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3种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周迎;杨延安;周泷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成倍增长,梅毒的早期诊断对梅毒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我们对10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血清同时做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试验,采用的方法是TPPA、TPHA、TRUST.对3种试验在早期梅毒不同时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做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早期梅毒误诊12例分析

    作者:杨灿

    2000年11月~2003年11月,我院收治12例早期梅毒误诊病例.现报告如下.

  • 主要性病病种及妇女生殖道感染

    作者:

    性病是一组主要由性接触感染的疾病,而妇女生殖道感染,则会极大地增强其对性病的易感性.因此,正确认识各类性病及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发病途径、疾病表现和治疗方法等,对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A主要性病病种梅毒本病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可引起慢性系统性病变.根据传染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获得(后天)梅毒和胎传(先天)梅毒.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又分为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晚期梅毒又称三期梅毒,此外,尚有无症状的潜伏(隐性)梅毒.

  • 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比较

    作者:潘继文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为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这两类血清学方法对梅毒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但对早期梅毒螺旋体感染(4周前)的硬下疳患者敏感性较差,对神经梅毒和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是否感染梅毒的早期诊断,以及经正规抗梅治疗的判愈等尚待研究[1].国内广泛应用的筛查试验主要为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Ab(ELISA)的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此法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操作方法简单,是TPHA的升级产品,适用于潜伏梅毒及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阴性而又高度怀疑为梅毒的患者.

  • 早期梅毒患者梅毒性肝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晓鹤;李巍;张绍荣;何云;郑小君;袁静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患者并发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为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早期梅毒患者并发梅毒性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驱梅治疗前:(1)临床表现:肝脾肿大100%,乏力、食欲不振100%,尿黄56.3%,关节疼痛46.9%,皮疹37.5%,腹痛、腹泻25.0%,低‐中度发热25.0%。(2)实验室检查显示:中‐重度肝损伤68.8%,总血清胆红素升高56.3%,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93.8%,白蛋白、球蛋白无明显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基本正常或稍降低。在护肝基础上予以驱梅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总血清胆红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梅毒患者的梅毒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明原因肝炎患者,尤其是以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为主的患者应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 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发生吉-赫氏反应

    作者:汪新;彭蕾蕾

    吉-赫氏反应是治疗梅毒中出现的一种加重反应,多出现在晚期梅毒.近几年我科治疗早期梅毒出现多例吉-赫氏反应.后来采用小剂量青霉素做预备治疗,有效地避免了此反应的发生.

  • 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比较

    作者:罗方军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梅毒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三组,各42例,A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B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C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治疗后3个月、6个月检查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复查,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B两组,且B组显著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早期梅毒,阿奇霉素与苄星青霉素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优于单独用药,并且阿奇霉素可口服给药,较苄星青霉素肌注更具优势.

  • 不同药物治疗早期梅毒感染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李军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不同药物对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医院近些年来收治的74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患者采用头孢曲松1.0g静滴治疗,治疗时间为10 d,每天一次;对照组37例患者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治疗,治疗时间为15 d,每天一次.然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皮损消退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然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了2年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滴度转阴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TRUST滴度转阴率为97.29%,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TRUST滴度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它随访时间内,两组患者的TRUST滴度降低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在刚开始比较明显,但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效果相同.临床上两种药物都可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价格便宜,更适用于广大基层患者.

  • 15例早期梅毒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王恂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的误诊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对15例误诊的早期梅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早期梅毒的临床特点.结果:治疗3月后转阴2例(13.3%),6月后转阴11例(73.3%),2例随访.结论: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全面,未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是早期梅毒误诊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早期梅毒 误诊
  • 头孢曲松和青霉素分别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光荣;何平;谢小毛;周金菊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和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6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为头孢曲松治疗组和青霉素治疗组.治疗后追踪观察1年,并对所有病人作RPR、TPHA复查,以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梅毒均有显著疗效,两组病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孢曲松是治疗对青霉素过敏梅毒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药物.

  • 观察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

    作者:罗伟强

    目的:探究苄星青霉素和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到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医院进行临床治疗的90例早期梅毒患者,根据随机法把患者分成A、B、C、3个组,每组30例,给予A组患者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给予B组患者头孢三嗪进行治疗,对于C组患者则采用头孢三嗪和苄星青霉素进行联合治疗.然后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梅毒血清检测结果转阴的平均时间.结果:临床治疗后1年随访中发现,C组患者TRUST的转阴率和平均转阴时间明显优于A、B两组;在临床疗效上,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3.33%,也明显优于A、B两组患者,3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早期梅毒患者采用头孢三嗪与苄星青霉素联合治疗的方式相比于单药治疗临床效果更好.

