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赵焕融;徐宝山;邵鹏飞;夏金建;张旗;张维昊

    目的 评估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扩大椎管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具符合标准的人体标本,简单随机分为两组(C4起始组,S4;C5起始组,S5;每组3具),使用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的新术式按次序进行C3~ C6节段的减压手术.每当完成单个节段右侧椎板上的骨槽后,用测深尺在定点测量椎管的基础深度.继续完成对侧的骨槽制作,然后用组织钳将该椎节棘突向后提拉至韧带复合体刚好紧绷,再次测量此刻的椎管深度.计算两次测量值之差得出椎板的后移值(RV).每当增加一个节段的手术区域,对已测节段要再次进行测量.分别使用两独立样本和单样本资料的t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人体标本在完成首个节段的减压手术后,椎板平均后移值均较小[S4:(0.87±0.72) mm;S5:(1.83±0.29) mm],而完成C3~C6节段的手术后,椎板后移距离达到大值RVmax,从C3到C6节段的总体平均RVmax依次为(2.37±0.52) mm、(4.27±0.78) mm、(3.73 ±0.93) mm和(2.16±0.77)mm;总体平均后移率(RR)依次为17%±7%、32%±9%、29%±10%和16%±6%.C4和C5节段的总体平均RVmax达到或超过了4 mm的减压阈值(=0.839、-0.703,均P>0.05).C4/C5节段的平均RVmax在两组中的差异较小(t=-1.204、1.189,均P>0.05),而C3/C6节段的组间差异较为明显(t=-4.429、4.196,均P<0.05).结论 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够较好地扩大椎管的矢状径,具有解除脊髓压迫的作用,且各节段椎板的后移值均随手术节段数的增加而加大,但不同节段的后移能力有较大差异,手术区中部的减压效果好于头尾侧.

  •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作者:王奇;杨雍;费琦;李东;李锦军;孟海;苏楠;范子寒;王炳强

    目的 建立一种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短节段双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选择接受颈椎后路改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利用MIMICS 软件对其手术前后的CT薄扫数据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建立颈2-7的实体模型,经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优化,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进行网格划分,并添加主要韧带等结构,建立手术前后的颈2-7椎的有限元模型.在术前模型上施加1.5 kg·m2·s-2的作用力,模拟颈椎在前屈、侧屈和旋转工况下的反应,与其他颈椎有限元模型和体外生物力学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 术前模型包括6个椎体(C2-7)、5个椎间盘(C2-3-C6-7) 及后部结构与主要韧带,共102 258单元;术后模型还包括双侧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共161 892单元,较好地模拟了颈椎后路内固定螺钉与椎体的真实关系.术前模型在前屈、侧屈和旋转工况条件下的活动度与既往的实验结果吻合.结论 新建立的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前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生物逼真度,可用于进一步生物力学分析.

  • 大鼠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神经兴奋在疼痛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作者:麻海春;王艳芬;冯春生;曾维安;孙丽华;卢宝顺;赵华

    通过椎管、全身及脑室给乙酰胆碱类药物能调节痛阈,参与镇痛作用[1].脑干网状结构(mPRF)是重要脑部功能区域,参与调节睡眠、镇静、麻醉和镇痛作用[2].很多麻醉药物都与脑干网状结构内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关[3].然而,脑干网状结构内胆碱能神经兴奋的镇痛作用及其与M胆碱能受体亚型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脑干网状结构内置管的动物模型,微量注射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于脑干网状结构内,探讨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神经兴奋在疼痛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及机制.

  • 经皮套管椎旁入路显微切除腰椎椎管内肿瘤

    作者:陈春美;蔡刚峰;王锐;张伟强;陈琰;李锋;王春华;王帆;陈志杰

    目的 探讨经皮套管椎旁入路显微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 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腰椎椎管内肿瘤,其中神经鞘瘤19例,室管膜瘤2例,肿瘤纵向长径0.6~2.0 cm,术前影像检查未见肿瘤破坏关节突,腰椎无失稳.气管插管全麻后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用经皮手术套管经椎旁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记录术前1d和术后1、3、5d肌酸磷酸激酶(CPK-MM)水平;于术前1d和术后1、3、5d和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临床疗效;术后1周行腰椎CT三维重建;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腰椎MRI平扫加增强.结果 本组椎管内肿瘤均完全切除,无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改善[(11.6±1.3)分比(23.3±1.3)分,P<0.05];术后第1天CPK-MM升高,术后第5天下降至术前1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2±10.5)IU/ml比(143.7±12.1)IU/ml,P>0.05];随访6~28个月,MRI检查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CT三维重建示单侧椎板开窗范围,随访期间未见腰椎畸形和不稳.结论 经皮套管椎旁入路显微切除腰椎椎管内肿瘤,既能大程度避免损伤椎旁肌肉、关节突、棘突和韧带,也能达到完全显露并切除椎管内肿瘤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腰椎稳定性好等特点.

