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美托咪定和帕瑞昔布钠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琴;李卿;朱磊

    目的 探索右美托咪定和帕瑞昔布钠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行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患者120例,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帕瑞昔布钠对120例瑞芬太尼麻醉患者术后疼痛过敏患者的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刻OAA/S评分、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和追加药物情况.结果 4组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的丙泊酚用量与A组和B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及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1分明显降低,2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及D组5个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5个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寒颤和躁动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躁动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及D组的24 h追加药物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追加药物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帕瑞昔布钠能够预防瑞芬太尼诱导的疼痛过敏,并且不增加寒颤和躁动等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氟比洛芬酯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研究

    作者:刘姝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手术室2016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收治100例瑞芬太尼手术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分别应用氯化钠注射液和氟比洛芬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痛觉过敏预防效果.结果 氟比洛芬酯组观察对象术后VAS评分结果逐渐降低,且趋于与对照组相接近,但两组观察对象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比洛芬酯组观察对象药物治疗后,24 h镇痛药物追加、恶心呕吐、躁动、寒战等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用于瑞芬太尼手术麻醉患者,有助于其痛觉过敏症状的预防和改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盐酸氢吗啡酮用于减轻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权;何军;张东亚;秦亚鹏;李之明

    目的:观察盐酸氢吗啡酮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及预防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整群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7月在该院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H组和C组(n=28)。入室给药H组为盐酸氢吗啡酮0.02 mg/kg,C组生理盐水。两组采用相同方法诱导气管插管,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停用药。分别于静注注射液后0.5 h、1.0~3 h记录瑞芬太尼量。并记录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拔管后10 min、拔管后30 min患者的VAS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等。结果在术中各时段H组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7.21±1.641、16.50±1.575、15.46±1.835、14.43±2.150)ug/kg/min,相对C组(19.68±1.847/19.64±1.850、19.43±1.834、19.14±2.103)ug/kg/min瑞芬太尼用量H组明显减少(F>26.167,P<0.01)。两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相似(P>0.05),拔管后10 min、30 min VAS疼痛评分H组低于C组(P<0.05)。结论氢吗啡酮可以有效减少全麻中瑞芬太尼用量,并能有效预防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

  • 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瑞芬太尼停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观察

    作者:杨晴;林旭红;丁涛;马传根;信文启;张挚;刘扬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引起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ASA 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监测、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术中麻醉维持均采用瑞芬太尼0.2 ug/(kg· min)恒定剂量持续静脉泵注.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血压、心率等参数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术中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以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前30 min,观察组以1.0 ug/(kg·min)的速度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10 min,对照组则泵注生理盐水,术后根据两组的血压、心率及拔管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追加曲马多进行镇痛.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24h内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别于术后2、4、8、12、24 h各时间点进行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苏醒及拔管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4 h内使用曲马多的患者例数、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恶心、呕吐及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恒速静注盐酸右美托咪定10 min可以缓解大剂量输注瑞芬太尼所引起的痛觉过敏,明显降低术后患者的VAS评分并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

  • 布托啡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彩玲;陈伟元

    目的 通过对布托啡诺对利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患者苏醒后痛觉过敏的研究,对布托啡诺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定.方法 选择瑞芬太尼麻醉后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30 μg/kg;对照组:静脉注射0.9%NaCl溶液.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比较两组布托啡诺诱导之前(T1)、患者苏醒时(T2)、患者苏醒后1h(T3)、患者苏醒后6 h(T4)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等.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T2、T3时,实验组Ramsay评分优于对照组,T4时,实验组Ramsay评分和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3)实验组的呼吸抑制情况的发生低于对照组.结论 布托啡诺能够安全、有效地避免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现象的发生.

  • 持续输注艾司洛尔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雷米芬太尼麻醉诱导后患者痛觉过敏的影响

    作者:彭娟;周艳;王宁平

    目的 观察分析持续输注艾司洛尔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雷米芬太尼麻醉诱导后患者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于本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8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持续输注至拔除气管导管即刻,研究组患者给予等量艾司洛尔持续输注.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征变化、雷米芬太尼的用量和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气管插管时(T1)、拔除气管导管时(T3)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T1、T3时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术后2、6、12、24 h各个时间点的VS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气管拔管时间和雷米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4.55%)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给予艾司洛尔可安全有效地减轻雷米芬太尼麻醉后诱发的痛觉过敏,减少术中雷米芬太尼的用量,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

