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一例

    作者:陆尚彪;陆秋芬;刘晓红;舒红;张琴;李毅刚

    患者女性,1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行第二次手术而入院.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加肺动脉瓣缝闭加右室(解剖左室)-肺动脉连接术.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周后经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起搏器.

  • 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多并发症及处理一例

    作者:周继光;李起栋;洪钰锟;许月红

    一高龄男性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电极微脱位、急性阈值升高、起搏器外露、囊袋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经给予调整电极位置、更换螺旋电极、在同侧重新制作囊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等处理,起搏器工作正常,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在不拔除起搏电极的情况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对处理非严重起搏器囊袋感染可行.

  • 起搏器置入术中误穿锁骨下动脉并术后电极移位抢救成功一例

    作者:杨树琛;张学明;马启明

    患者男性,60岁.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阿-斯综合征置人永久起搏器.穿刺锁骨下静脉时误穿锁骨下动脉,造成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且并发术后电极移位,经全力抢救痊愈出院.

  • 97岁高龄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一例

    作者:张鸿举;梁毅;叶兴;汪爱虎

    患者,男,97岁,因反复数次晕厥1周,以"病窦综合征,高血压病"收入院.入院后安装永久起搏器,完全符合起搏标准.术后患者无并发症,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高龄不是安装永久起搏器的绝对禁忌证.

  • 双腔起搏器电极断裂二例

    作者:陈金明;廖德宁;黄佐;殷仁富;吴宗贵

    例1 男性,77岁,因陈旧性心肌梗死、Ⅲ度房室阻滞(AVB)于1999年7月安装VDDR永久起搏器(电极型号425-04)。当时经右侧头静脉途径置入心房、心室电极,手术顺利。1999年9月突然出现阵发性头晕、晕厥3次,心电图示Ⅲ度AVB,起搏器功能失灵。入院时体格检查:血压120/80 mmHg,肺部听诊无异常,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40次/分,律齐,可闻及大炮音,轻轻按压脉冲发生器部位有时可呈起搏心律,心率增至60次/分。初步诊断为起搏器电极断裂。遂在局麻下行起搏器电极探查、更换术。切开原切口,见电极与脉冲发生器间无明显曲折,取出脉冲发生器,硅胶管完好,心室电极在金属插头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处断裂,遂旷置原心室电极,经锁骨下途径置入新心室电极。术后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 218例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起搏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培晶;任国庆;梁仪;侯建民;杜荣增;严金川

    回顾性分析218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20例发生起搏功能异常.其中起搏电极导管脱位4例(1.8%),电极断裂1例(0.5%),绝缘层破损3例(1.4%),感知功能障碍10例(4.6%),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2例(0.9%).通过调整有关起搏参数或更换起搏器和/或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

