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二例家系分析并生殖干预

    作者:罗纯

    本文就2例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系的临床特点和遗传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和生殖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疾病家系

    作者:易东旭;关长吉;倪香;王雅文

    目的 通过一个家系分析,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遗传学因素.方法 通过对一多囊肾疾病家系4代34例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并对7例患者进行体检、超声、外周血染色体等检查.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肾脏囊肿性疾病,40岁以后发病,伴有腹胀、腹痛、高血压、血尿等症状.家系遗传分析表明,该家系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疾病.结论 基因缺陷为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本家系中如果任一亲代发病,子代中必有子女发病,并且从Ⅱ1所生3女1子全部发病,发病年龄均在40岁以后,其第4代有很高的发病风险.

  • DNA测序鉴定新等位基因HLA-DRB1*1609

    作者:潘芹芹;缪扣荣;薛敏;赵星;樊甦;旭日;周小玉;周小平;梁文飚;费小明;唐宇宏;汪承亚

    目的鉴定HLA新等位基因DRB1*1609.方法应用分子克隆和DNA测序的技术测定HLA新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HLA等位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新等位基因的血清学分型及家系分析.结果新等位基因DRB1第二外显子(exon 2,Ex2)序列与所有已知的HLA等位基因序列均不相同,与同源性高的HLA-DRB1*160101相比,第127位碱基由A→T,引起相应编码第47位氨基酸由酪氨酸Tyr(Y)→苯丙氨酸Phe(F).血清学分型表明抗原特异性为DR16.家系分析提示该志愿者DRB1*1609等位基因遗传自母亲.结论 DNA测序表明被测标本含有HLA-DRB1新等位基因,被WHO 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IA-DRB1*1609.

  • 线粒体糖尿病一例家系分析

    作者:王彩玲;张钰;张晓倩;李海珍;侯钦芝;宁光

    线粒体糖尿病在临床上十分少见,截止2005年国内报道的线粒体基因nt3243A→G突变糖尿病家系33个,患者共104例[1].以下对我们新发现的1例线粒体糖尿病家系分析如下.

  •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检测及其产前诊断

    作者:黄欢;王珏;洪蕾;孙丽洲

    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是一类以脊柱畸形和长骨骨骺不规则改变为特征的软骨发育不良性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1]。已报道的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隐性遗传[2]。其中,X连锁SEDT又称为晚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较常染色体遗传方式的SEDT发病晚,侏儒明显,椎骨病变以腰椎明显,遗传方式为男性发病,女性传递。SEDT的发病率为1.7/100万[3],超过9%的需要矫形治疗的骨骼发育不良患者为SEDT,其中22%为X连锁SEDT。X连锁SEDT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软骨内骨生成异常和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临床特点表现为非匀称性矮小,椎体畸形,早发的大关节骨关节炎,尤其在髋部,特征为躯干短,上部量/下部量<1[4]。该病发病年龄较晚,3~10岁出现生长迟缓,10~14岁之间明显,SEDT致病基因为位于Xp22.2的SEDL基因[5]。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期收治1例X连锁SEDT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SEDL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家系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 家族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

    作者:卜碧涛;杨明山;徐金枝;高波廷;龚非力;姜晓丹;聂晓波

    目的研究家族性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与非家族性患者的异同,并分析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特性,试图解释家族发病的机制.方法对诊治112例家族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免疫学特征及HLA-Ⅱ、Ⅲ类抗原基因分型进行了研究及家系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与散发性病例基本相同,其遗传方式基本符合Mendel常染色体遗传,可能为显型或隐性遗传,其中2个家系呈典型显型遗传.HLA基因分型发现补体C4A*4、补体型S42及DRB1等位基因中的0901和1301两对等位基因与MG相关.结论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重症肌无力.

  • 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听力减退

    作者:常青;龚树生

    已知所有的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耳聋(ARNSHL)基因可致重度或极重度学语前耳聋.现在已知的25个ARNSHL基因多通过对单一的有血缘关系的家系分析而定位.6个ARNSHL基因已被克隆且翻译出很多蛋白质,包括离子通道,胞外基质,细胞骨架机构及突触囊泡传递必须的蛋白质.已知1个ARNSHL基因可致全世界约50%的重度或极重度的遗传性耳聋,另外2个ARNSHL基因可致综合征性或非综合征性耳聋.随着其它ARNSHL基因的确定及功能阐明,我们会在分子水平上加深对听力生理的理解.

