10966-10971]报道,用PET研究老年人大脑皮质的糖代谢,预测认知缺损.有轻度认知缺损(MCI)和Alzheimer's病的患者的典型神经病理病变位于内嗅皮质(EC)、海马(Hip)、颞新皮质.活体显像可对认知缺损预测痴呆.虽然正常认知个体可有EC灶性损伤,但将这一解剖现象做为认知缺损和大脑改变的预测因素则尚乏研究.对正常老年人用MRI导引18F-FDG做大脑PET扫描,研究EC糖代谢减少是否预测认知缺损,Hip和颞新皮质是为本研究的目的.对48例正常健康老年人进行3年的研究,其中12例(平均年龄72岁)证明有认知缺损(11例为MCI,1例为Alzheimer's病).无认知缺损对照组中基因型载脂蛋白E、年龄、教育和性别均与研究前相匹配.在基线时EC代谢降低能准确预测由正常转向MCI.认知降低者中基线EC预测了纵向记忆和颞新皮质代谢降低.随诊中认知降低者表现记忆受损和颞叶新皮质及Hip代谢低下,其中载脂蛋白EE4携带者有显著的颞新皮质减少.总之,这些数据说明可检测正常老年人中大脑EC预测认知的发展和脑代谢降低.与E4相关的低代谢进展可预测痴呆的易感性增加.仍需进一步评价个体在认知正常时发生痴呆的危险性以确定检测METglu改变的生理基础.

  • 慢性颞叶癫痫大鼠行为、电图发作和核磁共振研究--海马-内嗅皮质-颞叶新皮质通路

    作者:张先荣;韩丹;唐岳枫;刘买利;王晓云

    目的和方法:强直电刺激(60 Hz,0.4~0.6 mA,2 s)左、右侧背侧海马或中部颞叶新皮质制作慢性大鼠癫痫模型,观察大鼠行为、EEG、深部电图以及各脑区T2(质子横向驰豫时间)加权核磁共振成象(T2-MRl)结构改变,研究海马-内嗅皮质-颞叶新皮质 -大脑皮层神经通路在诱发颞叶癫痫中的可能作用.结果:右侧海马刺激组的原发性、继发性湿狗样抖动及癫痫"点燃"效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海马和左、右颞叶新皮质实验组(P<0.05,P<0.001),部分脑区有不同程度T2信号增强;少数颞叶新皮质刺激大鼠出现脑区T2信号强度明显增强现象;各组脑区T2-MRI信号强度增强与行为发作和癫痫点燃效应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结论:海马是颞叶癫痫发生和扩布的 "发源地";而 EC可能具有"门控"作用.

  • 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及内嗅皮质体积比较分析

    作者:张亚杰;于泽洋;刘业松;赵艳生;王小洁;门秀丽

    目的 通过比较正常人、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内嗅皮质体积,探讨MRI测量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对诊断MCI及AD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住院及门诊体检者中筛选MCI者42例(MCI组),阿尔茨海默病(AD)者38例(AD组),认知功能正常(NC)者42例(NC组),进行一般情况检查和神经心理量表测评.应用MRI测量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并分析其与简易智力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CI组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分别为(6.29±1.13) cm3和(2.71 ±0.51) cm3;显著小于NC组的(7.01 ±0.92)cm3和(3.12±0.34) cm3(P均<0.05),AD组海马和内嗅皮质体积分别为(5.10±1.07) cm3和(2.09±0.68)cm3,与NC组相比明显减小(P均<0.01),和MCI组相比AD组海马、内嗅皮质体积明显缩小(P均<0.01).海马体积与MMSE评分正相关(r =0.770,P<0.01),内嗅皮质体积与MMSE正相关(r=0.811,P<0.01),海马体积与MoCA评分正相关(r=0.810,P<0.01),内嗅皮质体积与MoCA正相关(r=0.842,P<0.01).结论 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萎缩与认知障碍和AD密切相关,MRI测量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对MCI与AD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颞叶癫痫内嗅皮质等边缘系统改变的MRI研究现状

    作者:王志业;祁吉

    内嗅皮质等边缘系统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正越来越被认识,其MRI研究也日益增多.就颞叶癫痫内嗅皮质等边缘系统改变的MRI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大脑有“专线”处理时空信息

    作者:

    一段记忆通常包含何事、何时、何地三要素。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 I T)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有一个特殊线路,能处理记忆要素“何时”与“何地”。该线路在一个叫做内嗅皮质的脑区,紧邻海马体,能把“位置”和“时间”分成两股信息流,负责传递这些信息的神经元称为“海洋细胞”和“岛细胞”。

  • 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大鼠仔鼠内嗅皮质钙调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侯怡;魏薇;董静;王毅;陈杰

    目的 观察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损伤内嗅皮质对钙调蛋白(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2月龄雌性Wistar大鼠,交配妊娠后,取孕鼠28只,按体质量随机分成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和碘缺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根据饮水中含丙基硫尿嘧啶(PTU)剂量分为5 ppm组和15 ppm组,每组7只孕鼠.分别于仔鼠出生后7,14,21,28,42 d(PN7、PN14、PN21、PN28和PN42),每组随机取5只仔鼠,灌流固定大脑,进行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内嗅皮质钙调蛋白表达.结果 PN14、PN21、PN28和PN42时,15 ppm组和碘缺乏组仔鼠内嗅皮质钙调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N7时,各组间钙调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碘缺乏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下调大鼠仔鼠内嗅皮质钙调蛋白表达.

