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采用9对引物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缺失

    作者:赵振军;叶贤坤;张义芳;王小会;牛丽霞

    目的研究快速、准确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缺失的方法.方法采用9对引物的多重链式聚合酶反应(mPCR)检测169例DMD/Bmd基因缺失.结果169例患者中85例检测出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50.3%.结论9对引物的mPCR在DMD/BMD基因缺失诊断中具有快速、准确、经济、实用等特点,便于推广.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细胞P16基因缺失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褚超

    目的:探讨P16基因缺失与肿瘤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56例肝癌、25例白血病患者的P16基因缺失情况。结果56例肝癌患者中有13例P16基因缺失,25例白血病患者中有8例P16基因缺失,缺失率分别为23.2%,32.0%。结论 P16基因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检测P16基因缺失有助于肿瘤的辅助诊断。

  • 谷胱甘肽转移酶μ基因缺失和氧化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

    作者:姜红;王淑兰;罗钢;吕秀强;李革新;孙贵范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谷胱甘肽转移酶μ(GSTμ)基因缺失及血中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分析其与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87例SLE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组的GSTμ基因,用化学分析法测上述5项指标。结果 SLE患者GSTμ基因缺失率达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SLE活动期NO(79±18) μmol/L、LPO (10.4±2.0) μmol/L明显高于稳定期和对照组的水平。SLE活动期SOD (1 286±252) μU/L、GSH-Px (78±14) U/mg、GSH (0.37±0.05) mg/g明显低于稳定期及对照组水平。在SLE稳定期GSH (1.00±0.14) mg/g,仍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清NO水平与LPO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与SOD、GSH-Px、GSH呈显著直线负相关。抗dsDNA与NO、LPO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在SLE活动期,GSTμ基因缺失者LPO (11.4±2.2) μmol/L明显高于GSTμ基因携带者的水平,SOD (1 111±218) μU/L、GSH-Px (67±14) U/mg、GSH (0.24±0.04) mg/g明显低于GSTμ基因携带者的水平。在SLE稳定期GSTμ基因缺失者的SOD和GSH水平仍低于GSTμ基因携带者。结论 GSTμ基因缺失可能是SLE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SLE活动期患者存在氧化损伤,尤其是GSTμ基因缺失者重于携带者。

  • GSTμ基因缺失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姜红;王淑兰;罗钢;赵丽娟;孙贵范;吕秀强

    大量研究表明,活性氧自由基(ROS)损伤、自身抗体的形成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致病因素或加剧因子[1,2]。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在代谢外来化学物质,特别是亲电子物质(ROS链锁反应产物)、药物的生物转化以及对抗脂质超氧化损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GST同工酶中的GSTμ基质特异性强[3]。然而,在群体检测中发现,大约只有50%的人有该酶的活性,另外50%的人完全缺失[4]。1992年Brochmoller等[5]证实GSTμ活性的有无与GSTμ基因的有无完全相关。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129例SLE患者和260例健康对照进行GSTμ基因检测,以探讨GSTμ基因缺失与SLE发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9例SLE患者为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儿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及肾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 1982年修订标准[6],其中女119例,男10例,年龄9~66岁,平均35岁。对照组选体检健康者,女235例,男25例,年龄9~64岁,平均36岁。所有入选者均为汉族人,居住地区两组配比均衡。抽取被检者静脉抗凝血1.0 ml供GSTμ基因检测。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PCR扩增仪(美国MJ公司生产PTC-100),电泳仪(日本マリソル产业株式会社),紫外光透射分析仪(上海长明光学电子仪器厂制造ZF-B型),GSTμ基因引物(日本筑波大学社会医学部环境卫生实验室提供),TaqDNA聚合酶、dNTP和Agarose S(均由日本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生产)。

  • 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缺失表达特点

    作者:郭琴;赵丽平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1位[1]。自巴氏细胞学问世以来,广泛开展的宫颈脱落细胞学筛查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其病死率与发病率的比值仍高达51%[2],因此,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就成为公共健康研究的热点。重度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Ⅲ]中有12%~50%不经治疗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浸润癌,而仅凭形态学改变难以判定癌前病变可能消退、进展或持续存在,因此,使用某种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辅助判断宫颈癌前病变的转归对于临床CINⅢ不同治疗手段的选用将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 )基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位于3P14.2,其主要功能是参与DNA修复和细胞周期的调控,而宫颈癌细胞在3号染色体短臂,尤其是3p13‐21.1区域存在高频率的等位基因缺失[3],这就提示FHIT基因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各家报道不一[4,5]。本实验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 R )检测了FHIT 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以期了解FHIT基因在CIN和宫颈癌中的作用。

  • 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缺失与人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琴;赵丽平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一位[1]。重度宫颈癌前病变(CINⅢ)中有12%~50%不经治疗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浸润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 )(HPV16/18)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已被广泛接受,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从感染高危 H PV开始至发展为宫颈癌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0年左右,由此可见单一的H PV感染并不足以导致宫颈细胞的恶性转化,除了H PV感染,宫颈癌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未知的因素。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 )基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位于3 P14.2,其主要功能是参与 DN A 修复和细胞周期的调控,而宫颈癌细胞在3号染色体短臂,尤其是3p13-21.1区域存在高频率的等位基因缺失,这就提示FHIT 基因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各家报道不一[2,3]。本实验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正常宫颈上皮、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 H PV16/18的感染情况;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FHIT 基因在其中的存在情况,以期了解FHIT 基因在宫颈上皮癌变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比较宫颈组织中HPV16/18感染与FHIT基因缺失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二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性。

