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裂孔疝患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特点
目的: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方法分析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动力变化的特点,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06/2015-04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动力中心行HRM且3mo内经胃镜诊断为食管裂孔疝的患者66例,其中,单纯食管裂孔疝患者35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者31例,另选取资料库中健康志愿者数据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和HRM数据.结果:35例单纯食管裂孔疝患者中,16例以反酸烧心为主诉前来就诊,12例以胸痛为主诉前来就诊,其余以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前来就诊.行HRM后经2014新版芝加哥分型诊断,其中21例食管动力正常,4例有食管胃流出道梗阻,1例为重度食管动力障碍,9例为轻度食管动力障碍.31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20例以反酸烧心为主诉前来就诊,6例以胸痛为主诉前来就诊,其余以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前来就诊.行HRM后经2014新版芝加哥分型诊断,其中19例食管动力正常,2例有食管胃流出道梗阻,3例为重度食管动力障碍,10例为轻度食管动力障碍.以上结果在两组间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裂孔疝组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静息压平均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6),尤其是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组LES静息压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3.43 mmHg±8.75 mmHgvs 21.66 mmHg±7.19 mmHg,P=0.004).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压力3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P=0.854).然而,食管裂孔疝组患者UES静息压异常的发生率,尤其是UES低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7% vs 3.6%,P=0.041).结论:40%以上的食管裂孔疝患者存在食管体部动力障碍.相比健康人群,食管裂孔疝导致患者LES静息压显著降低,UES低压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异常的食管体部动力和降低的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可能是食管裂孔疝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甚至出现食管黏膜损伤的关键因素.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可以提供有关食管裂孔疝食管动力学的准确全面的数据,对研究其病理机制、进一步诊断和评估治疗预后起指导作用.
-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上下括约肌压力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患者食管上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特点,为其病理生理机制和诊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消化动力中心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后根据2014年新版芝加哥分型诊断为责门失弛缓症患者146例,根据年龄分组为青年组85例(≤44岁)、中年组41例(45~59岁)、老年组20例(≥60岁),并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HRM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患AC的比例显著下降,青年组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老年组(50.6%vs 20.0%,P=0.013).青年组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综合松弛压显著高于老年组[(29.78±9.72) mmHg vs(24.75±7.11) mmHg(1 mmHg=0.133 kPa),P=0.032],老年组LES静息压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青年组(10.0%ys 32.9%,P=0.041).青年组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静息压显著高于老年组[(75.92±32.45) mmHg vs(53.27±22.17) mmHg,P=0.004].老年组UES静息压低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青年组(30.0% vs 5.9%,P=0.006),而青年组UES静息压高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18.8% vs 0,P=0.006).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好发于青中年患者,男性患AC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相比老年患者,中青年患者LES综合松弛压增高更显著、UES静息压更高.
-
天突穴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天突穴针刺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例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天突穴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咽喉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咽喉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各分项评分及总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8.43%、63.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组间治疗后比较,RSI中的持续清嗓、饭后或躺下后咳嗽、烦人的咳嗽、咽喉异物感评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RFS中的红斑/充血、声带水肿、弥漫性喉水肿、后连合增生评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突穴针刺联合奥美拉唑口服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疗效满意.
-
食管上括约肌的矢状面断层解剖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食管上括约肌矢状面的形态学特点,并试图阐明其功能产生的机制.方法:选取9例成人食管上括约肌标本进行火棉胶包埋,制作薄层矢状面断层切片,切片进行V-G染色,观察矢状面上食管上括约肌的肌束和肌层纤维结缔组织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食管上括约肌不同区域均有环行肌存在,在后壁相互重叠;食管上括约肌不同区域结缔组织的形态有所不同,在整个食管上括约肌肌层内有树根形的结缔组织束贯穿全程.结论:食管上括约肌的肌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可能共同参与高压区的形成.
-
甲咽肌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甲咽肌的形态特点,探讨甲咽肌的功能及临床相关疾病的机制.方法:通过对63例成人尸体标本甲咽肌处进行观察与测量,并进行火棉胶包埋制作薄层断层切片,观察连续切片上甲咽肌的变化.结果:甲咽肌在咽后壁的厚度由上而下逐渐减小;肌层可分为3层,内层的肌纤维不参与咽缝的构成,并与环咽肌的环形肌相续.结论:甲咽肌下端是一个解剖的薄弱环节;甲咽肌内层的肌纤维可能参与高压区的形成.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颈段,并引起上腹部或咽喉不适、胸骨后疼痛、反酸、吞咽困难或咳嗽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由于HGM U E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黏膜充血使病变界限在普通内镜下显示不清,并且由于病变多位于食管上括约肌下方,使得胃镜检查时容易漏诊。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全新的内镜成像诊断技术,能更有效地显示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本研究将NBI与普通内镜模式下图像清晰度的比较,来进一步探讨NBI在诊断HGM U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食管胃黏膜异位的诊断意义
食管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jc mucosa,HGM)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其常发生于颈段食管,多位于食管上括约肌下方,故又称食管人口斑(inlet patch)[1].HGM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黏膜充血可使HGM界限不清,常规内镜模式下观察容易漏诊.