  • 生长休止蛋白7在大鼠内嗅皮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侯良芹;熊克仁;赵健;丁艳霞

    目的:研究生长休止蛋白7(Gas7)在大鼠内嗅皮质(EC)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as7在SD大鼠胚胎第18.5天(E18.5 d)、新生第0天(P0 d)、P7、P14、P21和成年EC中的表达.结果:Gas7免疫阳性产物出现在E18.5 d大鼠ECⅡ板层的表面,至P7d向Ⅱ板层内分布,并可见清晰的Gas7阳性细胞,Gas7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于胞膜和胞质.到P14 d,Gas7阳性细胞深染并向内扩散至Ⅵ板层,其中Ⅱ板层阳性细胞密集,形态上以锥体样细胞和星形细胞多见.P21 d大鼠内嗅皮质各板层Gas7免疫阳性反应均弱于P14 d,至成年,Gas7免疫阳性细胞基本上局限于Ⅱ板层内,呈中等度着色.Gas7在围产期大鼠EC的表达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高点在P14 d,至P21 d其表达强度和分布接近成年水平.结论:Gas7在大鼠内嗅皮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呈现时空特异性,提示Gas7可能参与了内嗅皮质发育过程中结构形成和功能成熟的调控.

  • Alzheimer病及其前期的认知功能障碍与影像学改变

    作者:刘洁琼;张新卿

    Alzheimer病(AD)是老年期痴呆中常见的类型,是以进行性智能减退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尚无可靠的生物学诊断指标.1991年Braak等[1]阐述了AD首先累及内嗅皮质,然后逐渐波及海马和新皮质的病理改变过程;这种病理改变在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由于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萎缩是隐袭出现的,一些老年记忆减退者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可能是AD的前期阶段,其也具有AD的病理改变,这就需要尽早识别以便及时干预.因此,早期识别AD的敏感指标成为研究的热点,认知功能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其安全、无创伤的优点而倍受关注.现对AD及其前期的认知功能障碍与影像学改变综述如下.

  • 不同脑区注射慢病毒对大鼠齿状回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赵莉娟;于佳田;孙蒙蒙;马新财;王德广

    目的 探讨在不同脑区(齿状回、海马CAl和内嗅皮质)注射慢病毒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部位神经元的转染效果.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组、海马CAl(Cornu Ammonis 1)组、内嗅皮质(medial entorhinal cortex,EC)组和DG-EC组,每组5只.所有实验大鼠均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定位注射慢病毒Lenti-pSyn-GFP(5μl).慢病毒注射2周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脑,30μm冰冻切片,行Nissl荧光染色,观察大鼠DG部位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情况.结果 DG、CAl、EC、DG-EC组大鼠齿状回部位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8.0±1.0)个/视野,(17.0±0.6)个/视野,(17.3±0.6)个/视野.(18.3±0.6)个/视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大鼠CAl或内嗅皮质部位注射慢病毒后均能够转染DG部位的神经元,代替直接在DG部位进行注射转染DG区神经元,从而减少对DG部位的损伤.

  • 双侧内嗅皮质注射β淀粉样蛋白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局部病理改变

    作者:刘春喜;黄耀德;刘文超;李志宏

    目的 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的在体神经毒作用及其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聚集态Aβ微量注射于大鼠双侧内嗅皮质(EC),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NS),术后第7,8天采用Y-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测试后处死动物取材,分别采用尼氏染色、HE染色、刚果红染色观察EC的病理改变.结果 NS组大鼠获得记忆和再现记忆累积尝试次数分别是(19.17±5.58)次、(10.56±1.72)次,AB组大鼠获得记忆和再现记忆尝试次数分别是(31.13±6.98)次、(18.47±4.64)次,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Aβ组注射区刚果红染色阳性,并有Aβ沉积、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受损面积明显大于NS组,受损面积与动物的学习记忆水平呈现出负相关性(r=-0.241,P<0.05).结论 双侧EC注射聚集态Aβ可以引起动物学习记忆障碍,注射区局部的病理改变与阿尔茨海默病(AD)典型的老年斑(SP)相似,说明聚集态Aβ具有明确的神经毒作用,EC内注射Aβ有望成为研究AD发病机理与Aβ相关药物筛选的动物模型之一.

