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DMD基因的初步分析

    作者:樊绮诗;崔杰峰;夏玉卿;黄陶;孟渊;潘瑞福;李建平

    目的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寻找DMD基因的缺失范围.方法用25对引物以多重PCR技术对17例DMD或BMD患者进行DMD基因检测.结果 8例患者(47.1%)被检出DMD基因片段性缺失,其中7例患者的缺失部位集中在44~51号外显子,另1例患者的缺失部位处于DMD基因的5′端.结论我国DMD或BMD患者DMD基因的缺失热点主要位于该基因的中央部位,但亦有基因上游大片段的缺失.

  •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缺失不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作者:李文歌;陈香美;叶一舟;张颖;于力方

    基于目前对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功能的认识,认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和AT2受体有相互拮抗作用.依据上述论点,本研究利用AT2受体基因敲出小鼠,观察了AT2受体缺失后是否造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其它成分代偿性紊乱.结果发现,AT2受体基因缺失小鼠血浆和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以及肾组织中肾素、AT1A受体的基因表达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表明AT2受体缺失未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产生显著影响,AT2受体的功能已被代偿,但代偿途径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多重PCR法检测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

    作者:俞立强;方琪

    目的 研究应用多重PCR法检测Dystrophin基因缺失,并了解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特点.方法 应用多重PCR法检测29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缺失,分析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分布.结果 29例患者共检出15例存在Dystrophin基因缺失,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出率为51.72%;48号为常见缺失外显子.结论 多重PCR法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缺失可靠,可用于临床检测;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分布特点与国内其他地区差别不大.

  • 中国男性不育的重要遗传病因:染色体异常与Y染色体AZFc区DAZ基因拷贝缺失

    作者:杨元;肖翠英;张思仲;程鸿鸣;张思孝;黄明孔;林立

    目的:探讨染色体的结构与数目异常,以及位于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C区(azoospermia factor C,AZFc)中无精子症缺失基因家族(deleted-in-azoospermia,DAZ)基因拷贝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运用染色体G显带、多重PCR与PCR-RFLP检测技术,对210例已生育男性、247例无精子症与206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AZF区结构进行分析,并对453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结果:在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2.6%与8.3%.所有已生育男性中未检出DAZ基因全部或部分拷贝缺失,而在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4个DAZ基因拷贝缺失率分别为7.7%和11.2%,DAZ1/DAZ2共缺失率分别为7.3%和4.9%.结论:在中国男性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存在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结构/数目异常与DAZ基因拷贝缺失现象,提示染色体结构/数目异常与Y染色体AZFc区DAZ基因拷贝缺失可能是中国男性不育的重要遗传病因.

  • DNA微阵列技术检测Duchenne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杜文津;万琪;吴保仁;闫小君

    目的研究检测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可行技术.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30例DMD/BMD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部分结果与PCR的方法作了比较.结果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21例DMD/BM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子缺失,10例经PCR检测得到了完全验证.结论 DNA微阵列技术检测DMD/BMD患者简便、准确、灵敏,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 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一例临床特征及SLURP-1和STS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王艳;汪慧君;林志淼;胡凌寒;潘玉雪;刘晓雁;杨勇

    目的 报道1例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并检测其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SLURP-1和STS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对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对SLURP-1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患儿躯干、四肢泛发规则排列的棕褐色或黑色多角形鳞屑,掌跖、肘膝、腹股沟、肛周红斑,过度角化,向背侧延伸,诊断为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基因检测提示,STS全基因缺失;SLURP-1基因第3外显子第286位核苷酸发生C→T纯合突变(c.286C>T),导致其编码蛋白质在第96位氨基酸出现终止改变(p.R96*),其父母均为c.286C>T杂合突变携带者.健康对照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该患者携带STS全基因缺失和SLURP-1基因纯合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的原因.