  •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痛觉过敏的影响

    作者:种丽双;王震生;韩紫娜;李丽霞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镇痛效果和对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A组、B组采用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5μg/kg、丙泊酚2 m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C组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维持A组采用输注瑞芬太尼0.3μg/(kg·min),B组采用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 min),C组采用输注芬太尼2μg/kg.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和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A组、B组)用量;记录术前及拔管后15、30、60、120、240 min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拔管后镇痛时间、镇痛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5.9±2.7)、(6.1±2.3)min比(9.6±3.3) min」,A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C组[(461.3±69.7) mg比(543.4±101.9)、(552.5±93.8) mg],A组瑞芬太尼用量大于B组[(1.12±0.33) mg比(0.71 ±0.11)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拔管后15、30、60、120、240 min VAS均较术前明显升高[A组:(7.3±1.2)、(7.4±1.3)、(6.5±0.8)、(4.5±0.6)、(4.1±0.3)分比(1.2±0.3)分,B组:(6.4±1.5)、(6.6±11)、(5.3±0.4)、(4.6±0.3)、(4.0±0.4)分比(1.5±0.4)分,C组:(3.4±0.5)、(4.2±0.8)、(4.1±0.6)、(3.8±0.7)、(3.8±0.6)分比(1.4±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管后15、30、60 minVAS均明显高于B组,A组、B组拔管后15、30、60、120 min VAS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拔管后240 min 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镇痛例数分别为28、29、3例,镇痛时间分别为(16.1±4.6)、(17.9±5.8)、(68.5±10.1) min,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痛觉过敏程度与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有关.

  • 椎管内硬膜下结核瘤一例

    作者:惠文鹏;于秀淳;周银;吕肖峰

    椎管内结核是一种较少见的肺外结核,而椎管内硬膜下结核瘤更为罕见,国内外报道均较少,我院收治1例椎管内硬膜下结核瘤患者,报道如下.患者 女,24岁,因“背部疼痛伴双下肢不能活动3年”入院.发病前曾有高热昏迷病史,发病后有午后低热、盗汗等症状,并逐渐出现双下肢运动丧失,夜间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椎管内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2年(具体方案不详),上述症状无缓解,并进行性加重.查体:胸椎的生理曲度存在,T1~ T11棘突间隙压痛、叩击痛,双膝关节以下皮肤痛觉过敏,鞍区及双侧大腿皮肤感觉无异常,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膝腱、跟腱反射亢进,双侧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胸椎MRI示:T5~T9水平椎管内多发串珠状低信号病灶,相应节段脊髓明显受压变形(图1).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72 mm/1h,CRP 11.7 mg/L.

  • 中医外治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斌;杜欣;杨宇飞

    在治疗早期出现较多的化疗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的临床常见的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1].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感觉和运动异常,如四肢无力、麻木、刺痛、烧灼感,戴袜子或手套样的异常感,冷痛觉过敏,步态和平衡障碍,肢体功能丧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体位性低血压、便秘、肠梗阻、膀胱功能障碍[2,3].临床上具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紫衫类、铂类、长春碱类、沙利度胺、依托泊苷、甲氨蝶呤等,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化疗剂量有关.化疗药物先破坏的是感觉轴突,然后引起轴突和髓鞘的退化和死亡[4].

  • 背根反射在炎症痛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朱月莲;曹济民;谢益宽

    在常见的外周神经源性疼痛中,通常是由于外周神经轴突的损伤诱发的痛觉过敏( hyperalgesia)及痛觉超敏(allodynia)和由于组织的损伤导致从初级传入纤维、损伤的组织或血液循环释放一些内源性炎性物质,包括神经递质[谷氨酸、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其他多肽],前列腺素,K+,5-HT,组胺,腺苷,缓激肽等,这些活性物质被释放到胞间引起血管扩张(红、热),血浆渗出(肿胀)而诱发炎症痛,通常我们将由初级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物质引起的炎症痛称为神经源性炎症痛.

  • PKCγ的功能概述

    作者:刘峰;田玉科

    蛋白激酶Cγ亚型(PKCγ)为PKC家族一员,它能在磷脂酰丝氨酸存在下被钙离子和二酰甘油激活,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元.PKCγ参与疼痛过敏和转导、海马区长时易化的改变,空间记忆学习和浦肯野细胞运动协调等.PKCγ基因点突变可诱发遗传性色素性视网膜炎、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和肿瘤等.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诱导痛觉过敏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旭;石翊飒;杨园园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是一类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家族.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内ERK1/2参与外周和中枢痛觉信号的调制,在细胞内信号调节和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内ERK1/2能被伤害性刺激信号异常激活,活化的ERK1/2可通过转录或非转录途径促进多种类型疼痛的形成和维持,抑制其活化能显著缓解疼痛,但详细机制及两者作用的鉴别尚未完全明确.随着对疼痛研究的日益深入,ERK1/2参与疼痛进程的理论知识不断得到补充,为疼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内脏痛过敏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近况