  • 乳腺癌中RB基因缺失及与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作者:顾源;原俊;伍欣星;王新娟;施侣元;吕美霞;张慧娟;段琼红

    应用PCR扩增方法检测6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RB基因外显子14~16和外显于21的存在状态,同时分析有关乳腺癌发病危险因子对这种存在状态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外显子14~16的缺失率为20.3%(14/69),外显子21的缺失率为21.7%(15/69),总的缺失率为37.78%.有家族肿瘤史的患者其相应外显子缺失率显著高于无家族肿瘤史的患者,而发病年龄、绝经状态、生育史以及ER或PgR状态等因素均与RE相应外显子的缺失无显著性相关.Polychotomous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家族史明显增加存在RB基因相应外显子缺失或突变的概率.结果提示RB基因在女性乳腺癌发生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而有肿瘤家族史的乳癌患者有较高的RE基因缺失或突变的携带率.

  • 脑梗塞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缺失多态性分析

    作者:于涌;罗德欣;李呼伦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在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和缓激肽的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后两种多肽在血管张力的调节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中起作用[1].近年来,对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探讨,多倾向认为,ACE通过不同的遗传机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认为是研究各类心脑血管疾病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测定脑梗塞患者ACE基因类型和血浆中ACE浓度,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脑梗塞的关系,旨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发现高危人群,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提高脑梗塞防治水平.

  • DNA微阵列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基因缺失检测的分析

    作者:杜文津;万琪;吴保仁;闫小君

    背景:目前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缺失的检测主要是Southern印迹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DNA微阵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目的:制备简易DNA微阵列检测DMD基因常见外显子缺失,作为一项新技术的方法学摸索,为开发更完善的DMD基因诊断芯片做准备.设计: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5例患者来自2000-01/2001-1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健康者为患者的父亲.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DM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微阵列杂交结果;PCR结果.结果: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4例DM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子缺失,其结果与PCR验证相符,对照满意.结论:DNA微阵列技术适用于DMD基因缺失检测,具有简便、高通量、灵敏等特点.

  • 在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定位缺失突变位点的策略

    作者:钟敏;潘速跃;蔡丽丹;陆兵勋;张国忠

    目的:探讨在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准确定位缺失突变位点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2/0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内完成.选择2例临床证实为男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通过外显子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证实其5'端断裂点分别位于Dystrophin基因庞大的44号和2号内含子.在44号和2号内含子上先各设计5对引物将内含子序列人为地分成长度大致均等的6个待查区域,经第一次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确认断裂点所在区域后继续在该区域每3kb序列设计1对引物,在第2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检测中若相邻2对内含子引物1对扩增出正常阳性结果而另1对扩增为阴性结果,即为内含子上断裂点的近似位置.结果:以5对初步定位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后确定以上2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5'端断裂点位于44号内含子第5区和2号内含子第6区,在该2个区域进行第二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检测,准确定位断裂点分别大致位于44号内含子178kb左右以及2号内含子153kb左右的位点处.结论:分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定位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缺失突变位点的方法更为简便,对位于大内含子上基因缺失连接片段的准确快速克隆具有重要意义.

  • 人类肿瘤组织线粒体基因长度不稳定在肿瘤发生学上的角色

    作者:谭端军;刘玲玲;文毅;王士雯;朱庆磊;Lee-Jun C Wong

    背景: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是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被证实存在的两个遗传性变异,虽然目前已有研究阐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基因具有广泛的变异谱,但较少有研究注意线粒体基因长度的不稳定.目的:探讨不同肿瘤组织中线粒体基因长度不稳定状态和在肿瘤发生中可能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对象为配对肿瘤和周围组织外科切除后保存的样本,所有样本均来自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和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干预:抽提143例患者的5种肿瘤组织及配对的正常组织的DNA,利用32对重叠引物扩增全部线粒体基因,来自肿瘤和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片段进行配对分析.时相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法进行突变筛查.如发现肿瘤与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片段电泳条带呈现差异则进行测序以明确短片段的插入和缺失突变,PCR检测有样本常见的大范围缺失突变.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缺失与插入情况.结果:在全部5种类型的肿瘤中均发现有短片段的缺失和插入突变,肺癌和口腔癌此类突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肿瘤.除肝癌外,在部分肿瘤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中可检测到低水平的线粒体常见大范围缺失突变,发生率约5%~40%.所检测的5种肿瘤中均有部分个体存在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其中肺癌出现率高(66.7%),其次分别为口腔癌(61.1%)、食管癌(45%)、肝癌(45%)和乳腺癌(24.7%).结论:线粒体DNA长度不稳定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可造成的复制障碍、基因功能不良、转录停止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因此,在肿瘤发生学上可能扮演着潜在的、重要的角色.

