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短波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张少英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仅部分病例激光治疗有效,一般数月内可自愈,但病程较长,我科自1996~2002年采用DL-C型超短波电疗机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超声在玻璃体后脱离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作者:牟明燕;张道宾

    玻璃体后脱离又称玻璃体后界膜脱离,是指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的分离.其是玻璃体常见的改变之一,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密切关系,它与各种视网膜疾病也紧密相关.

  • 新生儿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病情况分析

    作者:何俐莹;岑超;陶雪莹;刘娅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该院出生胎龄小于或等于37周,或出生体质量小于或等于2000 g新生儿进行ROP筛查,并根据筛查眼底结果分析ROP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筛查的764例新生儿中,筛查出ROP 44例,发生率为5.76%.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ROP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龄与出生体质量为ROP发生的相关因素;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ROP的发生率越高.

  • 白介素-1与眼底病变

    作者:朱明琼

    1972年,Gery等[1]研究发现,人类和大鼠的淋巴细胞受到植物血凝素或脂多糖刺激后,可以释放上清液因子,这种因子可以促进胸腺细胞对植物血凝素的有丝分裂反应.当时这种因子被称为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activating factor,LAF),到1979年[2]国际统一其命名为白介素(interleukin,IL),因其在白细胞中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作用,故有此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 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吴冬波

    目的 探讨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3~12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Ⅰ~Ⅲ期患者43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3例.两组常规给予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分散片500 mg,口服,每天3次,共1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口服羟苯磺酸钙16周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仅有1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背景性视网膜病变效果明显,且安全性好.

  •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胥勋梅;曾静;杨舒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科住院且确诊为T2DM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是否有典型眼底改变再将研究组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和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根据颈动脉内ITM是否增厚分为ITM正常组和ITM增厚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9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双眼眼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IMT测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IMT较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R组患者平均IMT高于NDR组,IMT增厚组患者的DR发生率高于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T2DM患者的平均IMT高于健康人,其DR与IMT可能存在相关性。

  • 双眼先天性黄斑缺损1例

    作者:杜聪睿;黄秀蓉;杨婷

    先天性黄斑缺损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眼底疾病,因黄斑部先天异常,严重影响患者中心视力,常伴有斜视或眼球震颤。大多数黄斑缺损在出生时未被发现,而在儿童早期因视力不佳而检查是被发现。故对于临床中一些因斜视、弱视来就诊的患者,行眼底及OC T检查,有助于筛查其有无眼底病变,避免此类疾病的误诊、漏诊。

  • 庆大霉素误入玻璃体腔内一例

    作者:杨柳;李甦雁;管莉娜;李婕

    患者女,44岁.因2d前出现左眼视物模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虹膜睫状体炎”,予球旁注射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剂量不详)后感疼痛伴视力立即丧失,于2017年2月2日到我院就诊.患者右眼因“虹膜睫状体炎”视力丧失20年.眼部检查:右眼视力光感,左眼光感可疑.眼压正常.

  • 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合并鞍结节脑膜瘤一例

    作者:孙传宾;刘哲

    患者女,61岁.因右眼逐渐视物不见1年,左眼视物模糊3个月于2014年5月2日至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曾在外院诊断为右眼黄斑前膜.患者否认眼部或全身病史以及家族性或遗传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数指/40 cm;左眼视力0.8,+1.00 D矫正1.0.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瞳孔直径3 mm,右眼瞳孔相对性传入障碍,左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晶状体透明.

  •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二例

    作者:李世迎;赵晨;张敏芳;孙成;王一

    例1 患者男,5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半年就诊于我院.眼科检查:右眼佳矫正视力(BCVA)1.2,左眼BCVA0.02.右眼眼压16.6 mmHg(1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7.8 mmHg.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黄斑区视网膜内核层萎缩.半年前,患者曾因视力突然下降2周首诊于外院.外院眼底照相检查,左眼黄斑区颜色灰黄(图1A);眼底近红外像见黄斑区环形弱反射区(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期血管充盈无异常,中晚期黄斑区毛细血管轻微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黄斑区中心凹旁内核层强反射带(图1C).

  • 双眼先天性巨大黄斑缺损一例

    作者:周波;唐健;孟丹

    患者男,15岁,因发现双眼眼视力差9年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为足月顺产,G1P1,妊娠期无异常;家族中无此类疾病.否认眼外伤史.

  • 双眼Coats病一例

    作者:李甦雁

    患者女,1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于2001年2月21日来我院就诊.否认早产及吸氧史.检查:视力右眼眼前手动,左眼1.2.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颞侧视网膜球形隆起,视网膜下大量黄白色渗出和胆固醇样结晶(图1);左眼玻璃体透明,视网膜中央动脉颞侧上下分支纡曲,颞侧周边视网膜血管末梢呈微动脉瘤样改变(图2)并伴黄白色硬性渗出和胆固醇样结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左眼颞侧视网膜毛细血管末梢囊样扩张并均有持续性荧光素渗漏(图3).