-
癔球症患者咽及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初步研究
癔球症(globus sensation)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表现为咽部团块样梗阻或异物黏附感.本研究旨在利用固态导管食管测压技术(solid-state esophageal manometry)及x线电视透视检查技术观察上海地区正常人群咽及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运动功能,并通过与癔球症患者比较,探讨口咽部运动功能与癔球症发病间的关系.
-
食管括约肌上下缘位置与身高、年龄的关系
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食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随着对食管疾病的深入认识,很多相关实验检查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UES、LES正常生理位置,可在内镜检查操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患者的痛苦.因此我们对80例正常人进行了食管测压,分析了UES和LES上、下缘正常生理位置及与身高、年龄关系.
-
咽部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咽部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44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且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改善微循环),观察组加用咽部球囊扩张术治疗7d。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行FOIS评分并评价疗效;行吞咽造影检测吞咽液体、稀、稠、固体食物时舌骨位移量和C4~C6水平食管大前后径。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FOIS评分分别为(1.31±0.35)、(1.33±0.40)分,治疗后分别为(5.51±1.30)、(2.69±0.91)分。治疗后两组FO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分别为4、4、3、11例和50.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液体、稀、稠、固体食物时舌骨位移量和C4~C6水平食管大前后径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吞咽液体、稀、稠、固体食物时舌骨位移量和C4~C6水平食管大前后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结论咽部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效果满意。
-
舌骨运动与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年龄对吞咽过程中舌骨运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舌骨运动与UES开放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74岁的10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行X线动态吞咽造影检查,并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5岁)、老年组(>65岁).然后通过Avidemux 2.5计时软件及Image J图像测量软件测量计算在吞咽过程中舌骨运动的时间、移动距离及UES大开放程度.结果:在100例志愿者中,舌骨从静止位置运动到大位移处所用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延长,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在大位移处停留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缩短,青年组与老年组之间、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前移的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小,青年组分别与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ES大开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且青年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ES开放程度与舌骨上移幅度在3组间均无相关性(P>0.05),而UES开放程度与舌骨前移幅度在不同年龄段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吞咽中舌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关参数以及UES的大开放程度在不同年龄组存在差异,舌骨前移和UES开放显著相关(P<0.05).
-
舌骨在吞咽中的作用
-
咽喉反流性疾病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1].既往有学者认为该病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现,近年来研究证实存在咽喉反流性疾病者并不一定伴发反流性食管炎[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该病的基础研究较少,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因此,选择和建立有效的LPRD动物模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更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为便于建立咽喉反流性疾病相关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现将国内外LPRD相关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综述如下.
-
应用内镜清除食管环咽肌处异物1例
患者男,43岁.因吞食鸡骨后感咽部不适并有异物感,症状逐渐加重2 h于2007-05-13入院.体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压舌板咽部检查未见异常,无呕血现象.急诊胸部X线摄片检查示第7颈椎、第1胸椎水平,食管后壁见一长约0.8 cm不规则异物,随吞咽上下移动.经讨论决定行内镜下取出异物.首先稳定患者情绪,给予镇静、解痉剂,地西泮10 mg、山莨菪碱10 mg肌内注射,并做好术中、术后监护及意外救护工作,采用富士能V88电子胃镜专用润滑胶浆麻醉咽部及消除泡沫,待咽部充分麻醉后进镜.入镜至距门齿约18 cm处,见食管颈部后壁环咽肌处有一长条状白色异物滞留于黏膜层中,异物周围黏膜充血并水肿,因此处为食管上括约肌,具有自身括约作用,很难长时间清晰暴露术野,且镜身刺激咽部时间较长,患者咽部反应大,为防异物落入气管,采用在括约间歇快速定位并清除异物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在第1间歇期定位,在下1间歇期用胃镜锷嘴钳咬取异物并保持原位不动,等下1间歇期观察异物活动度及嵌入情况、周围出血情况,若上述情况良好后缓慢将异物推入胃腔内待其自然排出,同时观察有否出血,然后退镜观察创面出血情况,未见持续活动性出血,退镜完成操作.术后观察24 h无不适出院.
-
咽喉反流病诊断方法简述
咽喉反流病(LPRD)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是胃内容物出现异常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的咽喉部、口腔、消化道,从而引发临床上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消化科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咽喉反流病[1].
-
内镜下CO2激光环咽肌切开术的适应证
1简介
环咽肌(cricopharyngeus,CP)是由咽下缩肌下缘的横行纤维组成,是食管上括约肌(th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的主要组成部分。静息状态下,CP适当收缩,而吞咽时则适当放松。由于神经源性功能障碍或纤维化导致吞咽时CP不能适当放松时,功能障碍便发生了。CP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和鼻腔反流。严重时会发生吸入和体重下降现象。CP功能障碍具有多种发病形式,主要是通过X线照相术来进行吞咽功能检查,在吞咽时能显示出CP收缩及UES松弛性缺失而形成的特征性食团阻力。此外,UES张力亢进可以通过食管测压法测定。CP功能障碍还与Zenker憩室(Zenker's diverticulum,ZD)的发生有关,且会影响喉全切除术(total laryngectomy,TL)后的食管气管言语功能。 -
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的变化
贲门失弛症是常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作者等曾对58例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测压所见有:①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②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③食管腔内压力升高.除此之外,还发现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异于常人,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