  • 与海马发育有关的新分子

    作者:

    Trends in Neuronscience杂志在2001年2月份第2期发表了Thomas Skutella等人的文章<与海马发育有关的新分子>,该文总结了近年来与海马发育有关的新分子,这些新分子的发现及其作用对脑的发育、脑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等等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编译如下: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特异性联系的发生有赖于其轴突正确地伸向目标区域,不同部位的神经元产生轴突以进行特定结构的支配,生长中的不同的纤维束有时空竞争性,但时空竞争性不能完全解释脑联系的特异性的发生.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发现能引导轴突伸向特殊区域的特异分子,这些分子与脑的各部位联系的形成有关.应该指出,生长的调节还包括对轴突伸长程度的限制,以免这些部位完全被这种特异性投射侵入.这种限制可通过排斥分子将轴突的伸长导向正确的目标,到达目的地后,轴突的生长将被限制在特定层.由此看来,这些引导或排斥分子以及其在轴突生长锥上的相应受体,有可能在皮层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解剖追踪术已表明内嗅皮质神经元的轴突在连合纤维前进入海马,并与颗粒细胞的短树突形成突触.信号分子(semaphrin)已知有6个成员,在海马的发育过程中信号分子对不同的伸长的纤维束有排斥作用.Sema3A与内嗅皮质和苔藓纤维有关,Sema3C与隔纤维有关,而Sema3F与海马内的联系有关;Sema4B、Sema5A和Sema5B可出现在海马的神经上皮,而且在海马的形态发生过程中表达.需要提醒的是,有报道一些隐藏的和跨膜的信号分子也可作为化学诱导物;Netrin1引导连合纤维进入对侧海马的外侧部;Slit和Robo蛋白限制齿状回纤维伸向内嗅皮质的程度;Ephrin A3则与向内生长的层特异性的内嗅皮质纤维有关.总而言之,目前神经生物学家正在研究这些特异分子在海马纤维联系的发育中情况.隐藏因子,包括Sema3A、Netrins和Slit蛋白;膜结合因子,如EphrinA3、Sema4B、Sema5A、Sema5B和Robo蛋白,它们能以紧密相连的特异位点的方式发挥引导或排斥的作用.这些分子的协同效应,若与神经营养因子联系起来,将进一步说明特异分子具有创建海马复杂结构的能力.另外,这种由配体与受体结合引起的细胞内效应有赖于胞内的半胱氨酸酶的转化,而后者主要依赖于目标神经元的生长情况.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很明显地,这些分子完美的协调作用是海马联系形成前所必需的.但是,由某个分子遗传缺陷引起的误导其导致的后果仍有待探明,此误导可能与脑疾病有关,而且人脑中这些分子的过多是否能补偿功能障碍或补偿某个分子的丢失也需进一步探明.Trends in Neuroscience, 24(2):107-113.林贤编译

  • 嗅球摘除后大鼠内嗅皮质区神经元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敏;卞林翠;贺利敏;徐金勇;李光武

    目的:建立嗅球摘除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内嗅皮质区神经元在1d、3d、7d、14 d四个时间点的变化.模型组+茉莉花萃取物,观察大鼠14 d时神经元的变化.与模型组和空白组形成对照,初步探讨茉莉花萃取物通过嗅觉通路对神经元再生作用的可能.方法:嗅球摘除模型建立不同组别,通过尼氏染色观察大鼠内嗅皮质神经元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大鼠内嗅皮质中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尼氏染色:模型组大鼠内嗅皮质中神经元在受损后1d、3d、7d含量逐步下降;14 d含量明显增加,但仍略低于空白组;吸嗅组(模型组+茉莉花萃取物)内嗅皮质区神经元略高于空白组.免疫组化:模型组大鼠内嗅皮质中5-HT和DA在受损后1d、3d、7d表达逐步减弱,14 d时表达增强,但仍弱于空白组;吸嗅组表达高于14 d,但仍弱于空白组.结论:受损神经被激活后,内嗅皮质有显著的神经再生潜力.初步证明茉莉花萃取物能够通过嗅觉通路加速神经元再生,其机制可能与内嗅皮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相关.

  • 海马内主要神经递质系统和递质释放的自身受体介导作用

    作者:刘能保;李宏莲;刘少纯;张敏海

    海马在学习与记忆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近20年来,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它成为主要的对象之一,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神经化学资料.本文主要介绍在海马内发现的主要神经递质系统,包括谷氨酸(Glu)能、(γ-氨基丁酸(GABA)能、乙酰胆碱(ACh)能、去甲肾上腺素(NA)能和5-羟色胺(5-HT)能系统,以及海马内各种结构上的自身受体在神经递质释放的突触前调制中的作用.1. 海马结构内主要的神经递质系统1.1 Glu能系统Glu能通路和细胞在海马结构内形成三级突触环路,即由内嗅皮质来的主要Glu能传人纤维与齿状回区的主细胞即颗粒细胞形成突触;颗粒细胞的轴突即苔藓纤维投射到CA3区与锥体细胞树突近侧段形成突触;CA3区锥体细胞轴突侧支,即Schaffer纤维投射到CA1区锥体细胞的树突区形成突触;CA1区锥体细胞发出传出纤维投射并终止在下脚和内嗅区,形成封闭的皮质-海马-皮质环路[1].海马结构的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也与GABA能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Glu能传递几乎为唯一的跨突触传递.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