  • 后入路微创技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崔巍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是指位于T10~L3节段的椎间盘变性突出压迫脊髓腰膨大、脊髓圆椎或马尾神经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病,常常伴有脊髓、圆锥以及马尾神经等的受损,致残率往往较高,固诊断一经确立,常常需要手术治疗.因胸腰段椎管空间储备有限、脊髓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切除突出椎问盘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1] .内镜下椎问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因具有对正常组织破坏较小、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逐渐被广泛开展.

  • 浅析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康复护理

    作者:曹杰;孙秀荣;吴玉君;孙丽;吴金英

    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脊柱科常见疾病之一,因骨折多数不波及到椎管,临床表现较为单纯,如果疏忽大意容易失去了很 好治疗机会,则会遗留下后遗症,比如腰部疼痛、畸形及锥体滑落等.通过多年从事护理工作实际经验,通过临床观察、护理等 总结出了一整套康复理论,患者康复的效果十分明显.

  •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柴荣峰

    颈椎病,是在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包括椎体、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萎缩后向椎管膨出,椎间隙变窄以致椎动脉管相对变短等)的基础上,经损伤、风寒或头颈位置不当的诱发,使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所致.为中、老年人颈肩痛常见疾病.好发于颈4~7椎间隙.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作者:裴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症状的认识与判定,必须全面了解,并从其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断。现就本病常见的症状阐述如下。

  • 椎管内复合麻醉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作者:孙洋

    将硬膜外间隙阻滞与脊麻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称椎管内复合麻醉。CSEA综合了脊麻显效快、可靠性高、毒性作用小和硬膜外阻滞的时间可控等优点,使麻醉和镇痛时在技术和麻醉药品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专用的穿刺针、偶有硬膜外间隙药物或硬膜外导管自脊麻针孔进入蛛网膜下隙的可能;平面较一般硬膜外阻滞广泛。主要适用于脐以下部位的手术。或保留导管可作术后镇痛。临床常用针内针单间隙穿刺。该法又分为单导管和双导管两种。

    关键词: 椎管 麻醉 预防
  • 脊柱损伤的CT扫描诊断

    作者:娄文科

    脊柱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后果严重的创伤,因此,要求对损伤的范围、骨折移位的程度及椎管受累情况等能作出明确判断,以便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对临床症状轻微无神经脊髓损伤症状的患者做局部X线正侧片观察即可.

  • SIEMENS ICONOS R200数字胃肠造影X线机故障检修1例

    作者:余巧生;王海燕;李世录;戴兆俊;樊成龙;杜边边

    0 引言德国SIEMENS ICONOS R200数字胃肠造影X线机是一款高档数字化X线诊断系统,其功能较新,能进行支气管、消化系统、椎管、胆道、泌尿系统及子宫输卯管造影等多种检查[1],其卓越的图像质量为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良好的保证[2].数字胃肠遥控床由计算机控制,任何不正常的状态或故障都由传感器反馈到CPU,由CPU阻止遥控床的继续运行,同时显示故障码、提示故障范围[3].该机型使用过程中性能基本稳定,但也有部分特例故障,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 针刀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几点体会

    作者:周悦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66例应用针刀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轻型非骨性压迫患者的临床资料,来分析和总结应用针刀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体会.方法 对确诊的66例脊髓型颈椎病轻型非骨性压迫患者全部给予针刀松解术治疗,每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结果 66例患者经1~3个疗程的治疗后,显效42例,占63.6%;有效23例,占34.9%;无效1例,占1.5%;总有效率为98.5%.结论 小针刀疗法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本病的手术率,使部分非骨性压迫的患者避免了手术.但临床医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首先要准确把握针刀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型,其次只有严格遵守针刀操作规程,认真总结治疗体会,才能使脊髓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安全可靠.

