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喉全切一期发音重建病人的护理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喉癌的主要手段[1].喉癌病人接受喉全切后虽然获得了较满意的生存率,但因术后丧失发音功能,使社交受到影响.为提高无喉病人的生活质量,恢复发音功能,我科自1997年至今对32例全喉切除病人实施一期发音重建术(Blom-singer技术),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全喉切除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状况的研究
[目的]了解国内全喉切除病人术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识别全喉切除病人的自理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目的抽样方法选取符合抽样标准的307例全喉切除病人.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部分和自理能力问卷部分.[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16份.病人出院前有58%~85%能掌握相关的自理知识和技能.病人出院后平均17个月有65%~95%能掌握相关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出院前和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喉切除病人的自我护理具有慢性病病人的特点,出院前和出院后仍有自我护理项目不能自理,所以需要临床护士采取个性化的自我护理教育措施,促进喉切除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
-
系统化护理在喉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喉癌占头颈部肿瘤的第2位,约占全身肿瘤的2%[1]。治疗方法有单纯放疗、单纯手术、手术加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而手术治疗是喉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喉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所忽视,延误佳治疗时机,到晚期发现时,只能全喉切除、下咽及部分食管切除,再者因此处淋巴管丰富,容易有颈部或远处转移,其5年存活率只有15%~30%[2]。临床发现,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发音功能将受影响,甚至完全丧失发音功能,患者往往有较严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而这又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3]。因此,喉癌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效果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67例喉癌术后患者进行精心、全面、系统化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喉癌术后人工气道的规范化管理
喉癌是头颈科常见的恶性肿瘤[1],手术是治疗喉癌的主要手段[2]。术后患者均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全喉切除的患者终身配带气管套管。人工气道的建立,呼吸道丧失了对正常吸入气体的生理过滤、加温、加湿的能力,患者的自我防御机制下滑,而导致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等,如何规范地做好气道管理在喉癌术后是非常重要的,现将头颈外科在气道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
喉癌术后感染的分析
自1997年1月-3月底,我科共行4例喉癌切除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为46-68岁,全喉切除2例,垂直半喉切除1例,水平半喉切除1例,4例都加单侧颈部淋巴清扫术,术后除1例女病人未感染,其余3例男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咽瘘者2例,现就其感染及对策分析如下.
-
永久性气管造口术患者出院时的康复指导
永久性气管造口是喉癌全喉切除术的结果,患者将永远失去发音功能,呼吸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当患者离院转入家庭生活或社会活动时面临着生活方式的许多改变,康复指导就是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方法帮助其应对由疾病而造成的生活中各种变化,达到佳健康状态,能很快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基本生活重新定向,对重塑自我充满信心.
-
全喉切除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调查全喉切除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确定重点关注人群.方法 使用中国头颈部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QLICP-HN)和喉切除术后患者家庭支持系统量表对120例全喉切除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总体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状况、年龄、有无合并疾病,其中经济状况起决定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参数GFI=0.932,AGFI=0.891,CFI=0.987,模型拟合较好;家庭支持情况,自身状况严重影响全喉切除病人的生活质量(P<0.01).结论 提高全喉切除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是大力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40岁以下有合并其他疾病的低收入人群是重点关注人群.
-
全喉切除后采用鼻部气流训练对嗅觉康复的影响
-
全喉切除病人的食道音训练
食道发音为喉全切除术后病人语音重建的有效方式,现将我科1975~1999年24年间所收治的全喉切除术后病人的训练食道发音的结果报道如下.
-
预防颈部加压包扎敷料堵塞气管套管口的技巧
临床工作中气管切开、全喉切除或半喉切除术后,颈部加压包扎敷料堵塞气管套管口的现象时常发生,与颈部敷料包扎过多、颈部的解剖位置及术后颈部肿胀消退致敷料过松有关.以往术后患者采用平卧位预防,若采用半卧位或端坐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常致敷料下压,导致套管堵塞,使患者呼吸不畅,套管内分泌物也易污染伤口敷料.
-
健康教育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我科2004-2006年对34例喉癌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34例中,男33例,女1例,年龄43~72岁.全喉切除21例,部分喉切除13例.临床治愈率100%,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
喉癌行全喉切除病人的出院康复指导
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东北地区发病率高,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7.6%.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全喉切除的病人术后长期带气管套管,语言功能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于丧失,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总结我科42例全喉切除病人的术后护理和出院康复指导,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
全喉切除发音假体的应用
全喉切除术治疗了喉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是术后患者丧失了自然发音的功能,带来了很多心理、社会、经济方面的严重后果.全喉切除发音重建给外科医生,发音病理学家,语言康复训练师带来了不断的挑战.
-
全喉切除术后人工气道的全程护理管理
目的:分析探究全喉切除术后人工气道的全程护理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例全喉切除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气道的全程护理管理对全喉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20例全喉切除患者术后经过人工气道的全程护理,出现咽喉发炎的患者有1例子,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有1例,经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护理后,恢复良好.结论:人工气道的全程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全喉切除患者术后恢复的总有效率,减少患者痰阻情况,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全喉切除 人工气道全程护理管理 -
心理康复护理在全喉切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心理康复护理应用于全喉切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切除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融入心理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焦虑量表得分、抑郁量表得分以取我院的全喉及术后咽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而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和术后咽瘘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心理康复护理应用于全喉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咽瘘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效果显著。
-
甲状腺术后全喉切除术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后肿瘤复发至喉部予患者全喉切除后的护理。方法:对于我科一例甲状腺术后肿瘤复发并予全喉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恢复良好出院。
-
喉癌全喉与部分喉切除后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实施全喉和部分喉的切除手术,与其术后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我院收治131例喉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75例行全喉切除,56例行部分喉切除,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全喉切除与部分喉切除术后3年与5年患者的生存率情况,总结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术后3年与5年,全喉切除75例患者与部分喉切除术56例患者的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患者年龄、临床分析、症状分型、淋巴结转移状况与术后生存率相比均为关系显著,P<0.05.结论 喉癌患者行全喉或部分喉切除,对其术后生存率影响不显著,患者自身年龄、症状分型、临床分期等因素,均与生存率之间关系密切,临床医师可在条件适合时,优先选择部分喉切除手术,以尽量保留患者的咽喉功能.
-
Orem自护理论在全喉切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Orem自护理论在全喉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80例全喉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Orem自护理论,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护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前1 d、术后2 w的焦虑、自护能力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入院当天的焦虑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Orem自护理论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和发展自护能力.
-
老年喉癌病人全喉切除护理62例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喉全切除术后患者呼吸通道的改变、失语及吞咽功能障碍,是病人及其家属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
-
康复前移理念对全喉切除术后患者语音重建的影响
目的:比较应用康复前移模式与传统模式对全喉切除患者术后语音重建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全喉切除的66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无喉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疾病分期均无明显差异( P>0.05),除康复护理有别,两组围术期的常规护理相同,在围术期将两种不同的语音重建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两组患者。结果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喉切除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因康复护理直接导致的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对于全喉切除术后无喉患者,康复前移理念在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且并未增加相关的一些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