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

    作者:马庆久

    下肢静脉曲张是外科四大常见病之一[1],多见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及重体力劳动者.青年时期即可发病,但一般以中壮年为多见,欧美国家的患病率高达20%~40%.张培华[2]等调查的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8.6%,45岁以上为 16.4%.传统的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以手术为主,效果肯定.但手术切口多,手术时间长,不尽人意.近年来,随着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病理的研究,特别是大隐静脉病理生理的研究,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应用硬化剂、经皮浅静脉环形缝扎、电凝术、激光治疗等已被广泛应用,本文仅就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下肢静脉 曲张 治疗
  • 化疗中去甲长春花碱所致皮肤溃疡的护理

    作者:陈忠云;郭桂兰;黄昭影;曹月辉;丛佩艳;张云菊

    去甲长春花碱(NVB)是一种植物类药,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对多种肿瘤细胞如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脑瘤和黑色素瘤均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是现有药物中治疗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药物之一。我院自1998年8月~2000年8月应用NVB治疗恶性肿瘤16例,其中NVB所致皮肤溃疡5例,现将护理体会作一小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0岁~68岁,小细胞肺癌2例,肺腺癌1例,乳腺癌1例,乳腺癌脑转移1例,入院后给予全身化疗,方案〔NVB+DDP〕用药后第3天~第5天发现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皮肤溃疡,沿静脉走行呈条索状约3cm~6cm,感觉疼痛,经治疗与护理1周后溃疡愈合。1.2 给药方法:NVB属强烈刺激性药物,只能做静脉给药,可以静脉滴注,也可静脉推注。2 护理措施2.1 此药不良反应较多,病人在用药前就有恐惧感,护士要耐心向病人解释此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解除方法,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2.2 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静脉,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以前臂手背为宜,避开关节及静脉瓣,尽可能不使用与神经、动脉并行的静脉,并避开肌腱,左右交替使用,一般不选用下肢静脉,以防形成栓塞,以7号~8号头皮针为宜。

  • 穿睡眠袜能瘦腿吗

    作者:李长海

    编辑同志:近的一则广告中说,"睡眠袜"具有燃烧脂肪、促进血液循环、瘦腿和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请问,睡眠袜真有这样的作用吗?张爽读者: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睡眠袜实际上就是医用的静脉曲张袜.静脉曲张袜由有弹性的布料制成,可对腿部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压力,使血液产生回流,缓解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的压力,从而起到防治静脉曲张的作用.但它没有促进血液循环、瘦腿和改善睡眠质量等作用.

  • 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开全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牧治的100例下胶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血管超声与静脉造影方式检查,对两组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的符合率进行比较,并对观察组患者的具体诊断结果予以分析.结果:观察组对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9%和94.4%;总符合率为96.0%,误漏诊率为4.0%.对照组对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9%和82.4%;总符合宰为86.0%,误漏诊率为14.0%.观察组的诊断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血管超声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舒筋活血汤加味在大隐静脉手术后的应用

    作者:钱江

    1 临床资料1.1 入选标准 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变曲,甚至迂曲成团块状,站立时尤为明显,患肢常感酸胀、乏力、易疲劳,或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血栓性静脉炎、皮下组织硬结、溃疡形成、急性出血、丹毒等并发症.下肢静脉功能试验:大隐静脉瓣功能试验阳性,下肢深静脉及交通静脉试验阴性.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排除深静脉不通或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

  • 彩色超声对老年下肢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崇翔宇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检查老年下肢静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超声检查168例老年下肢静脉病变患者的血管形态、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结果: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14.3%);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8例,为40.5%;下肢深静脉管径明显增宽,血流缓慢甚至形成涡流者8例为4.8%(8/168),下肢深静脉管径明显增宽,血流缓慢甚至形成涡流者22例为14.3%.134例下肢肿胀的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23例(17.2%), 58例(43.3%)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5例下肢静脉管径扩张血流缓慢,14例下肢有明显的皮下软组织水肿,12例下肢不适或疼痛,怀疑肺动脉栓塞2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下肢静脉病变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观察