  • 早期梅毒开始治疗时间及血清反应素初始滴度与疗效的关系

    作者:黄新宇;杨健;杨文林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患者开始治疗时间及血清反应素初始滴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我科性病门诊244例确诊为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开始治疗时间及血清反应素初始滴度与平均阴转时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早期梅毒患者的血清滴度与阴转时间具有正相关关系,r=0.874,P<0.01;开始治疗时间与阴转时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0.771,P<0.01;开始治疗时间与初始血清滴度亦呈线性相关关系,r=0.574,P<0.05.结论:早期梅毒病人的血清抗体滴度阴转时间与其病程、损害程度及开始治疗时间成正相关.

  • 40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

    作者:傅伟;李振维

    近几年来,梅毒的发病呈迅速上升趋势[1],为探讨早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现对1998年~1999年我科门诊收治的40例早期梅毒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42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

    作者:吴剑波

    近年来,梅毒患者逐渐增多,且多为早期梅毒.现将1997年10月~2000年7月我科收治的42例早期梅毒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 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测结果的分析

    作者:李民;徐敬星;史同新;于增照;张骋;刘树萍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 CSF 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 P =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 苄星青霉素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比较

    作者:黄新宇;杨健;杨文林

    目的:比较苄星青霉素和普鲁卡因青霉素对早期梅毒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早期梅毒患者261例随机分组,甲组193例用苄星青霉素,乙组68例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均按卫生部推荐的方案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3、6、9、12个月观察并用x2检验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2个月时两组的RPR阴转率分别是89.1%和85.3%,RPR滴度下降的几何均数分别为6.7和8.2,治疗后第3、6、9、12个月的RPR滴度及转阴率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性(x2值分别为0.13和0.12,P均>0.05).结论:两种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效果无差异.

  • 早期梅毒误行手术治疗2例

    作者:常功贤;刘玲玲;王孝国

    例1,男,34岁.因阴茎包皮系带处溃疡20余天,于1999年6月12日在某院外科以"包皮过长"、"包皮系带外伤后感染"而行包皮环切术.术时系带处尚有1.0 cm×0.6 cm溃疡未愈合.术后曾服氟哌酸,未行其它抗生素治疗.术后3日出院,当时包皮肿胀,原有溃疡及包皮切口处未愈合.于7月8日患者因阴茎包皮持续肿胀及阴囊部皮疹1周,由我院外科转治于我科.查体:面及躯干部散在分布指甲大小深红色斑丘疹,掌跖部铜红色鳞屑性斑疹.包皮切口及原有溃疡已愈合,但包皮高度肿胀,硬如橡皮.龟头粘膜干燥、皱缩、呈污褐色.阴囊皮肤轻度肿胀,可见7~8个0.8 cm~1.0 cm大小红褐色环形丘疹.双侧腹股沟可触及5~6个杏核样淋巴结,中等硬度,相互之间无融合,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TRUST)甲苯胺红试验(+),滴度1:16,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追问病史患者有婚外性生活史.诊断:二期梅毒.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1次,共3周.皮损于2周内消退.治疗结束1月后复查,TRUST,滴度降为1:2,9个月后转阴.

  • 早期梅毒口腔表现4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陆志英;乐福媛

    目的引起口腔科医生对早期梅毒的口腔临床表现的警觉.方法对1999年1月~2002年9月期间,42例口腔粘膜具红白相杂损害的就诊患者,经鉴别排除口腔粘膜斑纹类疾病后,作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快速检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检查42例均为阳性.结论梅毒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防止其进一步蔓延及传播.

  • 苄星青霉素治疗男男性行为群体早期梅毒疗效观察

    作者:杨燕芬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在男男性行为群体(MSM)早期梅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8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MSM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奇霉素治疗。通过观察临床治愈率和血清治愈率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分别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66.7%,观察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转阴情况对比,观察组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RPR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能够有效治疗MSM早期梅毒患者,是治疗早期梅毒的优选药物。

  • 伴有中枢神经损害的二期梅毒2例报告

    作者:谢惠芳;方志荣

    近年来,对早期梅毒的临床诊治报道较多,而对二期梅毒的报道较少,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例神经梅毒报告如下.

293 条记录 10/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