  • 心脏起搏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作者:王庆顺

    我院从1990年10月开展心脏起搏临床应用研究工作,10多年来,共安置临时和永久心脏起搏器69例,其中临时起搏器17例、永久起搏器52 例,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病例均来自1990年10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病人.男47例、女22例.年龄54.2±4.6(28~81) 岁.病窦综合征(SSS)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Ⅲ度房室阻滞(AVB) 12例,伴Ⅱ度Ⅱ型AV B 2例;扩张型心肌病伴Ⅲ度AVB 4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伴高度AVB 4例;冠心病房颤伴Ⅱ度Ⅱ型AVB 3例;心肌炎后遗症伴Ⅲ度AVB 3例,伴Ⅱ度Ⅱ型AVB 1例.临时起搏器系Med tronic 5375型,VVI方式.永久起搏器中VVI 35例、VVIR 5例、DDD 9例、DDDR 3例.其中M edtronic公司产38台、Pacesetter 8台、Biotronik 4台、Siemens 2台.临时起搏器电极导管经右股静脉置入16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1例.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管经右头静脉置入7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37例、经左锁骨下静脉置入8例.使用Medtronic 5311 B型分析仪, 对安置的起搏器进行各项参数的测试.永久起搏器采用右或左锁骨下区胸壁皮肤浅筋膜下皮囊袋埋藏固定.安置临时起搏器17例,手术成功率100%,使用5.2±2.5(3~17)天.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52 ±0.26(0.3~0.9)V、电极阻抗704±110(514~979)Ω.16例病人安置临时起搏器后,其起搏感知功能均良好.患者心悸、黑、昏厥及阿-斯综合征等缓慢心律失常的症状完全消失 . 1例病人于置入临时起搏器后第3天,出现起搏功能障碍,当时再测电极阻抗大于2000 Ω, 加大起搏电压至20 V,也未能起搏,后证实为电极移位所致,恰好此时病人的Ⅲ度AVB已转至Ⅰ度AVB,病情未受到明显影响.安置永久起搏器52例,手术成功率100% .有39人直接安置,13人先安置了临时起搏器后又安置了永久起搏器.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 35±0.10(0.1~0.7)V、电极阻抗530±96(472~904)Ω,感知灵敏度8.6±2.5(6.8~17.6)m V.起搏器囊袋无菌性坏死1例,迁延愈合.皮肤囊袋内出血1例 ,经处置延期愈合.出现起搏器综合征(VVI方式起搏器)1例.讨论心脏起搏技术的出现对心律失常特别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基层医院开展这一技术工作意义也很重要,特别是偏远,交通不便,远离中心城市的基层医院尤为不可缺少.基层医院所属范围病人较多,病人发病初期多到基层医院就诊,心脏起搏技术对患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反复出现阿-斯综合征的病人来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中有6例病人是AMI伴Ⅲ度AVB或Ⅱ度Ⅱ型AVB, 反复出现黑、晕厥,甚至抽搐,经紧急临时起搏后,建立了有效的心脏起搏,保障了心脏泵血功能,病情迅速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之后分别安置了永久起搏器,痊愈出院.本文中有5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长期心率偏低,经常出现乏力、倦怠、黑、记忆力减退等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因经济能力所限,无力转往外地大医院医治.在本院接受治疗时 ,分别置入Champion 7302型VVI起搏器.就地治疗不仅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而且还为其节省了许多费用.在10年来的起搏器安置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掌握好适应证很重要,应做到使病人创伤小 ,经济支出少,而受益大.有些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随原发病的治愈而治愈,这样的病人则不需要安置永久起搏器.文中有4例AMIⅡ度Ⅱ型AVB和Ⅲ度AVB的病人,临时起搏后,经对原发病治疗,心律失常消失,停用临时起搏器,痊愈出院.基层医院所接诊的病人,经济上多不宽裕,而起搏器价格较贵,在选取时应考虑到患者的承受能力,尽量减轻负担,依心律失常类型的原因,选相适宜的起搏方式的起搏器.如单纯房室阻滞,窦率不慢可选用VDD 方式,既可维护房室生理顺序起搏,又可为患者节省经费.开展心脏起搏器技术的设备并不复杂,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医院都具备这些条件.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培养一支理论过硬、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必要时与上级医院开展技术协作,以争得技术上的支持.

  • 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缓慢性心率的永久起搏治疗

    作者:李莉;张宝仁;李白翎;贾宝成;崔勇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换瓣术后永久起搏治疗的方法和安全性,对30例风心病人工瓣置换后2个月~15年置入永久起搏器.

  • 永久起搏器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胡雪松;许香广;张新霞;黄建平;张东辉;李涛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归纳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3年11月住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49例患者随访资料.

  • 胸腔外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永久起搏器的安全性

    作者:孙玲;Mariagrazia Bongiorni

    Byrd8于1992年提出了胸腔外锁骨下静脉途径这一替代方法,从而使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低,但这一方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 经皮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172例分析

    作者:张文娟;蔡衡;万征;周金台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的技术.

  • 机械瓣膜置换后的永久起搏器置入五例

    作者:唐焕君;李德才;蒋涛;王庆旭;杨桂红;张晓兰

    目的研究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安全性.

  • 儿童心脏起搏技术

    作者:于君;陈柯萍

    儿童植入永久起搏器已有40余年历史,由于该人群有其特殊性,如年龄较小、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基础疾病构成与成人不同等,故在起搏植入方面与成人不尽相同.起搏植入适应证方面,儿童植入起搏器常见的适应证可概括为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②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③先天性或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脉冲发生器选择方面,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血管较细,多选择植入单腔VVI(R)起搏器,待患儿长大,血管条件合适后再选择升级为DDD(R)起搏系统;年龄较大、血管条件合适的患儿多选择植入更为生理的DDD(R)起搏系统.右室心尖部起搏由于其引起的机械不同步等问题并非理想的起搏位点,生理性起搏位点的选择及易化起搏系统拔除方面考虑,主动电极更为适合儿童患者.考虑到患者生长发育的需求,导线预留在儿童患者中尤为重要.合适的起搏频率及相对特殊的程控方法,比如A-V间期、频率应答功能等在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更为生理的作用.