  • 颈椎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忠;冯勇;戚建军;苏宁;张晓军;张仲

    目的 探讨椎管内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l例PNET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女36岁,右上肢及背部疼痛、麻木6个月余,颈椎MRI示C5-7脊髓腹侧硬膜下梭形占位,不均匀强化,手术及病理证实为PNET,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手术近全切除肿瘤并减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椎管内PNET,术后放射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MRI示肿瘤原位复发.结论 椎管内的PNET是一种罕见椎管内肿瘤,预后差,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依据.佳的治疗还没有被定义,手术切除及术后放化疗同步,或单纯放疗,可能会取得好的疗效,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标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跨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手术切除

    作者:王守森;王万明;王如密

    跨椎管内外的哑铃形肿瘤,占椎管肿瘤的6%,通常起源于椎管内,多为良性肿瘤,神经鞘瘤占60%~90%[1].手术切除中,术野常需向侧方扩展,以便暴露哑铃形肿瘤的椎管外部分.本文就有关的手术入路及操作技术进行综述.

  • 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

    作者:林斌;王宗江;丁真奇;刘晖;郭志民;陈长青;郭林新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3~68岁,平均44.7岁.硬膜外肿瘤2例,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13例,髓内肿瘤1例.肿瘤位于延髓~C1,3例,C1,28例,C2水平2例,C1-3 2例,C2,31例;其中4例肿瘤位于颈髓腹侧.15例患者行CT或MR检查示肿瘤组织压迫脊髓.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10例,E级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肿瘤,同时行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7.4个月.根据JOA 17分法评分,术前6~17分,平均8.8分;术后6个月14~17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8.1%.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融合良好.Frankel分级:7例由术前的D级恢复至E级,5例由C级恢复至D级,3例D级及1例E级的患者术后未改变.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肿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可彻底切除肿瘤病灶,解除颈脊髓及神经根压迫,重建上颈椎的稳定.

  • 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椎管矢状径增加值的预测

    作者:顾振芳;申勇;丁文元;王林峰;张为;李锋;孙先泽

    目的 推导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椎板开门宽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关系的公式,根据椎板开门宽度预测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横截面积的增加值.方法 2010年9月至2013年1月期间,实施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0例,C3~C7节段9例,C3~C6节段11例,共89个节段.推导椎板开门宽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关系的公式.根据此20例患者手术前后CT片应用pacs软件测量各项参数,应用公式预测椎板开门宽度分别为6、8、10、12、14、16 mm时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横截面积的增加值.结果 C3~C7相同节段不同椎板开门宽度时椎管矢状径增加值、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3~C6相同节段不同椎板开门宽度时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7节段椎板开门宽度14 mm与16 mm时椎管矢状径增加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椎板开门宽度的增加,椎管矢状径增加值相应增加,但椎管矢状径增加值的增加趋势逐渐减弱.结论 在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应用公式根据椎板开门宽度能准确预测椎管矢状径与椎管横截面积的增加值,从而指导术者进行精确地选择个体化的开门宽度,能避免过分开门或开门不足.

    关键词: 颈椎 减压术 外科 椎管
  • 成年Chiari Ⅰ畸形伴脊髓空洞患者的颈椎管结构异常及其与脊髓空洞的相关性

    作者:袁鑫鑫;沙士甫;邱勇;朱卫国;孙伟翔;李洋;胡宗杉;朱泽章

    目的 比较成年Chiari Ⅰ畸形伴脊髓空洞患者与健康成人颈椎管结构的差异,探讨Chiari Ⅰ畸形患者颈椎管形态与脊髓空洞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Chiari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ChiariI mal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syringomyelia,CMS)患者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18~47岁,平均24.6岁.另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人48例作为对照组.运用CT多平面重建技术,分别平行于各椎体平面进行重建,获取各椎体中间层面颈椎管横断面图像并测量其面积,进一步绘制散点图及趋势线,趋势线的斜率计为颈椎管面积锥度.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颈椎管各节段横截面积及颈椎管面积锥度的差异.并在MRI上测量CMS患者颈椎各椎体中间层水平脊髓空洞的横截面积,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颈椎各节段椎管面积与同水平脊髓空洞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CMS组脊髓空洞主要分布于C4~7节段,其椎管面积在C3~C7水平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其椎管面积与同平面的脊髓空洞面积之间存在明显正性相关(r=0.676~0.765,P< 0.001).对照组C1~C4、C4~C7、C1~C7椎管的面积锥度分别为(-58.5±29.9)mm2/节段、(-0.1 ±7.3)mm2/节段、(-25.6±6.8)mm2/节段,CMS组则分别为(-54.7±33.2)mm2/节段、(8.8±13.5)mm2/段、(-15±16.4) mm2/节段.两组的C1~C4面积锥度无明显差异;但CMS组C4~C7的面积锥度为正向(即C4~C7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对照组为负向(即C1~C7面积趋势为逐渐减小);两组C1~C7整体面积锥度虽均为负向,但CMS组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 成年Chiari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患者颈椎管骨性结构在空洞累及节段明显扩大,且椎管大小与同水平脊髓空洞的大小直接相关;其下颈椎椎管面积锥度明显增大,提示ChiariⅠ畸形患者脊髓空洞对颈椎管的发育存在影响.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矫形置钉安全性的研究

