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肤着色芽生菌病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王立红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外源性暗色真菌侵入皮肤深部组织所引起的,以疣状增生、化脓、瘢痕性挛缩为特征的慢性深部真菌病。该病是由自然界一组腐生性真菌感染所致。病原菌一般通过外伤处侵入皮肤深部,经过一定的时间由菌丝相转成酵母相硬壁孢子,其孢壁的抗原性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形成慢性肉芽肿[1]。原发病灶的病原菌可通过淋巴管、组织间隙和自家接种的途径向远处播散,形成新病灶。

  • 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与携带株两相性与毒力关系研究

    作者:周燕;潘亮亮;李晓红

    目的 探讨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以及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200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分别将致病产酶株的菌丝相和孢子相菌悬液(5×106CFU/ml)注射小鼠尾静脉, 1个月内观察小鼠死亡率及平均存活时间,以平均存活时间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检出率分别为83.3%和35.7%(P<0.01);细胞外磷脂酶阳性率分别为87.5%和39.3% (P<0.0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致病株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P<0.01,P<0.005);注射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且平均存活期短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结论 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毒力因子,致病株毒力高于携带株,菌丝相毒力高于酵母相.

  • 阴道白假丝酵母菌二相性的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

    作者:宋琦;熊正爱;刘朝晖;张旭

    目的 探讨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9年1 - 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标本,经形态学和生化学鉴定证实为白假丝酵母菌,共200株.分别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时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并从中挑选24株分别用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再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计算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细胞毒力.结果 酵母相和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的活力(PA值)分别为0.681±0.105和0.641±0.096;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PZ值)分别为0.621±0.113和0.558±0.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酵母相和菌丝相毒力值分别为0.299±0.129和0.577±0.217且PZ值-毒力Pearson系数分别为- 0.485和-0.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均高于酵母相;菌丝相毒力强于酵母相;白假丝酵母菌毒力强弱与其酶活性高低呈高度正相关.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对白假丝酵母菌相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宋家政;高春海

    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albicans,C.albicans)俗名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的口腔、上呼吸道、皮肤、肠道及阴道黏膜,是一种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菌群失调时,C.albi-cans 即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发生感染时,C.albi-cans 就完成不同的菌相转化,白假丝酵母菌就酵母相(Yeastform,Y)向菌丝相(Hyphalform,H)进行转化,菌丝相酵母菌是造成感染的关键因素,有学者研究显示菌相转化与念珠菌感染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白假丝酵母菌菌相转化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剂免疫调节分子的调节才能有效的完成转化,相关物理化学条件研究较多,而对于免疫分子研究相对较少。

  • 白假丝酵母相关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丽洁;章强强

    白假丝酵母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其表现也多种多样,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病人会产生威胁生命的系统性真菌病,其病死率为35%,天然免疫在抵御该菌感染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宿主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各种微生物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而Toll样受体和Nod蛋白是两类参与天然免疫的模式识别受体,其中Toll样受体家族在抗真菌感染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人体中该受体的概况,以及与抗白假丝酵母紧密相关的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作一综述.

  • 白假丝酵母形态转换相关基因及其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俊明;朱道银

    白假丝酵母可在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进行转换,这种形态转换对白假丝酵母的黏附、侵入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出了一系列与白假丝酵母形态转换相关的基因,并发现了两条调控其形态转换的信号传导途径.

  • BDSF对白假丝酵母体外作用的研究

    作者:周阿峰;汪联辉;翁丽星

    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人体中,白假丝酵母是一种无害共生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白假丝酵母可引起假丝酵母病,轻者可导致黏膜感染,重者可发展为系统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白假丝酵母从酵母相至菌丝相的形态转变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BDSF是小分子短链脂肪酸,由Burkholderia cenocepacia分泌产生.对酵母相白假丝酵母,在BDSF≥30 μmol/L时因菌丝生长受强烈抑制,无法从酵母相向菌丝相转变.而对菌丝相白假丝酵母,当BDSF在30 μmol/L和60 μmol/L时,菌丝进一步生长并产生分支,但随菌丝分支生长,新生的分支菌丝不断转变为酵母相;当BDSF增加至120 μmol/L时,菌丝生长和分支状况几乎完全受抑制.由此可见,BDSF不仅强烈抑制菌丝生长,还可促使新生的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

