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宝宝易感冒用药莫过急
生活中,宝宝感冒发热、流鼻涕是常有的事,许多年轻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赶紧买药吃".到药店里一看却发愁:儿童感冒药占了几排药架,成分相似,该怎么选自己却无主心骨?其实,宝宝感冒后好别着急吃感冒药.90%的普通感冒由病毒侵袭引起,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七天之内可以好转,多喝水、多休息,根据出现的不适症状治疗即可.即使要买感冒药,也要看清各类感冒药的成分,避免过量误服.
-
COPD治疗中支气管扩张剂的正确应用
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病程长,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劳动力,同时也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是COPD症状治疗的中心.支气管扩张剂有抗胆碱能药物、β2受体激动剂、甲基黄嘌呤类药物(茶碱).
-
谈针灸镇痛
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阐述针灸镇痛的原理,从三个方面阐述针灸镇痛的原理,即病因的治疗、病机的治疗、症状的治疗.并提出针刺治痛,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辨证求因,消除致病因素;二是阻断疼痛的病理机制,疏通气机、促进气血运行;三是对症治疗,宁心移神,"住痛止痛".
-
安慰剂在泌尿外科病人术后疼痛镇痛中的应用研究
安慰剂效应 (placebo effect) 由 Henry Beecher 于1955 年提出 [1],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实际上症状却得到舒缓的现象,用于这种无效的治疗的药物,即为安慰剂.安慰剂本身没有实质性生理或药理作用,使用不同的安慰剂针对同一症状治疗,可能产生相同的效果,故安慰剂效应又被称为"非特定效应".在临床工作中,安慰剂通常用于临床药物实验的对照,同时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也可用于治疗.术后疼痛是外科病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疼痛的程度受手术、切口以及病人主观感受等许多因素影响,临床上医生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对手术的理解,对一部分术后疼痛的病人应用安慰剂进行治疗,效果不一,甚至有可能产生"反安慰剂效应",令病人症状加重 [2].对于安慰剂在术后疼痛的应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工作的泌尿外科,根据病人疼痛评分,进行安慰剂应用的相关研究,旨在摸索安慰剂应用于术后疼痛治疗的条件和方法,从而进一步规范安慰剂在术后镇痛方面的应用,达到减少不必要的镇痛药物应用,使病人更大受益的目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强制戒毒所心理治疗理论及方法
脱毒治疗的实质是针对戒断综合征进行控制的抗戒断症状治疗,脱毒治疗过后,由于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困扰,长期存在毒品渴求心理及吸毒环境的影响,随即普遍出现很高的近期复吸率[1].为降低复吸率必须进行海洛因临床脱毒后的康复治疗.
-
晚期癌症病人的症状治疗:总的原则、分析、评估、解释和个体化治疗
1 总的原则1.1 生物心理社会的关怀照护尽管缓解疼痛和症状治疗是重要的,但对濒死病人的姑息关怀需求远远超出了对疼痛和症状的治疗,所需要的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关怀(biopsychosocial care),包括进行如下支持:①当其病人对每况愈下的躯体的能力进行调整,以及当病人对预期将要失去家庭、朋友和所有熟悉的一切感到悲痛时,给病人以支持.②当家属对他们中的一员即将死亡的事实进行调整时,对家属提供支持.
-
抑郁障碍298例的消化系统表现
对我院消化科350例疑诊为抑郁障碍者发放国际通用抑郁量表 (Zung)及汉密尔顿抑郁他评量表进行测评,并统计抑郁量表评分>40分的抑郁障碍患者所具有的消化系统症状.298例抑郁障碍患者汉密尔顿抑郁他评量表测评轻中度210例,重度88例.消化系统症状中以食欲下降(70.5%)和便秘(46.3%)常见,其次为腹胀(41.6%)、腹痛(38.3%)及腹部不适(34.6%).对136例确诊抑郁障碍的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Zung评分及消化系统症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雷帕霉素在抗癫痫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癫痫的患病率是7‰,其中1/5为难治性癫痫[1].癫痫发病机制很多,包括一系列遗传及获得性病因.即使是在控制良好的癫痫患者中,目前的治疗只是症状治疗,而没有改善引起癫痫的脑异常.癫痫的标准药物如苯妥英钠及丙戊酸钠,只能减少创伤性癫痫短期的发作次数,但不能阻止慢性癫痫的发展[2].
-
玄夏祛毒胶囊合并小剂量丁丙诺啡对海洛因依赖戒断症状的疗效观察
目前用于戒断症状治疗的西药种类很多,但大多有成瘾性,如美沙酮亦有依赖性,易造成撤药困难或形成新的依赖,制约了其长期应用.戒毒中药中不含阿片类成瘾成分,对阿片类戒断症状的控制具有独到之处,可长期使用,备受关注[1-5].丁丙诺啡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可缓解阿片类戒断症状,依赖性潜力低,且毒副作用小,但对中、重度海洛因依赖戒断症状在治疗早期控制不够完全.本研究根据两种药物特性,探索中药合并小剂量丁丙诺啡对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断人员急性戒断症状的治疗效果,并与戒毒标准药物美沙酮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儿童双侧颞叶挫伤早期抗精神症状治疗的比较研究
我们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脑损伤并不十分严重的病人,尤其是儿童病人.在复诊中,患儿家属都普遍反映存在一些精神症状,按照"脑损伤后遗症"进行促进脑细胞代谢等治疗,未显效.经统计分析,均为颞叶损伤的患儿,尤其是双侧颞叶挫伤.实际上,由于解剖学原因,儿童颅脑外伤后形成硬膜外血肿的机会少,多为直接损伤,且儿童多为颞叶,常并发精神症状,部分患儿因障碍心理发育而致残,为了给临床脑外伤救治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对这类病人的治疗时机进行比较研究.
