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程度脊髓背侧压迫损伤模型大鼠脊髓损伤致伤器的设计

    作者:李剑锋;冯世庆;夏润福;闫金玉

    背景:随着对脊髓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不断设计出各种脊髓损伤模型,主要包括脊髓挫伤、重物坠击、脊髓压迫、化学灼伤、放射性损伤及激素横断半横断损伤等,然而各种制备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目的:设计脊髓损伤致伤器并建立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方法:实验自行设计包括致伤部件及传动装置的脊髓损伤致伤器,利用不同致伤质量m 1=10 g,m 2=20 g, m3=30 g及时间T1=3 s,T2=5 s,造成不同质量×时间暨不同程度SD大鼠脊髓背侧压迫损伤,分为m1T1,m2T1, m3T1,m1T2,m2T2,m3T2共6组,并设假手术组进行对照。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各实验组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 <0.01),m 1T1组与其他各实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
      性意义(P<0.01),建模后8周m 1 T 2组BBB评分高于与m 2 T 2组及m 3 T 2组(P<0.05)。建模后8周各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0.01)。除了m 1 T 1组与m 1 T 2组外,其他各组间建模后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 <0.05)。所有组建模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 <0.05)。结果证实,实验所设计的脊髓损伤致伤器可制备出不同程度的脊髓背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

  • 脑梗死病人体感诱发电位改变与分析

    作者:牛忠华;李锋

    近年来,我们对62例脑梗死的住院病人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同时用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脊髓诱发电位对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珠;张君彬;王甘棠;刘荣

    目前临床上诊断腰骶神经根受压症所用电生理学方法主要是肌电图描记,但诊断准确率仅达80%左右[1]。本文通过刺激胫后神经观察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探讨此法是否可能提高诊断率。

  • 脑卒中的康复医学进展

    作者:周士枋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 大量脑卒中患者得以挽救生命 , 但相应的功能障碍随之成为主要矛盾 . 由于脑卒中的高致残率 , 给患者、家属以及社会都带来诸多不便 ,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那些影响功能康复的因素 , 从而为寻找合适的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 1 脑在受损后愈合过程 1.1 神经元死亡在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的过程中 , 可以出现神经元的一系列改变 , 而 ATP的耗尽是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局部脑血流量 (rCBF)降低至 15 ml/100 g@ min,体感诱发电位消失 , 但胞外 K+ 活性无改变 , 称传导衰竭 (Conduction Failure), 神经元有可复性 ; 当 rCBF降至 6 ml/100 g@ min时 , 胞外 K+ 趋增 , 胞内 Ca2+ 随之增高 , 称膜衰竭 (Membrane Failure),神经元大量死亡 . 脑细胞死亡包括细胞肿胀 , 结构破坏 , 胞膜的破裂、崩解 , 炎症浸润等 , 还包括细胞凋亡的过程 . 细胞凋亡是和 ATP无关的程序细胞死亡 , 病理表现为细胞膜完整 , 其周围无炎症反应 .

  • 大鼠模拟循经感传的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及纳洛酮的翻转作用

    作者:王迎新;刘澄中

    [目的]作为常见的临床经络现象,循经感传是一种循径路走行的异常感觉,机制正在探索中.研究其机理,应重视大脑皮层的功能变化.本实验研究模拟循经感传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 [方法]应用电脉冲感传治疗仪循经递序经皮下连续电脉冲刺激大鼠一侧前肢特定径路模拟循经感传, 观察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并观察纳洛酮的作用. [结果]与模拟前相比,模拟循经感传30 min后, SEP双侧潜伏期缩短,波幅降低(P<0.05);停止模拟30 min后双侧 SEP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模拟前水平(P>0.05);纳洛酮能翻转模拟循经感传所引起的潜伏期缩短、波幅降低的效应(P>0.05).[结论]模拟循经感传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感觉传导过程易化; 纳洛酮的翻转效应揭示模拟循经感传可能导致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产生或释放增多.