  • 16例妇科肿瘤中P16基因缺失的研究

    作者:赵春艳;张耀铮;孙静

    目的:研究P16基因缺失与妇科肿瘤发生及恶性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16例妇科肿瘤组织中的P16基因.结果:16例妇科肿瘤组织中,有12例为恶性肿瘤,其中有4例出现P16基因缺失,缺失率为33.3%;有4例为良性肿瘤.未见P16基因缺失.结论:P16基因缺失可能与妇科肿瘤的发生及恶性变有关.

  • 应用10对引物多重PCR方法检测DMD基因缺失

    作者:林长坤;姜懿凌;王谦;曹东华;崔婉婷;金春莲

    目的 建立适合于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临床基因诊断的10对引物多重PCR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提55例DM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外周血DNA,选取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的10对外显子引物,应用多重PCR反应方法,同时扩增10个特异性片段,扩增产物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55例DMD患者中,28例(50.9%)存在外显子缺失.27例(49.1%)未检测到缺失;25例缺失片段集中于第45~53外显子,3例缺失片段集中于第12-19外显子.第50外显子缺失频率高;其次为外显子45、47、51、52,再次之为外显子12、53.结论 DMD基因缺失片段主要分布于第45-53、12-19外显子2个缺失热点区域.该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是检测DMD基因缺失的首选方法.

  • Williams 综合征

    作者:大橋博文;赵广东

    Williams综合征(WS)是以心血管病变(主动脉瓣上狭窄、肺动脉狭窄)、婴儿期高钙血症、身高矮小、发育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先天异常综合征.是第7号染色体长臂q11.23基因细微缺陷导致的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患病率为出生1~2万人中有1人.

  • 辨析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中的两类伦理问题

    作者:张新庆

    1 引言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治疗基因)导入到病变部位的特定细胞(靶细胞)并有效表达,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缺失或异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新型疗法.它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

  • 地中海贫血的无创性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龙凤;马燕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简称地贫,是一组由于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点突变、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 205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分析

    作者:谢武琼

    目的 了解钦州市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状况,为地中海贫血防预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15年1-6月在该院门诊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患者205例,采用gap-PCR法和PCR反向点杂交法(RDB)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检出α-地中海贫血基因型7型,其中,检出α-地中海贫血缺失型基因型5型:--SEA基因缺失40例;-α4.2基因缺失9例;--SEA/-α3.7基因缺失3例;--SEA/-α4.2基因缺失3例.-α3.7基因缺失3例;-α3.7/-α4.2基因缺失1例.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型基因型2型:CS突变5例,QS突变5例.检出p-地中海贫血基因型14型,其中,检出β-地中海贫血缺失型基因7型:CD41-42为21例;CD17为10例;IVS-Ⅱ-654为3例;βE为3例;-28为2例;IvS-Ⅰ-1为2例;CD71-72为1例.检出β-地中海贫血双重突变基因型7型:-28/CD17为2例;CD41-42&--SEA为2例;CD41-42/CD17&-α4.2为2例;CD17/CD41-42为1例;-28/CD17&CS为1例;CD41-42&CS为1例;CD17&WS为1例.结论 明确钦州市地中海贫血基因可为预防措施实行提供有效资料.

  • 广西地区31例DMD/BMD家系基因分析及遗传咨询

    作者:杜娟;韦波;蒙达华;陈少科;陈科;许涓涓;付华钰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分布特点,建立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平台.方法:对所采家系标本应用MLPA技术进行79个基因检测分析.结果:20个家系31例标本中有22例患者,16例检测出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2.7%;5例确诊为缺失型先证者的母亲为2例,非携带者3例,占60%.结论:采用MLPA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增加了检测范围,有利于携带者的检出.

  • 急性白血病MTS1/P16基因缺失的研究

    作者:黄毓;甘宝文;周建生;薜小霞;周吉成

    急性白血病是我国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完全清楚,病毒、遗传因素及染色体异常与它的发生都有关系.现已证实,MTS1/P16基因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改变[1,2],但有关MTS1/P16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国内报道少[3].我们采用差别 PCR技术对MTS1/P16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纯合缺失进行检测,以了解MTS1/P16基因缺失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

  • miR-150基因缺失对小鼠繁殖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郑全辉;田枫;李文婷;张秋如;王姗

    目的::探讨miR-150基因缺失对小鼠繁殖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miR-150ko小鼠,观察该小鼠的窝产仔数和离乳率及生长曲线,测定其生殖指标;以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月龄miR-150ko小鼠和正常对照C57BL/6J小鼠血液细胞学和血清生化参数。结果:miR-150ko小鼠窝产仔数与离乳率与C57BL/6J正常对照小鼠相比均显著下降;miR-150ko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中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C57BL/6J小鼠相比显著升高;而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miR-150ko小鼠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水平较正常对照小鼠显著增高。结论:miR-150基因缺失可影响到小鼠的繁殖功能,并对某些血液细胞学指标及血糖、胆固醇水平产生影响。

396 条记录 9/20 页 « 12...6789101112...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