    作者:谭燕;赵斌

    内脏痛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目前认为内脏痛过敏是引起内脏痛的主要机制,但这种内脏痛过敏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假设,主要包括了外周敏感化机制和中枢敏感化机制,还有精神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几种相关肽和介质,并且作用于相关神经递质的选择性药物已经获得,但要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内脏痛过敏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 布托啡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新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深圳市龙岗人民医院经瑞芬太尼麻醉后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所有患者根据其手术顺序平均分为布托啡诺镇痛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麻醉方法均为静吸复合全麻,术中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及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布托啡诺镇痛组患者立即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5 μg/kg,生理盐水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患者苏醒后30、60、120 min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要求镇痛患者例数、镇痛药物用量和麻醉苏醒后3 h内的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总用量以及各时点的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托啡诺镇痛组患者各时点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苏醒后3 h内布托啡诺镇痛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率明显更低,且术后要求镇痛的患者比例及镇痛药物的用量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精神症状、呼吸抑制以及低氧血症现象发生.结论 布托啡诺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现象的发生.

  • 环氧化酶在非甾体类药物抗伤害效应中的作用

    作者:卢国林;林财珠

    环氧化酶(COX)主要有COX-1和COX-2两种异构酶,前者是一种"管家酶",后者是一种可诱导酶.多种因素会调控COX基因表达.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外周和中枢COX异构酶表达均发生变化,激活COX-PG级联反应,产生具有重要功能的PG类物质,PG与相应受体相结合,调控痛觉过敏.非甾体类药物通过外周和中枢双重抑制COX异构酶,通过改变前列腺素类物质的量,发挥抗伤害效应.

  • 布托啡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雄球;林奕彬;曾祥鑫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用于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腹腔镜下胆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布托啡诺瑞用于预防麻醉后痛觉过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拨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口述疼痛评分(VRS评分)均降低,低于刚拔管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和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作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镇痛药物,效果理想,且镇静作用对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以及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 小剂量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引起的术后痛觉过敏效果观察

    作者:翟妙妙;董希玮;师涛丽;冯正;代志刚;王胜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下对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R组切皮前1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RK1组、RK2组、RK3组切皮前1min分别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0.25mg/kg、0.5mg/kg、0.75mg/kg后静脉泵注氯胺酮2μg?kg-1?min-1至手术结束.记录拔管时间、拔管后5min的Ramsay镇静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及当时VAS评分、术后需要给予镇痛治疗的患者例数,分别记录手术结束后无镇痛要求患者各时间点静息、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及4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首次疼痛时间R组早于其他三组(P<0.05),RK1组早于RK2组和RK3组(P<0.05);术后首次VAS评分R组高于其他三组(P<0.05);R组需要术后镇痛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其他三组;术后各时间点患者静息和运动状态时的VAS评分,6h内R组高于其他三组(P<0.05),RK1组高于RK2组和RK3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可预防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延迟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并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切皮前1min静注氯胺酮0.5mg/kg,继以2μg?kg-1?min-1泵注可较好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 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佟星

    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神经病理性疼痛新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直接造成的疼痛[1].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诱发性疼痛.诱发性疼痛又可分为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该类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与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相关[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广泛存在而又极难治愈的临床症状,是一种慢性改变,其涉及基因表达的改变,而基因表达的关键就是基因转录的调控.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s)作为一类重要的反应结合蛋白(CREB)转录共激活因子,通过增加CREB和其辅助因子的结合,诱导其下游基因在启动子水平的活性[3].由此可知,TORC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麻醉痛觉过敏的影响

    作者:欧加录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麻醉患者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采用瑞芬太尼麻醉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实施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痛觉过敏发生率;不良反应情况;不同时间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水平,苏醒、拔管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痛觉过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小时、术后1小时、术后6小时和术后24小时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拔管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瑞芬太尼麻醉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痛觉过敏,缓解疼痛.

  • 喷他佐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宁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疗效。方法选取手术患者180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患者均为60例,Ⅰ组患者静脉滴注喷他佐辛0.5 mg/kg,Ⅱ组静脉注射喷他佐辛0.5 mg/kg,Ⅲ组静脉注射喷他佐辛0.25 mg/kg,观察三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5 min、10 min 疼痛评分及清醒程度评分。结果Ⅰ组、Ⅲ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多于Ⅱ组(P <0.01),Ⅰ组、Ⅲ组疼痛评分高于Ⅱ组(P<0.01)。结论喷他佐辛可以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

718 条记录 7/36 页 « 12...45678910...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