  • 脊髓压迫时间与后期病理生理变化关系的研究

    作者:吴月欣;李增炎;陈居文;张基仁

    目的 研究持续性脊髓压迫的时间与脊髓损伤的程度及功能恢复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下,水囊压迫T13节段脊髓,压力持续30min或180min,比较不同时期(t=0、5、10、15……)SEP的变化情况以及减压后早期(60min)及晚期(28天)的sEP恢复情况.观察28天内动物运动功能.28天后通过病理组织学分析确定损伤的范围.结果 30min组动物后肢的运动功能可以较快恢复,但180min组动物的运动功能不能恢复.脊髓病理组织学分析表明180min组脊髓损伤范围与30min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病理改变与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相关性.结论 脊髓长期的移位加重继发性损伤过程,并导致SEP幅度持续降低,血流量持续降低,功能恢复受限及更大范围的组织损害.减压的时间是提高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 儿童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的研究

    作者:陈辉;白玉作;吉士俊;王常林

    目的:检测儿童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TN-SEP)正常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31例健康儿童PTN-SEP,分析各波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性别、左右肢体的关系.结果:儿童PTN-SEP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性别、左右肢体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儿童PTN-SEP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均显著相关,正确分析儿童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不仅要考虑身高,还要考虑年龄等其他因素的的影响.

  • 一种新的人长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提取方法

    作者:王颖;王志芳;谢正祥

    目的 用自参考自相关自适应干扰对消理论和技术(AAA-ICT)提取人长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方法 用电刺激器刺激人体腕正中神经体表处,刺激信号为波宽0.1~0.9 ms的单脉冲方波信号,用体表Ag/AgCl电极采集,借助于自参考自相关自适应干扰对消技术来处理采集信号.结果 获得单次提取和叠加平均的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结论 AAA-ICT提取到的长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避免了传统叠加平均理论的缺陷,能给出长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异特征,为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指标.

  • 早期帕金森病体感诱发电位的高频振荡成份观察

    作者:黄华品;车春晖;陈圣根;刘昌云;郑安;庄晓芸;江芳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LSEP)高频振荡成份(HFOs)在早期帕金森病(PD)中的异常表现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在48例诊断明确的PD病人和40例年龄相近的健康自愿者中,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和HFOs的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份和HFOs各指标的差异;比较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份和HFOs的异常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HFOs的数量减少,时程变短,两组之间HFOs数量和时程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而幅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LSEP高频振荡成份的异常率明显比常规成份的异常率高.结论 在PD病人中,SLSEP的HFOs可能出现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HFOs数量变少,时程变短,这种异常对临床诊断和HFOs的起源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麻醉对全麻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郑如洁;林财珠;林献忠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麻醉对全麻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体感诱发电位( SEPs)、运动诱发电位( MEPs)的影响。方法行全麻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180例,根据右美托咪定麻醉的不同剂量划分为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为0.8、0.6、0.4μg/kg,持续静脉滴注比较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SEPs及 MEPs的变化情况。结果与T0时相比,三组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均下降(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低剂量组的HR、MAP及BIS值均相对较高,部分时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SEPs波幅及潜伏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但与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低剂量组的 SEPs 波幅及潜伏期均有所下降;三组患者术中SEPs、MEPs监测成功率及术中知晓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静脉输注0.4~0.6μg/kg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SEPs、MEPs的影响较小,效果显著。

  • 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鼠体感诱发电位和脑组织内皮素-1含量的影响

    作者:孙保亮;夏作理;杨明峰;邱平明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对体感诱发电位(SEP) 和脑组织内皮素-1(ET-1)的影响,及尼莫地平(ND)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单纯SAH组和ND处理组大鼠观察手术前后基底动脉管径,并检测 24 h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SEP及脑组织ET-1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SAH组大鼠在诱导SAH后rCBF立即降低,并持续24 h,同时有基底动脉痉挛;SAH后1 h开始至24 h SEP潜伏期逐渐延长,脑组织ET-1含量显著增加。ND使上述变化均明显减轻。结论 SAH后CVS可通过脑血流的降低、脑组织ET-1增加而导致SEP潜伏期延长,ND对之具有保护作用。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检测 SEP 与血浆5-羟色胺的临床意义

    作者:申龙燮;朴莲荀;朴虎男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患者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与血浆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单纯脑卒中组( n=19)、脑卒中后抑郁组( n=17),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判断抑郁程度,另设正常对照组(n=12),检测3组体感诱发电位N9、N13、N20的潜伏期及波幅;检测各组血浆5-HT含量,比较分析3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血浆5-HT含量。结果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正中神经测定N20的潜伏期及波幅异常率较正常人高( P<0.05);脑卒中后抑郁组血浆中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或脑卒中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评分与N20潜伏期呈正相关、与N20波幅呈负相关,N9波幅、N9潜伏期、N13波幅、N13潜伏期、N20波幅无相关;脑卒中后抑郁组HAMD评分与血浆中5-HT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或脑卒中患者,并且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及脑卒中患者正中神经测定N20波幅及潜伏期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因此,检测脑卒中患者的SEP中N20波幅、潜伏期及血浆5-HT水平,将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及预后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 EEG与SEP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程度评价