  •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成功绘制我国溶酶体疾病谱

    作者:叶盛楠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历经14年对1226例溶酶体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和总结,完成了国内首次单中心大样本病例总结和国际罕见单人种大样本分析,首次报道了中国人溶酶体病的疾病谱。溶酶体病是由于溶酶体内60余种酸性水解酶中的任何酶发生缺陷所造成的疾病,目前已知的病种超过5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溶酶体病十分罕见,总发生率不详。本项科研成果是国内大样本的总结,为我国溶酶体病的发生率统计提供了关键数据。在该项目的促进下,北京协和医院溶酶体病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实现了从单纯酶活性测定到酶活性测定结合基因突变家系分析诊断技术的突破,更加有效地保证了诊断的准确率。该项目组还参与了全球多中心的临床药理Ⅲ期研究,参与制定国内仅有的2个溶酶体病的专家共识,帮助其他两个诊断中心培训数名诊断试验技术人员。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以高质量的诊断和产前诊断水平,得到国内业界的高度评价。

  • 非典型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10家系报道

    作者:刘飞;丁义江;吴昆岚;熊超;曹松华;陆建良;陶昕

    目的了解中国人的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标准进行讨论.方法随访非典型HNPCC患者共10家系20例.结果第1癌的发病平均年龄为49岁,直肠结肠多见,占65.8%,18例行手术治疗,切除率为90%,术后病理粘液癌为3例(15%),Dukes分期A期1例,B期6例,C期6例,D期7例,1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率为86.02%、61.70%、38.11%及25.81%.结论非典型HNPCC是一种发病早、预后较好的大肠癌,Amsterdam标准作为HNPCC的工作标准过于严格.

  • 脂蛋白脂肪酶Pro207→Leu突变家系分析

    作者:穆云翔;杨宇虹;解用虹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EC3.1.1.34)是机体血浆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之一.

  • 家族性频发室性早搏3例家系调查

    作者:唐伟丽;李红

    家族频发性早搏是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类型,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本文报道3例家系发病特点.例1.先证者,男性,38岁,工人.发现室性早搏11年余.体检:一般情况可.BP 136/76 mmHg(1 mmHg=0.133 kPa).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律不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及Hotler示频发室性早搏,多室早13次/min.超声心动图示心内结构无异常.外院心肌活检未见异常.曾分别用胺碘酮0.2 g,每日3次,治疗14天.心律平150 mg,每日3次,治疗1月.效果欠佳,以后未再用药.

  • 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一家系21例

    作者:黄嵘

    患者,女,58岁,因进行性四肢乏力、伴肌肉萎缩8个月入院.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乏力、萎缩.3个月前发现右上肢乏力、肌肉萎缩,近1个月出现左上肢及左下肢相继受累,伴肌肉萎缩,并出现右下肢震颤.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史4、5年,以二甲双胍0.25 g,每日3次治疗.

  • 家族性偏头痛一家系临床分析

    作者:李文忠

    先证者(II9),女,36岁.自20岁时开始出现发作性头痛,每次头痛发作前均有先兆,表现为视物呈水波样改变,历时半分钟左右开始偏侧颞部搏动样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每次发作数小时至48小时不等,每月1~4次,服去痛片或脑宁等药物可缓解.本次因头痛持续1周,且有反复呕吐、不能进食而住院治疗.查体:消瘦体质,轻度脱水貌,痛苦病容,双掌颌反射阳性.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正常;TCD示双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增快,为88~102 cm/s,多数脑血管频谱形态呈峰顶圆钝,S1<S2,频窗欠清晰,即偏头痛样超声频谱(migrainic ultrasonic frequency,MUF).

  • 家系图及其构建和解读

    作者:陈淑芬;黄春荣

    家系图(genogram),也称家庭树(Family Tree),是医学遗传学中做家系分析时,将家庭中各世代成员的数目、各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某种基因所表达的性状或疾病在家庭成员中的分布情况,按一定的形式,用一定的符号绘制而成的一种示意图,又称系谱(pedigree )或系谱图(pedigree chart).根据系谱图可以判断某种遗传性状或疾病的传递方式,计算疾病的遗传率,并可据此估计疾病的再显率[1].