-
对支气管哮喘诱因的观察及护理
近几年来,通过对5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观察,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很多,根据诱因结合症状治疗更加合理,护理更加得当,效果更佳,常见诱因如:
-
非处方药制度在我国实施的现实意义
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而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取的药物.其药术语为over the counter简称为OTC.患者在无医生指导下,依据自己对病情的判断选择性购药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治疗轻微的疾病.
-
姑息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
姑息护理是随着临终关怀活动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1990年WHO提出:姑息护理是对那些对系统的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给予积极的症状治疗和生活护理,更为重要的是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给予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支持[1].
-
治疗目标定位与临床决策
治病如用兵,治疗皮肤病亦一样.临床实践中,许多皮肤科医生忽略了皮肤病的病机治疗,导致了起效慢、疗效差、病程迁延的结果.皮肤病的治疗应包括病因治疗、病机治疗、症状治疗、支持辅助治疗,四者缺一不可、协同互补;应用中可根据疾病矛盾的转化,分清先后主次,灵活调整组合,即运筹帷幄,辨证施治,辨病、辨症、辨药、辨方,"以正合取奇胜",以求取得快、好、稳定持久的疗效.
-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进展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早由Oppenheim于1911年提出[1],用来命名一种以躯体扭曲,肌肉痉挛,伴有身体屈曲的奇异步态以及逐渐出现的持续固定的姿态畸形为特征的儿童起病的全身性肌张力障碍.一个世纪以来,肌张力障碍的定义经过了多次演变.根据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特设委员会的定义[2],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肌肉持续收缩的综合征,经常造成扭曲,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其中扭曲是肌张力障碍与其它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百年来,尽管人们对于肌张力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症状治疗的水平上,而近年生物医学研究的众多进展,如RNA干扰技术等,为肌张力障碍的病因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根据症状治疗佝偻病患儿的体会
佝偻病是小儿"四病"之一,患病率高,是儿童保健体检中常见的疾病.佝偻病的发病或早或晚,其症状也较繁杂,有时症状不突出,在体检中不被注意,但患儿却哭闹、难带,影响生长发育,也给家长带来烦恼.
-
肯特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又称肠易激惹症或肠道过敏症,它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新研究表明,可能与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紊乱有关.西医对此还没有特效疗法,目前主要以对症状治疗为主.我们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50人,对照组(乙组):用常用的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如阿托品、654-2、复方苯乙哌啶、洛哌胺、药用炭等.治疗组(甲组):主要用肯特令同时配伍其他药物对症治疗此病,经临床观察,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
新型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
塞来昔布(celecoxib)是美国Searle公司开发的第一个特异性环氧酶-2(COX-2)抑制剂,已于99年1月由美国FDA批准上市,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37个国家批准上市.用于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治疗.此类药物是为避免胃肠道毒性和其他副作用而专门设计的,同时保留了抗炎药的有效作用.专家预测,在未来五年,COX-2抑制剂有望获得非甾体抗炎药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
肿瘤性与非肿瘤性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 LEMS)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的疾病,由于患者血液中产生了抗突触前膜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 VGCC)抗体导致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减少,从而引起特定的临床与电生理表现[1]. 50%~60%的LEMS患者合并肿瘤,是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PNS)的一种,被称为肿瘤性LEMS( T-LEMS) ,常合并的肿瘤为肺小细胞肺癌( SCLC) ,其他肿瘤较少见,包括前列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而另一部分LEMS患者经过长期随访未发现肿瘤被认为是非肿瘤性LEMS(NT-LEMS),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 虽二者临床表现相似,但预后截然不同,确诊后的侧重点也不同,半数以上的NT-LEMS患者通过免疫治疗可达到完全缓解,疾病并不影响生存期,所以诊断后更侧重于治疗;而T-LEMS患者诊断后除症状治疗外则需制定详细的肿瘤筛查计划,发现肿瘤后抗肿瘤治疗是T-LEMS的首选治疗手段[2]. 仅有5%左右的T-LEMS患者中LEMS与肿瘤同时被诊断,而86%左右的T-LEMS患者LEMS症状在肿瘤出现前出现[3] ,故在LEMS确诊时未发现肿瘤也不能简单将其诊断为NT-LEMS,且对肿瘤出现前的T-LEMS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加速潜在肿瘤的生长[4] ,故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
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的四级加权评分法介绍
临床科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的确定,关系到科研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科研水平的高低.目前,国内已修订了不少病证的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但大多只有定性指标,而缺乏定量指标,使疗效判断结果不太确切,难于掌握,很多病症的疗效判断都有这样的描述:"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测指标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测指标相应改善."…明显改善、有所改善、相应改善,实际都是模糊的概念,虽然有量的一般概念,但缺乏量化的确切指标,难免出现凭主观臆断、片面指标甚至猜测来判断疗效的情况,导致同一病、证,得出多种疗效结果.由卫生部药政局1995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的第二辑较之第一辑有较大的改进,大多数病证的诊断标准中都增加了"症状轻重分级"这一项内容,这样对中医主要症状治疗前的诊断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量化指标,为中医药对中医症状的改变,治疗效果的优劣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