    作者:林玉;林小燕

    目的:对比分析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1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上肢静脉PICC置管和下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置管障碍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4.48%较对照组新生儿的60.34%显著提高,实验组新生儿导管异位率为8.62%较对照组新生儿的25.86%显著降低,置管出血量、操作耗时较对照组新生儿减少,置管时间较对照组新生儿延长,置管障碍发生率为8.62%较对照组新生儿的31.03%显著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2.07%,较对照组新生儿的32.76%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特别是下肢静脉PICC置管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减少出血量,缩短操作时间,延长置管时间,降低置管障碍及并发症,减少新生儿痛苦,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 一例肺栓塞患者典型心电图动态演变

    作者:刘红军;卢建平;卢国群

    病例摘要
      患者,男,64岁,因“左侧下肢静脉迂曲扩张十余年”于2013年2月18日入院,否认既往其他病史。 PE:T:37.0℃, P:76次/分,R:19次/分,Bp130/70 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肝颈返流征(-),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平,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左下肢静脉迂曲扩张,左足踝轻度水肿,无明显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基本正常;凝血功能:正常;D-二聚体:0.01(0~1.0mg/L);心脏超声示: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图A)。双下肢血管B超:双侧下肢动脉附壁钙化斑形成,双侧下肢深静脉通畅。入院于2103年2月20日在联合全麻下行“左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手术顺利,术后第1天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并在患者如厕时出现晕厥,后转入心脏内科进一步诊治。 PE:T:37.1℃,P:105次/分,R:20次/分,Bp:140/60 mmHg,神清,精神萎,两肺呼吸音粗,未及啰音,心律齐,未及杂音,腹平,无压痛,反跳痛。左下肢创面无明显渗出。复查D-二聚体:0.1(0-1.0mg/L),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05次/分,新出现SI ,II、III、AVF及V1-V5T波倒置(图B),血气分析:PO2:9.0 kpa,PCO2:3.9 kpa SO2:94%,A-aPO2:6.0 kpa,胸部增强CT示:两肺动脉栓塞。诊断为急性肺栓塞,予绝对制动及抗凝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步好转,抗凝治疗第3天复查D-二聚体:21.01(0-1.0mg/L),病程后期复查逐步减小至正常,治疗后复查患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逐步减慢,SI 逐步变浅至消失,II、III、AVF倒置T波逐步变浅至转为直立,V1~V5倒置T波先加深后缓慢转为直立。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治疗与护理

    作者:欧松敬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简称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DVT[1].DVT所致血液动力学改变,主要是由于阻塞引起的血液回流障碍,使下肢静脉处于高压性淤血状态,以致出现下肢肿胀等,重则导致股青肿,治疗不及时易引起肢体残废.据报道溶栓治疗的优良率只有50%~58%,有近半数患者留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2].减少DVT后遗症的关键在于急性期的治疗[3],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86例DVT病人,全部采用溶栓抗凝治疗.发病3d以内的患者疗效满意,发病3d以上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彩超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

    作者:吕敏;时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多由于手术后卧床时间长和术前应用防凝药物及下肢静脉回心血流速度慢而造成.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4例

    作者:姜成山;候敏;张静东

    我院自1987-09~1996-08,应用蝮蛇抗栓酶静脉滴注及自制溶栓解聚化瘀汤加减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静脉血检形成病人2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小年龄24岁,大57岁.外科手术后发病6例、产后9例、外伤卧床者3例、病因不明者6例.该组病例发现或就诊早者为发病后3d,晚者为15d.

  • 螺旋CT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检查参数的研究

    作者:张健飞

    目的:分析螺旋CT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检查达到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效果的佳扫描参数.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CT增强检查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造影剂注射位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患者上肢静脉长期接受注射治疗导致静脉血管严重损伤,故采取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CT增强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CT增强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正常组织、血管及病变组织的CT图像,并分析两组的CT值和扫描曲线差异.结果:增强CT检查图像质量分析:经脚、踝部静脉注射造影剂的观察组,与经上肢肘静脉注射的对照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对比:注射速率为2.2~3.9 ml/s与3.0 ml/s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动脉期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观察组与对照组动脉期CT值差异较小,不受注射速率影响.本次研究所选择靶器官为肝脏,CT值强化效果,动脉期:观察组C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观察组C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法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行螺旋CT增强检查的患者,可通过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并适时增加延迟时间扫描,来达到与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同样的CT增强扫描图像效果.