  • UVB诱导皮肤细胞光损伤过程中线粒体DNA大片段缺失突变的研究

    作者:王懿娜;方红;彭国平;鲁海峰

    目的 探讨UVB照射后,线粒体DNA(mtDNA)突变与皮肤细胞光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UVB小剂量、多次照射人皮肤原代成纤维细胞(HSF)和成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HEKa),诱导其相对活性下降,分别提取基因组DNA,以普通PCR检测mtDNA中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突变的发生频率,并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定量检测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的突变水平.结果 ①两种细胞株中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突变的发生频率和表达水平均随UVB照射剂量的增多、细胞活性水平下降而逐渐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P<0.05).②3895 bp缺失突变的发生频率和突变水平高分别达53.3%和(49.63±4.38)×10-5相对拷贝,比4977 bp缺失突变更能灵敏地反映UVB的累积辐射剂量.③UVB照射剂量达150 mJ/cm2时,HSF即出现3895 bp缺失突变,4977 bp缺失突变也在UVB剂量达200 mJ/cm2时被诱导出来,较HEKa更易被诱导出mtDNA突变.结论 mtDNA突变的形成与累积与皮肤细胞接受的累积光照剂量密切相关,其中3895 bp缺失较4977 bp缺失更能反映细胞受到的光损伤程度,可作为一种皮肤细胞光损伤的生物学观察指标.

  • 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ED1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陈建军;杨森;宋映雪;熊晓燕;张安平;何平平;高敏;李月彬;林达;黄薇;张学军

    目的探讨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XLHED)家系中ED1基因突变.方法收集2个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DNA直接双向测序的方法.结果家系1中ED1基因的第8个外显子下游与内含子8交界处存在一个新的剪接点缺失突变(IVS8+5 del G).家系2中第9个外显子处存在一个错义突变(A959G).这些突变未在两个家系的正常人及188例无关正常对照者中出现.结论中国人ED1基因突变可引起XLHED,且IVS8+5del G为一个新的突变.

  •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16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张昕博;刘彦群;魏志平

    近年来研究显示,p16基因第1外显子5'CpG岛的高甲基化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特别是在一些过去未发现有p16基因缺失与突变的肿瘤中也发现由p16基因甲基化而引起的基因失活.我们应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法对40例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p16基因甲基化的检测,以探讨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是否与p16基因甲基化有关.

  • 转酮醇酶基因插入失活菌株的构建及D-核糖发酵条件的研究

    作者:徐容容;叶雯;凌云;徐旭东

    为获得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的D-核糖发酵菌株,从腺嘌呤营养缺陷型(aDe-)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XI-335出发,通过目的基因内部缺失和插入失活以及DNA重组技术,获得了转酮醇酶基因(Transketolase,tkt)失活的枯草杆菌菌株XH-56,在适宜的条件下,该菌株能够积累D-核糖,浓度为65.2 mg/ml,为出发菌株的36.2倍,已经达到发酵生产用菌的水平.

  • 幽门螺杆菌IV型分泌系统cagX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高小焕;邵世和;段秀杰;谢立苹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pylori,Hp)IV型分泌系统cagX基因缺失株,为研究cagX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基因同源重组原理,设计cagX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应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TA克隆后酶切鉴定,将纯化后的同源臂片段连接到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载体pBluescript SKⅡ(-),即cagX基因自杀质粒pBlueKM40-ΔcagX;自杀质粒电击转化Hp NCTC 11637,通过卡那霉素筛选基因缺失株,后经 PCR和DNA测序鉴定.结果:构建成功了幽门螺杆菌cagX基因自杀质粒,并转化至Hp NCTC 11637内.结论:成功获得了幽门螺杆菌cagX基因缺失株Hp 11637-ΔcagX.

  • 迟缓爱德华菌溶血活化基因缺失候选株的构建

    作者:成静;高大庆

    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简称 ET)是肠杆菌科爱德华菌属中惟一感染人致泻和其他疾病的细菌,也引起贝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哺乳类等多种动物的感染[1,2].溶血素是ET菌的重要致病因子[3,4],而溶血素合成、激活及分泌到胞外,常常需要多个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协同作用,需要活化基因的作用[4] ,但目前其致病机理仍不清楚.

  • 哮喘患者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邱玉英;王祥;殷凯生

    目的为了探讨哮喘患者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了60例汉族哮喘患者和60例正常汉族人β2AR基因5′端234 bp片段.结果无论是哮喘患者还是正常人均存在着β2AR基因5′端234bp的扩增片段.结论哮喘的严重程度与β2AR基因的缺失无关,哮喘患者对β2AR激动剂反应性不佳也非β2AR基因缺失所致.

  • 黑暗链霉菌tobS1-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作者:林玉双;洪文荣

    通过敲除妥布霉素生物合成基因tobS1-C,定向选育阿泊拉霉素高产菌株.PCR扩增tobS1-C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和红霉素抗性基因ermE,构建穿梭载体pSH6,利用接合转移法转化黑暗链霉菌Tt49,经同源重组,敲除tobS1-C两基因序列,共2 484 bp,获得框内删除突变株黑暗链霉菌T103(△tobS1C).发酵验证表明突变株不再合成妥布霉素,只合成阿泊拉霉素.