  • 永久起搏器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相互干扰

    作者:华伟;王方正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心源性猝死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据估计约有5%~17%的置入ICD的患者因心动过缓而需要起搏治疗[1~4]。虽然早期的ICD没有起搏功能,但当今绝大多数ICD具有单心腔心室起搏功能,然而研究表明,患者更应选择保证房室顺序收缩的起搏系统,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7]。虽然目前已有几种正在研究的ICD带有双腔起搏功能,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近的研究表明,在现有的ICD上加上双腔起搏功能面临许多困难[8],其中之一是由于ICD过度感知噪声或重复计数放大的R波和T波,而发生误放电。这一现象更易发生在具有自动增益控制线路的ICD,因为起搏时感知灵敏度大大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另外置入永久起搏系统。了解起搏器与ICD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1 起搏器与ICD的相互干扰 起搏器与ICD的相互干扰可分为三类:①由于ICD未能感知室性心律失常而没有发放应有的电击[9~11];②由于ICD过度感知起搏心律而发放不适当的电击;③由于ICD电击使起搏系统发生改变[9,12]。 因为ICD必须具备在患者正常心律时识别超过15 mV的R波,又能在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时识别小于0.5 mV的室颤波,所以目前所有ICD均应用了自动增益调控机制。其方法通常是ICD根据前一个心搏信号调节识别阈值或信号振幅。例如,Medtronic公司生产的ICD具有大0.3 mV的感知灵敏度,任何感知的电活动将增加感知灵敏度的振幅至10倍程控的感知灵敏度或感知的心内电图振幅的75%[13]。这种信号识别的方法使ICD能够尽少地过度感知T波,并在室颤时大限度地增加感知灵敏度而适时地感知较小而快的R波,并进行计数。心脏起搏器可与具有自动调控功能的ICD相互干扰,延迟或阻止ICD进行正常放电。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在单极起搏系统,因为单极脉冲振幅大,增加了被ICD感知的可能。一般认为,单极起搏系统不应与ICD合用。虽然起搏器对室性心动过速感知不足相当少见,但起搏器对室颤感知不足则不然,研究显示,感知不足可发生在80%的时间里。

  • 起搏器植入晚期可逆性阈值升高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李飞鸥;张建军;陈明;杨新春

    目的 分析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出现晚期可逆性阈值升高的原因,探求解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3~2012年本院植入起搏器的1 143例患者,对出现晚期可逆性阈值升高的7例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7例患者中,4例出现黑矇或短暂意识丧失,心电图存在失夺获表现;1例心房起搏失夺获,但心室起搏功能良好,无临床症状;2例因安装有具有阈值自动管理功能起搏器,无临床症状.7例的心房基线阈值为0.5 ~0.75 V,心室基线阈值为0.5 ~0.75 V,并发急性病情时,6例心室阈值均超过2.5V,1例心房阈值超过2.5V.7例患者都有不同的急症,包括大面积烧伤、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功能衰竭并呼吸衰竭,导致了酸中毒、高钾血症、心肌缺血缺氧.在急症缓解后,7例心房、心室阈值出现下降,心房阈值降为0.5~1.0V,心室阈值降为0.5~1.5 V,起搏器在原有参数设置下工作恢复了正常.结论 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可引起心肌外环境异常,导致晚期起搏阈值突然升高,具有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起搏器可适时调节起搏阈值.

  • 外科瓣膜置换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的研究现状

    作者:宋佳慧;任学军

    瓣膜置换术后约4%~8.5%的患者因起搏传导系统不可逆受损而需置入永久起搏器,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传导异常、女性、手术时间过长、二次手术等.换瓣术后心脏结构改变、瘢痕形成,抗凝药及临时起搏器的应用,或可致起搏器相关出血、感染、电极脱位、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目前认为起搏器置入围手术期不停用华法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

  • 护理随访路径对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丽娜;赵世娣;任国琴

    目的:探讨护理随访路径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应用和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随访路径进行随访,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式随访,随访9月。观察随访率、2组病人出院时、出院后1、3、6和9个月时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患者生活质量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结果:2组病人出院后6、9个月观察组的自我效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9月,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疼痛、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切口感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护理随访路径对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病人进行随访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疼痛及感染发生率。

  • 6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吴淑燕;蔡丽萍;张月霞

    人工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它适用于各种严重缓慢心律失常伴有症状且已不能恢复或有加重有发展趋势者,是治疗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功能障碍的有效的方法[1].随着起搏技术的迅猛发展,接受起搏治疗的病人日益增多.本科2006年6月~2007年6月共安置永久起搏器60例,现将植入起搏器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自制沙袋固定带联合早期下床活动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中的临床实践研究

    作者:姚丽;梁海燕;王新丽

    目的 探讨自制沙袋固定带联合早期下床活动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在本科住院的8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本科自制沙袋固定带压迫患者伤口4 h.对照组采用标准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早期下床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沙袋移位、伤口渗血及囊袋血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舒适度、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沙袋固定带联合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提高患者住院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不增加患者伤口渗血及囊袋血肿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护理进展

    作者:姚芸;蔡丽萍

    综述了起搏器囊袋感染的诊断、原因及规范的预防护理措施。规范的预防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护理,其中术后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饮食及排便情况、平卧、术口的压迫时间、健康教育指导等,认为通过规范的护理可避免或减少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发生。

231 条记录 9/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