  • 小议剖宫产产妇手术时输液部位的选择

    作者:沈建娅

    由于产妇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肢静脉及腹主动脉,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不畅而造成下肢浮肿.如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不仅穿刺困难,而且液体滴速慢于上肢静脉.若发现产妇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麻醉后取平卧位时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出冷汗甚至晕厥等休克症状),应立即开放上肢静脉快速输液,同时请手术台上的医生把产妇子宫推向左侧,并抬高右侧臂部,症状可逐渐缓解.

  • 两种体外测量方法在新生儿下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比较

    作者:王燕;姜琳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便利抽样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25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时,患儿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测量从穿刺点-腘窝静脉-股静脉-剑突软骨的长度.对照组测量时,患儿下肢伸直,测量从穿刺点-腹股沟-剑突软骨的长度.置管成功后,采用胸部X线定位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观察组PICC置入佳位置成功率为80.5%,高于对照组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5).结论 新生儿经下肢PICC置管,采用自然屈曲位测量,长度更为准确,可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确保PICC置管的使用安全.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

    作者:来明荣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栓塞形成的3大因素[1].如果DVT并发肺栓塞(PE),将直接影响产妇的生命安全,故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我院收治DVT患者15例,经积极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 下肢深静脉造影的X线影像分析

    作者:任全宝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造影的X线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51例(287例肢体)全部采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结果 X线影像显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49例(51.9%),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69例(24.0%),单纯性下肢浅静脉功能不全57例(19.9%),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和静脉瘤样病变12例(4.2%).结论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在X线数字影像中能完整地记录静脉显示过程,同时能较清晰地显示下肢静脉病变位置和范围.

  • 下肢静脉超声图像与凝血纤溶指标关系的探讨

    作者:王建平;赵玉华;浦江;高蓓兰;徐黎莎;施林妹;罗本芳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超声图像与反映凝血纤溶机制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43例下肢静脉腔内血流不同的声像图表现,分为四组:(1)血栓组;(2)粗颗粒组;(3)细光点组;(4)无回声组.并将各组反映凝血纤溶机制的相关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栓组与粗颗粒组比较,所有指标P>0.05,无显著性差异.细光点组与无回声组比较,所有指标P>0.05,无显著性差异.血栓组分别与细光点组、无回声组D-二聚体比较,所有P<0.01,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粗颗粒组分别与细光点组、无回声组D-二聚体比较,所有P<0.01,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粗颗粒组的下肢静脉内虽未见明显血栓形成,但与血栓组一样,血液也处于高凝状态,有形成血栓的危险.细光点组与无回声组一样,凝血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声像图的差异可能是个体透声差异所致.

  • 肺栓塞的下肢静脉超声表现

    作者:王建平;赵玉华;浦江

    国外统计资料报道肺栓塞总的发病率为5%~24%,其中老年人高达49%[1].有文献报道,美国每年死于肺栓塞者达5万以上,是常见的致命的肺部疾病[2].

  • 超声检查在诊断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中的应用

    作者:李俊来;宋阳光

    肢体肿胀、疼痛是肢体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后患者常见的症状,也是急诊血管疾病常见的原因.此外,70%~90%的肺动脉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1].

  • 二维TOF法检查老年性慢性下肢静脉病变

    作者:嵇鸣;苗华栋;叶春涛;陈素珍;刘骏;王臣

    目的探讨二维时间飞逝法(two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2D-TOF法)MRA在老年性下肢深静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一组怀疑下肢深静脉病变病例,共70例.年龄60~88岁,平均74岁.检查设备1.5T超导MR,平扫2D-TOF序列.彩超检查25例.结果 MRA诊断下肢静脉正常10例、深静脉病变45例(狭窄、闭塞、血栓)、下肢深静脉癌栓1例,静脉外压性压迫2例,大隐静脉曲张12例.70例影像显示静脉967条,其中膝关节以上静脉主干630条,显示率100%.小腿静脉197条,显示率47%,大隐静脉140条,显示率100%.病变显示:静脉狭窄340条;静脉闭塞39条;静脉血栓形成12条;静脉曲张12条.MRA与彩超显示静脉狭窄程度、部位符合率90%.结论 MRA检查下肢静脉病变属较新的检查方法,无创易行,非常适合老年患者.MRA与彩超、临床诊断有良好的相关性.MRA对血管病变有"高估"现象.图像有时出现"横条"伪影,需要克服改进.

259 条记录 7/13 页 « 12...45678910...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