    作者:邱勇;王渭君;王斌;朱泽章;俞杨;钱邦平;马薇薇;朱锋

    目的 评价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矫形椎体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其意义.方法 特发性胸椎侧凸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CDH-TSRH矫形手术20例,女18例,男2例;年龄平均14.5岁.Lenke分型1A-6例、1AN 5例、1BN 6例、1CN 3例(协和PUMC分型Ⅰ a型12例、Ⅱb1型8例),术前胸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44.7°.利用PACS系统在固定节段椎体横断面CT片上测量右侧肋骨头与螺钉中心的距离a、椎管前壁与螺钉后缘距离b、降主动脉后壁与螺钉前缘距离c、螺钉突出对侧皮质的长度d、主动脉与椎体间的距离e、螺钉与双侧肋骨小头连线的角度α.将螺钉尖与主动脉的距离分为三级:距离>1 mm为D级,≤1 mm为A级,螺钉使主动脉发生变形为C级.在前后位X线片上测量螺钉与椎体中线的成角β.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平均矫正率为77.7%.共使用椎体钉155枚,134枚(86.5%)获得双皮质固定,123枚(79.4%)螺钉尖距离主动脉>1 mm.2枚螺钉进入椎管.置钉安全性在顶椎区和上下端椎区无差异,但与Cobb角相关.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无血管、神经及内固定并发症.结论 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及较高的置钉安全性.术前CT检查可能有助于提高置钉安全性和避免可能发生的血管、神经并发症.

  • 经前路颈椎多节段椎管扩大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铁良;辛景义;魏万富;张晓林;王林森

    目的 设计颈椎前路椎管扩大术式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为颈椎管多节段狭窄症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标本实验:选用4具C1~T1尸体颈椎标本,去除前方肌肉,保留后侧肌肉及固有韧带,解剖出横突孔,沿椎动脉走行,穿入直径3 mm橡胶管,注入造影剂.沿C4~6椎体前正中纵行劈开,依次横向撑开3、6、9、12 mm,并用木块填塞,三维CT下观察椎管前后径、横径、截面积、两侧椎动脉的直径、间距,神经根管变化.动物实验:用4只成年绵羊,麻醉后暴露出C3,4颈椎前方,将C3,4椎体纵向劈开,横向撑开9 mm,取同侧胫骨9 mm×9 mm×15 mm骨块植入撑开区.术后观察四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 标本在撑开3、6、9 mm后,椎管前后径平均增加1.14%、3.53%、5.15%,横径增加7.92%、14.62%、22.74%,截面积增加8.52%,17.99%,25.01%;在撑开3、6、9 mm时,两侧椎动脉走行间距平行,撑开12mm时,在C3,4和C6,7椎间椎动脉间距相差2 mm,但走行无折屈、受压.撑开前后神经根管各径及长度无变化.标本在撑开3、6、9 mm时未见骨折,撑开12 mm时2具左侧、1具右侧椎板靠近棘突部骨折,均为裂纹骨折,无移位.4只绵羊术后第2 d四肢可以自由行走,无神经、血管损伤征兆.结论 经前路颈椎体纵向劈开扩大术,可以增加椎管容积、不影响脊柱三柱稳定结构.动物实验表明椎体横向撑开一定范围内(≤9 mm)对颈髓及周围组织无损伤迹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经前路颈椎椎管扩大术安全有效.

    关键词: 颈椎 椎管 减压术 外科
  •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邱勇;孙强;朱锋;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马薇薇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是一种罕见病,文献报道极少.本病1932年由Lyon首次报道,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其好发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发病高峰期为6~10岁.由于本病在影像学检查中不仅可见椎间盘异常征象,还可见肿块侵入椎管,甚至压迫脊髓,因此临床上常导致误诊、误治.

914 条记录 12/46 页 « 12...9101112131415...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