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颈动脉架桥孤立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居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1]颅内动脉瘤大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后者约占20 %~31.4 %,其中3个动脉瘤并发者约占3.4 %~3.9 % .[2] 2002年9月25日,我院为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实施了眼动脉段动脉瘤切除、颈内动脉架桥、海绵窦段动脉瘤孤立手术.该手术操作难度大,手术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对护理配合要求高,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
伴有大量硬膜下血肿的巨型颅内动脉瘤1例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颅脑内CT很多都表现为下腔蛛网膜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脑内血肿及脑室出血。以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为主要表现很少见[1-2],这类的患者容易二次出血,病情会突然严重的,不易治愈。现在报道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此类患者的相关诊治措施。
-
颅内动脉瘤破裂致硬膜下血肿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绝大多数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以急性硬膜下血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罕见[1,2].此类患者易再次出血,病情往往突然加重,预后差.快速诊断并及时清除血肿和处理动脉瘤是治疗的关键;而临床上对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硬膜下血肿往往认识不够,容易误诊.现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此类患者的相关诊断和治疗措施报道如下.
-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达40%和33%[1].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已有多年经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虽然只有十几年历史,但其短期疗效已得到公认.现将我们10年来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脑疝的手术治疗体会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首先行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定诊断后再行手术治疗.而有一部分病人急诊来院时已经出现脑疝或者入院后还没来得及DSA或CTA检查就二次出血脑疝,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很高.笔者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共做该类手术13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的原因,破裂后的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以及再破裂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病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1,2].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作者对62例(65个动脉瘤)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性出血期(7d)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detachble coil,GDC)进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血管内栓塞的疗效分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1].而破裂的动脉瘤在3 d内得到治疗为早期治疗.随着血管栓塞技术的逐渐成熟及栓塞材料的更新,血管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2].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我们对32例颅内破裂的动脉瘤进行早期栓塞治疗,现报告如下.
-
老年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初步体会
一、资料与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作者对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老年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岁.
-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探讨
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1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d内早期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68例,男59例,女109例,年龄15~78岁,平均46岁.临床表现:均为突发性头疼,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短暂意识丧失58例,浅昏迷36例,深昏迷18例,无意识障碍56例.Hunt-Hess分级:Ⅱ级56例,Ⅲ级70例,Ⅳ级36例,Ⅴ级6例.动眼神经麻痹24例,肢体轻度偏瘫8例.16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治疗时间1d内45例,2d内56例,3d内67例.
-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体会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致死率接近45%,再次破裂出血后的死亡率约为50%~75%.因此,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并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技巧,积极防治动脉瘤再次出血,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残率,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了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体会如下: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
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隙所致,出血后造成蛛网膜下隙容积突然增加,颅内压急骤上升,载瘤动脉突然痉挛减压.
-
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特殊情况的处理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探讨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但有部分病人全脑DSA检查为阴性,不能明确其病因学诊断,影响其诊治.
-
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要点及健康指导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多种病因导致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高血压、吸烟、饮酒过量、动脉瘤体积较大等危险因素易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多有剧烈运动,极度情绪波动,用力咳嗽和排便等明显诱因,突发异常剧烈的头部胀痛或爆裂样疼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由于病情危急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加强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病人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大部分可出现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痉挛,造成延迟性脑缺血,为动脉瘤破裂后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常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如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充血容量和升高血压治疗,简称"3H”疗法.我科2001年2月-2001年6月对24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进行了动脉瘤栓塞或夹闭术,术后进行"3H”治疗,并入监护室监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分析和治疗
低钠血症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原因可能由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和术后其他并发症有关.本院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6例,并发低钠血症28例.本文回顾分析该28病例.就其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思路探索和研究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思路。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50例,将血管内治疗距发病时间不足3天的30例患者作为早期介入治疗组,即观察组,将时间超过3天的20例患者作为晚期介入治疗组,即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栓塞程度及预后情况。结果:在栓塞情况对比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后预后情况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压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佳时机应该为早期介入,这样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栓塞情况,而且还能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思路探索和研究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思路。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50例,将血管内治疗距发病时间不足3天的30例患者作为早期介入治疗组,即观察组,将时间超过3天的20例患者作为晚期介入治疗组,即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栓塞程度及预后情况。结果:在栓塞情况对比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预后情况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佳时机应该为早期介入,这样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栓塞情况,而且还能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3D-CTA联合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干预中的应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中约50%-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1].动脉瘤首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40%,第2次出血病死率高达60%.因此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DSA 及CTA.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而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CTA作为一种准确、无创、快速的成像技术,目前已逐渐成为诊断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采集同时行CTA及DSA的45例疑似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在动脉瘤检出率及三维显示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
CTA 联合 DSA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该病有大约50%-80%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研究显示,动脉瘤首次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为40%,2次出血患者的病死率达到了60%[1,2]。所以对于早期准确诊断同时及时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动脉瘤的诊断主要靠 CT 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一直以来,DSA 都被看做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 CT 技术不断发展,CTA 这一检查方法,其优点是准确、无创、快速成像,目前逐渐被作为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检查[4]。本研究选择同时进行 CTA 和 DSA 检查的90例疑似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在动脉瘤检出率和三维成像中的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