  • 中国深圳地区12个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一项家系调查分析

    作者:李桢;李雪梅;邹红岩;程良红

    背景: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on chromosome X,X-STR)具有特殊的遗传规律,使其在法医物证鉴定中表现出常染色体遗传标记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其群体遗传学研究数据远比不上常染色体STR,尤其是单倍型遗传数据的报道在国内外均很少见.目的:通过家系分析,研究深圳地区12个X染色体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为X-STR在法医学、遗传学的应用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方法:常规Chelex-100法提取118个家系的血样DNA,使用Investigator Argus X-12试剂盒进行PCR扩增.用直接计数法和Excel软件统计231个无关个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并用卡方检验对女性样本的12个X-STR基因座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根据公式计算个体识别力和平均排除率.采用家系分析确定女性样本的单倍型,用直接计数法和Excel软件计算111位父亲和119位母亲的4个连锁群的单倍型频率.结果与结论:①基因多态性分析:DXS10135基因座的多态性高,检出了21个等位基因;DXS7423基因座多态性差,仅有4个等位基因;男性累积个体识别力DPm为0.99999999;女性累积个体识别力DPf为0.99999999;累积三联体平均排除率MECtrio为0.99999999;累积二联体平均排除率MECduo为0.99999811;②单倍型分析:试验获得了349个单倍型.连锁群X1-X4中分别有238,139,153和157个不同的单倍型;③结果说明,X-12检测系统在中国深圳地区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权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Leber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分析及基因突变特点

    作者:栗印兰;李静敏

    Leber病又称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由于它是德国眼科医生Leber于1871年首先系统描述此病,故被命名为LHON.它是一种多数累及年轻人的遗传性视神经异常,其遗传方式呈母系遗传特征,是典型的线粒体mtDNA遗传病,好发于青壮年,常致视力急剧减退.现报告笔者遇到的1家系5例(图1),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 遗传性压力敏感性周围神经病(附一家系分析)

    作者:李昆;李新;王素风

    遗传性压力敏感性周围神经(Heredity Pressure Sensi-tive Neuropathy)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以反复的周围神经受压后麻痹、大部分完全恢复为主要特征,一些患者在疾病后期有轻到中度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现就一个家系分析如下.

  •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大家系的临床观察及遗传学研究

    作者:徐汪洋;丁晓毅;徐建强;张海国;杨江民;袁文涛;黄薇;王铸钢;吴晓林;顾鸣敏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SYNS)大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采用家系分析法探讨SYNS大家系的遗传规律,采用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法定位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排除由NOG和GDF5基因突变导致的SYNS1和SYNS2型,发现1个新的SYNS致病基因位点.结论:SYNS存在一种新的遗传异质性,该致病基因定位于13q12.

  •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患者家系分析

    作者:于青云;吴卫文;丁晶;汪昕

    目的:分析1家系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3型病例,回顾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先证者,女,28岁,以主诉“进行性行走不稳2年余”于2016年10月至我院就诊,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基因检测结果及家系资料,并绘制家系图.结果:本家系先证者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双手持物不稳、笨拙、僵硬,视力下降,查体示言语含糊,双眼水平凝视眼震(+),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士),剪刀步态,指鼻、跟-膝胫试验完成可,闭目难立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痉挛性截瘫及共济失调症状.先证者SCA3型基因三核苷酸CAG重复69次.患者的外祖父(45岁发病)、母亲(40岁发病)、大舅(42岁发病)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饮食呛咳,言语含糊,持物不稳等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因均已故无法配合进行基因检测.结论:先证者家系4代中共4人发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且本家系发病年龄逐代提前,具有遗传早现现象.

  • 3个携带HJV E3D变异的遗传性血色病家系临床表型分析

    作者:张伟;吕婷霞;李艳萌;王晓明;赵新颜;王宇;徐安健;李潇瑾;黄坚;欧晓娟

    目的 了解3个携带HJV E3D变异的遗传性血色病家系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3个遗传性血色病家系中的先证者均完成了病史采集、铁指标、肝功能、腹部核磁检查、肝活检,排除铁过载的继发性原因,临床考虑为遗传性血色病.先证者及其一级亲属分别检测目前已知的遗传性血色病相关的 5 个基因(HFE、HAMP、HJV、TFR2和SLC40A1).结果 3个携带HJV E3D变异的遗传性血色病先证者均具有明确的铁过载表现,家系1和家系2中各有1个成员具有铁过载.2例携带HJV E3D变异的先证者还同时携带其他类型血色病基因变异.结论 HJV 基因E3D变异可能为我国遗传性血色病的热点变异,可能需要同时伴随其他位点变异才会出现表型,且男性、年龄增加更容易出现血色病表型.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