  • 两种方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体外药敏试验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韦高;汤露露;曹存巍;林冰;郑冬燕;莫冬冬;吴易

    双相真菌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PSM)是导致我国南方,尤其是广西、广东地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感染因[1,2].PM可致全身多器官侵袭感染,如得不到正确治疗病死率高.然而,目前对PSM抗真菌药物的选择仍主要依靠临床经验,缺乏体外药敏结果的支持,其重要原因与尚未建立标准的PM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及判断折点有关.因此,探索不同药敏方法并进行一致性比较,有助于找到适合PM的方便、快捷、准确的药敏试验方法,更好地指导PSM临床治疗.本研究通过比较商品化的ATB FUNGUS 3(ATBF3)(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半固体培养法与体外药敏研究常用的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在测定PM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异同,探讨二者对PM酵母相的药物敏感性是否具有一致性.

  • 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形成过程中转录组表达谱变化及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作者:韩昌旭;侯彬彬;晋亮;张振颖

    目的 比较并分析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及早期酵母相转录组学的差异,明确酵母相形成过程中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对25℃沙氏培养基培养96 h获得的菌丝相申克孢子丝菌及37℃脑心浸液培养基培养36 h获得的早期酵母相申克孢子丝菌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对筛选后的单基因簇进行功能注释,包括与多个数据库(NR、Swiss-Prot、KEGG、COG、KOG、GO、Pfam)的比对、编码区序列预测及基因在每个样品中的表达量分析.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模式聚类、功能注释以及富集性分析.结果 共获得14.76 Gb有效数据,组装获得43 863条单基因簇,28 094条获得注释结果.与菌丝相比较,酵母相上调表达的基因10 969条,下调表达的基因199条.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蛋白磷酸化、细胞内蛋白转运、细胞蛋白修饰、小三磷酸鸟苷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囊泡介导转运、翻译、细胞内信号转导、微管形成、三磷酸腺苷合成偶联质子转运等过程.参与真菌形态形成的两个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双组分信号通路中的16条基因及参与几丁质合成代谢的16条基因均被证实在早期酵母相上调表达.结论 与菌丝相相比,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基因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差异表达的基因涉及众多功能,提示孢子丝菌相变受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

  •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差异性分析

    作者:姜红浩;张宏;乔建军;何罕燕;高爱莉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间的差异.方法 将16株同一亲本来源、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CA-1~CA-9、CA-11~CA-17)进行菌丝相与酵母相培养后,分别抽提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ERG11基因,扩增产物分别用Acc I、Mun I、Afl Ⅱ消化,电泳后比较两相细胞RFLP图谱,同时用下游引物P2对ERG11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反向测序.结果 Acc I、Mun I、Afl Ⅱ RFLP图谱及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菌株CA-7、CA-8、CA-14、CA-16、CA-17的菌丝相与酵母相间存在差异,两相细胞ERG11基因在1547、1587、1617三位点存在差异,位点编号按照基因库中ERG11基因序列编号(登录号X13296).结论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间存在差异,在进行白念珠菌体外研究时,选用其菌丝相更能反映体内真实情况.

  • 基于PCR-LIS-SSCP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比较研究

    作者:张宏;杨敏;易敏;谢明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PCR-LIS-SSCP图谱的比较,探讨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16株来自同一亲本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序列设计7对引物,对其进行分段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单链变性后,以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SSCP分析.结果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SSCP图谱显示两相细胞的ERG11基因序列存在多位点差异.结论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存在着差异.

