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主要与感染、自身免疫、精神、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5-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中药制剂.其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对药物的耐受性而定,轻度主要选择5-氨基水杨酸制剂,中度在5-氨基水杨酸制剂基础上可以加用激素,重度患者采用激素冲击治疗后给予5-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
-
皮质类固醇制剂的变态反应
近年来不断有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发生过敏的报道,本文就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诊断实验和临床上容易引起的过敏类型等进行简单介绍.
-
类固醇皮炎32例临床分析
类固醇皮炎是由于面部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而引起的面部潮红、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和皮肤老化干燥的一种医源性或患者自行滥用药物引起的皮肤病。1997年1月~1999年1月,我院收治3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男8例,女24例,年龄22~58岁,平均33.5岁。用药前除1例患有先天性鱼鳞病外,其他原发损害为面部皮肤粗糙、干燥、瘙痒症、脂溢性皮炎及痤疮。所用皮质类固醇制剂为皮炎平、氟轻松、思肤霜、去炎松尿素软膏等,大多数病例有2种或2种以上用药史,使用时间短者1个月,长者2年不等。
-
女性面部体癣伴毳毛内感染一例
患者女, 33岁,因左面部皮疹,瘙痒半年就诊。半年前,面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小丘疹,痒,自行外搽皮炎平数次,当时瘙痒减轻,皮疹隐退,数日后皮疹又发,再搽药无效,遂至当地医院就诊,陆续给予各种皮质类固醇制剂及一些抗真菌制剂外用,皮损一直反复不愈,并逐渐往外扩大,波及眼睑、颈部。否认有动物接触史。
-
阿维A与曲安西龙联合治疗网状红斑粘蛋白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37岁,因躯干、前臂红斑9年,加重5年,于1999年12月6日入院.9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腹、背部出现散在的淡红斑,渐扩展至胸及双前臂,部分红斑上覆少许鳞屑.5年前,额、鼻、双颊、耳后、颈部及手足也出现类似红斑,部分红斑融合成网状,胸背腹部皮损增厚.无明显自觉症状.曾就诊于多所医院,先后诊断为斑块型副银屑病、玫瑰糠疹、毛发红糠疹,无肌病性皮肌炎等,分别服用泼尼松(30 mg/d)、异维A酸、甲氨蝶呤、氯喹,外用多种皮质类固醇制剂,均无明显疗效.2年前来我院门诊,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示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粘蛋白样物质大量沉积.
-
外用糖皮质类固醇制剂致体、股癣皮疹扩散92例临床分析
体、股癣是皮肤科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病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误用或滥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所致的皮肤真菌感染或扩散病例屡见不鲜.现将我们自1994年8月~1998年10月所诊治的因外用激素乳膏引起的体、股癣皮疹扩散典型病例92例总结分析如下.
-
得宝松穴位注射联合他扎罗汀凝胶外用治疗手部角化性湿疹30例
手部是湿疹好发的部位之一,目前主要采用抗组胺药内服合并皮质类固醇制剂、角质剥脱剂外用,但疗效欠佳.2005~2007年,我们采用得宝松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他扎罗汀凝胶外用治疗手部角化性湿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皮质类固醇制剂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皮质类固醇制剂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用2.5%醋酸氢化泼尼松混悬液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充分混合液,从不同角度多点注入皮损中,可反复多次直至皮损萎缩消退.结果:68例患者217个皮损经1~8次(平均3.1次)治疗,痊愈:1 38个(63.59%);显效:56个(25.80%);无效:23个(10.59).结论:皮质类固醇制剂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有效率89.40%,无副作用,建议推广应用.
-
高压助推器皮损内注射得宝松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析
瘢痕疙瘩影响美观常有瘙痒感,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皮损内注射有一定疗效,但瘢痕组织致密坚硬,普通注射器很难将药物注入皮损内,还致瘢痕周围皮肤萎缩或表皮坏死,为了提高疗效,我科于2004年2月~2008年12月采用高压助推器皮损内注射得宝松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
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96例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96例均为本科2004年8月~2005年1月门诊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符合相关文献[1]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例,女90例;年龄24~52岁,平均38岁;面部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3个月~4年,平均5个月;均无长期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史,能完成问卷调查.
-
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致不良反应87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由于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和含皮质类固醇的化妆品的广泛使用,使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不良反应的病例猛增[1],已成为皮肤科门诊的多发病之一.为分析此类药物的使用特点,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寻找其治疗方案,现将笔者2000年1月~12月所收集的87例资料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
-
丙酸倍氯米松溶液与水杨酸乳膏的临床疗效观察
神经性皮炎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于颈后、肘后、骶尾等部位,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主症的慢性皮肤炎症.一般可选用各种皮质类固醇制剂外涂[1].本院自制的丙酸倍氯米松溶液和10%水杨酸乳膏主要用于治疗苔藓化明显的、顽固的限局性神经性皮炎.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中药治疗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面部皮质类固醇皮炎是一种面部较长时间使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所引起的以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潮红、粟丘疹、痤疮、痤疮样疹、皮肤萎缩等为临床表现的皮肤病.近年因医源性滥用及患者自身用呈增多趋势.笔者收集2004年下半年门诊所见的48例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