  • 表现特殊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一例

    作者:陈倩;徐格致;姜春晖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又称为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双眼发病,典型病例于双眼颞下方可见薄纱样劈裂的视网膜内壁,并可伴视网膜裂孔[1].近期就诊于我院的一例视网膜劈裂症患者因其眼底改变与通常临床所见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不同,特报告如下.

  • 巩膜环扎术后环扎带视网膜下异位一例

    作者:林炎福;王文吉

    患者女,46岁.因"发现右眼巩膜环扎带在视网膜下2周"于2004年1月6日入院.1994年10月13日患者因车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 d,伴双眼眼球破裂伤,当地医院急诊住院治疗.

  • 盘周及环形脉络膜营养不良一例

    作者:包永琴;杨爱琴;叶存喜

    盘周及环形脉络膜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眼底疾病,国内很少见报道.本病的眼底改变为从视盘周围开始逐渐向黄斑和后极部扩展的脉络膜萎缩,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2,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无遗传倾向的散发者[2],现报告一例如下.

  • 大面积视网膜有髓鞘神经纤维一例

    作者:刘路宏;吴学今

    患者女,11岁.因自幼右眼视力较差就诊.无眼红、眼痛等不适.检查: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左眼视力1.0.右眼眼前节正常,屈光间质清,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 艾滋病视网膜病变一例

    作者:周晓美;张武林;李彬

    患者女,28岁.因右眼视物不清15 d就诊.既往有输血史,皮肤带状疱疹、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史;近常发烧、感冒.全身检查: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压110/75 mm Hg(1 mm Hg=0.133 kPa),血糖4.6 mmol/L.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不能矫正,左眼1.0.

  • 带状疱疹致急性视网膜坏死二例

    作者:邬建萍;胡月英

    例1 男,25岁.因腰背部带状疱疹 7 d ,右眼视物模糊伴疼痛、畏光、眼前黑色飘动物5 d ,于1998年4月6日来我科就诊.检查:右眼视力 0.2,左眼1.2.裂隙灯检查:右眼睫状充血,角膜后细小粉末状KP,Tyndall征阳性,晶状体前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玻璃体内呈絮状混浊.眼底检查:视盘边界模糊,黄斑区有少量渗出,视网膜周边部可见黄白色浸润灶,伴少量散在点状出血.视网膜动脉壁有少量黄白色浸润,管径粗细不均,呈串珠状.眼压检查:右眼22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6.8 mm Hg.眼电生理检查:视网膜电图a、b波波幅轻度降低,提示光感受器功能障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动脉充盈迟缓,静脉扩张,管壁有染色,视盘及黄斑区有荧光素渗漏,视网膜周边部黄白色病灶呈弱荧光.经上级医院专家会诊,诊断为急性视网膜坏死.即收入住院治疗.

  • 孤立性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美霞;张军军;唐健;严密

    目的 观察孤立性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CHRPE)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3例孤立性CHRPE患者的眼底和FFA检查资料.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27.8岁.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 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不伴有全身疾患;多无自觉症状.初诊明确诊断者仅占30.77%,其余分别误诊为脉络膜痣、陈旧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未作诊断.眼底均可见黑色圆形或卵圆形病变,位于视盘者占7.69%;颞下方者占46.15%;颞上方者占30.77%;鼻下方者占15.39%.病灶内或病灶外色素脱失,病灶为色素性者占92.31%;为无色素性者占7.69%.FFA显示病灶区内遮蔽荧光和透见荧光,少数患眼可见其问有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多数患眼视网膜血管显影正常.结论 孤立性CHRPE为缺乏自觉症状的眼底黑色圆形或卵圆形病变,主要位于眼底周边部;FFA特征为遮蔽荧光和透见荧光.常误诊为其他眼底疾病,结合其眼底表现和FFA检查有利于作出正确诊断.

  • 中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1基因突变频率及其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分析

    作者:张馨方;盛迅伦;庄文娟;孟瑞华;容维宁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患者和散发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RP1基因突变频率及特征,并探讨它们在RP发病机制中潜在的作用.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方法,对7个ADRP家系的55例成员、散发RP患者30例及75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RP1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检测.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RP1基因突变位点对RP的作用.结果 ADRP家系成员和散发的RP患者在RP1基因的第四外显子上均检测出852、872、921和939共4个变异位点.在ADRP家系和散发的RP患者中RP1基因的R872H位点改变与R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x2=4.469,P=0.03).P903L位点的改变仅在家系成员中检出,散发病例及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出.结论 RP1基因R872H位点多态性可增高RP的危险性,具有潜在的致病性,考虑为家系和散发RP患者的易感基因.P903L位点改变是否为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334 条记录 14/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