  • 食管癌p16基因缺失的研究

    作者:王媛;陈惠英;苏长青;杨爱珍;刘文虎

    0 引言p16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1,MTS1),定位于染色体9p21.p16基因在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系中均出现高频率的缺失、突变或甲基化[1].这预示着它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用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不同病程的79例食管癌组织和10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标本,研究p16基因的缺失突变情况,以探讨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人骨肉瘤中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肖镇;蔡钰梅;林青友

    目的为了了解P16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资料间的关系,研究P16蛋白与骨肉瘤发生、发展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正常骨组织,52例骨肉瘤标本(其中27例有化疗前后配对标本),并作统计学对照处理.结果 P16蛋白在骨肉瘤标本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骨组织(P<0.01),与骨肉瘤转移、化疗、病理类型及生存率无关,而与肿瘤的直径大小有关.结论 P16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改变初步研究

    作者:黄萍;安银东;武创;孟西样

    目的探讨谷胱甘态转硫酶M1(GSIM1)和T1(GSTT1)基因型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对8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例和与之匹配的对照组87例GSTM1、GSTT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与对照组GSTM1基因缺失频率分别为62.1%和44.8%,差异有显著性(χ2=5.197,P=0.023),GSTM1基因缺失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易感性有关(OR=2.014,95%CI=1.100~3.688).GSTM1基因缺失同时暴露于吸烟者患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显著增加(OR=5.477,95%CI=2.257~14.619).结论 GSTM1基因缺失型可能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易感基因型,GSTM1基因缺失与吸烟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 睾丸精原细胞瘤中p27kip1、p21ras、p1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英琼;黄健;姚铁钧;侯巧燕;陆天翼

    目的探讨p27kip1、p21ras、p16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精原细胞瘤组织、10例正常睾丸组织p27kip1、p21ras、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用PCR法检测27例精原细胞瘤组织p16和p21基因的缺失情况.结果 p27kip1在精原细胞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8.9%(22/45),显著低于正常睾丸组织的90.0%(P<0.05),p27kip1蛋白在精原细胞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21ras、p16蛋白在精原细胞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2%(19/45)和60.0%(27/45),与正常睾丸组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16、p21ras蛋白在精原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p21基因无纯合子缺失.p16基因纯合子缺失率为44.4%(12/27),其缺失率与精原细胞瘤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无关.p27kip1、p21ras及p16阳性表达率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 p27kip1蛋白的低表达或缺失可能与精原细胞瘤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估计精原细胞瘤预后的良好指标.p16基因的缺失和表达下降可能是精原细胞瘤发生的早期事件.

  • GSTT1和GSTM1基因缺失多态与胃癌易感性

    作者:郑天荣;郑秋红;龚福生;谢云青;汪相如

    目的探讨与致癌物解毒有关的谷胱甘肽转硫酶(GST)T1和M1基因遗传缺失多态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PCR技术对福建省福州市92例胃癌病例和92例正常对照者的GSTT1和GSTM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GSTT1基因在胃癌病例和对照组中的缺失率分别为53.3%和41.3%,差异无显著性(x2=2.64,P=0.104).而GSTM1基因在胃癌病例和对照组中的缺失率分别为69.6%和52.2%,差异具有显著性(x2=5.84,P=0.0157).携带GSTM1(-)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携带GSTM1(+)基因型者的2.1倍(OR=2.10,95%CI=1.10~4.01).联合分析表明,GSTT1和GSTM1基因之间可能存在联合作用,携带GSTT1(-)和GSTM1(-)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携带GSTT1(+)和GSTM1(+)基因型者(OR=4.67,95%CI=1.55~14.41).结论 GSTM1基因缺失可能是胃癌发病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 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缺失的意义

    作者:夏瑞祥;汪惠园;汪渊;周青;刘虎;曾庆曙;任立奋;蔡学杰

    目的探讨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抑制因子基因(p16)缺失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对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p16基因的纯合缺失进行了研究.结果 21例ALL存在p16基因纯合缺失,3例ANLL存在p16基因纯合缺失.ALL p16基因缺失率明显高于ANLL(P<0.05),p16基因缺失的ALL病人有较高的复发率.结论 ALL p16基因缺失率较高,p16基因缺失之ALL预后不良.

396 条记录 12/20 页 « 12...9101112131415...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