  • 白念珠菌ERG11基因启动子部分序列分析

    作者:乔建军;张宏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启动子部分(-440~-1)碱基序列的差异以及ERG11基因启动子突变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分别提取从同一亲本来源、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启动子序列及其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基因上游启动子部分碱基序列(-503~53)进行PCR扩增,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启动子序列(-440~-1)的差异以及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ERG11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启动子序列未发现差异.氟康唑敏感株白念珠菌ERG11基因启动子的-365,-353,-328,-310,-308,-299,-295,-293,-292,290,-289位点为杂合状态,且在-284位点有一等位基因发生单碱基缺失(-284 delT);而在白念珠菌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和耐药株上述杂合现象消失.结论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启动子-440~-1区碱基序列无差异;ERG11基因启动子突变可能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有关.

  • 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探讨

    作者:石婧;张宏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细胞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分别抽提从同一HIV阳性患者体内分离到的7株对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DNA,此系白念珠菌经染色体水平及DNA水平证实来源于同一亲本.根据ERG11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的近3′端的310 bp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引物序列为:上游引物5′-GGGAAAGTITCTAAAGGGG-3′;下游引物5′-TATGTTAATCCAACTAAGTAA-3′.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细胞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1株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和2株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的菌丝相与酵母相细胞间均出现ERG11基因1547位点、1587位点和1617位点的不一致.结论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ERG11基因的部分序列存在差异.

  • 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敏感性的比较

    作者:燕华玲;王爱平;万喆;李若瑜

    我们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M27-A微量法测定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低抑菌浓度(MIC),以了解特比萘芬对酵母相和菌丝相的敏感性有无差异.

  • Ras1、Rac1、Rho1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表达差异

    作者:陈珊珊;周剑峰;廖勇;李海涛;王瑞丽;巴根;吕雪莲;杨蓉娅

    目的 研究Ras1、Rac1和Rho1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培养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提取两组的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两组中Ras1、Rac1和R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酵母相菌丝生成率(0.40%±0.53%)显著低于菌丝相(99.33% ± 0.57%,t=13.93,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以酵母相为对照组,将其Ras1、Rac1、Rho1基因表达量均设为1,则菌丝相的Ras1、Rac1、Rh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17±10.99、16.81±7.80、42.61±18.50,与酵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1、3.51、3.90,均P<0.05).结论 Ras1、Rac1、Rho1基因可能参与了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的生长过程.

  • 马尔尼菲青霉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

    作者:刘红芳;席丽艳;李希清;鲁长明;张霞;黄庚史

    马尔尼菲青霉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在25℃表现为菌丝相,37℃为酵母相.近几年随着免疫缺陷患者逐渐增多,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也逐年增多,流行区域不断扩大[1].R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提取高质量的RNA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马尔尼菲青霉致病性研究的基础.我们将Rneasy Plant Mini试剂盒、Trizol、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RNAex试剂分别应用于马尔尼菲青霉总RNA的提取,以找出一种方便、快速的方法,为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 白念珠菌总RNA提取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村建;郝飞;王鲁;钟白玉

    白念珠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双相型真菌,其生长形态可表现为酵母样呈圆形,条件改变时可呈细长状菌丝,这种生长形态的改变对RNA提取也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根据文献[1]建立了两种白念珠菌总RNA提取的方法,并分别提取了酵母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的总RNA,发现该方法操作简便,需时较短,RNA降解少、纯度高,产量能满足科研的需要.

  •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比较研究

    作者: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探讨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7株来自同一亲本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基因第948位点至第1 254位点307bp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在该片段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 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在该片段的碱基序列无差异.结论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的第948位点至第1 254位点序列无差异.

  • 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性差异比较

    作者:张宏;石婧;乔建军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对菌丝相的MIC值低于酵母相.结论: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 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研究

    作者:石婧;张宏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细胞氟康唑作用的靶酶编码基因(ERG11)碱基序列上的差异,从而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分别抽提7株来自同一母体、依次对氟康唑逐渐耐药的白念珠菌菌丝和酵母相的基因组DNA,根据ERG11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基因的第403位点至第701位点的298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7株白念珠菌的菌丝相与酵母相细胞间的ERG11基因碱基序列在该片断上无差异.结论菌丝相和在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1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是无差异的.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