    作者:李广仁;王桂侠;郭晖;张晓宏;李玲;王绍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评价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的意义,以及糖尿病状态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在糖尿病状态下制备中脑动脉阻塞(MCAO)模型,之后在缺血再灌不同时间记录EEG、SEP变化,结合组织病理进行损伤程度评价.结果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在MCAO早期即出现脑电波消失,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再灌后有一定恢复.但是糖尿病组损伤重,恢复慢.组织学呈现糖尿病组梗死面积增大.结论 MCAO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EEG、SEP是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同时说明了糖尿病组动物明显加重缺血性脑损伤.

  • 慢性缺氧性脑损伤模型诱发电位观察

    作者:黄华品;赵江佩;车春晖;郑安;江芳

    目的 探讨大鼠慢性间断性缺氧后,脑诱发电位与慢性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探讨脑诱发电位对缺氧性脑病的评估价值.方法 在建立慢性间断性缺氧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缺氧组(hypoxia group,H组)和对照组(nomal group,N组),H组随机分为缺氧2周组(H2组)和缺氧4周组(H4组)2个亚组;N组随机分为正常2周组(N2组)和正常4周组(N4组)2个亚组.测定各组大鼠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结果 BAEP的检测结果,H4和H2组大鼠Ⅰ、Ⅲ、Ⅴ波峰潜伏期,Ⅲ-Ⅴ、Ⅰ-Ⅴ波峰间期与N4和N2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H4组Ⅲ、Ⅴ波PL,Ⅲ-Ⅴ、Ⅰ-Ⅴ波IPL与H2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SLSEP的检测结果,H4和H2组N1、P1波PL与N4和N2组比较显著延长(P<0.05);H4组N1,P1波PL与H2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结论 BAEP和SLSEP的改变与慢性缺氧性脑损伤及损伤的程度明显相关,是反映缺氧性脑损伤比较敏感的指标.

  • EEG与SE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程度评价

    作者:李广仁;朱丹;李大伟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评价局灶脑缺血再灌性脑损伤程度中的意义,以及对缺血再灌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之后在缺血再灌不同时间记录EEG、SEP变化,结合组织病理进行损伤程度评价.结果缺血组在(MCAO)早期即出现脑电波消失,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再灌后有一定恢复.组织学呈现与其相应的改变.结论 EEG、SEP是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

  • 脑性瘫痪病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观察与分析

    作者:陈星

    脑性瘫痪(脑瘫)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我国发病率为1.8‰~6‰[1].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提高康复率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对1995~1997年临床确诊为"脑瘫"的52例患者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两项检查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 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与体会

    作者:张琪;刘一;赵松;张绍昆

    目的:探讨3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的体会.方法:采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手术,观察手术、麻醉、缺血等条件对CSEP潜伏期及波幅的影响.结果:1例撑开矫形时出现体诱发电位波幅下降60%,1例缺血出现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及潜伏期均超过警戒值.结论:体感诱发电位是目前脊柱矫形术首选的监测方法,起到了预防脊髓和神经损伤的作用.

  • 慢性肾病性脑病与体感诱发电位关系的探讨--附56例报告

    作者:马宏杰

    自1951年体感诱发电位(SEP)技术问世以来,为我们客观的认识各种疾病提供了方法.笔者自1996年4月~2000年5月对56例慢性肾病性脑病患者进行了SEP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 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病人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于学平;黄昕;齐欢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刺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病人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电针夹脊穴组3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30例作对照,测定受试者治疗前后N20波幅与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原波幅缺如者波幅出现;不对称者转为对称;波幅对称者增多;潜伏期缩短.电针夹脊穴组病人的波幅与潜伏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阳明经穴组波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夹脊穴法缓解肌肉痉挛的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实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与调整作用,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

  • 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性截瘫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研究

    作者:高兵兵;张宁;江红;孔庆爱

    采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性截瘫,并根据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变化判断疗效.结果表明:电针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异常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P<0.05).

509 条记录 10/26 页 « 12...78910111213...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